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管道中的原住民族外加制度》
本文編輯|馬羽臣
本文校正|沈博硯
❙ 歷程
1951年,當時剛國民政府來台後不久,基於「漢化原住民」的觀點,為了要使原住民接受漢文化教育,融入主流社會,及加速山地地區的發展,採用了「邊疆學生待遇辦法」,讓原住民和蒙古、西藏等地的學生一樣,享有升...
《升學管道中的原住民族外加制度》
本文編輯|馬羽臣
本文校正|沈博硯
❙ 歷程
1951年,當時剛國民政府來台後不久,基於「漢化原住民」的觀點,為了要使原住民接受漢文化教育,融入主流社會,及加速山地地區的發展,採用了「邊疆學生待遇辦法」,讓原住民和蒙古、西藏等地的學生一樣,享有升學優惠,錄取標準降低25%。此外,還大力推廣漢人文化和國語運動,並規定原住民學校,以國語為主、族語為輔,導致原住民族本身的語言文化大量流失,原住民學童無法流暢的使用母語,形成所謂文化斷層。
1987年解嚴後,台灣思想日漸開放,開始重視本土多元文化,同時的原住民權利運動萌芽,促使第三次修憲時(2001),也將原住民權益納入修法範圍,因此有關原住民教育及優惠的法案,逐漸形成專法《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
2001年的《九年一貫課綱》,將原住民族語列入母語教學。
2004年,因為該辦法導致名額濫用,致使一般生的錄取名額遭到排擠,也引發大量輿論。外界的質疑因而促成教育部修法,原住民的保障名額改為外加,以錄取人數的百分之二為限,並由原住民內部競爭,免去佔額的疑慮。
2011年的《原住民語言認證檢定》,通過檢定者,優惠幅度就能從25%提升到35%,反之未通過者,優惠則逐年減少5%,直到10%,沿用至今。
-
❙ 現行外加制度(個申)
對於學測生個人申請的管道而言,未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的原住民考生,若該校系訂有原住民外加名額,依照學科能力測驗總級分,以外加名額五倍之人數進行外加名額的篩選,通過者即取得參加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的資格。
-
❙ 制度初衷
在最初國民政府來台後,是抱持著「同化與教育」的想法來實行邊疆學生教育辦法,從1987年後,則是以「維護多元文化」、「歷史補償」等理念修定法案。
-
❙ 何謂歷史補償?
原住民不論是在漢人或日本殖民政權之下,權益都飽受壓榨,造成族群發展在社會整體而言相對弱勢,政府因而給予原住民族優待作為過去歷史的補救與幫助。
-
❙ 常見提問(回覆為筆者本身見解)
Q.原住民的名額是否會影響到一般生的權益?
A.並不會,所謂「外加」名額就是從現行名額外另外給予給原住民,外加名額並不會佔去原本的非原住民生權益。
Q.如果外加學生程度不符合學校實力怎麼辦?
A.外加是提供一個機會給予想要念好的大學,但學測成績可能失常或是未達到大學端要求標準的學生,外加當然也有可能造成同屆實力參差的疑慮,但通常會報名這個科系的學生也表示對於本科目保有極大的興趣,所以個人覺得實力並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學習的態度,畢竟,良好的學習熱誠可以補足程度上的差異。
Q.為甚麼「全體」原住民都可以受益?都市原住民的正當性怎麼算?
A.對於都市原住民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定義的詞,都市原住民可能因為非自願因素而不得不搬到城市居住,例如:工作、天災等....,而在我身邊,更多的是不同求學階段而在不同地區就學,更難為他們定義為山地原住民或者是都市原住民的身分。個人認為可以提高通過族語認證的有無來決定加分占比,但也不是兩全其美的辦法,難免使族語認證這個以維護文化為初衷的考核失去原本的意義。
Q.為何受益者只限定原住民?客家人或其他較少數民族不需要嗎?
