⭕️第277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韋馱」,韋馱原是印度婆羅門教濕婆神與雪山女神之子,常作戰神的形象,5世紀左右被大乘佛教吸收,作為佛教的護法神。其形象原為夜叉樣貌,後來受到唐初《道宣律師感通錄》所載南方增長天王座下韋將軍守護佛法故事的影響,韋馱改著甲胄,合掌,腕捧金剛杵。世傳韋馱是四大天王座下三十二...
⭕️第277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韋馱」,韋馱原是印度婆羅門教濕婆神與雪山女神之子,常作戰神的形象,5世紀左右被大乘佛教吸收,作為佛教的護法神。其形象原為夜叉樣貌,後來受到唐初《道宣律師感通錄》所載南方增長天王座下韋將軍守護佛法故事的影響,韋馱改著甲胄,合掌,腕捧金剛杵。世傳韋馱是四大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統領東、西、南三洲巡遊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並負責寺院伽藍的守護任務。在宋元(960-1368)之後的寺院佈局裡,韋馱多供養於天王殿,立於天王殿裡彌勒佛像的背後,面朝大雄寶殿,以鎮護道場。韋馱菩薩原是佛教護法的天神。是佛教的知名護法,執金剛神之一,為菩薩化身,過去為法意太子,因發願為密跡金剛力士來護持千位兄長成佛,願力的關係,示現護法相,後來蒙受釋迦牟尼佛授記,將於未來賢劫千佛中,最後一位成佛,佛號樓至,韋馱菩薩過去的名號於佛典中有著不同的翻譯,《悲華經》稱名為「持力捷」、「火淨藥王」,《大乘悲分陀利經》稱名為「持大力童子」、「無垢明藥王」。世傳祂統領東西南三大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巡遊護法事宜,護持正法,久住世間,故有「三洲感應」之稱。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故寺院都會供奉祂,並常將其的形象印在佛經與佛教典籍的末頁,冀望韋馱菩薩護持,讓正法久昌。韋馱菩薩形象來自於南方增長天王部下一名韋姓的將軍,為身穿盔甲、手持寶杵的天神身相。後來由於民間混淆的關係,這位韋將軍的形象,就成了韋馱菩薩的形象。韋馱天的原型是婆羅門教大自在天的兒子室建陀天。室建陀有二十幾個名字,除了室建陀之外,常見的有鳩摩羅天、迦絺吉夜、善梵天、能瘦、六面童子等,常見形像是一面二臂青年男性戰神,另外還有六面的形像。傳說在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後,諸天神商量火化遺體,收取舍利建塔供養。帝釋天按照佛祖允諾,以七寶琉璃瓶取佛牙單獨供養。帝釋天收取佛牙以後,被隱藏在附近的羅剎鬼盜取了佛牙。韋馱天當場出手抓獲羅剎鬼,取回佛牙,因而受到諸天神尊敬。在唐密的胎藏界曼荼羅中,祂是外金剛部院205天之一,名為鳩摩羅天。藏密《聖妙吉祥真實名經》則說六面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忿怒化身。室建陀天的名字會變成韋陀,唐朝慧琳所著《一切經音義》說:「違陀天,譯勘梵音雲私建陀提婆,私建陀此雲陰也,提婆雲天也,但建、違相濫故,筆家誤耳。」這說法不是沒有依據的。南北朝時曇無讖法師所譯的三部經中,現今流通的版本,《大方等無想經》中譯為「建馱」,《金光明經》中譯為「違馱」,《大般涅槃經》譯為「違陀」。另有唐朝義淨法師所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中則譯作「塞建陀」。由此比對可知,《金光明經》的「違馱」即「塞建陀」,也可知曇無讖習慣是沒有翻出「塞」的音,都是譯為建馱或建陀,後來兩經在傳抄中被誤寫「違馱」和「違陀」。現今所流傳的韋馱菩薩形像,實是受到唐朝《道宣律師感通錄》的影響所致。這位姓韋的天將軍是南方增長天王座下的八將軍之一,在四大天王三十二將軍之中最受敬重的一位,一是因為祂修童真梵行,二是因為祂守護僧伽及佛法最是不遺餘力。所以各地寺院都造其形像供奉。因祂姓韋,遂與原本被誤寫成「違陀」的室建陀天名稱相混,進一步改變成「韋陀」,並被稱為韋陀菩薩。在中國傳統寺院,最前面會有山門,進了山門會有一座天王殿,天王殿裡正面是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兩邊是四大天王,布袋和尚的背後則是韋馱菩薩,面朝著大雄寶殿,以鎮護道場,如:南投縣中台禪寺。韋馱菩薩的形像,是身穿盔甲、手持寶杵的天將軍身相。持杵的姿勢常見有三種,一種是兩手合掌,杵橫放在兩臂上,一種是單手持杵拄地,一種是單手持杵靠在肩上。漢地佛寺有「掛單」文化,即佛寺接納外地僧侶免費食宿。佛寺不便直接拒絕僧侶掛單,相傳以韋馱菩薩手持降魔杵之方向,判別寺院的規模、性質以及能否掛單的告示,若韋馱菩薩將杵扛在肩上,表示該寺廟規模非常大,任何外來僧人都能來此掛單三日;若將杵平端手中,表示該寺廟是中等規模,可以接受外來僧人掛單一日;若將杵立在地上,表示該寺廟是家小寺廟,一般不接待外來掛單的僧人。日本人將韋馱他奉為廚房和僧坊的守護神,不但請衪守護僧侶,還要照顧廚房,和小朋友的病痛。在日本禪宗,韋馱是快速的象徵,故有「韋馱天走」的俗語。在《封神榜》中韋馱名為「韋護」(「韋馱護法」的簡稱),是道行天尊的弟子,與韓毒龍和薛惡虎同門,法寶有「降魔杵」。《濟公全傳》中有韋馱顯身降妖的故事。護法天神在佛教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佛教的各處寺院財產,保護傳教的僧人,降伏與佛教為敵的妖魔等等,其地位比佛教高層的菩薩遠遠不如。可是韋馱天在中國民間卻有著菩薩之稱,這與他的一些傳說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