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原力復健科診所徒手治療費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原力復健科診所徒手治療費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原力復健科診所徒手治療費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原力復健科診所徒手治療費用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611的網紅生活在他處,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包得很誇張但其實小case吧? 二月底的時候和友人去爬桃源谷,從福隆走草嶺古道,本該是很輕鬆的路線,卻因為下山選了比較陡的觀音寺步道而增加難度,那條路的石階較陡、且滑,一行人幾度差點滑倒,走得戰戰兢兢。據說那天一共移動了近20公里,到車站時覺得自己的腳已不是自己的腳。隔天一早,我又很鐵齒地打了...

  • 原力復健科診所徒手治療費用 在 生活在他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26 22:02:12
    有 126 人按讚

    #包得很誇張但其實小case吧?
     
    二月底的時候和友人去爬桃源谷,從福隆走草嶺古道,本該是很輕鬆的路線,卻因為下山選了比較陡的觀音寺步道而增加難度,那條路的石階較陡、且滑,一行人幾度差點滑倒,走得戰戰兢兢。據說那天一共移動了近20公里,到車站時覺得自己的腳已不是自己的腳。隔天一早,我又很鐵齒地打了兩小時的羽球(那是經常需要將重心落在單腳的運動),從天那起,就成了傷兵。(馬的,在印度騎了三個月都沒事.......)
     
    這兩個月來,左膝外側、後側的交互不適一直困擾著我。以為起初幾天的疼痛自癒後,腳就能回到原來的狀態,卻在走郊山時又感覺到復發的跡象。某次從陽明山下來,我決定去掛復健科,但醫師判定只是過度使用造成肌肉疲勞,多休息就好。那當然是我最想聽到的答案,因為我打算往初百岳邁進,需要更積極的訓練。
     
    這種傷雖不影響日常作息,卻很容易在下階梯時突然發作。這段時間我依然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腳,甚至去騎了難度頗高的風櫃嘴山路,後來發現自己連來回一個小時的郊山都無法應付,決定再去試試另一家復健科。第二間診所做了比較詳細的診斷,案情逆轉,當天我便留在診所電療,並安排了超音波。
     
    超音波的結果是,肌腱和韌帶發炎,由於疏於照顧,所以始終未痊癒。除了一般復健,醫生給了幾個診療方案,分別是注射高濃度葡萄糖胺、肌肉共振頻率治療(正確名稱待查),和一種貴鬆鬆的、叫做PRP的自體血小板修復。我掙扎了許久,為了加速復原趕上兩週後的百岳之行,而選擇了最後者。
     
    PRP是一種用自己的血液離心分析高濃度血小板(或稱作血清),在注射回患部刺激自癒的療法。費用真的很貴,一次一萬五(療程通常需1~3次),你問我哪來的錢?因為有南X、新X可以申請實支實付,否則我如次自虐之人,哪會選擇這種貴族治療。
     
    說實在也不是什麼大治療,復健科診所的設備就能解決了。週五夜診,抽血,等待,再度躺上診療床照超音波,醫生用徒手探測找出幾個痛點,將析透出來的黃色血清注射進去,雖然沒有很痛,但我還是緊張地要命。神奇的是,當他再壓患部,竟然幾乎不痛了。護士煞有其事地幫我套了網袋,看起來好很嚴重但不過就挨了幾針而已。只是這針打下去,反而打出了某種心理障礙,我突然變得不太敢用左腳施力,走路更加小心翼翼,因為深怕如果依然會痛,這一萬五就白花,針也白挨了......我會哭。
      
    至於治療的效果到底如何?在寫這篇文章時距離注射正好48小時。目前覺得注射處有類似打針後的瘀青感,今天出門走比較長的路時,好像瘀青的存在感更明顯。說是痛嗎?實在不願承認,我暫時打算用鴕鳥心態看待這個治療,然後在兩個星期後勇敢上山。請祝福。
     
    BTW. 醫生說這算是輕度的肌腱與韌帶傷害,會快快好起來的~
    ---

  • 原力復健科診所徒手治療費用 在 大夫訓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1-13 13:38:42
    有 172 人按讚

    診斷 - 治療 - 復健 - 訓練

    訓練難免會遇到一些運動傷害,而一般人常常不知道要怎麼尋求醫療協助。
    跟運動傷害有關的醫療人員,包括骨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這些醫療人員又分為許多的不同領域,而運動傷害只是其中的一項。例如骨科包括了關節重建、手外科、運動醫學、脊椎外科、創傷骨科及骨腫瘤等等。復健科醫師和物理治療師則包括了神經損傷復健、肢體復健、兒童復健、老人復健及心肺運動功能復健等等。當然我們今天談的,就專門針對運動傷害方面。

