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原住民運動訴求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原住民運動訴求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原住民運動訴求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原住民運動訴求產品中有20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002的網紅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自由、事先、知情和同意——永續發展的前提】 「原住民族集體權利訴求觸及社會重大政經利益,在自治與土地議題上尤為如此。以後者為例,還我土地運動所涉及的原住民族土地,大致上是在日治時期被殖民政府以單方面的法律手段以及軍事鎮壓強佔而得,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時,並沒有改正此一歷史錯誤,而是將殖民政府所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10的網紅林穎孟 迎夢台北大安文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讓原住民文化節更以族人為主體 娜魯灣文化節是台北市原民會為了推廣原住民文化從2010年開始舉辦的文化活動,截至今年已經是第十屆。但根據原住民青年給我的回饋,這幾屆辦下來的結果,比較像是在消耗預算,請台北市原住民合唱團來、請原鄉的人來表演,最後辦一個大型運動會讓台北族人參加,變得每年都是一樣只是族群...

原住民運動訴求 在 Buan月亮說話 | 月亮曆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10:36:08

【自由、事先、知情和同意——永續發展的前提】 「原住民族集體權利訴求觸及社會重大政經利益,在自治與土地議題上尤為如此。以後者為例,還我土地運動所涉及的原住民族土地,大致上是在日治時期被殖民政府以單方面的法律手段以及軍事鎮壓強佔而得,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時,並沒有改正此一歷史錯誤,而是將殖民政府所強...

原住民運動訴求 在 故事 StoryStudio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10:09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2016 年 10 月 7 日,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在邀請學者專家研商平埔族群民族身分及權利相關事宜,獲致初步結論: 為回應平埔族正名訴求,落實歷史正義,以修正原住民身分法的方式,認定為「平埔原住民」。 此一決議,讓多年來的平埔正名運動看見遲來的曙光。 然而,平埔原住民此...

原住民運動訴求 在 Buan月亮說話 | 月亮曆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10:36:08

【尚未追上之前——媒體作為賦權與集體創傷療癒的一種路徑 (下)】 作為一個倡議組織,我們還是想要利用一點時間,跟大家推薦我們友台的工作,像是每天來點布農語,用插畫的方式影響了很多人去關注布農文化與其他議題,也有親愛的漢人在做podcast,講話很尖很利不過聽說是聽過一次就會愛上的那種,IG上也有很...

  • 原住民運動訴求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3 03:03:54
    有 22 人按讚

    【自由、事先、知情和同意——永續發展的前提】

    「原住民族集體權利訴求觸及社會重大政經利益,在自治與土地議題上尤為如此。以後者為例,還我土地運動所涉及的原住民族土地,大致上是在日治時期被殖民政府以單方面的法律手段以及軍事鎮壓強佔而得,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時,並沒有改正此一歷史錯誤,而是將殖民政府所強佔土地納為國有,間或授與特定個人或財團從事開發。這些既成事實導致縱使《原基法》早已規定應就此事進行調查及回復原住民族原始權利資格,但實際執行起來極為棘手,畢竟就國家責任而言,改正歷史錯誤實現歷史正義固然重要,當下社會成員基於分配正義所應受保障的基本生存需求也同樣重要,如何取得衡平並不容易。」——〈原住民族人權議題現況〉,陳張培倫。
    https://hre.pro.edu.tw/article/3838

    「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國有土地遁逃到私有土地相當容易,例如《國有財產法》之非公用財產就很容易被讓售給私人,該法第49條第1項明定只要有租賃關係的非公用財產就可以讓售給私人、第51條明定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如為社會、文化、教育、慈善、救濟團體舉辦公共福利事業或慈善救濟事業所必需者,得予讓售等等。這都是將傳統領域排除私有土地的弊病。然而,就算傳統領域劃設辦法草案將公有土地納入傳統領域,真的就能落實原基法第21條諮商同意權嗎?從亞泥案的採礦權展限爭議就能窺知一二。」——〈從亞泥案反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諮商同意參與權的落實〉,謝孟羽。
    https://www.laf.org.tw/index.php?action=LAFBaoBao-detail&tag=251&id=63

    黃金海渡假村:
    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oftheEarth/posts/4182754648452416

    封面來自布農語:maikusanak tu iniliskinan,「自己生長出來」的概念,延伸為自由之意。
    Icons tree by kareemov and root by ohyeahicon and from the Noun Project.

