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魔女2》掌握屬於自己的命運 (7.8/10)
⠀
#主頁新網站請多幫忙點擊 @looryfilmnotes
⠀
《黑魔女2》是一部迪士尼真人版電影,由喬奇姆羅寧執導,安潔莉娜裘莉、艾兒芬妮、蜜雪兒菲佛、哈里斯迪金森主演,劇情講述對人還是保有戒心的黑魔女梅菲瑟,一心想保護奧蘿拉公主沒想到卻適得其...
《#黑魔女2》掌握屬於自己的命運 (7.8/10)
⠀
#主頁新網站請多幫忙點擊 @looryfilmnotes
⠀
《黑魔女2》是一部迪士尼真人版電影,由喬奇姆羅寧執導,安潔莉娜裘莉、艾兒芬妮、蜜雪兒菲佛、哈里斯迪金森主演,劇情講述對人還是保有戒心的黑魔女梅菲瑟,一心想保護奧蘿拉公主沒想到卻適得其反,當菲力浦王子鼓起勇氣成功向奧蘿拉求婚,邀請她和梅菲瑟兩人到城堡與國王與皇后見面之後,梅菲瑟與英格麗皇后的衝突也讓人類與魔域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
⠀
在首集《黑魔女:沉睡魔咒》顛覆我們對睡美人反派黑魔女的印象,進而獲得兼具票房與口碑的成功,原本認為已經完美達成了幫反派洗白的目標之後,迪士尼這次續集則把童話故事一貫「大家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結局再往後延伸,雖然電影本身的賣點和噱頭並不像首集推出時那樣讓人驚艷,但《黑魔女2》把格局和場面變大,多的不只有帶給觀眾的娛樂性,取而代之的是有著更完整的故事,電影的核心價值也更為清楚明確。
⠀
在近幾年,迪士尼連番推出許多動畫真人版電影,從2010年首部作品《魔境夢遊》,到今年《小飛象》、《阿拉丁》、《獅子王》、推出第二集的《黑魔女2》與即將上映的《花木蘭》,我們似乎也都能夠感受到迪士尼在專心「真人化」之餘,同時也為這些受許多影迷歡迎、已經上映數十年的經典作品注入新的活力與更符合現代主流思想的改編(除了獅子王之外),而很明顯的,《黑魔女系列》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典型例子。
⠀
誰能想到這位原本在《睡美人》中為公主施以詛咒魔法,並在最後變身為惡龍被王子擊敗的反派巫女,竟會在琳達沃爾夫頓、這位曾擔任《阿拉丁》、《獅子王》、《花木蘭》等動畫電影編劇的筆下搖身一變,成為亦正亦邪、內心所經歷的痛苦與完全能讓人感同身受,絲毫不扁平的迷人角色。因此,在首集《黑魔女:沉睡魔咒》因為深陷愛情而遭到背叛,並在最後也明白「真愛之吻」不再只限於王子與公主之後,梅菲瑟這次也因為女兒即將出嫁而必須重新面對「是否該相信愛情」、「是否該相信人類」的選擇與考驗。
⠀
《黑魔女2》電影本身呈現的面向還算多元豐富,除了梅菲瑟所談及的信任之外,有透過奧蘿拉被要求待在城堡對女性結婚就必須住進男方家中的規則提出質疑,並呈現出一對伴侶結婚會對雙方家庭產生的影響,甚至還帶出梅菲瑟所屬的原生黑仙族,利用他們受到外界壓迫而碩果僅存族人的處境,引發梅菲瑟一直以來隱藏在她看似自信的外貌下,對自我價值的懷疑與不認同,都讓《黑魔女2》這部電影不僅僅只有人類與魔域的大場面戰爭,而是存在著更多能讓人思考的意涵。
⠀
雖然有如此多的內容,《黑魔女2》主要還是透過片中人類、精靈、黑仙族三個種族,把主題聚焦在不同族群之間互相的尊重與理解,或許某些人看完會覺得明明《黑魔女:沉睡魔咒》就以梅菲瑟對奧蘿拉的母愛化解雙方的仇恨與衝突,為何這次又要老調重彈,讓這起事件重新上演?但就我個人而言,更偏向把《黑魔女2》的故事主軸,看待成「用武力換取的和平終究無法長久」之上。
⠀
