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原住民圖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原住民圖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原住民圖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原住民圖紋產品中有23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978的網紅老爹談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星際題材的作品,對於一般觀眾來說容易有難以跨越的門檻,星際大戰的故事還算有傳統的落難公主架構,但如《星際爭霸戰》系列的題材,則有複雜而寫實的科學理論,還有細節繁複的種族設定。要融入一個星際題材,必須先消化作者龐大的設定資訊,才有可能在恢宏的銀河裡來去自如。 《沙丘》一開始便用簡易的獨白與畫面的搭配...

 同時也有2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原住民圖紋 在 郭銘哲 Roger Kuo ( 雄好呷/大澳 作者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5 15:53:11

搖啊搖,搖晃vuvu的大灶── pinuljacengan (之一) 驅車行穿熱鬧的客家聚落內埔鄉,繼續往山的方向前進,不一會兒,我們隨即進入泰武鄉,沐浴在層疊綠意裡的我們,眼底與耳畔都逐漸安靜了下來。 今天要拜訪的是masisi(馬仕部落)裡的vuvu—Selep (林桂花),她將為我們製作...

原住民圖紋 在 ·咖希部灣KASIBOAN·蘭嶼·環境教育基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5:55:52

地下屋開箱✨ 星期三的午後,小編和阿帆一同走訪他的老家—傳統建築地下屋。 . 野銀部落是現今蘭嶼保存最多、最完整地下屋的地方,因為當年蔣宋美齡巡視蘭嶼,準備拆除傳統建築、興建國宅時,阿文的爸爸林新羽議員極力反對,才讓這些建築被保存下來。 . 在依山傍水的屋子外,我們坐在石頭上看著大海,任時間緩緩的...

  • 原住民圖紋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09:41:48
    有 131 人按讚

    星際題材的作品,對於一般觀眾來說容易有難以跨越的門檻,星際大戰的故事還算有傳統的落難公主架構,但如《星際爭霸戰》系列的題材,則有複雜而寫實的科學理論,還有細節繁複的種族設定。要融入一個星際題材,必須先消化作者龐大的設定資訊,才有可能在恢宏的銀河裡來去自如。

    《沙丘》一開始便用簡易的獨白與畫面的搭配,快速的形塑明確的故事輪廓,由一個人物第一人稱視角帶出的成長經歷,引領觀眾緩緩滲入這個沙塵紛飛的星球。觀眾不用被迫承受海量的設定,能由遭到殖民者壓迫的原住民這種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背景,馬上進入浩瀚的星河。

    《沙丘》的故事架構,相似於《阿凡達》與《哈姆雷特》的綜合體,有著王子復仇記的貴族爭端,以及原住民與殖民者的糾葛,但整體敘事並不貪心,而是聚焦在保羅厄催迪的立場,以相當線性的架構依序綻放恢宏的世界觀。整體而言,劇情很有史詩冒險的風格。

    《沙丘》的視覺上非常迷幻,在大銀幕的呈現上,沙子的質感與吹拂的熱風都能有清晰的紋理,這些刻畫入魂的細節,堆砌出超離現實的色彩。《沙丘》的剪輯節奏較緩慢,但因此所有人物的情感都能被飽滿的釋放,所有的景色都能被完整的捕捉,彷彿能在緩慢推進的鏡頭裡,感受到命運的重量。

    《沙丘》會讓我想起被列強爭奪的中東地區,珍貴的資源受到許多強大勢力的覬覦,所有的正義都藏匿著血腥的陰謀,本地居民的淚水無人撫慰。但《沙丘》並不企圖雕琢各方政權的爾虞我詐,而是凸顯即便身為貴族出身的保羅厄催迪,也無法抵禦大時代的風暴,他只是風中微小的砂粒。恐懼往往來自對於命運的抗拒,但若能接受即將到來的黑暗,便能遙望清晰的未來。藉由小人物的故事,逐一釐清個人的力量雖然單薄,但在大時代的波瀾裡,並非沒有能生存的空間。

    命運就像是無法抵禦的風暴,沒有人能預料或是阻止風暴的行徑,沙塵並沒有抵抗強風的吹拂,而是任由風流引領它們帶往安在的地方。保羅厄催迪學著沙塵任由命運將他帶往未知的途徑,當他不在掙扎時,便能毫無恐懼地邁向黑暗的深淵,在風暴的縫隙裡窺見光明的未來。

    《沙丘》的故事啟發許多經典的科幻作品,所以觀賞的時候總會想起相似的橋段,但簡易的故事就像一把犀利的鋒刃,將可能過於複雜的政權鬥爭,解剖成明快的史詩冒險,個人命運的爭辯課題並沒有被埋沒在艱澀的設定裡,反而重新感受認真說一個故事的純粹體驗。

    還有,這部電影真的一定要看IMAX,美麗華的IMAX影聽是最能完整呈現《沙丘》既有水準的規格,巨大的銀幕讓人彷彿置身於荒涼而廣闊的沙漠裡,讓一望無際的沙漠蒙上瑰麗的色彩

    美麗華影城粉絲團

  • 原住民圖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9:05:34
    有 961 人按讚

    #2021年原力蘭陽創業競賽發表
    #落實原住民文化保存與延續
    #看見蘭陽原住民多元創意能量
     
    特色文化、多元發展,讓部落文化透過創新工藝記憶傳承!
     
