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真正的人》|#甘耀明|#寶瓶文化
長眠在山谷間的故事使我的堅強壞得粉碎,就連在午睡夢境中,我橫跨了切割東西的長山脈,來到花蓮港邊,不外乎為的是一圓無法實現的夢想,在沒有戰爭與煙硝的平和世代,遙望兩名布農族少年拿著豬皮製的棒球,笑容輕漾在臉上,無須憂慮地嬉戲。
每當遇到非常喜歡的作品時,...
《#成為真正的人》|#甘耀明|#寶瓶文化
長眠在山谷間的故事使我的堅強壞得粉碎,就連在午睡夢境中,我橫跨了切割東西的長山脈,來到花蓮港邊,不外乎為的是一圓無法實現的夢想,在沒有戰爭與煙硝的平和世代,遙望兩名布農族少年拿著豬皮製的棒球,笑容輕漾在臉上,無須憂慮地嬉戲。
每當遇到非常喜歡的作品時,我總為自己無法有條理地整理蔓延開來的情緒做出清楚論述感到慚愧。甘耀明老師的這本《成為真正的人》寫得實在太好,我願意用每一次公開機會去展現對它感動及喜歡。讀完書的午後,台南的天空是那樣地蔚藍,一度誤以為錯置的是來自東部的海,清澈、純淨地就像快把我的靈魂也吸走似的,你沒有辦法躲避它的美,並為自然的宏麗感到喟然不已。就算將書闔上,盯著封面,還是無法從故事氛圍中抽離出來回到現實。
以真實事件「#三叉山山難」為故事背景,《成為真正的人》講述兩名布農少年哈魯牧特、海努南的友情,還有「如何成為真正的人」。雙胞胎出世的哈魯牧特在布農族習俗中,註定無法成人。他的祖父帶著這對雙胞胎孫子到山裡準備送走他們。因為命運使然,雙胞胎活了下來。爾後又因為命運造化,留下來的哈魯牧特與同番學校認識的海努南不僅是朋友、同學,更是兄弟。兩人的童年有海,有棒球,有必須在部落與文明衝突中尋找未來的掙扎。離開部落,進到花蓮港學校,距離棒球夢實現的日子又更近了些。擲出的球與球體碰撞球棒的響亮打擊聲都是成長的積累,外表等不及蛻變,骨子裡的靈魂更是緊緊牽在一起,許多瞬間,我無法不去揣測哈魯牧特對海努南的「友情」真的只是字面上的解釋嗎?這問題回應著哈魯牧特到底成為「真正的他」了沒有?
從故事種種跡象,就我解讀,哈魯牧特並不是「典型」的布農族「少年」。在人與人的相處關係中,他扮演「仰賴者」一方,而在這段互動裡,哈魯牧特擁有海努南這麼一個較為剛硬的夥伴滿足他的欠缺。不管是持筆在海努南身上塗鴉,自然巧妙吸取海努南散發的特殊體味,每天採集的野花作為贈與,代海努南傳送情信,哈魯牧特落入了一種超越友情,在共享感情中轉化為「佔有」的慾望衝動。
正因為這種細微的情感描述,更為往後故事堆疊出更強勁的劇情張力,而時代性的史料考究,最終把作品提升至一個難以被超越的層次。就理性面來說,這也是我想提另一個《成為真正的人》必須一讀的原因。就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歷史教育,是官方的、單一的、簡略的時間軸組成。我們永遠是從漢人霸權主義去理解台灣的「過去」,並加以認定這即是事實。《成為真正的人》以原住民視角還原——你也可以說是「揣摩」——了當時日軍戰敗後,台灣歸屬問題剛塵埃落定的移交期間,仍滯留在台的日本人竟一改以往我們既定印象中「殘暴專制」的態度,屢屢強調和平共存進而與漢原民族相處。即使在權力關係作用下,日本警方仍代表內地高人一等的優勢權位,舉手投足間難以抹除對昔日受殖民者們的藐視,以及原住民的自嘲,故事中還是可以感受到有別於以往所建立的歷史認知,並在高壓氣候的禁錮下,生命至於前眾生平等,再也無法以日本人、原住民、漢人、美國人的差別比較賤貴。
