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維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維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維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維基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香功堂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我們都可以冷靜一下嗎? . 圖文好讀版:http://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80462990 . 記錄一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一些談話內容,有很多可以討論與思考的部分。在這個時間點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很難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

  • 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維基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05 11:14:00
    有 86 人按讚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我們都可以冷靜一下嗎?
    .
    圖文好讀版:http://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80462990
    .
    記錄一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一些談話內容,有很多可以討論與思考的部分。在這個時間點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很難沒有共鳴,片中提到的問題都是現在進行式,而我們正身處其中,更能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與需要被解決的急迫性。
    .
    假新聞能夠快速傳播,一是煽動性,可以有效挑動他人的情緒(無論是攻擊或是同仇敵愾),二是宣洩性,透過傳播訊息來表達內心的不滿。不論分享文章的大家是怎樣的心情,我在分享一則新聞或是消息前,總希望自己可以先冷靜想想:這消息是真的嗎?有被證實嗎?它可能造成的影響為何?對於釐清事情真相有什麼幫助?我只是單純在散佈一種激烈的情緒,引發更大的對立嗎?
    .
    #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但我知道有些時候我依然做不到
    .
    面對社群媒體能怎麼做?當情緒過於激動時,不要第一時間回應與傳播自己看不順眼或覺得有爽度的文章,冷靜過後,再來決定該如何面對。關掉臉書或IG或Line通知,我們不必要隨傳隨到。當你發現自己的讚數變少時,不要一直問自己:「是不是我哪裡不夠好?」讚數的多寡不代表你這個人(或文章)的價值。多看新聞,並且注意出處。在網路上與人交談時,不要自行腦補對方在想什麼,不要貼標籤,也不要因為別人貼你標籤,而合理化去貼別人標籤這件事。不要時刻處於攻擊與防備的姿態,盡量闡述自己的觀點,並試著理解對方的觀點,若是對方不願深談,不要窮追猛打,因為最後很可能會變成雙方不在討論事情,而只是各說各話。
    .
    #誰是買家誰是賣家產品又是什麼
    .
    「由於我們並沒有花錢買我們使用的產品,所以我們用的產品是由廣告主買單,廣告主才是客戶,我們才是被賣的商品。」
    .
    「如果你沒有花錢買產品,你自己就是產品。」
    .
    免錢的才最貴,當我們使用社群媒體時,我們是在提交出個人的資料,社群媒體利用演算法分析「使用者」的興趣,讓客戶的產品可以投放到適合(準確)的目標族群。社交媒體的使用者鮮少意識到他們在網路上展現的性格、興趣、習慣等,即是被販售的產品。
    .
    「這是所有公司自古以來的夢想,能夠保證只要刊登廣告,就會有效果,這是他們的業務,他們賣的是確定性,為了在這一行成功,你必須有很強的預測能力,預測能力要強就必須有一個前提,你需要大量的資料。」
    .
    「很多人以為這些大型公司出賣我們的個資,臉書交出這些資料必會有商業利益,重點是他們拿資料去幹嘛?」
    .
    電腦如何監控我們?光是你在一張照片上停留多少時間,就會成為一組數字。你是開心或難過,你晚上沒睡覺時在看什麼東西,你按了什麼文章的讚等等。透過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數字追蹤,去預測我們的行為,並建構使用者的性格數據。而且越來越能精準預測我們的喜好,進而開始有效投遞「我們會喜歡的物件或議題」。
    .
    #科技只要夠進步看起來就會像魔術
    .
    「你把手機向下拉就能更新,最新資訊就會出現在最上面,向下拉就又能更新又有新資訊,每次都是,這在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間歇正增強”。」
    .
    「你不知道何時會得到或者會不會得到某樣東西,原理就跟賭城的吃角子老虎一樣,你不能只是有意識地使用產品,我要深入挖掘人的腦幹,把潛意識習慣植入你的大腦,從你的大腦深處控制你,你甚至不會知道。每次你看桌上的手機,光是看著手機就知道只要伸手過去,就可能有新消息,就好像玩吃角子老虎試手氣,對吧?這不是意外,這是一種設計技術。」
    .