    #自由事先知情和同意
    #永續發展的前提

    【 減少碳排 世代攏來 】 青年抗暖大遊行
    2021.09.25(六)
    活動頁:https://fb.me/e/F93FCOFP
    #減少碳排世代攏來
    #0925青年抗暖大遊行
    @rocktwycc

  • 原住民運動訴求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5 17:00:05
    有 721 人按讚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2016 年 10 月 7 日,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在邀請學者專家研商平埔族群民族身分及權利相關事宜,獲致初步結論:​

    為回應平埔族正名訴求,落實歷史正義,以修正原住民身分法的方式,認定為「平埔原住民」。​
    此一決議,讓多年來的平埔正名運動看見遲來的曙光。​

    然而,平埔原住民此稱謂就字面意義推想,應該是來自二十世紀初,殖民者族群分類中的「平埔族」。​

    一般認為平埔族是承繼清代番人分類中的「熟番」而來。現今平埔運動者,也主張在日治時期的戶籍登記被登記為「熟」者,應該恢復其族群身分。​

    那麼,什麼是「熟」?熟番的分類如何轉變成為平埔族並延續至今?​

    談到清帝國對臺灣的原住民分類,大略可分為「生」、「熟」番。身分的認定,過往都以服膺帝國文明化程度與繳納賦稅為辨別的基準。​

    也就是說,一般人大概不會反對作為「熟」番群體,一定比「生」番更符合帝國的「文明」。​

    實際上,回到番人分類的歷史發展過程,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從康熙朝以來,帝國所認知的番社分類系統「野番」、「土番」是延續荷蘭時期以來「贌社」制度下在賦稅原額而展開的認知,並不具文明化概念的投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康熙年間甫歸化的岸裡社群生活慣習,在方志中的描繪並不符合帝國「文明」的樣態。​

    直至康熙末年,官方對番人的分類稱謂才從「野番」、「土番」轉變至「生番」、「熟番」,後來也因界碑、番界的成立,才出現「界內熟番」與「界外生番」的對應。​

    此一轉變開始排除原本繳納賦稅、卻生活在番界外的番社,例如阿里山社(今鄒族)就從原本的「土番」分類中,被劃歸為界外的「歸化生番」。​

    然而,熟番族群類屬的確立,則是要遲至乾隆朝才完成。​

    當時地方官員們為了執行中央朝廷主張的族群政治,因而必須穩定清帝國在雍乾年間形成「生」、「熟」番的分類體系,所以開始制定一系列的熟番政策,用以作為區別不同人群的邊界。​

    伴隨政策的執行,熟番身分逐漸被固定下來。至此,今日大部分被歸為平埔族的番社,正式定著在「熟番」的範疇。地方社會也開始出現壁壘分明的「熟番」、「漢人」族群邊界。​

    簡單的來說,「熟番」一詞從清初開始,就不是「自然」或「科學」的族群分類,而是在賦稅架構下,被清帝國逐步以行政規範所產生的群體。​
    不過,也因為熟番身分具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在十八至十九世紀開始出現不少漢人藉由轉變族群身分進入番社,以享利益的情況。​

    例如:屬於巴宰族的岸裡社通事家族潘士萬一系原本是粵人,但經過抱養的方式成為「熟番」。​

    清帝國由於沒有具備現代國家精確的戶籍制度作為參考,因此官員們識別熟番的辦法,是以具備十八世紀以來帝國規範「熟番特徵」與否為準則(這類特徵最為顯著,是因為居住在番社、進入編屯等符合官方制度規定),而無關乎本身是否具有血緣、外在體徵等生物性特質。​