比起以戰爭題材有意無意發起的反抗控訴訊息,《成為真正的人》少了那麼點嚴肅與緊張,多了明明是在美麗的海邊,卻有無窮盡的傷悲。留給少年的,是失去摯友後,在面對另一個破壞他家園的外國人,在生命猶如浮游那樣卑微的風暴中,有更多詮釋空間去處理失去導致的空洞情感與萬劫不復的傷悲。《成為真正的人》讓我哭了好幾回:我為這段無法再有機會繼續活下去的幽微情感嘎然中止而哭;為存在於原住民口耳相傳的傳說正被狹以「現代化」之姿登場的文明肆虐逐一消失的感嘆而難受;為歷史在發生,從中脫逃的人必須拖著過去將故事繼續流傳下去的韌性而感動;為已經成為大人的,還是孩子的靈魂們懷抱著希望而寄望著什麼,零零總總的,這些感受是我在讀完這本書,被故事摔得粉碎後,殘存下來的珍貴結晶。
回應故事核心,到底,得經歷什麼儀式或程序才能算成為「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是怎麼定義的?讀著故事的我們,自問也可以稱得上「真正的人」了嗎?這些問題必然是沒有真確解答的,但是以另一書名「minBunun」解釋,它就像是漢人的「做十六歲」。是成年禮,是從小孩過渡到大人的身份轉換,無關乎外表第二性徵的成熟與否,是心智的堅定,能否有足夠能力承擔責任。其實就算還無法成為「真正的人」,倒也不是一種過錯,正如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這一段話:
//他們太年輕,沒有準備好做個安分的孩子,希望太巨大,他們拉起郵輪的粗繩纜解悶,大力搖晃,試著往上爬,最後被守衛阻攔。他們逃開,努力狂奔,而且覺得往哪裡去都會被黑夜寬容的隱藏,索性大笑,再也不想讓心中的夢想憋死了。//
如果夢想的真正必然使停留在哈魯牧特與海努南臉上的笑容不再,那我願意愚昧地期望活在我腦海中的兩名布農少年不需要長大,不需要成為真正的人,只要能不忘記該怎麼快樂就好。
原住民成年禮幾歲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博物館與部落,過去在不對等的關係下,由文物以不對稱的方式由部落移動到博物館。在博物館伴隨著新的思潮進行反思之後,博物館也開始重新與部落建立關係,其中連結起雙方的還是文物。
2014-2015年台大人類學博物館中的排灣族祖靈柱串連起台大與排灣族佳平部落,甚至在祖靈柱申請為國寶藏品前為其舉辦了婚禮,這都是博物館與部落重新建立關係的一個經典案例。不過,按照排灣族文化習俗舉辦的婚禮之後,台大與佳平部落的「姻親」關係要如何維持呢?除了台大會受邀參與佳平部落的各項祭典儀式之外,佳平部落也定期讓青年會的成員組織安排年輕人前往台大,在祖靈柱的前面儀式性的告知今年豐年祭的各項安排。
———
世界首見的國寶婚禮
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的館員,從沒想過他們有一天會幫館內的文物舉辦婚禮。