    「另一個例子是照片標註,如果你收到一封電子郵件,說你朋友剛剛在照片上標註你,你當然會點那封電子郵件來看照片,你沒辦法放著不管。他們完全利用人類的深層人格。你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郵件裡沒有那張照片?這樣看照片不是更簡單?」
    .
    我覺得社群媒體最變態的設計就是打字的時候會出現「刪節號」,暗示你對方正在回覆留言,那會給你一種期待感,會想著:「對方要留言給我,那我就在這裡待一下吧。」久而久之,你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就會拉長,更無法離開網路世界。
    .
    #我們成了實驗室的白老鼠?
    .
    「臉書進行他們所謂的”巨幅感染型實驗”我們要怎麼在臉書網頁上用最低限度的暗示,就能讓更多人在期中選舉投票?他們發現真的有辦法做到,其中一個結論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人類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和情緒,的確會受到影響。而且使用者完全不會察覺。他們什麼都不知道。」
    .
    「人類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和情緒,的確會受到影響。」這件事在過去幾年的感受更為深刻,無論是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或是近期的美國總統大選,我們發現網路言論變得越來越失控,很多時候人們不再「好好談話」而是發出各種情緒化的言論,到處貼標籤,醜化彼此。其實早在網路發展初期,這樣的問題就已經發生,但激化與對立的狀況依然是一年比一年往上增強,而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為偏執、情緒化、暴力...
    .
    「我們拿這些人工智慧系統對付自己,用逆向工程的方式,找出怎麼做才能讓人類做出回應。幾乎就像刺激蜘蛛的神經細胞,看看怎麼讓蜘蛛的腿抽動。這就像一種監獄實驗,我們把人帶進這個數學矩陣,利用他們的一舉一動,搜刮大量金錢和資料,中飽私囊。用戶卻完全不曉得。」
    .
    「腳踏車面世時,沒有人受害,對吧?如果大家都開始騎腳踏車,沒有人會說:天啊,我們毀了這個社會。或者腳踏車會影響大家,讓大家都不照顧小孩、毀了民主基石,導致大家無法分辨真相等等。我們絕對不會說腳踏車有這些問題。如果某樣東西是工具,就只會靜靜躺在那裡,耐心等待。如果某樣東西不是工具,就會跟你要東要西,引誘你、操弄你、要你提供東西。我們已經不是在工具型的科技環境,而是進入成癮和操弄型的科技環境。改變的是這個:社群媒體並非被動讓人使用的工具,而是有其目標,有自己實現目標的方式,利用人類心理對付人類。」
    .
    社群媒體透過心理學去改變人類的行為,這其實跟《全面啟動》的概念非常相似,科技不再停留在淺層表面,而是進入深層的意識裡,植入一個想法(習慣),改變人們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想法。
    .
    #你在看我嗎?
    .
    「全世界只有兩種產業把客戶稱為使用者,一個是毒品,一個是軟體。」
    .
    「人類演化後,開始在意其他部落同胞喜不喜歡我們,因為這很重要。但是我們有演化成在意一萬個人的想法嗎?我們並沒有演化成每隔五分鐘就需要一點點社會認可,這不是人類與生俱來能夠應付的體驗。」
    .
    「我們根據公認的完美標準改變生活,因為這種短期訊號就像一種獎勵,大心、按讚、豎起拇指,我們認同這種價值,以為這就是真理。但這都是虛假、稍縱即逝的人緣,不但無法長久,而且承認吧,這種生活反而讓你比以前更空虛。因為你被迫進入這種惡性循環,心裡想著:接下來該做什麼?因為我還想要這種感覺。想想看,這種情形對二十億人的影響,再想想大家對別人的觀感如何反應,大事...真的不妙。」
    .
    記得去年的南美旅行,有個小鎮的網路超弱,在那裡我只能發簡單的臉書訊息。在小鎮待上兩天時間,一方面感到焦慮「網路這麼慢,我會不會錯過什麼重要訊息?」一方面卻也發現,當你無法使用網路時,你不會一直被手機制約、不會一直想要知道網路上誰誰誰又說了什麼、不會一直想要分享你看到了什麼或拍了什麼照(因為那讓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當生活沒有非必要讓他人知道我們的一舉一動時,或許我們才能回過頭看見自己的真正需求。
    .
    諷刺的是,觀賞《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時,我一邊紀錄下劇中有意思的對白,一邊不由自主地產生:「哇,這段話講好好,我要記下來發到網路上,這樣可能會賺到很多讚。」想法。在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們已經被訓練成無時不刻都在思考如何贏得他人的目光,如何索求他人的認同...即便,我正在觀看一部探討網路媒體對人的影響的作品。
    .
    「整個新生代都被我們訓練和制約成只要覺得不舒服、寂寞、不確定或者害怕,就可以拿數位奶嘴麻痺自己,這會削弱我們處理負面感覺的能力。」
    .
    #生命會找到出路
    .
    「你給電腦一個目標:我要這個結果。然後電腦自己學著怎麼達成,”機器學習”這個名詞就是這樣來的,所以系統每天都精進一點,用最佳順序挑選最佳貼文,讓你用這套產品的時間越來越長。其實沒人知道人工智慧用什麼方法達到那個目標。」
    .
    「這些公司裡只有少數人,不管是臉書、推特還是其他公司,只有幾個人瞭解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連他們都不見得完全瞭解特定內容會變成怎麼樣,所以我們人類幾乎無法控制這些系統,因為這些系統控制我們看到的資訊,系統對人的掌控能力,超出人控制系統的能力。」