    那這些醫療人員有什麼不一樣呢?
    骨科醫師屬於外科,是要開刀的,所以如果有結構性的損傷需要開刀修補治療,就是找骨科。例如骨折脫臼、韌帶斷裂、軟骨破裂、神經壓迫等等。
    復健科醫師和物理治療師當然就是做復健治療,包括儀器治療 (如熱敷、電療),徒手治療 (如按摩、關節筋膜鬆動),運動治療 (就是大家熟悉的姿勢矯正、強化肌力,只是在復健部份是偏重於治療傷病,而肌力和體能教練是在增強人體運動功能,當然實際操作上有重疊的部份)。
    那骨科/復健科醫師和物理治療師有什麼差別呢? 差別在只有醫師可以診斷、處方及執行侵入性治療 (如開刀、打針),而物理治療師按照法規,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或醫囑執行業務。所以很多物理治療師就忿忿不平啦,醫師也沒在多厲害,為什麼就要聽從醫師的診斷或醫囑? 其實在醫師下診斷安排物理治療之前,要先排除很多嚴重的問題,例如疼痛可能是感染、腫瘤、自體免疫疾病或是神經壓迫等等所造成,而不單單只是拉傷發炎、筋膜緊繃或肌力不平衡而已。當然優秀的物理治療師對於其它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也可以發現問題而轉介到適當的醫療,但是對於各種疾病的鑑別診斷,我想還是醫師比較在行,所以先由醫師評估檢查過後再安排物理治療,會比較適切安全。而且蜘蛛人的uncle Ben說過「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所以出事被告的也是醫生比較多。

    曾有人說過一個不錯的比喻,骨科醫師就像建築師,負責修復和補強硬體結構,復健科醫師就像室內設計師,負責規畫修繕和增進房屋的功能,物理治療師就是工班,選擇合適的工法按照設計師的圖樣施工。當然實際執行業務時一定會有重疊的地方,例如骨科醫師也可以開立復健處方,而物理治療師也可以依據實際療程操作的情形和反應,建議醫師修改診斷或處方,這是個團隊合作,需要充份的溝通和配合。

    如果遇到運動傷害,整個尋求醫療協助的流程是如何呢? 舉個例子,如果你某次訓練完,結果肩膀很痛無力,休息個幾天仍沒有改善,你決定去看醫生,骨科或復健科都可以,醫生會先做些理學檢查,評估你的肌力、疼痛點、活動度等等,如果覺得你有結構上的問題,例如可能旋轉袖破裂,就會安排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掃描等檢查來確認,萬一檢查結果真的是旋轉袖破了,那就需要由骨科醫師來開刀修補,修補好了才能繼續後面的復健和訓練。如果理學檢查後,覺得只是單純的拉傷發炎,醫師就會使用一些消炎止痛的藥物來緩解急性發炎疼痛,然後再安排復健療程。物理治療的醫囑可能是先做熱敷電療,然後按摩肌肉活動關節,再來是肌力維持和加強,這醫囑交給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就要評估你的肌肉緊繃和關節活動度,以及是否有姿勢不良和肌力失衡的情形,來選擇適當的徒手和運動治療。整個治療的過程可能需要多次的回診和療程,你也可以在治療的過程中把你的感覺和治療效果告訴醫師和物理治療師,看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地方。最後傷痛好了,回復正常功能了,就交給肌力與體能教練再繼續訓練。

    當然上面講的是理想狀況,實際上大家去看醫生,常常覺得就隨便摸個幾下,了不起照照X光、超音波,接著就開開止痛藥,做做熱敷、電療,然後呢? 然後就沒有了。有吃藥休息時有效,但是往往在恢復運動訓練之後,老毛病就又犯了。所以有人就會說去看醫生沒有用,還不如巷子口的某某治療師,某某教練,會細心的幫我評估功能,矯正動作,安排訓練,才能真正的治本。
    其實不是看醫生沒有效,只是期待上有落差,專業上有分工和費用上有區別。病人看醫生當然希望能夠效果神速,藥到病除,但是前面說過,醫生的專業在鑑別診斷出運動傷害外的疾病或是否有結構性的損傷,看需不需要進一步的治療,另外醫生還能使用藥物、儀器來緩解急性疼痛,以利後續物理治療的進行。徒手治療、運動治療也許醫生也略懂一二,但真正的專業是由物理治療師去安排施行。再來就是健保和自費的差別,專業知識和時間是有價的,動作的評估、矯正到有成效,是要花費很多時間的。門診病人常常又多又雜,醫生比較沒有足夠的時間,就只能先排除嚴重的問題和緩解急性疼痛的症狀。所以現在有許多自費的復健科診所或物理治療所,可以針對個人狀況來好好評估調整,希望能根本的解決問題。

    #原文po於怪獸肌力及體能教練俱樂部
    #圖為膝關節鏡手術
    #有病要看醫生
    #沒病訓練強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