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的專家會客室】135歲的AVON雅芳,為何還如此美麗動人?
今年在美妝圈熱議的保養話題,主要圍繞在理性調理與感性療癒這兩大類;理性調理是以功效性配方,針對特定肌膚問題進行相應修護,並幫助回復穩定膚況。而感性療癒則是透過視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體驗,讓緊繃且敏感之情緒,獲得安撫與保持愉悅幸福感。...
【凱鈞的專家會客室】135歲的AVON雅芳,為何還如此美麗動人?
今年在美妝圈熱議的保養話題,主要圍繞在理性調理與感性療癒這兩大類;理性調理是以功效性配方,針對特定肌膚問題進行相應修護,並幫助回復穩定膚況。而感性療癒則是透過視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體驗,讓緊繃且敏感之情緒,獲得安撫與保持愉悅幸福感。用以對應在當前大環境各種壓力影響之下,遠離或減緩肌理與心理的變化與老化
這兩年的市場活動較往年相對顯得低迷,唯國際美妝品牌AVON雅芳,卻依舊在疫情挑戰中一支獨秀,持續展現飽滿力與美的行動能量,並在今年迎來品牌135歲的生日慶,其發展耀眼,因而備受各界關注。這個堪稱人瑞等級的愛美始祖,是什麼原因讓品牌於全球維持高人氣與吸引力?又為何特別是讓女性對它趨之若鶩?愛美也能成就事業?
此次非常榮幸能邀請AVON雅芳台灣董事長兼總經理 姜瑞昌先生,參與專家會客室的訪談,分享企業保持無限魅力的經營心法,及品牌的核心理念與拓展自身美麗潛能的方法指引,讓我們在追尋理想生活的道路上,獲得更多實質養分,灌溉出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雅芳台灣董事長兼總經理 姜瑞昌Rex Chiang
資深市場行銷與高階主管,曾任P&G、SK-II與可口可樂品牌經理,eBay用戶市場部副總裁,TVSN首席運營官,李寧品牌與籃球事業部行銷總監,現任雅芳台灣董事長兼總經理。擁有強烈創業家精神,連續開展新品牌、新事業並帶領組織變革,數次成功翻轉業績衰退,帶領品牌復興及正向成長,未來期許與團隊一起,傾全力支持更多台灣女性自信獨立,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Q1:面對競爭激烈的美妝與保健市場,是什麼方法使AVON歷久彌新且位居指標備受矚目?
AVON雅芳源自1886年創立至今,且正於2021年9月迎來135週年的生日之喜!回首品牌百年歷程,我們始終清楚品牌的宗旨,那就是A Company for Women,這是間"為女人而生"的公司。這135年來經營模式的核心,即是落實人際關係行銷 relationship selling,一路從沒改變過,但行銷的方式則保有靈活彈性
AVON雅芳身為國際性的專業直銷企業,長年專注產品之品質與科技應用,是第一家完全終止動物實驗的美妝企業。 而其中抗老保養品奠定了市場的護膚先鋒地位,且旗下之香水更成為全球暢銷的指標品牌!不僅如此,我們持續聚焦公益服務,致力推動女性生活變革,AVON雅芳於全球參與的女性議題之公益活動捐款,目前已超過11億美元,特別是從1990年代即開始持續關注的乳癌防治與防止性別及家庭暴力等公益活動,135年來始終秉持信念傾注全力,用心守護女性之美!
📌Q2:美麗、健康與事業,真有兼顧併行的機會與可能嗎?訣竅為何?
和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是,我們不只是一家販賣美妝或營養補助食品的公司,而是同時專注提攜更多女性有能力在彈性的工作型態中,以自己可以選擇的時間與方式,自然推廣分享喜歡的產品,從中得到利潤,用以安然生活,甚至成立一間店。當前全世界已有超過500萬名傑出的AVON雅芳美麗事業代表,每為代表背後都有各自真切感人的真實故事,這不僅是經營這份事業令人感到鼓舞與勵志的養分,更是企業獲得到最珍貴的餽贈!
📌Q3:雅芳ANEW新活海洋元素系列,為旗下暢銷的傳奇明星品,而此次全新問世的第七代「新活超能海洋元素」又注入了哪些嶄新青春能量呢?
自2001年AVON雅芳推出第一代海洋元素後,成分經過不斷創新,並伴隨著悠揚的海洋清新氣息,其修護力總能扣人心弦,始終深受台灣女性消費者喜愛,更是品牌最暢銷的明星級肌膚保養品。截至今年5月之統計,海洋元素在台灣已締造 734,734 瓶的銷售佳績,相當於72座101大樓高度,足見其美麗能量,早已為所有愛美女性,奠定幸福且扎實的美麗肌礎!