    .
    人類創造社群媒體,利用心理學掌控使用者,社群媒體在短短幾年內迅速發展,創造者甚至難以控制它的成長速度。這讓我想起《侏羅紀公園》的經典對白:「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人類的好奇心為社會帶來便利與多種可能性,但同時間,人類的發明卻也常常讓自身陷入險境。看似無生命的社交媒體,其實是有機體,依靠人類的寂寞、孤單、自戀、恐懼、喜悅、悲憤等情緒,變得越來越強大而有殺傷力。
    .
    #資訊客製化的恐怖
    .
    「我要向大家解釋臉書的動態消息功能到底有多糟糕時,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要大家看維基百科,你登入維基百科網頁,看到的東西都跟別人一樣。這是網路上少數大家都一樣的東西。假設維基百科說:我們要讓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客製化定義,而且我們是拿錢辦事。所以維基百科會監視你,維基百科會計算:”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改變一點點,以便達到商業利益呢?”結果維基百科就改變詞條內容。你能想像嗎?你應該可以想像得到,因為臉書、Youtube動態消息就是如此。」
    .
    「就算是兩個很親近的朋友,他們的朋友也幾乎重疊,他們想:我去看臉書上的動態消息,就會看到同樣的更新。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他們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因為電腦會根據計算結果,顯示最適合他們的內容。」
    .
    #同溫層侷限你的視界
    .
    「你可以想像27億個《楚門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相,自己的...事實。久了以後,你會以為大家都同意你的看法,因為動態消息裡的每個人都跟你有同感,一旦你處在那個狀態,就很容易被操弄,就跟你被魔術師騙了一樣,魔術師表演撲克牌技法時會說:隨便選一張牌。你不知道的是他們早就設計好了,所以你選的是他們要你挑的牌。臉書就是這樣,臉書說:你挑選你的朋友、你挑選要點的連結等。其實都是胡扯,就像魔術師一樣,臉書控制你的動態消息。」
    .
    「你看到另個陣營,就會開始覺得:”這些人怎麼這麼笨?你看我經常看到的大量資訊,他們怎麼會看不到同樣的東西?”答案是:“他們真的看不到同樣的東西。”。」
    .
    #演算法下被操弄的人偶(人類)
    .
    「我擔心自己開發的演算法反而造成社會的兩極化,但從這個觀點來看,兩極化現象確實是讓用戶上線,非常有效率的方法。」
    .
    「大家以為演算法的設計是提供民眾自己想要的東西,錯了,演算法只是想找幾個夠棒的幻境,找個和用戶興趣最接近的幻境,如果你開始看這類影片,系統就會一直推薦下去。」
    .
    「麻省理工學院有項研究,推特上的假新聞傳播速度,比真的新聞還快六倍。如果一個人的優勢比另一個人強上六倍,這個世界會怎麼樣?」
    .
    「我們打造的系統讓假消息更有優勢,這不是我們故意的,只是因為假消息比真消息更能讓公司獲利,真相太無聊了。」
    .
    #假新聞現在式
    .
    「所謂的第三人並不是以駭客手法操作選舉,俄國人並沒有駭掉臉書,他們只是利用臉書為合法廣告主,並合法使用用戶開發的工具。差別是:他們的用意非常邪惡。這就像遙控戰爭,一個國家操弄另一個國家,卻不必真的侵犯實體國界。」
    .
    「重點不再是你要投票給誰,而是讓社會徹底混亂、民眾分裂,目的是讓兩派人馬,再也聽不到對方的聲音,再也不想信任對方。」
    .
    「我們要把社會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嗎?我們要把民主體制整個賣掉,讓你潛入每個人的心理,讓特定族群相信謊言,然後造成文化大戰嗎?我們要這樣嗎?」
    .
    「如果我們對於何者為真沒有共識,或者認為世界上沒有真相,那就完了。這是其他問題底下的根本問題,因為如果我們對何者為真沒有共識,那就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
    「科技並不是人類的生存威脅,而是科技擁有把社會黑暗面激發出來的能力,社會最黑暗的一面,就是生存威脅。」
    .
    「會不會未來世代的孩子,再也不知道網路幻境出現前,這個世界原本的樣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身在母體裡,要怎麼從母體裡醒過來呢?」
    .
    #經濟至上的危機
    .
    「我們發明"讚"按鈕時,動機是把正能量和愛散播到全世界,然而這個初衷現在反讓青少年因按讚數太少而感到憂鬱,或者可能造成政治兩極化。我們當時完全沒有想到這些...」
    .
    「我認為很多人都被商業模式、經濟誘因和股東壓力給卡死了,幾乎不可能有別的做法。」
    .
    「我覺得大家必須認同企業努力賺錢其實沒有關係,有關係的是沒有規範、沒有規則、沒有競爭...導致公司變成實質上的政府,然後他們說:"我們可以自律"這根本是胡說八道,離譜至極。」
    .
    #Netflix
    .
    網飛推出《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這部記錄片,請求人們思考社交媒體存在的問題,但同時間,我們在 Netflix 上看的每一部影片,也會成為一組數字,Netflix 的演算法會根據觀看者的類型偏好,推薦特定的影片。好處是:使用者比較不會踩雷。缺點是片單會越來越偏,最後侷限在特定的類型上。其實...我們已經深深陷入演算法的蜘蛛網中,很難從中逃離。