2014年底,在胡家瑜館長的接洽之下,館員們來到屏東縣泰武鄉的佳平部落,詢問族人是否可以將源自於此部落的一件藏品「排灣族佳平舊社Zingrur(金祿勒)頭目家四面木雕祖靈柱」申請為國寶。若真被列為文化資產保存法古物類別最高等級,此祖靈柱的保存、移動等皆將受到更嚴格的法規限制;因此胡館長認為於情於理皆必須徵詢部落的意願,也希望此行的探訪能蒐集更多佳平族人對文物的記憶和故事。
然而,由於這件四面木雕祖靈柱早在1932年時便被日本人帶到人類學博物館(時為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講座蒐藏室),博物館接洽時多數佳平人亦對它感到陌生。根據過去學者研究和當地耆老的口述,此木雕柱來自佳平舊社的領袖家族Zingrur的家屋,是屋內協助支撐的側柱,木柱上雕刻的人像刻劃了創立佳平社的女祖先,與傳統祖靈信仰密切相關;整棟Zingrur家屋也因為其建築特色和文化意義,被日本總督府列為當時唯二的原住民保存史蹟之一。不過當日本殖民者禁止傳統儀式後,祖靈信仰逐漸式微,加上佳平在1940到1950年代歷經兩次遷村,從祖居地Kaviyangan(「佳平」之稱的由來)遷到山腳下現址,過程中族人無暇顧及儀式,不僅使得傳統信仰持續衰弱,與舊部落、頭目家屋的記憶亦產生斷裂。
因此當博物館首次與部落討論時,幾無族人記得這根四面祖靈柱。幸好一位Zingrur家的耆老仍有在舊家屋生活的記憶,指認此四面祖靈柱刻畫的祖先應是創社女祖先Muakai,並逐步把祖靈柱膝蓋的淺圓形雕刻、六根手指等特色與口傳歷史連結,找回曾經失落的故事。
不過,祖靈柱失散多年才重新相會,卻將被列為國寶,佳平人心情複雜。有族人提到這種開心又不捨的心情,以及大家對於Muakai身世的辯論,近似排灣傳統婚禮之前談聘禮的流程。因此他們突發奇想:如果要求臺灣大學辦一場婚禮迎娶祖靈柱,不僅顯示Muakai高貴、不能輕易出讓,更能和臺灣大學結盟,有助於之後的來往。這個靈光乍現的點子竟獲得博物館同意,並且在來往的規畫中一步步將層級提高,最後由楊泮池前校長代表校方與祖靈柱結婚。於是,2015年3月25日順利通過國寶審查後,佳平部落與博物館開始籌備婚禮。
但成為親戚之後呢?博物館和部落要如何繼續推展結盟關係?對雙方的考驗在婚禮風光落幕後才真正開始。
結婚後博物館與佳平部落各自摸索要如何持續連繫。沉澱了一年,佳平部落在推動文化復振中最具動能的組織──青年會,迸出了新鮮的想法。2017年暑假,十八歲的佳平少年出使臺大,發送部落八月收穫祭的邀請卡,並且在Muakai祖靈柱前唱頌揚Zingrur家族的古謠,作為青年會成年禮的挑戰。這顯示青年會正逐步將邀請卡、成年禮挑戰等既有慣例結合與臺大的新關係,使得「邀請」不僅具有一般的禮貌意涵,也象徵佳平在國寶婚禮之後把臺大納入部落的延伸範圍,成為重要活動時需親自邀請的對象;更藉由固定回訪祖靈柱,讓佳平青年與Muakai有單獨見面與認識彼此的機會。這使得祖靈柱不再是遙遠博物館內的藏品,而是豐富青年會文化復振內容,並與臺大持續互動的重要契機。除此之外,每遇到臺大舉辦與博物館、文化資產等活動和研討會,佳平也常派出代表參與,在定期活絡雙方關係之餘,更希望能持續解釋部落舉辦婚禮的複雜心境,試圖與外界質疑「為何佳平不索回文物」的聲音對話。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www.cam.org.tw/worlds-first-national-treasure-wedding-and-aftermath-artefacts-connecting-museum-and-tribe/?fbclid=IwAR3pLciTswd2sr0q6A73-ROm5gOmCQrQdif_C-6mV9L3KfQ5f3JrK_wCNvc