    也就是說,一個漢人如果具備「熟番」特徵,很可能就能被視為熟番。​

    也因如此,到了十九世紀,這些因制度而形塑的「熟番」族群類屬,恐怕早就與清初甫進入帝國版圖的番社人員組成大相逕庭。​

    如果說清代熟番是帝國對番人分類下的產物,那麼平埔番則是十九世紀地方社會區別族群邊界的稱謂。​

    平埔番一詞,並不全然是「熟番」類屬的代稱,而是指來自平原地帶的番人。甚至,居住在平原的阿美族也曾被稱為平埔番。​

    在此舉噶瑪蘭為例,傳教士馬偕在北臺灣的調查,將番人已被清帝國征服與否劃分為「生番」與「非生番」,在非生番中又分為「平埔番」、「熟番」與「南勢番」。​

    平埔番是指十九世紀初剛歸化的噶瑪蘭三十六社,他們穿著漢服、剃髮留辮,甚至是建立廟宇祭祀偶像、神主牌。​

    熟番是指西海岸已經非常漢化的原住民部落;南勢番則是居住在奇萊平原,被漢人征服而未開化的部落。​

    清帝國所遺留的「熟番」、「漢人」人群分類在朝代易幟後,出現不同的變化,並影響日治初期,伊能嘉矩進行臺灣原住民族群的分類工作,且延續至今。​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1867 年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羅妹號事件」,深刻地影響了臺灣日後的發展。​

    看完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想要更認識這段臺灣歷史?想要理解歷史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想要知道劇情與史實有哪些差異?​

    鎖定故事的FB和IG,我們會隨著劇情發展,分享相關歷史知識。和我們一起認識這段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歡迎一起邊看邊討論!

    感謝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提供劇照

    #斯卡羅 #羅妹號事件 #瑯嶠 #瑯嶠十八社 #原住民 #排灣族 #馬卡道族 #生番 #熟番 #分類 #帝國

    📖歡迎至網站閱讀【#鄭螢憶:熟番、平埔番與平埔族:帝國對「番人」分類的歷史】完整文章:https://bit.ly/2WO32yq

  • 原住民運動訴求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8 16:11:59
    有 48 人按讚

    【尚未追上之前——媒體作為賦權與集體創傷療癒的一種路徑 (下)】

    作為一個倡議組織,我們還是想要利用一點時間,跟大家推薦我們友台的工作,像是每天來點布農語,用插畫的方式影響了很多人去關注布農文化與其他議題,也有親愛的漢人在做podcast,講話很尖很利不過聽說是聽過一次就會愛上的那種,IG上也有很多原住民族議題與一些影像評論,很推薦大家去看看。資訊爆炸的現時,比起如何去說,我們更在意這些微弱的聲道是否被聆聽,我們或許很渺小,但我們的渺小很重要。這也是一種療癒的過程,原來我們都有一樣的傷口,原來我們的部落都面對相似的問題,原來身為原住民就是一種戰鬥,反壓迫是一趟未完的旅程,是在制度尚未追上之前,先看見正義的旅程。

    我不知道在場有多少大學生或高中生,我想要分享我自己的故事,高三的時候我在無名小站分享某次旅程(到底多老這個小編),有個陌生人跑來留言好好喔,可以加分又跑出去玩,我當然是忍不住要回應他,然後那個晚上以及之後的許多個晚上,我都很清晰的記得,為了回應國家政策壓迫跟歷史脈絡,我做的許多功課,但那個晚上的陌生人對我造成的無以名狀的穿透傷,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個感覺。這也是我想跟在座的學生們說的,記得你的憤怒,記得你的哀傷,記得這些疑惑跟不解,然後投入到你的戰鬥,不論誰開啟了戰場,你要找到夥伴,你要記得,即使帶著傷痕,你終究會生還。

    Buan月亮說話也在試著去記得,去年底整理了2020年台灣年度歧視清單,每年原住民族日也會紀念那些未被關注的議題與觀點,大家知道今年原住民族日在哪裡辦紀念特展嗎?在國父紀念館。你們能聽出其中的諷刺嗎,在尚未解殖的中華民國國父紀念館裡,紀念被殖民的原住民族,在我們看來毋寧只是一種紀念的收編。而在一個紀念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節日裡,文化部長的致詞是「原住民族文化是定義台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談正名運動與統治正當性,只談原住民族文化是定義台灣文化的一環,是一種「貢獻」,而不是先談尊重與理解,那種文化置於主體性之前的說詞,也讓我們更加警覺,必須去堤防偽善的這個時代。