  • 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維基 在 蠢羊與奇怪生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2-14 14:29:56
    有 707 人按讚


    幫最近不是那麼糟糕的小舞轉個XD
    ------ (4) -------

    下一題,很多廣告,以及台詞順口溜為什麼都是引用本草綱目?

    唉。

    今天我看這篇文章真的批這點批的很爽,講的一副好像中醫師很愛這本書奉為聖經圭臬一樣死抱著不放不碰其他東西?

    哈哈哈,告訴你吧

    這其中的原因,是藥事法施行細則第45條

    沒錯,是法規政策,就是法規所造成的影響。

    想不到吧?

    所以要砲之前別搞錯了,外行人。

    藥事法施行細則第45條有提到:「…(前略)…中藥材之廣告所用文字,其效能應以本草綱目所載者為限。」

    老實說這個法,我覺得立的很爛,該修,也應當被修。

    很多中醫師在講解或是敘述藥物作用的時候,也因為這個法規的影響,會被迫以本草綱目為主。

    奇怪耶,明明台灣現在也有官方的中藥典,

    為什麼要槓個本草綱目入法??

    不過當年這個法條是哪一年被修改或立成這樣的,我今天懶的查。

    反正就是這樣嚕:一條神秘的法規定的,以及後續造成的影響至今

    結案

    一篇去脈絡化到極點,把《本草綱目》拿來批判的文章今天四處流竄

    很多人丟給我問我想法,看了淺笑原本不以為意,因為實在太wwww


    但是公衛子回來居然也問了,
    宵夜放下熱湯時,她把湯碗遞過來同時手機拿著轉過來

    問說什麼:「…這…妳怎麼看…?」


    然後死盯著我

    嗯~看什麼?


    ……
    ………妳啊。

    嘖好吧我解釋,星期一耶
    也不放過我,真是

    #那稍晚我也就不放過妳了
    #我會寫得很長並且今夜就會很漫長
    #等價交換合理吧

    -------------------

    原始文章的內容我不屑貼上來染污,要看的自己這邊請

    https://www.facebook.com/…/a.193255431205…/280107265853191/…

    我不是很喜歡 厭世中醫師 的觀點,對我來說本草綱目不是這樣的存在,不過就借他的場子一用吧


    總之原文呢,挑出了本草綱目中最滿足人類獵奇慾望的「人部」篇章,

    有意無意地扭曲並支解了作者李時珍書寫記載時的立意,

    然後根據這些內容純情緒性地否定這本書
    進整個中醫

    嘛…這神邏輯,其實是笑看無感的老實說
    畢竟也不是第一天碰到了

    (習慣了,唉)

    要不是某子和很多粉絲問,我她媽還真的不屑回應


    ---------------------

    我大概有幾點想說

    (1)大家不用跟隨這樣情緒性的批評
    (2)本草綱目這本書該被怎樣看待較好?
    (3)最獵奇的「人部」該被怎樣看待比較好?
    (4)為什麼本草綱目會一直在四處廣告上琅琅上口?
    (5)本草綱目到底有沒有說「腦殘者沒藥醫」


    唉…總覺得不滔滔不絕一下會解釋不完呢


    ------- (1) -------

    首先,身行或研究中醫的人

    我不建議看到這種文字,就接著拿著西方或各方醫學(特別是18世紀以前)的過去黑歷史來反駁

    對我而言呢,這樣跟這些對我們的情緒性的批評沒有兩樣


    講一句白話文就是:各種學問技術都有摸索的黑暗階段

    與其在那邊情緒性的互揭瘡疤,不如重點會放在關注「這門學問有沒有與時俱進的能力上」


    ------- (2) -------

    另一個層次的問題,是該如何看待《本草綱目》這本書

    任何人今天要批評本草綱目我完全沒意見,其實

    但是,一個非情緒性的批評評論,至少應該先了解或是立論:

    - 到底本草綱目到底是怎樣的書?
    - 作者是怎樣的思維基礎上寫下?
    - 並且身為後世的現代人該怎樣看待

    而今天連結裡面的原文讓我完全無感,理由就在於:

    很充分看起來批評者根本什麼都不懂。

    唉。



    雖然謹慎地說起來我只是個中醫師,不是專門研究某一本古書的學問者


    但是依照我的理解呢

    《本草綱目》這本書它「本來」就不是以一個想成為醫學聖經和臨床使用手冊作為出發點的書


    它比較接近是一本供後世查閱,保存當代以及之前的資料

    >>>也就是一個知識的載體<<<

    顧景星的《李時珍傳》就敘述了這本書:「上自墳典,下至稗記(傳奇),凡有攸關,靡不收掇。雖命醫書,實賅物理」


    別忘記,當年是明朝,一個沒有網路,沒有硬碟光碟或1.2大磁片的年代


    作者李時珍,我揣測他是以一種蒐羅各地流傳謠傳下來治療方法,並且詳實紀錄,而後盡他所能做出客觀評斷的心態在編寫這本書


    瞧,「凡有攸關,靡不收掇」意思就是:「有相關的,我就把它們記載收進來」


    所以,到這邊就清楚了,本草綱目是一種偏向百科全書,博物誌之類的概念所產出來的書,所以我說這是:

    >>>知識的載體<<<


    並且其實,在很多篇章上,李時珍自己留下了這類型字句:

    「…陶氏所載如此,不知果有否?姑附卷末,以俟博識。」


    (不負責任翻譯:前人陶先生是記載這樣啦,我實在不確定到底是怎樣啦,不過齁為了紀載的完整性我還是姑且寫下來吧。)


    看了這些文字,大家覺得呢?