    第2屆原力蘭陽創業競賽,是宜蘭縣政府提供原住民工藝師展現長才及手藝之舞台,我們號召部落族人同心推動宜蘭原住民族工藝產業,以原民文化核心價值出發創造產業特色。
     
    縣府為推廣原住民產業經濟,透過活化宜蘭縣政府舊員工宿舍歷史建築群,打造兼具原民意象及文化氣息的旅遊景點,「蘭陽原創館」也是北臺灣第一個原住民親子園區,將於本週六(18日)隆重開幕,歡迎各界舊雨新知共襄盛舉!
     
    本次入選的30件各類優質作品均兼具實用與美學,極富市場性及文化性,所有入選作品未來將進駐「蘭陽原創館」並上架1季,讓更多人能夠看到宜蘭地區原住民文化創意之能量與工藝產品。
     
    -
    --
    ---
    ----得獎作品----
     
    顏姝珍工藝師:
    將傳統編帶運用不同編織技巧,以上下交疊的方式設計出蘊含強烈泰雅民族風格的休閒造型包
     
    高程宥工藝師:
    新生代的巧手,以泛紋面族群常見的菱形圖紋進行排列組合,又以藍色為基底與圖紋共同形塑山海之意象創作出手織椅凳
     
    工藝師林婉婷:
    則以傳統排灣族華麗珠鏽創作結合現代流行衣飾配件,製作出揉合現代時尚與傳統文化之手工珠繡特製軟呢帽等作品

  • 原住民圖紋 在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5 21:10:51
    有 531 人按讚

    這星期是「準備週」,星期五開議,意謂著即將進入留在立法院開會、質詢的生活,意謂著本週部會會來辦公室拜訪,意謂著要在辦公室跟夥伴們討論各項工作的進程。

    不過,我就像來不及完成功課的學生,抓住最後的時間,奮力的補作業。

    星期一上午,應邀 #獅子鄕地方創生計畫討論,這裡有山線、有海線,這裡是進出台東、恆春半島的樞紐,從以前我就對這裡充滿想像,我知道這裡有很多可能,我希望每個原鄉都能帶給族人幸福,所以,我們一起努力。

    星期一下午,受邀 #春日鄉勘災及地方需求座談。我們跑到路程遠、路況差的士文,關心這裡的替代道路、農路、運動場、老師地域加給差額回復,以及春日、力里、古華國小的設施需求;大漢山農業灌溉服務勢在必行,道路復建、野溪整治也攸關著地方的發展,林林總總,真的需要中央地方協力完成。

    星期二,回到立法院,一個接著一個的拜會、會議,我真不知道要怎麼敘說,容我先跳過!

    今天星期三,八點半我就抵達了 #巴楠花實驗學校。這是多年共同打拼的學弟Alang 校長的學校,他很了不起,在多元族群的高雄杉林大愛村,辦理一所「布農:多族實驗學校」。為了讓喜愛這教育方式的孩子向上延伸,從「實驗小學」變成「實驗國中小」,孩子們即將面對高中階段,希望可以再延伸為「實驗高中」。我今天約了陳幸富議員同行,跟家長、老師、市府、國教署一同達成共識,剛剛校長傳來簡訊「…….這一次巴楠花案例成為通例,也打開後續原民實驗學校的開展銜接進路,與朝向更多元的原住民族教育型態保種紮根與把夢做大…….」,我會找一天來寫今天在巴楠花發生的故事,因為夢想、勇氣所以動人,敬請期待!

    下午,我趕到禮納里茂管處遊客中心參與 #瑪家鄉八大源及舊排灣劃設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會議。我一直很關心這件事,因為我常說「原住民的文化在現代法制中滅失,我們也要學會如何透過法制重構曾經滅失的文化」。這幾年,我有幸和縣政府共同努力這個地方的屏北旅遊品牌推廣,微電網、文資身分、專用道路、網路通訊的取得,文資保存發展計畫、舊排灣射鹿聯絡道路的爭取。如何讓地方未來能夠自主管理、發展產業,這塊拼圖就是透過「劃設成為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感謝茂管處在關鍵時刻提供縣政府、瑪家鄉支持,期盼接續能夠找到熟悉在地紋理的規劃團隊從事調研,與地方共同產出前瞻性的未來。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總希望有機會好好的寫下一件有意義的小故事,但總是追趕不上日子,只好拉拉雜雜的先填充日誌。那些來不及寫下的,我會努力補回來。

  • 原住民圖紋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8-24 12:24:13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原住民圖紋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24 12:23:49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原住民圖紋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24 12:23:25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