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原神石板沙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原神石板沙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原神石板沙漠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萬的網紅許哲珮 Peggy Hsu,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來聽歌囉!🔮 🧚🏻♀️ 強烈建議聆聽《失物之城》專輯配戴耳機或於個人空間以音響獨自享用,以獲得潛意識連線最佳品質 🧚♀️ 🔮導聆: 「溫泉小鎮」 將古老傳說揭開序幕,一切都從這裡(北投)開始。Peggy以Acapella的人聲魔法搭配極簡玩具鋼琴等招牌雪后音色,如驟風如咒語,帶我們循著裊裊...
原神石板沙漠 在 許哲珮 Peggy Hs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聽歌囉!🔮
🧚🏻♀️ 強烈建議聆聽《失物之城》專輯配戴耳機或於個人空間以音響獨自享用,以獲得潛意識連線最佳品質 🧚♀️
🔮導聆:
「溫泉小鎮」
將古老傳說揭開序幕,一切都從這裡(北投)開始。Peggy以Acapella的人聲魔法搭配極簡玩具鋼琴等招牌雪后音色,如驟風如咒語,帶我們循著裊裊泉煙,走進北投這座魔法小鎮。
「My Little Secret」
潛意識概念的延伸,穿越那道光,那扇門,潛意識之旅從這裡開始。去探索未知和自我,在倒數之後,白色長廊門後的那一端,你看到了哪個時空、又看見了誰?金馬電影配樂盧律銘帶來溫柔心碎、療癒又詭譎的電子弦樂編曲,鋼琴、提琴以及電子聲響綿密交織拉扯著,伴隨著Peggy的耳語呢喃,深入你的神經,觸碰你的秘密。
「垂死天鵝」
在很久以後,或是很久以前,物換星移,一切歸零。這首旋律和聲難度極高的歌曲由製作人王希文操刀編曲,以弦樂四重奏與豎琴鐵琴,處理Peggy複雜的音符,用最大的理性與感性,詮釋超越宇宙時空的情感與救贖。
「石板畫家之死」
台灣最奇葩的音樂鬼才十九兩張瀚中,以手風琴、豎琴和各種詭異樂器節奏聲響,畫出這首充滿視覺奇幻畫面的編曲,加上王希文金玉輝煌的宮廷弦樂以及張家瑋神秘的低音長笛,我們一起乘著魔毯、騎著駱駝,在沙漠中探索古埃及皇室的秘密。
「失物之城」
若所有遺失的靈魂碎片若都來到這座失物之城,留下的都是破碎的記憶情感,那請交時間守候。若想尋回遺失的自己,請來到這座失物之城,我們用生命與記憶穿梭。電影配樂Miogo陳依婷以古典弦樂四重奏加上大量電子音色,延續My Little Secret的脈絡,於各種音符序列與軌道之間堆疊、爆發、解構,在3D的立體聽覺下,由遠而近、由近至遠,聽見來自淺意識的聲響,觸碰深藏遺忘的情感記憶。
「最後一封情書」
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專輯中扣著「前世今生」主題概念三部曲的第一部曲 -「過去」。1920的巴黎,女子播放了一張黑膠唱盤,那是首浪漫的香頌、是她寫給他的最後一封情書;沙龍內的悠揚琴聲,來自金曲爵士鋼琴家許郁瑛,以及手風琴藝術家十九兩張瀚中,特邀旺福Mami獻聲法語口白,以及演員莫子儀獻聲神秘男子。一段遺憾錯過的愛情,前世是如何影響著今生?神秘又動人的密碼,我們用音符解開。
「在沒有你的城市晚安」
第二部曲 -「現在」。來到今生,他們或許沒有相遇。在時空中穿梭,從夢境中乍醒,漫漫黑夜與窗外的轟雷,那是新銳指彈好手李友廷細膩誠摯的吉他編曲,以及佛跳牆Bass手奧迪的無琴格貝斯;在現代繁忙的夜裡,面對城市喧囂的孤寂,每顆心依舊在自己的夢與緣中追逐、找尋。
「Someone Over the Rainbow」
許多來催眠的人帶著其中一個主題是思念離開的親人,往往他們會在某個很美的地方相遇,瀑布邊、大草原、白雲上、藍湖畔、彩虹橋,所以Someone Over the Rainbow也代表著催眠過程中,潛意識能到達的一段思念之旅。開場溫暖的弦樂四重奏搭起一座彩虹橋,在橋的彼端,那個人是否也在等待?許郁瑛輕柔的鋼琴觸鍵以及王希文富情感的弦樂編曲,尾奏用音符串起故事的前世與今生,加上莫子儀的歌聲,帶著我們一起跨越彩虹,到雲的那端,重逢、相遇。
「巫女- Ki-Pataw」
呼應前世今生概念,「巫女」是溫泉小鎮的前世,「北投」這個地名,是從平埔族「Ki-Pataw」而來。傳說北投的溫泉充滿療癒能力,久遠以前就是女巫們所聚集、守護的地方。而這平埔族語「北投Ki-Pataw」,指的是女巫的意思。在巫女的魔法草藥室裡,帶有吉普賽與那卡西風味的手風琴聲中,你聽見了什麼咒語?