    我是覺得他的意思很明白了。


    ------- (3) -------

    OK,大家了解了前面的先決條件(也就是李時珍到底基於怎樣出發點而寫下本草綱目這本書)


    我們再來談談被某篇去脈絡化到極點的外行見解所引出來的,最獵奇最津津樂道的「人部」


    作者李時珍「人部」前面寫下了:


    「後世方伎之士,至於骨、肉、肌、血,咸稱為藥,甚哉不仁也。今於此部凡經人用者,皆不可遺。惟無害於義者,則詳述之。其慘忍邪穢者則略之,仍辟斷於各條之下。」


    (不負責任翻譯:各朝代各地方士術士,有些甚至使用骨、肉、肌、血當作藥物,誇張的實在很不ok。我李時珍呢,雖然寫下這個分類的記載,只要是我聽過有人使用過的,不要太慘忍誇張的,我就記下來吧)


    唉。


    人家李時珍開宗明義,就說的很清楚了不是嗎...

    (指著上面)


    實在是齁,看到李時珍當年一個人花了幾十年做出來的整理被外行人扭曲成這樣,覺得不值。


    本草綱目這套書,是一個採博各地說法並且記錄的集成

    沒有靠官方的力量,作者幾十年獨立四方走動,自幹硬拚寫出來


    並且盡力在各種民間傳說中,

    先過濾掉太誇張的

    只要有一點可能性的他就收進來(然後盡力加上評論)

    無法評論的部分他記下來,留待後人考察研究

    (明清之後的本草書可多著呢)


    考量當時的時空狀況,以一個獨立作者而言...

    我他媽覺得他完全仁至義盡鞠躬盡瘁了好嗎!


    唉。


    P.s. 明朝當代的官修本草 (大家可以視為是官方的藥典) 是《本草品匯精要》
    兩者的書寫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 (4) -------

    下一題,很多廣告,以及台詞順口溜為什麼都是引用本草綱目?

    唉。

    今天我看這篇文章真的批這點批的很爽,講的一副好像中醫師很愛這本書奉為聖經圭臬一樣死抱著不放不碰其他東西?


    哈哈哈,告訴你吧

    這其中的原因,是藥事法施行細則第45條


    沒錯,是法規政策,就是法規所造成的影響。


    想不到吧?

    所以要砲之前別搞錯了,外行人。

    藥事法施行細則第45條有提到:「…(前略)…中藥材之廣告所用文字,其效能應以本草綱目所載者為限。」


    老實說這個法,我覺得立的很爛,該修,也應當被修。

    很多中醫師在講解或是敘述藥物作用的時候,也因為這個法規的影響,會被迫以本草綱目為主。

    奇怪耶,明明台灣現在也有官方的中藥典,

    為什麼要槓個本草綱目入法??

    不過當年這個法條是哪一年被修改或立成這樣的,我今天懶的查。


    反正就是這樣嚕:一條神秘的法規定的,以及後續造成的影響至今

    結案

    ------- (5) -------

    最後,所謂的中醫這門學問我想是個有機體

    會隨著各朝代時代的時空背景及技術而有所變化

    其實也不要說《本草綱目》,只要是目前挖出留下來的各種本草書

    這些書,雖然都是漢字中文,
    但是同一味藥,
    用那些字記載,背後意義又是如何?
    哪些可以用,哪些要存存疑?

    可用的,怎麼用,為什麼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情況下不能用?

    存疑的,為什麼存疑,當時寫下來的時空背景緣由可能是什麼?

    這些都是中醫師的專業,也是我們持續在古今未來追尋的答案。


    對了附帶一提:


    大家耳熟能詳的梗,什麼本草綱目記載腦殘者無藥醫也,這

    其實是當初網路上改圖的玩笑

    原文是

    「故萍實商羊非天明莫洞」,被改圖改成「 故腦殘者無藥醫也」

    其實原始序文中並沒有這一段的(笑)

    --------------- 延伸閱讀 ----------

    用一個本草綱目就來黑整個中醫的人
    https://www.facebook.com/jose.sung/posts/1792397217446479…

    #打好長湯都冷了
    #今夜真的會很漫長媽的

  • 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維基 在 秒懂家醫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2-13 13:25:02
    有 79 人按讚


    大家知道<本草綱目>嗎?
    這算是一本中醫的經典嗎?
    該用什麼角度看待它,又不會被以訛傳訛所蒙蔽呢?
     
