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原廠來令片等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原廠來令片等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原廠來令片等級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009的網紅Hope Engineering MI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經典車款大怒吼》 這次翻新ZRX最大的困難 是保留2006的經典,但升級到2021的性能 原廠總泵真的沒有不夠用 只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 老式側推總泵按起來真的很吃力 油壓離合器要用力捏才能換檔 煞車總泵也是要用三指用力抓 才能把濕重250kg的ZRX1200停下來 這次總泵更新我毫不考慮選擇了F...
原廠來令片等級 在 Hope Engineering MI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經典車款大怒吼》
這次翻新ZRX最大的困難
是保留2006的經典,但升級到2021的性能
原廠總泵真的沒有不夠用
只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
老式側推總泵按起來真的很吃力
油壓離合器要用力捏才能換檔
煞車總泵也是要用三指用力抓
才能把濕重250kg的ZRX1200停下來
這次總泵更新我毫不考慮選擇了Frando直推
很多人又要說了,以前東西很糟不是嗎
那種東西你怎麼敢用,不要出來害人
有錢為何不買Brem..
我不覺得我買不起..embo
只是時至今日,在你們尚未關注的時候
Frando brake system 車力屋有限公司
把產品等級推進到了一個我無法觸及的領域
直推總泵的精準度甚至超越RCS給我的感受
少了那種沾黏感,我按多少就是多少
也不再需要這麼龐大的握力去拉離合器
現在用小拇指就能切開離合器換檔
下武嶺只需要用食指扣住煞車
就能讓車完美減速
這次激進到我連來令片都用了Frando白皮
《是白皮不是白嫖,我真的有付錢》
至於在武嶺為何沒拍照證明?
因為當時的我害怕極了
我在武嶺看到我的後胎鋼絲冒出來!
直到在花蓮換完胎,進蘇花才有心情拍照
礙於後輪見鋼絲的緣故
我整路從海拔3275公尺驟降到花蓮平地
中間沒有踩過後煞車,更沒用過檔煞
全程都只用前煞車下山
感謝Frando 讚嘆Frando
這趟如果沒有Frando直推總泵的加持
我看我八成會在武嶺上顧路
ZRX1200 2021 edition 企劃
就從Frando拉開序幕
KCT Sprocket
DJ1 suspension
TTO fork seals
Coming soon…..
原廠來令片等級 在 Chester Ca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來跟大家分析一下煞車,以及對於陶瓷剎車的迷思
陶瓷煞車的全名叫Carbon Ceramic碳纖維陶瓷煞車
陶瓷煞車的纖維碳化矽複合材料的密度遠低於鋼鐵
因此煞車盤的重量大約僅有鐵盤的一半
玩車人就能理解了,輪下能越輕就是越好
我們要先認識陶瓷盤主要分為兩種
1.CCB(Carbon Ceramic Brakes)
2.CCM(Ceramic composite Material)
我們認為的保時捷神盤 PCCB就是
(Porsche Carbon Ceramic Brakes)
是不是有點複雜?
沒關係你只要知道除了福斯集團&AMG之外都是用CCM的材質再做改良就好
首先我們先初步了解陶瓷煞車的優缺點
優點
1.輕量化
2.因為夠輕盤面能做大,煞車皮跟陶盤的吃面大相對煞停表現夠好
3.散熱快
4.正常使用下壽命超級長
缺點
1.散熱快
2.工作溫度下煞車力道低的可怕
3.煞車溫度高於600度,大約只能使用2000km甚至更低
(賽道上的煞車溫度基本上都高於600度)
知道大略的簡單幾點之後我們就來破除迷思吧
1⃣️陶瓷煞車一定比較利
⚠️這是錯的
應該說陶瓷煞車的工作溫度能維持比較久,但低於工作溫度陶瓷煞車基本上就是個廢物,如果以長直線後0~200緊急煞車鐵盤一定完勝市售陶盤。