A.關於這一點,因為平地族群的語言及生活習慣較為相像(雖然還是有不同的地方),對彼此的文化能更快速的適應、學習,但對於台灣原住民而言,學測所考的科目在我們過去是沒有明確的分劃為教科書並要求統一測驗的,所以我覺得目前外加只限定身分這種做法是按照族群適性來作為考量,並以可能在學科表現較為弱勢的原住民優先。
-
❙ 總結
筆者對於外加名額的看法體現在看到的文章其中一句話裡:
「外加制度本就不是一項非常良好的升學政策,雖然這是目前解決原住民族教育水準最簡便方法。」
是的,沒有一件事可以做到讓各方面的聲音滿意,尤其在政策的實施上更容易被反覆檢視、討論。
就我個人看來,外加制度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城鄉教育資源差距問題,畢竟只從升學管道中給予有利條件,而不是從學生的基本能力下手,存在著治標不治本的疑慮,況且,都市原住民和非都市原住民也是外加名額中的一個常見爭議,都市原住民生會讓非原住民生懷疑,為何和我們享受相同資源,經歷相同教育的人也可以適用於外加,這樣不是對非原住民生來說也不公平嗎?
外加制度從而衍生出來的種種爭議點,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立即做出改變,改變別人太難,不如就從自己做起,因此,不論你是哪種身分,從哪裡來,應該放下對彼此的偏見,上了大學,出了社會,在認識新的朋友之時,把戴著「哦~原來他是個外加名額進來的學生」的有色眼鏡丟到一旁,不應該以對方的膚色來定義一個人,而是以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所展露的能力來熟悉彼此,多一點體諒,這個社會就會少了許多對立。
包容,這才是台灣社會最根本的精神,不是嗎?
原住民外加名額資格 在 Ingay Tali 穎艾達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東華原住民民族學院 原住民單獨招生來囉🧑🏽🎓
招生列車繼續開,今天是國立東華大學的 #原住民民族學院&#法律學系原住民專班 唷!報名即將開始,趕快先行準備相關資料,著手報名去~
☑️報名日期|2021.02.03(三)09:00~02.22(一)15:00
☑️報名網址|https://exam.ndhu.edu.tw(依簡章說明完成網路報名、繳費及應繳資料上傳)
☑️報名費用|初試報名費500元;複試報名費700元
☑️報名資格|具高中畢業(或符合入學大學之同等學力)之原住民學生。
☑️應繳資料
考生資料表
全戶戶口名簿影本
學歷證件影本
在校成績
其他有助審查資料
🧑🏽🎓招生名額
◆原住民民族學院◆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15名
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22名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11名
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 15名
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 18名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法律學系原住民專班 20名
◆花師教育學院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另有原住民生外加名額唷!
更多資訊🌐
招生網頁 https://tinyurl.com/y3u6hltq
招生簡章 https://tinyurl.com/y4uact78
聯絡資訊📞
◆國立東華大學招生委員會◆
電話|03-8906142~6
傳真|03-8900121
校址|974301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原住民民族學院◆
電話|03-8905754
傳真|03-8900199
Email|allcis@gms.ndhu.edu.tw
網址|https://b015.ndhu.edu.tw/
◆法律學系原住民專班◆
電話|03-8905663
傳真|03-8900196
Email|sera@gms.ndhu.edu.tw
網址|https://law.ndhu.edu.tw
圖片來源🙏🏽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國立東華大學 #原專班 #招生
#Ingay資訊分享 #資訊 篇
更多招生資訊🧑🏽🎓https://intalk.tw/category/info/2021招生相關/
ℹ️臉書搜尋「資訊」,可以更快的找到Ingay與小夥伴們整理的各項資訊內容喔ℹ️
—————————————————————
加入Ingay的Line好友‼️
Line連結|https://lin.ee/fykSmOb
Line ID|@ingaytali