    今天看中醫師來闢謠

    一篇去脈絡化到極點,把《本草綱目》拿來批判的文章今天四處流竄

    很多人丟給我問我想法,看了淺笑原本不以為意,因為實在太wwww


    但是公衛子回來居然也問了,
    宵夜放下熱湯時,她把湯碗遞過來同時手機拿著轉過來

    問說什麼:「…這…妳怎麼看…?」


    然後死盯著我

    嗯~看什麼?


    ……
    ………妳啊。

    嘖好吧我解釋,星期一耶
    也不放過我,真是

    #那稍晚我也就不放過妳了
    #我會寫得很長並且今夜就會很漫長
    #等價交換合理吧

    -------------------

    原始文章的內容我不屑貼上來染污,要看的自己這邊請

    https://www.facebook.com/…/a.193255431205…/280107265853191/…

    我不是很喜歡 厭世中醫師 的觀點,對我來說本草綱目不是這樣的存在,不過就借他的場子一用吧


    總之原文呢,挑出了本草綱目中最滿足人類獵奇慾望的「人部」篇章,

    有意無意地扭曲並支解了作者李時珍書寫記載時的立意,

    然後根據這些內容純情緒性地否定這本書
    進整個中醫

    嘛…這神邏輯,其實是笑看無感的老實說
    畢竟也不是第一天碰到了

    (習慣了,唉)

    要不是某子和很多粉絲問,我她媽還真的不屑回應


    ---------------------

    我大概有幾點想說

    (1)大家不用跟隨這樣情緒性的批評
    (2)本草綱目這本書該被怎樣看待較好?
    (3)最獵奇的「人部」該被怎樣看待比較好?
    (4)為什麼本草綱目會一直在四處廣告上琅琅上口?
    (5)本草綱目到底有沒有說「腦殘者沒藥醫」


    唉…總覺得不滔滔不絕一下會解釋不完呢


    ------- (1) -------

    首先,身行或研究中醫的人

    我不建議看到這種文字,就接著拿著西方或各方醫學(特別是18世紀以前)的過去黑歷史來反駁

    對我而言呢,這樣跟這些對我們的情緒性的批評沒有兩樣


    講一句白話文就是:各種學問技術都有摸索的黑暗階段

    與其在那邊情緒性的互揭瘡疤,不如重點會放在關注「這門學問有沒有與時俱進的能力上」


    ------- (2) -------

    另一個層次的問題,是該如何看待《本草綱目》這本書

    任何人今天要批評本草綱目我完全沒意見,其實

    但是,一個非情緒性的批評評論,至少應該先了解或是立論:

    - 到底本草綱目到底是怎樣的書?
    - 作者是怎樣的思維基礎上寫下?
    - 並且身為後世的現代人該怎樣看待

    而今天連結裡面的原文讓我完全無感,理由就在於:

    很充分看起來批評者根本什麼都不懂。

    唉。



    雖然謹慎地說起來我只是個中醫師,不是專門研究某一本古書的學問者


    但是依照我的理解呢

    《本草綱目》這本書它「本來」就不是以一個想成為醫學聖經和臨床使用手冊作為出發點的書


    它比較接近是一本供後世查閱,保存當代以及之前的資料

    >>>也就是一個知識的載體<<<

    顧景星的《李時珍傳》就敘述了這本書:「上自墳典,下至稗記(傳奇),凡有攸關,靡不收掇。雖命醫書,實賅物理」


    別忘記,當年是明朝,一個沒有網路,沒有硬碟光碟或1.2大磁片的年代


    作者李時珍,我揣測他是以一種蒐羅各地流傳謠傳下來治療方法,並且詳實紀錄,而後盡他所能做出客觀評斷的心態在編寫這本書


    瞧,「凡有攸關,靡不收掇」意思就是:「有相關的,我就把它們記載收進來」


    所以,到這邊就清楚了,本草綱目是一種偏向百科全書,博物誌之類的概念所產出來的書,所以我說這是:

    >>>知識的載體<<<


    並且其實,在很多篇章上,李時珍自己留下了這類型字句:

    「…陶氏所載如此,不知果有否?姑附卷末,以俟博識。」


    (不負責任翻譯:前人陶先生是記載這樣啦,我實在不確定到底是怎樣啦,不過齁為了紀載的完整性我還是姑且寫下來吧。)


    看了這些文字,大家覺得呢?

    我是覺得他的意思很明白了。


    ------- (3) -------

    OK,大家了解了前面的先決條件(也就是李時珍到底基於怎樣出發點而寫下本草綱目這本書)


    我們再來談談被某篇去脈絡化到極點的外行見解所引出來的,最獵奇最津津樂道的「人部」


    作者李時珍「人部」前面寫下了:


    「後世方伎之士,至於骨、肉、肌、血,咸稱為藥,甚哉不仁也。今於此部凡經人用者,皆不可遺。惟無害於義者,則詳述之。其慘忍邪穢者則略之,仍辟斷於各條之下。」


    (不負責任翻譯:各朝代各地方士術士,有些甚至使用骨、肉、肌、血當作藥物,誇張的實在很不ok。我李時珍呢,雖然寫下這個分類的記載,只要是我聽過有人使用過的,不要太慘忍誇張的,我就記下來吧)


    唉。


    人家李時珍開宗明義,就說的很清楚了不是嗎...