接著我們來了解散熱快為什麼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因為在賽道環境上散熱快相對你能開的圈速就會更多。
但是!當散熱快加上工作溫度下煞車力道低的可怕這兩點加再一起可以說會要你命!譬如說,在跑山經過大直線後因為煞車系統冷卻了,再進彎時我們會用習慣的力道踩下煞車,這時候才會發現煞車的制動力因為冷卻而降低了,在激烈操駕下,進彎前的煞車我們通常都是算得很準的,發現煞車沒有力道後要多花零點幾秒來把煞車踩得更深是很危險的,賽道也是如此。
不過我以上說的煞車工作溫度低這一點在ccm上是比較明顯的,ccb也就針對了此點改善很多,ccb因為表面塗層使用了碳化矽,使煞車的工作溫度範圍加大,預熱反應也會比較直接,比較不會在激烈操駕下出現踩不到煞車這個問題。
但在賽道使用上來說和ccm一樣就是太容易掛了,不過ccb在整體的泛用性我個人認為是屌打ccm的。
2⃣️陶瓷煞車比鐵盤還耐用
⚠️這也是一個誤區
陶瓷煞車在代步&山路因為無法持續超過工作溫度,所以壽命是非常高的。
但是當在賽道使用上,陶瓷煞車的壽命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短,大約1500~2000公里就下課了。
當然在陶瓷煞車的工作溫度範圍為前提,陶瓷煞車的吃面以及輕量化確實可以發揮很棒的效能,以及賽道比賽使用的持續性。
不過現在渦輪車熱衰竭嚴重的情況下,通常在台灣的track day一節大約也只會認真跑個三圈,三圈在比較好的鐵盤及來令片下是很夠用的。
所以很多超跑車主皆知,如果想要在賽道活動開的很用力很盡興,最好還是把昂貴的陶瓷煞車換下來,或是避免使用到車輛會在駕駛意識之外會自行煞車的電控系統。
甚至很多賽事的參賽選手也都是使用鐵盤,接著你一定會問了,那為什麼F1車手是用陶瓷煞車,因為F1完全不需要考慮到耐用度的問題,所以F1使用的是特殊處理的陶瓷煞車系統,工作溫度範圍大,基本上一場就是換上一套新的🥺
綜合以上所說,我不認為陶瓷煞車就是屌,畢竟一套50幾萬甚至更貴的陶瓷煞車可以改好多東西...💸💸連我當時的458以及625我都很想把陶煞拆下來換成鐵盤,其實我最沒辦法接受的就是在大直線後我都要提心吊膽的試踩煞車!,當然我覺得陶瓷煞車確實有它厲害的地方,只是在於你用不用的到;所以下次在選配前,先問一下你用不用的到在勾起選配吧。
我以上所說的比較皆是用陶瓷煞車和等級相符合的鐵盤煞車做比較!有時間我會在跟大家聊一下鐵盤煞車應該怎麼改比較好。
以下有個開718的車迷私訊我的一段趣事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車迷覺得718的煞車不夠要把前後換成台製煞車大約六萬多塊,我告訴他,我992使用原廠卡鉗,僅更換前後來令片+鐵盤+前浮動塊就花了10萬,為什麼他整套10萬內花得起來?
⚠️以上僅個人與一些前輩討論的使用心得
歡迎討論但請勿筆戰喔👍🏻
原廠來令片等級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試車報告】 LUXGEN U6 GT 旗艦智駕版 新國產性能王
【4K UHD | https://youtu.be/B9XsOEzQqk8】
小時候,聽到性能之王,眼睛總會為之一亮!
這是多麼狂妄的形容詞,勢必有著狂妄且教人痴迷的動力表現…
隨著造車技術的精進,國產車也有突破200hp等級的境界,而這,過去是性能車,甚至是跑車才有實力...重點是,排氣量不能太高,必須兼具省油、省稅的優勢,試駕GT220之後,我發現,還有一款更適合家庭使用的性能車,U6 GT!
【魅力升級】
當車輛屆臨改款之際,身為汽車媒體的我們,總會開始猜想經過蛻變的車款會有多少升級,然而,說到進化至GT/GT220世代的U6,這輛車的躍進之大,可就連我們都相當訝異!
在車輛外觀部分,雖然U6原已有著斜背、動感的造型,但經歷改款的洗禮後,這輛車不只換上新式水箱護罩、橫貫車尾的LUXGEN字樣,還有充滿科技感、高亮度的LED頭燈,甚至就連車門把手上,都有LED的迎賓燈,不論是視覺質感、帶給車主的尊貴感皆大為加分!再加上換了新款雙色輪圈、更為動感的前後保桿,還有我們怎麼也料想不到U6 GT竟會新增的引擎蓋進氣口,都替U6 GT帶來了充滿動感的扮相,這就像原先俏皮且樸素的鄰家女孩,有天竟上了全妝,並換上了套美艷禮服,這樣的進化,又怎令人不叫好呢?