「戰」
空蕩蕩的戰場,飄著雪,櫻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正如生命更迭與世道交替;這是一個屬於中世紀大和之國的故事。由古至今,不同時空國度,人類因戰爭進化或毀滅,在回溯前世的過程中,上戰場的英雄或惡霸,經歷了轟轟烈烈,也就一瞬之間的生命終結,但徒留給那些在家鄉煎熬擔憂的,是無止盡等待的漫漫長年... 特邀日本三重奏團體「KOBUDO−古武道−」合作編曲與演奏。古武道是由活躍於不同音樂派系的三位頂級藝術家,妹尾武 Takeshi Senoo(鋼琴),古川展生 Nobuo Furukawa(大提琴),藤原道山 Doxan Fujiwara(尺八)所組成,他們在尊重日本傳統和情感的同時,透過融合不同音樂根基,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聲響世界。
「離別曲」
當靈魂完成了使命、生命修完了課題,你會如何告別?這是專輯的終曲也是生命的終曲。Peggy以自己的角度,as療癒師/催眠師/敘事者,回應每一位故事中的角色,回應每一首關於離別的主題;有意識的告別是多麼難得的美好,聽王希文以極為大膽的編制,齊聚華語樂壇跨世代大提琴家 - 范宗沛、呂超倫、劉涵,以三把大提琴,送行。
這是一張以「潛意識」與「前世今生」為主題概念,透過Peggy另一個專業 - 催眠師的身份,以及她最擅長的魔幻寫實敘事,來呈現音樂本身的作品。專輯共收錄十一首許哲珮原創詞曲,歌曲劃破了無垠的時空與國界,連結了神秘的前世與今生,一段段尋回的久遠記憶和此刻當下的關聯,all based on true stories,全都是真實故事的延續。
經過了上張獲14項音樂獎項提名的《搖擺電力公司》專輯、《潮派對》跨界演出以及《月光下的搖擺少女》音樂劇之後,Peggy再次攜手金獎配樂鬼才王希文合作。他們像在音樂旅程約定好了一般,一起在音符與節拍之間碰撞、冒險;相較於之前的奔放戲謔,彼此累積了更多的默契和信任,伴隨著時間的成長與自我進化,面對這次的主題概念,他們擦亮自己的直覺,釀出更多內斂沈穩的情感與體悟。在面對十一首如電影般歌曲,Peggy也用最大的感性與靈性,唱出不同以往的甜蜜與苦澀。
這張專輯以弦樂四重奏為主軸,乘著合成器、人聲、鋼琴、吉他、木管、手風琴等聲響,延展時間軸上的各種樣貌。從個人到群體、 從概念到故事、從意識到靈魂,尋找內心深處震動的音頻。合作音樂人除了個個才華洋溢技藝高深外,也都是感性的心靈藝術家,包括許郁瑛、張瀚中、盧律銘(Luming)、陳依婷(Miogo)、李友廷、張家瑋、黃文萱.. 。更特邀日本三重奏團體「古武道」合作編曲與演奏,演員莫子儀跨刀獻聲,美國Sterling Sound資深混音師Randy Merrill製作母帶後期,無論是跨界合作與規格質感,團隊費盡心思與心力,尋找著最適合的聲音。整張專輯多數歌曲皆透過no-click同步錄音完成演奏,除了捕捉音樂家當下的呼吸,也記錄了音樂心靈交流的瞬間。
https://rock-mobile.lnk.to/Hypnocity
原神石板沙漠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修行就是要去洞穴裡啊!不然要去哪?」——亞美尼亞Geghard修道院遊記
----