    (指著上面)


    實在是齁,看到李時珍當年一個人花了幾十年做出來的整理被外行人扭曲成這樣,覺得不值。


    本草綱目這套書,是一個採博各地說法並且記錄的集成

    沒有靠官方的力量,作者幾十年獨立四方走動,自幹硬拚寫出來


    並且盡力在各種民間傳說中,

    先過濾掉太誇張的

    只要有一點可能性的他就收進來(然後盡力加上評論)

    無法評論的部分他記下來,留待後人考察研究

    (明清之後的本草書可多著呢)


    考量當時的時空狀況,以一個獨立作者而言...

    我他媽覺得他完全仁至義盡鞠躬盡瘁了好嗎!


    唉。


    P.s. 明朝當代的官修本草 (大家可以視為是官方的藥典) 是《本草品匯精要》
    兩者的書寫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 (4) -------

    下一題,很多廣告,以及台詞順口溜為什麼都是引用本草綱目?

    唉。

    今天我看這篇文章真的批這點批的很爽,講的一副好像中醫師很愛這本書奉為聖經圭臬一樣死抱著不放不碰其他東西?


    哈哈哈,告訴你吧

    這其中的原因,是藥事法施行細則第45條


    沒錯,是法規政策,就是法規所造成的影響。


    想不到吧?

    所以要砲之前別搞錯了,外行人。

    藥事法施行細則第45條有提到:「…(前略)…中藥材之廣告所用文字,其效能應以本草綱目所載者為限。」


    老實說這個法,我覺得立的很爛,該修,也應當被修。

    很多中醫師在講解或是敘述藥物作用的時候,也因為這個法規的影響,會被迫以本草綱目為主。

    奇怪耶,明明台灣現在也有官方的中藥典,

    為什麼要槓個本草綱目入法??

    不過當年這個法條是哪一年被修改或立成這樣的,我今天懶的查。


    反正就是這樣嚕:一條神秘的法規定的,以及後續造成的影響至今

    結案

    ------- (5) -------

    最後,所謂的中醫這門學問我想是個有機體

    會隨著各朝代時代的時空背景及技術而有所變化

    其實也不要說《本草綱目》,只要是目前挖出留下來的各種本草書

    這些書,雖然都是漢字中文,
    但是同一味藥,
    用那些字記載,背後意義又是如何?
    哪些可以用,哪些要存存疑?

    可用的,怎麼用,為什麼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情況下不能用?

    存疑的,為什麼存疑,當時寫下來的時空背景緣由可能是什麼?

    這些都是中醫師的專業,也是我們持續在古今未來追尋的答案。


    對了附帶一提:


    大家耳熟能詳的梗,什麼本草綱目記載腦殘者無藥醫也,這

    其實是當初網路上改圖的玩笑

    原文是

    「故萍實商羊非天明莫洞」,被改圖改成「 故腦殘者無藥醫也」

    其實原始序文中並沒有這一段的(笑)

    --------------- 延伸閱讀 ----------

    用一個本草綱目就來黑整個中醫的人
    https://www.facebook.com/jose.sung/posts/1792397217446479…

    #打好長湯都冷了
    #今夜真的會很漫長媽的

  • 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維基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2-18 19:00:13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五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想你有去過「IKEA(宜家家居)」買過東西,那裡的東西相對比較便宜,而且還有點設計感;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那裡的東西你都需要DIY、你都需要親手把它們組裝起來。

    可能那樣的東西,是在你過去的某個時段底下買下來,並且把它組裝好;然而在過程當中,你可能有過幾次的搬家經驗。

    每一次的搬家,你只要經過一次的斷捨離,你會優先的把這樣的便宜貨丟掉嗎?還是你會找很多很多的理由。

    然而那些理由,我相信對你而言一定是合理的;但是總而言之,結果就是你相對比較不容易丟掉它。因為不管怎麼樣,你總覺得它需要被留下來,它在你心中的價值是比較高的。

    會有這樣子有趣的現象,其實是有心理學的意義。當你參與創造了某個事情,就像前面提到的「IKEA」。

    你動手DIY了一個傢具,它在你心中就會變得更有價值,這稱之為「宜家效應」~「IKEA Effect」。這個詞是哈佛大學教授,麥肯.諾頓他所提出來的。

    其實不止是「IKEA」,在1950年代,曾經有一個產品叫做「蛋糕粉」,簡單來說呢,就是把水加進蛋糕粉,然後送進烤箱,就會完成美味的蛋糕。

    這個產品剛開始這樣設計,原本預期會大受歡迎,結果賣得非常的差;一直到喔,他們決定做了一個改變,這個東西就變熱銷產品。

    他們做了什麼改變呢?原本是你只要把水加進蛋糕粉,然後送進烤箱;但是後來的改良讓你多做一件事,就是把水加進蛋糕粉,然後你自己需要打個蛋進去。

    也就是說啊,把原本蛋糕粉裡面的「雞蛋粉」,這個成分把它拿掉,讓所有想要烤蛋糕的人,自己打進幾個新鮮的雞蛋。

    這麼一點小小的改變,讓這個蛋糕粉變的是一個熱銷商品,這讓你想到什麼?這是不是會讓你想到「康寶濃湯」?