而今年9月推出的全新第七代新活超能海洋元素,經消費者使用後的感受結果顯示,可6天撫平細紋,讓肌膚緊彈透亮。除原有的主要成分-海洋原生質,有利積極尋得原生修護力,再結合三大嶄新成分,分別為玻提諾、三角褐指藻與六胜肽,為愛美人士提供「四大超能力」的絕佳妙齡肌會,記駐青春與美麗!
📌Q4:AVON以提升女性自信之美為出發,並致力全球各大女性公益活動推展,促使品牌持續專注理念的核心動力為何?
作為一個百年的國際企業品牌,我們深知肩負社會責任與使命感,讓女性擁有經濟自主能力的信念從未動搖。一路對於女性相關之公益活動總主動且不斷挹注資金,如:乳癌防治、防止性別暴力與家暴防治等議題。而欣逢135週年,AVON雅芳全球在今年更預計將捐出合計總額135萬美元於全球女性的公益活動中。此外,品牌也於近年推動“Watch Me Now”之計畫,用以打造全新品牌形象,展現年輕與活力印象,引領會員們能為自己譜寫出更多美麗動人的篇章,品牌將持續在身後默默扮演支持與協助的後盾,並與積極實踐夢想的女性朋友們,一同朝幸褔美麗之路優雅前行!
📌Q5:喜迎品牌135週年到來,未來展望為何?想對品牌愛用者說些什麼心裡話呢?
對於AVON雅芳而言,135週年又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仍會秉持初衷前進,並繼續努力使每位女性都能得到美麗、健康與自信,安然過著幸福自在的生活。若您還未認識AVON雅芳,請給我們相識的機會,竭誠歡迎交流與互動,您將會發現AVON雅芳就如同靜謐而溫潤的璀璨寶石
原生家庭的三角關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些有關助人者的自我省思:
#要聽懂自己
#也要聽懂對方
#聽懂自己及別人是一生都在修行的事
1。
助人者認識自己是一生都要進行著的工作。
~ 檢視自己的生命經驗,化為文字及故事。
~ 檢視自己的原生家庭,尤其是和父母的三角關係。把受害情節化為「如是」(它就是要長成這樣的)。
~ 檢視自己的「冰山」。除了看見行為之餘,也需要看見行為底下的感受、想法(尤其是初期生命所形成的)、思維、價值觀、渴望、遺憾、未竟之事、生命意義、死亡觀念等。
2。
除了內心世界及原生家庭的自己,助人者也要睜開眼睛去看一看社會角色的自己。助人者自己是是如何被社會(包括家庭、學校、職場等)形塑成好幾個社會角色。
家族的、宗教的、民族的、性取向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教育背景等等眾多社會賦予的角色里,如何相融、相克、共存或矛盾。如何認識及整合種種的社會角色,而進入一個被賦予的角色:助人者。
一生都在整理中。
把這些工作所帶來的整理,踏進輔導室之前及之後,同步進行的工作需要的有以下:
3。
認識屬於對方(被助者)的內心世界、原生家庭。(也就是和 step 1,同樣的內容。)
4。
認識屬於對方(被助者)的社會角色的形塑。(也就是和 step 2,同樣的內容。)
5。
助人者帶著 1 and 2,對方帶著 3 and 4,坐下來,產生對談。
你除了要認識自己的 1 and 2,也要在對談里試著去認識對方的 3 and 4。
如此來來往往的四個step 的學習,才能在對談里,聽懂對方的言語、脈絡。
越能聽懂對方,就越不企圖左右對方。越是有為的工作,後來越能產生無為。
6。
助人者透過對談,慢慢引出 3
and 4 的脈絡,讓對方展現他真實的失落(或其他議題所帶來的苦惱)之面貌,而透過對談,慢慢 re-shape (再塑造)他自己要的生命面貌。
7。
以前覺得要聽懂人,最好要把自己拿走。要成為一面鏡子。(很多senior 都是這樣教我的。)
然而,有思維及有感受的人是一個有機體,怎麼可能可以成為一面non-organic的鏡子?這是不可能的事。
現在我發現,對談里拿不走自己,也做不了一面鏡子,所以索性學習運用自己的所有。
8。
以前看似是阻力,現在反而是助力。過去所遇過的苦難所帶來的思維及感受,都是聽懂對方的著力點。
為了聽懂對方,助人者隨時移動自己讓自己有進出都平安的能力。有時進去(就是產生有感受的共鳴)、有時出來(就是遠距離遙望而且觀察)、有時在旁耐心聽、有時挑戰對方的價值觀。
這樣才比較真正激發對方也能同步聽懂自己、也讓助人者聽懂對方。
9。
總之,就是要把自己放在好幾個位置上去聽對方的一切。
聽懂自己,是助人者一生要修行的功課。越是聽懂自己,才能聽懂不同的眾生。而不企圖主動去改變對方的苦。(除非對方想要改變。)
10。
一名網友曾寫的一句話,特有共鳴,作為此篇分享的結語:「我們需要一個懂自己的人,更大於一個想要給予我們幫助的人。」
祝福大家、祝福自己。
以量
23/09/2021
原生家庭的三角關係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獨生子女,就一定備受尊竉嗎?