【不俗配備】
除了帥氣的外觀改變,LUXGEN U6 GT的內裝也有著幅度不小的升級,讓人坐上車後,便立即能夠感受到新車的質感提升,不只有像是木紋飾板、便利的電動調整座椅、粗壯的排檔設計,還有握感設計扎實、附有換檔撥片與銀色飾環的精緻方向盤,以及會隨車輛啟動升起的高音喇叭,整體設計不難讓人看出原廠對於造車的更高要求。
不過,本次改款車內最大的變革,還是那中控台的12吋螢幕,雖然我們已曾在U5上體驗過這套系統的便利與強大,但這回場景換到了U6 GT車上,在更具質感的車內,這套系統不僅不會顯得不搭調,更依舊令人打從上車後便會依賴它的聰穎。
當然,LUXGEN也一點都沒忘了用盡U6 GT的車內細節,不只雙前座下方都有貼心的儲物空間、中控台下方還有設計巧妙的面紙槽,而車上的乘客,也能享受天窗美景,以及後座冷氣出風口帶來的涼爽。
至於真要挑剔,我們倒認為U6 GT雖後座椅可進行角度調整、後廂空間也在水準之上,且具備電動尾門功能,然而,這具尾門在開關時較為敏感,若連續於作動時夾到物品,可能會導致電動啟閉功能暫時失效,此時勢必得採用人工強制開/關尾門,才能讓電動啟閉功能重新上線,這則是使用此功能較需注意之處。
【周全呵護】
而在LUXGEN車款一向突出的安全部分,U6 GT不只同樣有著陡坡起步輔助、動態穩定系統、煞車分配與力道輔助功能、六氣囊,行車時還有能夠環顧車輛四周,且結合車輛逼近警示的即時攝影,和得以將警示燈號顯示於HUD抬頭顯示器的車道偏移系統、前方車輛/行人碰撞警告,再加上先進的智慧安全系統例如APA自動停車、底盤透視系統,在多樣的行車,甚至是下車前的後方來車的安全提示下,相信這輛車的高安全也很適合許多駕駛新手。
【動力強勁】
相較於U6 GT220,GT的排氣量同樣為1.8升渦輪增壓引擎,相較於過去的U6 EcoHyper,這具引擎可以說完全重新改造,除了噴油嘴換上12孔部品,引擎內部機件經過強化、進排氣拋光處理,就連渦輪都換上了雙渦輪流,因此擁有更強的動力表現及更精緻的運轉反應,就連變速箱的電腦都經過重新設定,讓齒比與引擎輸出有更好的搭配,因此202hp/32.6kgm的動力數據,依然讓人感受得到強列的貼背感,無論升、降檔,都有俐落的反應。
儘管試車當天下著滂沱大雨,但U6 GT在濕滑的路面上,依然展現優異的加速力,關閉循跡後拉轉起步,驅動輪因瞬間扭力較大而發生空轉,卻沒有出現難以駕馭的搶胎,過程中依然可以感受到鮮明的貼背勁道,0~100km/h可於8.7秒達成。
【轉向精準】
一開始,LUXGEN U6 Turbo出現時,我只覺得,恩,這輛掀背車的造型挺帥的,直到U6 EcoHyper出現,在大鵬灣賽道試駕時我才發現,原來U6的操控可以進步到這樣,而當時,也只是水野和敏先生輕度介入車輛調校而已,我問他,有什麼箇中秘訣嗎?他笑笑地說,大致上結構沒變,但把部分避震器的阻尼係數調軟一些…
原來,阻尼調軟,可以讓車輛的動態表現更平衡,少了讓人不舒服的彈跳感,可以讓轉向更精準!