原住民成年禮幾歲 在 郭郭的花東走跳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好假期來吉安看展用行動支持
是以前在南王部落時令人尊敬的長老
對於我這樣一個漢人來說能有這個機會
實際生活在部落然後有機會接觸卑南族文化
從婦女除草完工祭、哈拉巴蓋甚至是少年猴祭
然後一直到大獵祭和新年報佳音等的活動
透過祭典來認識到以往所沒有的經驗
甚至是很難得的上到ttakuban一窺究竟
海嘯來支持一下藤藝大師吧🎉🎉
🛥️🛥️🛥️🛥️🛥️🛥️🛥️🛥️🛥️🛥️🛥️🛥️🛥️🛥️🛥️
【Kalla! Kyauwaya ta / 走吧!採籐去】
展出時間:2018.12.09-2019.01.06
場館地址:花蓮縣吉安鄉中原路一段190號
連絡電話:03-8543333
🛥️🛥️🛥️🛥️🛥️🛥️🛥️🛥️🛥️🛥️🛥️🛥️🛥️🛥️🛥️
延伸閱讀🤣🤣
-----南埔純手工早點
http://kuokuo9527.pixnet.net/blog/post/115483277
-----兩津農莊食堂
http://kuokuo9527.pixnet.net/blog/post/115526942
-----木樂日式炸豬排
http://kuokuo9527.pixnet.net/blog/post/192611676
「Kalla! Kyauwaya ta / 走吧!採籐去」鄭浩祥個展
周日開幕:2018.12.09 (日) 13:00
展覽日期:2018.12.09-2019.01.06
展覽地點:Wata (花蓮縣吉安鄉中原路一段190號)
.
卑南族普悠瑪部落長老鄭浩祥,一生見證著台灣籐產業的美麗與哀愁,卻以「籐」的技藝緊密綁結著文化的火苗。
鄭浩祥對於籐的最早記憶來自祖父,小時候常見祖父上山採籐或將籐編製成器物,籐就在日常生活中。國小畢業後,他參加了台東縣山胞手工藝訓練所,往後30年籐成為媒生的方式,由學徒成為多家籐公司的技術總監或廠長,再到日本及印尼傳授技藝,見證著台灣籐業的興起與沒落。
回國後,身懷絕技的他開始從事卑南族傳統少年會所(ttakuban)、成年會所(palakuwan)及家屋的建造工作,若有不足之處則尋問長者力求傳統實踐,他是目前少數擁有部落傳統建築建造技術的長者。近幾年他也著力於少年會所的文化培育,他說卑南族的年齡階級組織最重要的就是「會所制度」,男子約12歲進入到少年會所,一切學著做;到17歲時則進入成年會所,稱為「苦行期」要學習服從及接受年長族人的嚴格訓練,三年後才能參加成年禮成為真正的人。只是過去少年是跟著哥哥們學習,現在卻是跟著我們這些長老學,心中不免有所感慨。
「Kalla! Kyauwaya ta / 走吧!採籐去」為鄭浩祥的首次個展,他將呈現部落的傳統建築如:少年會所、成年會所、獵寮等,是前人的古老智慧及與自然共存之道,同時也將展現「籐」在原住民生活中的應用。鄭浩祥體現的不只是雙手的超凡技藝,而是對於環境的關懷及一顆緊密綁結部落的心。
.