到頭來,與其說《黑魔女2》是迪士尼電影,我們倒不如把它視為一部披著奇幻外衣的殘酷童話,電影所探討的是刻板印象與偏見,就因為《黑魔女:沉睡魔咒》最後梅菲瑟用她壓倒性的力量殺死國王,即便他是個壞蛋,不過人類對梅菲瑟的恐懼並沒有被真正化解,因此到了其他王國,被由蜜雪兒菲佛所飾演的英格麗皇后以另一個故事包裝黑魔女的惡行之後,民眾才會這麼容易這麼被欺騙與煽動。
⠀
我們當然可說人類就是貪婪自私的生物,但除此之外,我們是否也能把焦點放在如何解決這類情況之上,片中的情景完全可以對應到現實生活中曾經發生的許多事件,無論是人類內部保守與激進派的對立,或者黑仙族多年來過著逃難生活,但崇尚和平的代表受到人類傷害而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決心種族的未來奮力一搏,我們會發現《黑魔女2》儘管有大量的特效場景、魔域的繽紛色彩與黑仙族在空中飛翔的畫面也做得相當精緻,但電影本身依舊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
安潔莉娜裘莉、蜜雪兒菲佛、艾兒芬妮三位女演員無疑是《黑魔女2》最亮眼的存在,片中除了梅菲瑟、英格麗、奧蘿拉的三方對立之外,三位角色也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來詮釋她們自己心中對於愛的樣貌,從梅菲瑟由最初對人類抱有懷疑到最後卸下心防、英格麗因為童年遭遇而養成現在為了國家必須心狠手辣的強勢性格,而奧蘿拉也擺脫「睡美人」只能靠王子保護的形象,雖然沒有梅菲瑟的能力與英格麗的野心,但她卻也能在關鍵時刻為所有人挺身而出,掌握屬於自己的命運,我想就足以證明她身為魔域女王的身分。
⠀
雖然《黑魔女2》把片長拉至2小時造成中段節奏過於拖宕緩慢,但那些華麗的動作場面與幾位主要演員的發揮都讓電影變得豐富精采,或許它骨子裡終究是個童話故事,最後沒能對不同種族要如何和平共存等後續議題有更深入的探討與描繪,不過全片的故事部分也已經呈現出電影想要傳達的思想,算是補足了《黑魔女:沉睡魔咒》不完整的地方,整體還滿值得一看的。
⠀
#JoachimRonning #安潔莉娜裘莉 #AngelinaJolie #艾兒芬妮 #ElleFanning #蜜雪兒菲佛 #MichellePfeiffer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迪士尼電影 @disneytaiwan
原生生物例子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應該改變綠能對國土利用影響的認知與敘事
根據德國Fraunhofer太陽能研究中心(Fraunhofer ISE)的最新報告,太陽能和風能目前的生命週期均化成本已經接近既有燃煤和燃氣機組的運轉成本;到了2030年,由於碳價格的上升以及綠能成本的持續下降,太陽能和風能的生命週期均化成本將比燃煤運轉成本更便宜、到了2040年也會比燃氣的運轉成本便宜。如果是討論新的核能或化石燃料電廠,那根本無須再做討論-綠能早已更加便宜了。
這已經不是甚麼稀奇的事情,在台灣也慢慢被社會大眾接受。不過,能源轉型的唱衰者常會質疑,綠能有其他負面效應需要考慮;其中最常被拿出來提的是綠能裝設對於國土利用的影響,尤其是農業用地和太陽能的競合情況(因為台灣沒有煤礦、油氣田、或者鈾礦,因此使用傳統能源對全球土地利用的影響,在台灣的討論通常會被淡化)。
已經有不少就農光共存的角度討論農業和太陽能如何達成雙贏的討論。然而我認為,我們應該更進一步翻轉太陽能設置對於國土利用的影響的基本認知:事實上,不僅經濟價值較佳,設計得宜的太陽能電廠,是可以比廢棄或產值低落的農地更有環境價值。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比方說,假如原生植被能帶來較高的固碳能力和保土能力,而且太陽能電廠設置的同時其底下允許這些植被的復原的話,那麼將農業用地改成太陽能電廠,就能達成雙重的減碳效益:除了太陽能發電取代化石燃料發電的趨避性減碳效益,原生植被復原後增加的土地固碳能力,也能帶來額外的碳匯-而在淨零碳排過程中,負碳排選項是最後一哩路中的重要環節。