上個月,前往AUTOPOLIS賽道試駕過U6 EcoHyper及GT220之後,會發現GT220的操控力更強,整體的進步已經超過不只一個檔次,但GT220在賽道上的操控力強大,還有絕佳的側傾支撐性,相對通過路沿石,彈跳的衝擊也較直接,然而,U6 GT在乘用舒適性上,確有著更貼近家庭的設定。雖然少了BILSTEIN減震筒,但原廠為了提升車體剛性,特別將避震塔重新設計,並且改變鋼材,讓車體剛性大幅提升,而一般版的避震器,雖然沒有那麼強調硬派性能,以單阻尼的調校,已經稱得上細緻,碾壓坑洞時不僅可以迅速過濾碎震,還可發揮出色的支撐性,重點是駕駛者在感受優異的行路回饋同時,也能夠藉由雙手,察覺方向盤速度感應輔助的變化,在山道上對於油門掌控及轉向時機,都有極細微的感觸。此外,在煞車性能的提升方便,雖然不是換上多卡鉗部品,原廠已經來令片材質進行提升,就連踏板回饋的力道及行程,都讓人覺得標準,位置不會太低,回饋也不會太軟,有著近似高級歐系車的感覺,藉由精準的轉向反應,提升整體的操控樂趣!
【TCar短評】
如果你問我,U6 GT/220是不是一輛好車?我會很肯定地告訴你,是!且它們進步的幅度,還不止一個檔次…
如果你又問我,那麼該買GT?還是GT220?我覺得,這個答案也不難回答,如果你喜歡一人開車,享受忘我的競速感受,那麼你買GT220。如果,你有家庭,且不享放棄駕馭樂趣…U6 GT肯定會更適合你的需求!
這輛車精進的幅度,在試車過程讓我不斷驚喜!會覺得,這是一輛國產SUV嗎?我很開心,也很感動LUXGEN U6的進步。如果,問我,有什麼不滿意之處?我會說,入門版車型仍沿用舊動力,想買到讓人滿意的U6 GT,必須花上95.5萬元!
【LUXGEN U6 GT 旗艦智駕版】
引擎型式: 1,798c.c. L4 DOHC 16V + Turbo
最大馬力: 202hp/5,200rpmrpm
最大扭力: 32.6kgm/2,000rpm
長x寬x高: 4,630x1,825x1,620mm
軸距: 2,720mm
車重: 1,531kg
驅動模式: FF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懸吊結構: 前麥花臣 後扭力樑
輪胎規格: 前後225/50 R18
國內售價: 95.5萬
【主要配備】
LED頭燈、日行燈、尾燈
前門外後視鏡LED迎賓燈
後門把LED迎賓燈
智慧型電動尾門
18吋雙色輪圈
電動玻璃天窗
多功能皮質方向盤(附飾環、換檔撥片)
遊艇式皮質排檔桿
LCD/LED科技液晶儀錶
HUD抬頭顯示器
12吋多功能HD觸控螢幕(LUXGEN THINK+ 4.0,含多品牌手機投影功能)
聲控行動助理
駕駛座肩部喇叭
炫藍升降高音喇叭
LUXGEN CARE皮質座椅
駕駛座6向電動調整功能
駕駛座下方雨傘盒
副駕駛座椅背置物掛鈎
副駕駛座下方置物盒
頭等艙包覆式頭枕(蝴蝶式頭枕)
後座6/4分離椅背設計(附One-touch快速翻折功能)
電子恆溫空調系統
後座空調出風口
飛航式皮質包覆中控台
炫藍氣氛燈
皮質車門飾板
APA智駕輔助停車系統
DAS+駕駛警示系統
AR View+ System行車AR影像系統
。AR Around View+環車AR安全影像
。AR See-through View+ AR底盤透視影像
。Dual Side View+開門防後撞影像
。Front View+無盲點車前影像
。Alley View+車頭雙側影像
。Full Side View+無盲點車側影像
。Eagle View+ 360度環景影像
。Live Rear View+後視Live影像
電子智慧EPB煞車系統
BAS煞車輔助系統
EBD電子煞車力道分配系統
BOS+煞車優先系統
HBB液壓煞車增壓系統
HSA斜坡起步輔助系統
TCS循跡防滑系統(設置開關按鍵)
ESC動態車輛穩定系統
ESS急煞預警系統
ASL防暴衝裝置
ISO FIX兒童安全座椅固定裝置
前偵測雷達
後倒車雷達
可潰式方向機柱
SRS雙前座氣囊、側氣囊、側邊防護氣簾
Luxgen Motor | TCar 葉明德
#luxgen #u6 #gt #tcar #新車試駕 #葉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