出生順序在一個家庭中對性格的養成有著明顯的影響,情形有很多種,在這我來列舉其中一種我觀察到的狀況。老大出生時得到了父母全部的愛,而老二出生後,老大所得到的關注就必需被老二給分割,這時若是在3歲前就容易在全能感幻滅未整合完全時呈現斷裂。若加上與母親的心理臍帶未切斷,就容易直接跳過小孩的角色,扮演起母親的小幫手、助理、代理或授權者,也就是當母親無能時跳出來當替身。父母常告誡長女/子要懂事要照顧弟妹,於是責任由肩扛就是扮演一個懂事幫父母分擔的小大人,然而那被分割掉的全能感及關注,會在長大後以權力、能力、財經地位、智識來顯現。
一個要求自己必須長大的小孩,是無法忍受自己其實尚未長大的。所以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以外境中看似強大的表徵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比如權、錢、名、性。所以才會有俗氣的說法:「有錢講話就大聲」,那是一種以金錢堆疊地位的象徵,也是展現權威的表現。然而,這正說明了這樣看似強大的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被自己壓抑的脆弱,那也是兒時不被父母接受的樣子。於是,強大就成了防護自己的盔甲。長子/女就容易有責任感、過於掌權、成為家人的靠山卻忽視自己的需求。當然也可能有極端不管事沒有責任感的長子/女,但只要是極端就是另一種表現,實是同一件事。
若是家中只有一個孩子,沒有老二來分割掉全能感,那麼也許可以是個掌上明珠,但同時也集聚了父母的期待與壓力於一身。如若與母親的心理臍帶未切割,也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活成父母的人生。這個孩子在與父母的三角關係中,就會成為某一方同盟的夥伴、或是某一方的寄生宿主、亦或是兩方合起來控制的對象。這個三角關係的平衡取決於父母之間的關係是否融洽恩愛,如果孩子不易位站穩孩子的角色,那麼會相對健康平穩的發展。但若是孩子站到了父或母的角色,去擔任其中一方的伴侶,那麼家庭序位的錯亂就會使這個孩子沒有當夠小孩,而急於背負父母的人生責任,處理及消化父母的情緒感受,而無從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立的靈魂旅程。
有些人一生中都與父母糾纏難斷,除了認為自己沒有選擇權地必須背負父母的人生責任之外,更是包含了對其它兄弟姐妹的怨戁及憎恨、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與不甘,及對父母的愧疚與厭惡。這其中的情緒是很糾結複雜的,愛與恨可能同時存在,無能與強大也可能同時呈現,需要與被需要同時掙扎,於是要活出真實的自我就相對難了。若是有了自己的家庭後,那理不斷的結就會更加龐雜,所以有時候一個人的議題勾住的是一連串的家族史。
比如一個在家庭中常犧牲自我需求的長姐,為了符合父母的期待照顧妹妹,於是那股「需要被看見」的隱形需求不斷地在底層湧動。因為在原生家庭中無法被看見,於是會在伴侶關係中呈現,在對象身上會期盼得到關注、疼愛及呵護。但是因為習慣了扮演照顧者來獲取被需要的價值感,或者習慣自給自足地造就伴侶的不被需要感,等到自己組成了家庭有了孩子後,自己就會更加隱形。此時,如果伴侶把注意力分散到孩子身上,自己就會開始感覺到內心的空洞又再次出現,以寂寞的姿態不斷地吶喊,兒時那個不被看見、被忽視、找不到自我價值的深淵又再次呈現。若是身邊出現了新的伴侶,以戀愛(眼中只有對方)的方式填補了那個黑洞,那麼很有可能依附就會暫時轉移。然而,有天那股被滿足被看見的全能感幻滅時,又回到了深淵。
這當然可以再往前追溯母系或父系家族議題,很多時候會發現這是參雜著龐雜的家族史的,一個沒讓自己幸福的母親,女兒為了表現忠誠可能很難真正讓自己幸福;一個強勢掌控極其侵入的母親,兒子很可能感到窒息進而排斥女性而有同性愛戀傾向;一個家庭失功能的父親,女兒很可能為了在潛意識中拯救父親而活成了女漢子。因此,探索自己的生長背景其實是了解自己一個很好的方式。除了理解自己的人格是如何養成的之外,也可以理解代際間的傳承有著什麼樣的影響,甚至可以明白父母當時年代文化的差異所帶來不同的環境差別。人格形成的原因,通常不會只有一項,程度及深度都各有不同,因此造就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這也是我很常說的:「自己是一本讀不完的書。」不同時間點,對自己都會有不同的領悟及見解,把時間花在了解探索自己,是最有益處的。
當我們能覺察到從自動化的扮演中暫停下來,探究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那麼就不會入戲太深。
#更多相關內容在靈魂之旅課
#週六晚剩最後一位名額
#十月初開課
#年底最後一班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原生家庭的三角關係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你的生命是依附著另一人而有活著的意義時,當他人離開時,你該怎麼辦?