根據一份針對美國中西部太陽能電廠的研究,種植草皮或原生植被的太陽能電廠,固碳、水土保持、傳粉供應等環境指標都比農業用地好。在台灣因為許多農業用地是水稻田,被取代後也許還可以減少水稻田的甲烷排放量。
這聽起來很不錯,但是當農業用地被太陽能電廠取代之後,不就代表該土地原本的糧食供應服務被取代掉了?目前能源轉型支持者主要的應對論述,大多從農光共存的土地利用效率更高來切入:如果原本單位面積土地的太陽能電廠和農業用地各產生x單位的太陽能發電和y單位的農作物產量,那麼只要農光共存後單位面積土地產生的x’單位太陽能發電和y’單位的農作物產量滿足x’ + y’ > 0.5 * (x + y),則站在整體國土利用的角度,農光共存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同時滿足社會上的綠電與糧食需求。
而農光共存的土地由於太陽能板密度較低,也是實驗各種提升太陽能總發電量技術(追日設計、雙面式板面、多層太陽能電池等等)的絕佳場域,以進一步提升整體國土利用效率。
但我認為綠能支持者應該更進一步指出當前農業用地使用效率過低的事實,並且同時指出利用綠能做能源供應來源的先進農業可以根本性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有研究指出,利用太陽能電廠搭配微生物產製蛋白質,單位土地卡洛里產量可以比傳統農業高、單位土地蛋白質產量也會遠高於傳統農業。我們應該尋找更多這樣的例子,讓農業的未來發展和綠能變成密不可分的雙贏關係。
綜合以上,這些未來願景可能才是能源轉型過程中我們必需強調的敘事:綠能不僅越來越便宜,其大量設置,對於面臨氣候變遷、糧食安全等等複合議題下的國土利用來說,有潛力提供諸多正面影響。
♡
原生生物例子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為什麼會有情緒?
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淘汰掉了尾巴卻留下了情緒,就是因為相較於尾巴,情緒是人類在生存上必要的能力。事實上,幾乎所有具備大腦這項器官的生物都能感受到情緒,差別在於相較於其他生物,人類有更複雜的思考能力與處理方式;人類將每一種情緒給命名,並且在面對情緒時,能夠做出更多元的選擇。
憤怒是為了迎戰眼前的敵人而產生,因憤怒所產生的生理變化有助於讓敵人知難而退;恐懼使我們對眼前的危險有所警戒,當我們評估眼前的敵人不是自己有辦法打倒的,此時就必須快速做出逃跑的反應來。
例如貓咪在面對比自己的體型還要更大的敵人時,會弓起身體並且讓原本服貼的毛豎起,這會讓貓咪看起來比原本的體型要大上許多。若敵人沒有因此膽怯,此時貓咪可能會進一步伸出爪子並且發出嘶嘶吼聲,這些反應皆是憤怒所帶來的變化。
但貓咪不會立刻朝敵人撲上去,面對比自己龐大的敵人時,除了憤怒之外也同時會有恐懼;恐懼讓貓咪不會輕舉妄動,而是守在原地先試探敵人,若是在警告對方後察覺自己可能不是對手,當敵人逼近時牠也可以立即做出逃跑的反應。
若沒有了情緒或是刻意去壓抑該有的情緒,很可能會讓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
想像一隻從出生起就被人類照顧到大的貓咪,而且還被奴性重到不行的主人給寵到無法無天;當這隻從未經歷過任何危險,且生存必要的條件皆有人會替牠滿足的貓咪走失時,牠有辦法獨自在野外生存嗎?