    其實呢,以食品科技上來說,你煮的「康寶濃湯」不需要麻煩到自己需要打個蛋,直接加水下去煮這是很容易做到的。

    但「康寶濃湯」為什麼就要堅持,你要自己打個蛋花呢?因為他要創造你的參與感。

    然而這樣子小小的改變,無論是「IKEA」的東西,還是蛋糕粉,或者是康寶濃湯,它都讓銷售的結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背後的關鍵就在於,因為讓你做了點事,你就會對這件事有更高的歸屬感;也因為「歸屬感」,你就會覺得這件事更有價值!

    「歸屬感」這件事情如果再細緻的拆解一下,它有三個成分;第一個部分就是「自主權」。我們自己可以決定要怎麼做,比如說你要烤一個蛋糕;比如說你要組裝一個沙發。

    而第二個呢,就是「個人的相關性」。這個「個人相關性」簡單來說,就是讓你自己去做點事;比如說你自己去DIY組裝一個傢具,或者是把雞蛋打進去。

    而第三個關鍵,就是「認知失調」。當一個人朝著某個目標採取行動的時候,他的思考跟感覺就會跟上來!

    也就是說喔,因為這個傢具是你自己做的、因為蛋是你親自打進去的;所以呢你對這件事就有更多的認同。

    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一件事情沒有意義,你根本不會去做它;然而你去做它了,你就必需說服自己:「它有更好的意義」,否則你就是笨蛋嘛!

    所以呢,在「認知失調」的效應底下,為什麼你總覺得康寶濃湯自己打的蛋會比較好喝?

    然後「IKEA」的傢具,儘管它實在是已經不實用,或者是已經快要解體了,你仍然還會把它留下來,就是因為「認知失調作用」。

    在商業行為裡面「認知失調作用」,可以幫助我們產生更好的銷售結果;然而如果放到你個人的投資理財行為呢?

    這就是個災難了!為什麼呢?你想想看哦,你做任何投資理財的決定,它也符合這三個部分啊!

    第一個「自主權」,是你自己決定要買什麼樣的投資標的的;第二個「個人相關性」,你在買之前你可能會做一些功課,至少你還會花點心思聽別人怎麼說。

    然而第三個「認知失調」,一旦你做了決定、一旦你投入了、一旦你參與了,你就幾乎無法去承認,自己的判斷有可能是錯的!

    就像你回頭看看,那個已經爛到不行的IKEA家俱,只是因為當初你花了一個下午去組裝它,你是不是就捨不得丟呢?

    然而這樣的心理投射,如果放在那些你已經虧到不像話的投資標的,或者是那些早應該執行停損的股票,你想道理是不是一樣的?

    所以啊,我們看待無法斷捨離那些錯誤的決定,你可以用「宜家效應」,跟「認知失調」的理解。但是呢,這背後更深刻的,還有可能來自於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影響。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因為我們需要照顧者的照顧,我們才能夠活下來;所以呢,這會在我們心中產生一種幾乎是直覺的投射。

    就是無論你現在在表意識、在理性上,你多麼不喜歡你的原生家庭,或者是你的父母親他們的行事風格。

    然而如果你稍有不慎,或者是面對重要決定的時候,你就會很容易的,跟他們做出很類似的決定,還有造成很類似的結果。

    所以呢,如果你要好好的面對自己的人生,尤其是「財務」這個議題。第一個你永遠要很有意識的,去練習、去面對認知失調。白話文就是「承認自己是錯的,該停損、該斷的,就停損、就把它斷了吧!」

    然而第二個,它會是你終其一生的功課。就是好好的看一看自己的原生家庭、自己的成長經驗,到底帶給自己什麼樣的影響?

    在每一次的決定、在每一次的關鍵點的時候,好好的提醒自己,你可以有所選擇,你可以為自己作出更清晰、更有覺察的決定。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尤其是我們最近開通了Podcast。

    所以呢,如果你是用蘋果,或者是Android的手機,你都可以搜尋裡面Podcast的相關運用,打入關鍵字「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希望你的訂閱,還有希望你的持續收聽。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在這一段內容最後談到的投資理財,還有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這個部分,很呼應我們最近的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

    嘉玲老師會在這一門課裡,陪伴你去看懂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影響,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調整。

    而且你還會學到最實際的方法,無論是怎麼樣去規劃自己的財務;甚至於讓你學會,只要能夠正確的花錢,還會讓你越花越有錢。

    【理財心裡學】這一門課,我們最後的優惠期限,是在2月29號的晚上12點。所以如果你還沒有加入的話,請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就跟你聊到這邊囉,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