鄭浩祥,普悠瑪部落長老、普悠瑪文化工作坊負責人,著有《山中祖靈線》。近年作品曾於2017-2018花東原創生活節及2018台東設計展展出。從事文化工作包含:「普悠瑪部落青少年會所文化培育總監」(1995-2018)、「南王國小普悠瑪傳統家屋建造負責人」(2017)、「史前文化遺址公園重建卑南族少年會所建造負責人」(2010)、「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重建卑南族成年會所建造負責人」(2009)。曾任印尼雅加達DUTAROXI UTAMA籐業公司廠長、崇藝籐業公司廠長、日本光株式會社台灣製作所技術總監、日本廣島MAKI株式會社籐手藝講習指導老師、台灣籐業公司技術總監、中國籐業公司技術總監等。
☘️主視覺照片為鄭浩祥於屏東文化園區建造的卑南族傳統少年會所(ttakuban),是他最滿意的一張照片,他說每次演講封面都會放這張最漂亮的,他很是喜歡。
Ahung Masikad Nakaw Putun 鄭致廷
原住民成年禮幾歲 在 原住民族委員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Discovery頻道《臺灣部落寶藏》躍上國際
讓全亞洲看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之美
原住民族委員會今日下午2時假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臺灣部落寶藏》首映記者會,現場特別邀請到蔡英文總統就職典禮獻唱國歌的屏東縣地磨兒國小合唱團,展現排灣族充滿力量的自然原音,除此之外,節目中受訪的原住民族朋友們,包括藝人戴愛玲、原住民族專家官大偉、90歲耆老Hayun、12歲排灣族女孩,阿美族的元楷及廚神陳耀忠更到場現身說法參與拍攝心得,而飲食專家嚴長壽以及眾多學界團體也到場共襄盛舉。
Discovery頻道首度與原住民族委員會攜手合作《臺灣部落寶藏》系列節目,透過影像傳遞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精神與特色,從信仰祭儀、飲食生活、建築工藝三大主題出發,深入部落探訪維護部落傳統努力耕耘的族人們,以老中青三個世代觀點出發,帶著觀眾了解原住民族多元豐富的精彩面貌。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夷將‧拔路兒表示:「原住民族委員會一直以來致力推廣傳統文化,在多年努力下,無論是建築、藝術、文化表演等早已揚名國際,我們也很驕傲地看到許多原住民族菁英逐漸在世界各地嶄露頭角,由本會委託拍攝《臺灣部落寶藏》節目,將讓全球觀眾有機會看到臺灣原住民族的獨特內涵,及蘊含著部落與天地自然相處幾百年來的智慧,讓大家能夠更了解並珍惜這個在臺灣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族群。」
《臺灣部落寶藏》三集系列節目記錄臺灣珍貴的原住民族文化,帶領觀眾進入部落,感受獨有的生活智慧與背後蘊藏的傳統精神。在《臺灣部落寶藏:信仰祭儀》單元,鏡頭將帶你認識深含傳承意義的阿美族巴卡路耐(pakarongay)年齡階級訓練過程及成年禮、魯凱族達魯瑪克小米收穫祭中傳達情感的盪鞦韆儀式,以及排灣族貴族階級如何跨越文化遵循古禮與漢人共結連理。在《臺灣部落寶藏:飲食生活》單元中,觀眾將會了解原住民族如何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而原住民族與大自然取得共生共存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精緻而獨特的飲食智慧。最後,原住民族的建築工藝技術揚名國際,《臺灣部落寶藏:建築工藝》中,帶你了解泰雅族武塔部落高齡90歲耆老Hayun如何親手重建傳統建物,排灣族老七佳部落石板屋重建過程中,如何解決部落缺乏大量建料,重現石板屋冬暖夏涼的建築智慧。除此之外,本單元也將呈現雅美(達悟)族半穴屋的先人智慧,族人們在門口挖掘深洞擺放鵝卵石,形成特有的排水渠道,充分發揮原住民族建築工藝的智慧與精神,讓建築文化的命脈得以延續。
臺灣原住民族群的生活智慧與傳統文化,透過信仰祭儀、飲食生活及建築工藝代代相傳,然而隨著現代化的過程中,部落的人們仍努力著保存傳統文化,Discovery頻道《臺灣部落寶藏》以全新觀點記錄原住民族文化,從傳統堅持的儀式軌跡中,傳遞先人豐厚的智慧與精神哲學。Discovery頻道《臺灣部落寶藏》系列節目將在6月8日起每週三晚間10點於全亞洲首播, Discovery HD WORLD頻道及TLC旅遊生活頻道將於7月份高畫質播出。
業務承辦人:謝明倫專員
連絡電話:(02)8995-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