    但當然,最後想留給大家的只是很簡單的幾個原則,比如從原住民族集體權中理解到,其實部落與部落之間並不能被統整為同一個「民族」,原住民族是一個原運催生的集體政治認同,也就是說最終我們還是要去理解部落主權如何實踐,不只是原住民族集體權的討論。其二,是回應剛剛說過的,投入文化敏感度的媒體識讀工作,要請大家跟我們一起去看見族群差異,在各位面對不同層次的決策與選擇時,能夠去思考公共領域如何落實族群平等的政策,比如我們倡議身分證件單列族名是落實人格權且避免漢字誤譯的訴求,也比如我們倡議的學術界需要重新反省與檢討將原住民族天分當成立論的這些論文,這些看起來隱微卻影響巨大的地方,希望大家一起來關注。第三,與我們一起走完還我土地運動的路程,持續去看見土地正義的討論,實踐層面或許仍要由部落跟國家協商,但是光是推動更多人去支持部落主體性的討論,去看見為什麼東海岸的部落要反對某些開發、去聆聽他們,這些都可以支持我們更理解彼此所在意的,關於如何生存、如何和解的討論。

    開頭還記得我跟大家問候的那一句Mihumisang,有人或許知道輕鬆來講是好好呼吸的意思,過去布農人生活領域遼闊,所以對久違的朋友親人,會用這一句希望對方好好活著好好呼吸,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一句其實是長輩對晚輩很親密的、嚴謹的一種叮嚀,即使我們在不同的獵場繼續打拼,你也要好好活著,好好照顧自己。這也是我們想送給大家的祝福,希望大家帶著這份祝福,我們一起打拼族群共好的土地。感謝大家,Uninang Mihumisang !

  • 原住民運動訴求 在 林穎孟 迎夢台北大安文山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1-14 18:08:09

    讓原住民文化節更以族人為主體

    娜魯灣文化節是台北市原民會為了推廣原住民文化從2010年開始舉辦的文化活動,截至今年已經是第十屆。但根據原住民青年給我的回饋,這幾屆辦下來的結果,比較像是在消耗預算,請台北市原住民合唱團來、請原鄉的人來表演,最後辦一個大型運動會讓台北族人參加,變得每年都是一樣只是族群主題不同。

    因此我便詢問原民會主委,這個活動的目標是什麽?是要將原住民文化介紹給漢人?還是照顧台北市本地的原住民團體?還是要做所謂的文化振興讓台北市族人來學習?

    主委回覆我這三個目標都有,但原民會發的新聞稿卻是比較像是要將原住民文化推廣給漢人。
    『原民會主任委員巴干‧巴萬表示,透過娜魯灣文化節系列活動,讓市民可以用輕鬆愉悅的心情,認識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之美,實踐臺北市多元文化的施政價值。』

    要對內加強族人向心力、或對外族介紹文化,兩者性質非常不同,若要在同一個活動想要兼得,反而什麼目標都不容易達到。因此我提醒主委文化節有兩個問題點:
    1. 以新聞稿目標來看,用原民團體音樂歌舞的方式推廣給漢人,在過去歷史來看,不會讓漢人真正了解原住民文化,只是在加深漢人對原住民很會唱歌跳舞的單一印象。
    2. 實質上來觀賞參與這個文化活動的,幾乎都是族人,並沒有擴散到漢人社群。

    拿其他縣市的例子來看,屏東縣原民處舉辦原住民族收穫節『青年站出來』,融合了在地族群文化也給了在地團體表演跟明顯的活動目的;桃園市原民局則是每一個族群、每個行政區都辦一場祭典,讓都會區族人跟原鄉族人有交流連結的機會。這兩個縣市的活動目標都很明確,更不用說預算都沒有比台北市原民會那麼多。

    因此我向主委提出兩個訴求:
    1. 對外推廣和對內提升族人連結的活動要分開。前者可以跟民政局、教育局一起規劃一下如何介紹原住民文化。
    2. 那魯灣文化節的客群應該對內著重在以族人為主體,希望未來原民會在辦相關活動時,能參考屏東跟桃園的例子,把活動的目標明確化,重點放在原族民族群及文化本身。

    這個文化節已經十年了,藉由重新審視娜魯灣活動的目標及內容,我想也可以讓原住民文化得以更明確、更多元的方式來推廣。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