原住民外加名額資格 在 屏東新聞 PT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08學年度屏東區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分發結果公告
108學年度屏東區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分發結果於108年7月9日上午11時公告於108學年度屏東區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委員會網站(https://goo.gl/wdF49g)。
屏東區108學年度各校經直升或技優放榜後回流的一般生招生人數為6,303名,原住民外加名額158名及身障生外加名額154名。本次報名參加屏東區免試入學總人數計3,993名(含原住民338名及身障生51名)。錄取人數3,972名,未錄取人數21名(大多為選填志願數過少),錄取率99.47%,前3志願內錄取率為97.08%,招生額滿學校(不含進修部):屏東女中、屏東高中、潮州高中、屏東高工、大同高中、東港高中。同分增額錄取人數2名,分別為屏東高工電子科及屏東女中各1名。
本縣有19所優質高中職可供選擇,並設有優秀學生留縣升學獎學金,鼓勵學子在地就學,省下通勤時間投注在學習上。另外屏東縣政府教育處提醒,如欲申請分發結果複查,請於108年7月10日下午5時前依簡章規定提出,並請錄取學生務必於7月12日中午12時前,持相關證件至錄取學校報到。申訴請於7月15日下午4時前向108學年度屏東區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委員會(國立內埔農工)提出;已報到但欲放棄錄取資格學生,請於7月15日下午2時前檢具「已報到學生放棄錄取資格聲明書」親自向錄取學校提出並完成放棄程序後才能參加續招。
本次屏東區招生名額尚未額滿,若欲參加免試續招,於108年7月29日起可至「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免試入學續招資訊網」(http://project.tnvs.tn.edu.tw/continu_stud/index.php)查詢續招學校名單及名額。
原住民外加名額資格 在 陳怡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年的2/21是世界母語日,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倡議,目標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並促進母語傳播活動,以避免地球上語言大量消失。
剛好最近原住民加分的議題很紅,怡潔在這邊也想跟大家討論究竟為什麼原住民可以加分、原住民加分是怎麼計算的? 又有什麼樣的限制呢?
Q:為何原住民會加分呢?
A:當初起始的目的是讓原住民快速融入漢文化
(其實以報考專科學校來說,原住民早從民國40年就可以加分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國民政府來台之後,為了讓山地原住民快速融入漢文化以及社會,所以參照「邊疆學生待遇辦法」讓原住民加分,並且學習國語,而從民國90年之後則開始使用專法「原住民升學優待辦法」為依歸。)
Q:只要有原住民資格就可以加35%的分數?
A:現在是還要加考母語唷!才可以加到35%,族語認證未通過的是加10%。
(近年來原住民族語及文化大量流失,也越來越多人認為許多新一代的原住民生活習慣其實已和一般人沒有不同,並不像以前有適應困難的情況;甚至新一代的原住民不會說母語,也不了解自己的文化,開始有人質疑加分的正當性。
因此到了民國100年後,政府推出原住民族文化及語言能力測驗,通過測驗的原住民最高可以在升學考試中加分至35%,藉此提升文化傳承與復興。反之沒有通過測驗的原住民目前則只能獲得10%的加權成績。)
Q:原住民加分會不會排擠到一般生?
A:不會
(大家最擔心的問題:原住民加分是否會排擠到一般學生的權益呢?其實並不會喔。舉例來說,某大學醫學系招生100個名額,另外加收2%為原住民名額,因此這個醫學系總共招生100+2人。小石為原住民,去報考這個醫學系,小石會先用一般學生的計分方式競爭,如果不幸沒有錄取,才再用加分的方式跟其他原住民去競爭那個2%名額。)
Q:是不是只要符合原住民身份跟通過族語考試就能加分35%?
A:是的
這也是怡潔最擔心的地方,同樣是原住民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舉例來說,小石與小魏皆為原住民,小石家境優渥住在台北市區,從小不愁吃穿,身處豐富資源的環境;小魏居住在花蓮偏鄉,僅能靠著祖父母打零工的微薄薪資過生活,經濟弱勢又居住在偏鄉,而兩人卻獲得相同的加分模式,會讓現今的一般大眾對現有的制度產生質疑,已經失去了當初為原住民加分的意義。
怡潔未來將會持續關心此議題,邀請相關主管機關、專家學者舉辦公聽會、推動修法,讓原住民和僑外生等相關法案更加完備,使真正弱勢的原住民獲得幫助,也減少社會大眾因為這類加分制度是否公平產生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