在電影故事中不乏看到此種橋段,一個控制狂的父母親,安排著孩子的人生軌道,認為我是為你好才幫你人生舖路移除障礙(小至結婚對象或職涯方向認同與否,大到思維模式塑造複製),因此只要你照著軌跡走,人生就沒什麼大問題。然而,這個孩子人生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當父母再也不在時,他到底該如何一個人好好活著?
在「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中,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手,琵琶魚」這則童話故事,講述的正是一個母親為孩子做盡一切象徵性的代勞(餵食、走路),而導致孩子用不到手腳而萎縮最後消失不見。母親最後把他丟進海裡,只聽見孩子吶喊著:「媽媽,快帶我回家。我做錯了什麼?」這孩子在失去控制(照顧)者之後,他到底該如何存活呢?
在生活中,我們不免也會有類似的情形。一般來說,兒時的依附需求不滿足(或過於滿足)都會帶到伴侶關係中。比如一個聽話長大的孩子,從未為自己人生做過任何決定,事事仰賴父母的安排,那麼在進入關係中,也容易依賴伴侶為自己負責。但是最終生命的盡頭還是得獨自面對時,那股焦慮恐慌感可想而知。
或是一個因為父母婚姻觸礁而感到有責任修復父母關係的孩子,在這原初三角關係中扮演者受害及拯救的角色,長大後對於關係就會感到恐懼及壓力,因此就算在心底渴望愛與被愛,卻總是與人保持距離,無法發展真實的關係。那麼這孩子在失去父母後,會突然感到人生迷茫不知所措。
一個人若是長期疲於為他人的人生奔走,那麼當有一天需要面對自己的人生時,該怎麼辦呢?習慣了背肩他人人生重量後,突然地缷載後會迷茫地找不到自己,因為自始至終都不曾與自己相處過。這當中的依附連結是互融共生的,當一段關係不分「你」「我」時,就容易血濃於水認為自己無法切割,相信人生別無選擇。於是我的人生活成你的,替你負責,而把自己的人生再丟給他人,期望他人負責。
常見的是在高壓權威下成長的人,因為喪失自我意志所以容易被壓迫與自我壓迫,於是對自己人生無法做出承擔及選擇,而認為自己別無選擇;或是壓抑自己的內在需求,以其它方式補償滿足,或禁止自己有所期待,而認為自己的人生無法改變。這都會讓一個人在與重要他人斷連時,感到難以自處,無法替自己的人生創造改變。
適度的依附會創造關係的親密感,但若是過度的依附則是一個警醒,提醒我們去看清那個想要放在他人身上、期望他人滿足我們的點是什麼;或是讓對方過度的依附自己,過度付出來創造被依賴的需求,是基於什麼原因。逐步地學會自我探索和發展,並培養出穩定安全的自我感,那麼才能夠在有一天必須得獨自面對自己時,不至於太過驚慌失措。
移開盯著外面世界的眼睛,才能好好地看見自己。
#對自我探索有興趣
#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
#週六晚班登記中名額剩二位
#一對一課程滿
⭕️ 靈魂之旅課
此課程的內容會以超個人心理學派為基礎,去詮釋我在靈性經歷上所學習到的,以及分享個案案例的故事來探討不論是心理或心靈上的課題。我希望能強調並不是一昩地躲入內在意識來逃避心理層面,活在與真實世界脫軌的幻象中;反而是因為更往內在走,而有能力與自己的內在經驗及感受共處,找到內在平安及和諧,並發展出面對外在挑戰的勇氣及信任。
課程中會以故事為例,和大家探討理解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發生什麼事了?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在渴望什麼或恐懼什麼?以靈魂層次上來看有什麼不同的觀點?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力是什麼?有什麼方法能療癒?能如何避免此種狀況?
這會是一個線上解說(一週一次一小時)加上群組討論(每日文章更新、提問、回饋及後讀討論)的課程,以新書中內容為主軸來探索我們與自己的不同面向,達到整合及精進。因為內容深度和觸及的範圍較深,因此這次以課程方式進行,書只是教材。希望在三個月的心靈課程下,能使大家獲得更深層的自我了解及探索。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illustrator: alexandradika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