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我們有著更複雜的群體規則,我們需要遵循著自己國家的文化與價值觀生存;若是不讓自己表現出跟大多數人一樣的行為,將會引來許多異樣的眼光甚至受到譴責。有些文化與價值觀,是不允許人們將某些情緒顯露出來,或是認為刻意表現出某些情緒是種美德。
我們對於文化與價值觀的認定,是從原生家庭就開始學習的,而嬰兒大腦的發育也跟外界刺激息息相關;當我們接觸到外界刺激時,杏仁核會先做出反應使我們感受到情緒變化,接著由前額葉接管面對情緒時該做出的反應。
由於嬰兒的前額葉尚未發展完全,因此初生的嬰兒在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時,只能夠用最直接的方式,也就是哭泣,讓照顧者知道自己有需求需要被滿足。照顧者面對嬰兒的需求所做出的反應,也會影響到嬰兒前額葉的發展。當每一次嬰兒的哭泣都有獲得滿足時,他就會習得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相反地,當嬰兒每一次哭泣都沒有獲得回應時,他便會明白哭泣對於解決自己需求是沒有幫助的。
有一些嬰兒獨立派的教養方式就是利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嬰兒建立起規律的生活作息,甚至幾個月大就能夠獨自睡過夜。由於本篇主題並非在育兒教養,百歲派與親密派的利與弊未來有機會再跟大家討論。
原生家庭會教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當然,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在幼兒時期就自行領悟的。
以我為例,當我的父母剛吵完架時,我最好躲起來以免掃到颱風尾;當大人犯錯時,我最好乖乖地閉嘴不要揭穿,以免被罵說我沒大沒小;當大人在責備我時,我最好表現出內疚的模樣以換得輕一點的處罰,即便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當我獲得了什麼成就時,最好不要表現出太高興的模樣,以免被說驕傲自大;當我弄壞了心愛的玩具時,最好不要哭泣或表現出難過的模樣,以免還要受到二次傷害,因為玩具是被我自己弄壞的;當我不想服從父母的命令時,哭泣會比生氣安全些;若我大聲地說我不要就是不要,很可能只會換來一巴掌,而且還是得去做那些我不想做的事。
諸如此類行為與感受互相矛盾的反應會使我們的情緒失衡,這樣的失衡會一直延續到我們成年;若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嘗試做出改變,那麼失衡的狀態就會影響我們一輩子。
過度的壓抑,或是過度的使用某一種情緒,都會導致情緒失衡。
以壓抑為例,我們內心明明是感到難受的,但表現上卻必須對他人說出「沒什麼」,甚至必須擠出微笑來證明自己沒事;我們也可能內心是感覺憤怒的,但卻必須表現出自己沒有生氣,因為害怕若讓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的憤怒,就會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
當我們抗拒接受某一種情緒時,可能會用另一種情緒來掩蓋它。
好比自己被他人給誤解時會產生羞恥感,有些人為了快速消除自己的羞恥感,會利用憤怒來否定羞恥感出現過;明明自己沒有做的事情卻被冠上罪名,如果別人真的以為我是這樣的人那怎麼辦?於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名聲必須表達抗議。
也有些人在面對他人給予自己的肯定時會產生羞恥感。
在我們的文化裡,做人是必須要謙虛的,若是大方地接受他人給自己的讚美,會顯得自己太過驕矜自滿。因此我們必須將內心的喜悅給壓抑住,利用羞恥感來掩蓋自己內心的喜悅;我們可能會感到很害臊,甚至臉紅,接著謙虛地表示「我沒有你說的那麼優秀啦」。
上面的兩則例子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不是很正常的反應嗎?難道被誤會了還要大方表示「對,我就是這種人!」捍衛自己的名聲而表達抗議難道有錯嗎?
這邊指的是情緒失衡的狀態下會產生的問題,當過度使用憤怒來壓抑羞恥感時,可能會出現極端的行為。例如被超個車就要攔下對方,然後破口大罵、動刀動槍的;或是被貼上1450標籤時,就要立刻反罵對方智障韓粉;也可能只是跟媽媽說了聲今天的菜好像沒味道,結果媽媽就爆氣摔鍋鏟大罵「不想吃就不要吃啦!」。
情緒原本是用來幫助生物發現問題與避開危險,但因為我們沒有好好去學習過認識自己的情緒,也不了解當情緒湧現時它們想告訴我們什麼;某些特定情緒湧現時只會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並且排斥這樣的情緒出現。
情緒失衡的人,就如同野生動物在面對生存的壓力時,只能夠立即做出戰與逃兩種反應,沒辦法讓自己停下來好好思考問題。過度的壓抑或是放任情緒不但無法好好解決問題,累積的壓力也會逐漸變成生理與心理上的疾病。