對人類來說,洞穴似乎始終是一種帶有神秘感但又極具吸引力的空間;大概也是因為如此,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一些當成聖地或宗教場所的洞穴,其中台灣最有名的大概是基隆的仙洞巖和台東長濱的八仙洞,其他東亞各國將自然地景塑造為神聖空間的案例也不少見。相對來說,我在基督教文化圈裡的北美或歐洲旅行,就幾乎沒看過有人把洞穴拿來當宗教場所用,一直到這次來到亞美尼亞,拜訪位在葉爾溫市郊、大半從洞穴中鑿出來的Geghard修道院(始於公元第四世紀,現有建築建於1215年)。
就像拜訪高加索山其他地方一樣,如果不想參加旅行團也不想搭計程車,唯一的方法就是和當地居民一起擠又熱又慢的「馬舒卡」,40多公里的路途得花上一個多小時,而下車的地方距離修道院還有好幾公里,我下車時當地人已經虎視眈眈的等我花錢請他們載,束手無策之下也只好接受了。
----
修道院位在溪谷的最深處,傍晚拜訪時已大半陷入陰影中,正好讓熱了一整天的我可以稍稍喘息;外觀上來看這座修道院的主教堂似乎和亞美尼亞式的建築沒有太大差別,都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 造型簡單、呼應亞拉臘火山口地形的圓錐形尖塔
* 相較於拜占庭式建築更著重垂直線條,但比高度及規模皆明顯遜於哥德式
* 大多以火山岩為建材,石材本身的紋理為建築增添許多滄桑感
以上這些都是亞美尼亞教堂獨有的特色,和歐洲最常見的三大形式(羅馬、拜占庭、歌德)都不一樣,原因不難理解——亞美尼亞的教堂建築發展得比這些形式都還早,而且在六、七世紀就已定型,幾乎沒有受到後來歐洲其他建築風格影響。
----
不過走進去教堂一看,瞬間明白了這裡是有多麼與眾不同——教堂內分成至少6、7個不同的小教堂,其中超過一半都是直接利用岩洞空間(但不確定哪些是天然哪些是人工),壁面上仍然保留了洞穴該有的不規則感,岩壁上仍然有水滲出,除了頂端一個小小的洞口以及蠟燭之外完全沒有光源,裡面幽靜陰涼到讓人有點不自在的程度。除了教堂本身,周遭還有很多較小的洞穴,彼此之間有階梯連結,不知為何讓我想到了中國甘肅的敦煌石窟。
這裡也可以看到不少亞美尼亞式的十字架,上面滿目著細緻的花紋,尖端還會像植物一般稍稍伸展開來;而這些十字架最常出現的方式是直接雕刻在一塊石板上,結合岩石本身的紋理以及其他周邊的雕刻造型,這種東西被稱作khachkar,意指「十字架石碑」。
----
基督教的修道主義大約是從第四世紀初開始出現。隨著基督教變成羅馬帝國國教,宗教迫害瞬間消失,這導致一些基督徒覺得活在世界上太容易、應該要離開俗世追求更刻苦的生活,洞穴、山野和沙漠是常被選擇的地方。後來這些隱修者逐漸形成有組織的團體,也就是後來的各家修會。有的宗派如新教各派大多沒有或不重視修道,但近東地區的教會傳統包括亞美尼亞正教仍有修道制度,而且現在亞美尼亞境內的旅遊景點大半都是修道院,可見得修道主義對這個國家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洞穴裡修行似乎是一種跨宗教的現象,從敦煌石窟、台灣仙洞巖和八仙洞到亞美尼亞的Geghard都是出於類似的想法——或許藉由洞穴特有的空間感,可以塑造出一種與世隔絕的情境,讓修行者能夠更專注於其修行目標吧!(以上純屬本人推測)
對我這個新教徒來說,修道是一種既遙遠又難以想像的生活方式,我還在透過這些旅行所見慢慢拼湊出它的真實樣貌。
(拜訪時間:2019/5/27)
#gaga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