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管道中的原住民族外加制度》
本文編輯|馬羽臣
本文校正|沈博硯
❙ 歷程
1951年,當時剛國民政府來台後不久,基於「漢化原住民」的觀點,為了要使原住民接受漢文化教育,融入主流社會,及加速山地地區的發展,採用了「邊疆學生待遇辦法」,讓原住民和蒙古、西藏等地的學生一樣,享有升...
《升學管道中的原住民族外加制度》
本文編輯|馬羽臣
本文校正|沈博硯
❙ 歷程
1951年,當時剛國民政府來台後不久,基於「漢化原住民」的觀點,為了要使原住民接受漢文化教育,融入主流社會,及加速山地地區的發展,採用了「邊疆學生待遇辦法」,讓原住民和蒙古、西藏等地的學生一樣,享有升學優惠,錄取標準降低25%。此外,還大力推廣漢人文化和國語運動,並規定原住民學校,以國語為主、族語為輔,導致原住民族本身的語言文化大量流失,原住民學童無法流暢的使用母語,形成所謂文化斷層。
1987年解嚴後,台灣思想日漸開放,開始重視本土多元文化,同時的原住民權利運動萌芽,促使第三次修憲時(2001),也將原住民權益納入修法範圍,因此有關原住民教育及優惠的法案,逐漸形成專法《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
2001年的《九年一貫課綱》,將原住民族語列入母語教學。
2004年,因為該辦法導致名額濫用,致使一般生的錄取名額遭到排擠,也引發大量輿論。外界的質疑因而促成教育部修法,原住民的保障名額改為外加,以錄取人數的百分之二為限,並由原住民內部競爭,免去佔額的疑慮。
2011年的《原住民語言認證檢定》,通過檢定者,優惠幅度就能從25%提升到35%,反之未通過者,優惠則逐年減少5%,直到10%,沿用至今。
-
❙ 現行外加制度(個申)
對於學測生個人申請的管道而言,未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的原住民考生,若該校系訂有原住民外加名額,依照學科能力測驗總級分,以外加名額五倍之人數進行外加名額的篩選,通過者即取得參加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的資格。
-
❙ 制度初衷
在最初國民政府來台後,是抱持著「同化與教育」的想法來實行邊疆學生教育辦法,從1987年後,則是以「維護多元文化」、「歷史補償」等理念修定法案。
-
❙ 何謂歷史補償?
原住民不論是在漢人或日本殖民政權之下,權益都飽受壓榨,造成族群發展在社會整體而言相對弱勢,政府因而給予原住民族優待作為過去歷史的補救與幫助。
-
❙ 常見提問(回覆為筆者本身見解)
Q.原住民的名額是否會影響到一般生的權益?
A.並不會,所謂「外加」名額就是從現行名額外另外給予給原住民,外加名額並不會佔去原本的非原住民生權益。
Q.如果外加學生程度不符合學校實力怎麼辦?
A.外加是提供一個機會給予想要念好的大學,但學測成績可能失常或是未達到大學端要求標準的學生,外加當然也有可能造成同屆實力參差的疑慮,但通常會報名這個科系的學生也表示對於本科目保有極大的興趣,所以個人覺得實力並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學習的態度,畢竟,良好的學習熱誠可以補足程度上的差異。
Q.為甚麼「全體」原住民都可以受益?都市原住民的正當性怎麼算?
A.對於都市原住民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定義的詞,都市原住民可能因為非自願因素而不得不搬到城市居住,例如:工作、天災等....,而在我身邊,更多的是不同求學階段而在不同地區就學,更難為他們定義為山地原住民或者是都市原住民的身分。個人認為可以提高通過族語認證的有無來決定加分占比,但也不是兩全其美的辦法,難免使族語認證這個以維護文化為初衷的考核失去原本的意義。
Q.為何受益者只限定原住民?客家人或其他較少數民族不需要嗎?
A.關於這一點,因為平地族群的語言及生活習慣較為相像(雖然還是有不同的地方),對彼此的文化能更快速的適應、學習,但對於台灣原住民而言,學測所考的科目在我們過去是沒有明確的分劃為教科書並要求統一測驗的,所以我覺得目前外加只限定身分這種做法是按照族群適性來作為考量,並以可能在學科表現較為弱勢的原住民優先。
-
❙ 總結
筆者對於外加名額的看法體現在看到的文章其中一句話裡:
「外加制度本就不是一項非常良好的升學政策,雖然這是目前解決原住民族教育水準最簡便方法。」
是的,沒有一件事可以做到讓各方面的聲音滿意,尤其在政策的實施上更容易被反覆檢視、討論。
就我個人看來,外加制度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城鄉教育資源差距問題,畢竟只從升學管道中給予有利條件,而不是從學生的基本能力下手,存在著治標不治本的疑慮,況且,都市原住民和非都市原住民也是外加名額中的一個常見爭議,都市原住民生會讓非原住民生懷疑,為何和我們享受相同資源,經歷相同教育的人也可以適用於外加,這樣不是對非原住民生來說也不公平嗎?
外加制度從而衍生出來的種種爭議點,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立即做出改變,改變別人太難,不如就從自己做起,因此,不論你是哪種身分,從哪裡來,應該放下對彼此的偏見,上了大學,出了社會,在認識新的朋友之時,把戴著「哦~原來他是個外加名額進來的學生」的有色眼鏡丟到一旁,不應該以對方的膚色來定義一個人,而是以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所展露的能力來熟悉彼此,多一點體諒,這個社會就會少了許多對立。
包容,這才是台灣社會最根本的精神,不是嗎?
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辦法 在 原住民族委員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照過來~族語認證多元化 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審查自即日起至4月30日止受理申請!】
原民會於105年先行修定「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辦法」,於第6條明定族語認證方式為「測驗」及「審查」2種,召開3場次研商會議,確認「族語認證審查」方式及標準後,於本(106)年度首次辦理族語認證審查作業,多元化族語認證管道,並確實回應族人長年來的期盼。
*受理時間:即日起至4月30日
*書面審查:106年5月1日-31日
*口試時間:106年6月中旬前
*結果公告:106年6月底前
辦理期程及申請表相關資料:https://goo.gl/0cBwl8
網路連結:https://goo.gl/NdHw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