例如腸躁症、偏頭痛、失眠、胸悶、肌肉痠痛等等,這些生理上的不適感不見得是因為受到細菌或是病毒的感染。
長期壓抑某些特定情緒,例如絕對不會把憤怒或悲傷表現出來,面對他人的軟土深掘,永遠都是選擇一再退讓;或是過度使用某些情緒,例如總是表現出樂觀開朗的模樣,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是告訴自己「笑一笑就過去了」。
這類型的人,很容易出現上述的生理症狀。
情緒的問題,絕對不是轉過身別看就會解決的。逃避或許可以獲得短暫的舒適感,但問題仍舊還是會在原地;若不去解決它,原有的問題將會不斷被新的問題覆蓋過去,最終連自己都難以明白問題的根源究竟在何處。
解決情緒問題需要一步一步來,礙於篇幅問題,今天就先寫到這邊。
各位可以先想想自己平常容易有什麼樣的情緒困擾,例如敢怒不敢言、強顏歡笑、過度反應或是感覺麻木,面對一件該生氣的事情過度的暴怒,或是感覺不到自己的憤怒等等。
接下來我會慢慢分享自己用個體心理學的角度,去閱讀《壞情緒》這本書時所得到的啟發,希望能夠幫助到同樣有情緒困擾的各位讀者們,感謝大家的閱讀,我們下次見。
書名:壞情緒,變好事的五堂正向心理課
出版社:方言文化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先填寫google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再去社團按加入: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未填表單無法批准入社唷)
原生生物例子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撥開愛恨糾結,外來入侵種的正確觀看方式】#窩編有感
報導之前,我痛恨外來入侵種帶來的困擾,我也不認同殺害動物。形成一種我不想殺牠,我又希望牠消失的矛盾。
生活周遭的外來入侵種,比你我想像的還多,不只綠鬣蜥、埃及聖䴉、福壽螺,還包括大家都習以為常的鴿子和流浪狗貓。根據中研院臺灣物種名錄,臺灣目前有1,686種外來種,其中就有236種為入侵種。
這些傷害原生物種、造成農業損失的外來動物,我希望能早日移除,早日自野外消失。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願意看到動物被殺害,更不願意牠們因為被貼上外來入侵種的標籤,淪為BB槍、彈弓、弓箭的練靶目標。
這份愛恨矛盾,使得我在製作專題之初,一度將題目訂成「令人又愛又恨的外來入侵動物們」。畢竟說到底,這些生物之所以被引入進而入侵臺灣,都是人為造成。
進入採訪階段以後,才發現人們對於外來入侵種的喜愛與憎惡,對整體移除工作的影響之深。主持斑腿樹蛙移除工作的楊懿如老師,就曾經遭到「愛蛙人士」不明究理指責和阻饒;包括故意和移除工作唱反調,到處放生外來種,或是拒絕移除團隊在私有土地上作業,甚至當面指責移除工作者為劊子手。
/許多人只看到眼前移除的殺生,看不見長久的護生。/
移除工作者壓抑著對眼前生命的愧疚,以避免未來付出更大的生態環境,還得承受劊子手的罵名。愛牠卻要殺牠,這份矛盾未解,社會上的爭執難消。
/人們對外來入侵種的憎恨,對於移除工作一樣沒有幫助。/
民間自行發起的綠鬣蜥獵捕行動,不只是因為政府獎金的誘使,許多是想要除之而後快。更極端的,是假移除之名,行虐殺動物的人。
這種復仇性的移除行動,通常不會考慮到動物福利,也缺乏計畫性。因為動物會繁衍、移動擴散、會調整生存策略,如果移除沒有計畫,見一隻殺一隻,卻追不上繁衍、擴散速度,只是白白犧牲生命更無法改善問題。
移除工作也挑戰了社會的動保意識,最常見的例子便是遊蕩犬貓的移除策略,致使社會上充斥著對立的情緒,當大眾對移除難有共識,也往往使得問題加倍棘手。
/這很兩難,因為當你要求效率時,勢必會有些犧牲。/
受訪者汪仁傑以移除外來魚種吳郭魚舉例,當八卦網拋下將魚一把撈起,先將非目標魚種挑出來放回池中,假設捕獲20隻吳郭魚,若講求動物福利就得逐一進行人道處理;但講求效率則需直接把魚放在一旁自然乾死,立刻再拋下一網。
/面對入侵種如同防疫,若能早期根絕,就不用擔心擴散失控。/
長遠來看,若能在外來種繁殖擴散之前及早移除,就能避免將來移除需要奪走更多外來入侵生命,減輕原生生態的損失。而移除外來入侵動物同時,仍應對生命保持尊重,盡力減少動物所受的痛苦。
/在入侵種標籤之下,這些動物和其他生命並沒有貴賤之別。/
若要終結這場由人類引起的外來種入侵災難,最該移除的其實是人類本身。然而移除人類等同戰爭,人類以外的許多生物也難逃池魚之殃。災難既因人類而起,人類更應當汲取慘痛經驗,負起修復世界的責任。
藉由這次的專題製作,我重新錨定了看待外來入侵種的觀點,如果報導能使社會對外來種動物多一些認識,減少各種觀看視角的差異,也是對無數被移除、犧牲的外來種生物們,獻上的敬意和感謝。
專題即將上線,懇請訂閱窩窩:
https://wuo-wuo.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