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原住民刺青文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原住民刺青文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原住民刺青文化產品中有4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刺青作為過去一種身分、職業、階級、教育程度的具體區分方式,常成為族群歧視、文化歧視、階級歧視的判準。文獻中將符合主流價值的服飾、身體等稱為「社會皮膚」(social skin),而將在主流價值下進行反叛的次文化群體行為成為「反社會皮膚」(anti-social skin)。刺青就是被分類在反社會的類...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神山攻頂】 婆羅洲之旅,一直滿心期望可見到伊班人具代表性的紋身,奈何現代長屋中,這門被視為紋身界遺產的Hand-tapping手藝幾近失傳。紋身是伊班族人重要的文化表徵,卻隨原住民篤信基督教而漸消失。來自古時戰績彪炳的「Skrang River長屋」的Boy Skrang和 Leo,當了多年紋身師...
「原住民刺青文化」的推薦目錄
- 關於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Chen Her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台灣人的口袋博物館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Blair 婷亭玉立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Chen Her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01:33:53
感謝「原住民廣播電台」邀請敝人受訪 #chenher #刺青師陳鶴 #女力 🚺💖🚀 第二次上Radio 頻道受訪 每一次的體驗都非常珍貴難得 謝謝上帝讓我有機會分享經驗 讓更多喜歡藝術跟音樂的朋友 了解社會上俗稱所謂「次文化」 的「電子音樂」與「紋身產業」 ; 相信各位也知道 多數不了解的民眾 ...
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台灣人的口袋博物館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3:17:31
#跟著pocket耕田去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稻麥在吐穗結實後會長出細芒,因此得名。 芒種同時也是種植秋季作物的好時機,現在就來看看這張來自角板山的水田耕作吧……不過,怎麼好像有點怪怪的? 水田中有五位原住民,其中三名彎腰低頭工作,兩名直挺站立。 中央站立的女子,...
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Blair 婷亭玉立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22 07:23:43
人生必看的動畫電影——《Moana》 因為這部電影我就去查許多有關南島文化歷史。Māui身上的圖騰;當年迪士尼出了這款刺青袖套被罵不尊重傳統文化。 知道蠻多人喜歡刺類似像這樣的圖騰,就像南部排灣族的手紋拍刺文化,必須去追溯家族地位,刺的圖騰也不能高於你其他祖先輩份。 巨石強森是電影中Māui這角色的...
-
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7-25 22:00:10【神山攻頂】
婆羅洲之旅,一直滿心期望可見到伊班人具代表性的紋身,奈何現代長屋中,這門被視為紋身界遺產的Hand-tapping手藝幾近失傳。紋身是伊班族人重要的文化表徵,卻隨原住民篤信基督教而漸消失。來自古時戰績彪炳的「Skrang River長屋」的Boy Skrang和 Leo,當了多年紋身師,從自己長屋老一輩中學識僅存的手藝,把它帶到了古晉城市,繼續把紋身傳統發揚光大,「我們有責任捍衞伊班文化,伊班人必須知道自己的文化,紋身正正代表了你是誰。」
《果籽》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相關影片:
【窮茫青年2/4】五人迫爆300呎公屋 低薪青年嘆香港閹割夢想:「搬去劏房為有喊的角落」(果籽)(https://youtu.be/WOQdpMG11Z8)
【肥瘦戀人】戀上肥妹不被看好 愛情魔力令蒲友變乖仔「我喜歡她已足夠」(果籽)(https://youtu.be/-tjOom7O7iM)
【告別街舖】有人鬧$100紅豆沙搵笨 有人排足個半鐘 車仔麵店老闆娘:「終於輪到我揀客!」(果籽)(https://youtu.be/ZRxuvymM7j4)
【臭豆腐烈女】喪母後拜師成全港唯一女師傅 獨門醃法不授徒:如果佢反骨我點交代 (https://youtu.be/nOnn7uQCxIw)
【筲箕灣東大街】魚蛋河名店對決!名廚食評人實試 王林記魚蛋有水準 安利切腩似湯渣(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vYjGxQtbgxU)
【大廚出軌實錄】居酒屋大廚挑機做小炒 堅持飲住酒開工 蟶子炒到又燶又韌 自家製辣霸鮑魚好惹味 (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hdKT95_zh3E)
【中環燒臘】78年燒臘老舖 十年前月蝕幾十萬瀕執笠 孫女上場改革延續三代 (飲食男女)(https://youtu.be/qN8b7v3pjrM)
【借貸逾10億】葉玉卿以愛共闖「面子關」承認老公申請破產 (蘋果日報 ) (https://youtu.be/3Gle3Uo0WzI)
#神秘手打刺青 #獵頭族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
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0-13 11:06:48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9-23 22:30:00台灣最後一位泰雅族的文面國寶耆老,柯菊蘭,在這個月過世了。
文面是泰雅族一個傳統文化,其實跟刺青有點類似,只是它是刺在臉上,而且它的文化意義是不一樣的,一般是泰雅族他們在成年之後,男生如果善於狩獵或是女生如果很會織布的話,就可以接受文面,文面紋得越漂亮,代表他的技術越好;不同的家族也有不同的文面圖樣,他們過去的審美觀認為,有文面的才是好看的,沒有文面後代就可能不會受到祖靈的祝福,雖然最後一位文面國寶逝世了,但其實文面的技術並沒有失傳,只是受到文化衝擊和審美觀改變,現在已經沒有人繼續文面。
在現代全球化的環境裡面,想要保存這些傳統文化更加的困難,因為當你跟跟外來的文化交往得越多的時候,傳統文化被沖淡的機率也會更著增加。
目前文化資產局把文化資產分為有形跟無形,有形的話就是像我們平常能看到具體的空間跟樣貌,古蹟、古物、歷史建築等等,這些都是屬於「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就比較像是非具體存在的東西,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就是來自某一個文化地區的一個創作,它就把它視為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資產,但這些文化傳統,因為你看不到它,所以你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破壞,所以它是比較難保存的。
但現在也有許多方式可以讓傳統文化被重新認識,像是有一位原住民的年輕歌手,舒米恩,他就每年都舉辦阿米斯音樂節,用這樣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去接觸到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讓大家更認識去更接納這些東西。
這種無形的文化保護資產,它雖然聽起來非常的抽象,但其實一直在我們的身邊不斷發生,像是各種的繞境都是珍貴的資產,雖然它沒有被登錄,但這種文化習俗要怎麼樣被保存下來也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不過在美國的時候我有去美國印地安原住民的保留區參觀過,當時我有一個非常大的心結,就是「保存文化固然重要,但堅持使用傳統生活方式,卻會讓部落與外界社會落差加大」,像是語言、典章制度這些都不接軌的時候,可能會讓部落有重被隔離的感覺;傳統文化要如何與主流文化接軌,是非常難平衡的,或許有些傳統文化還是應該要適時的跟著演化,像是現在有很多新的科技,生活的方式,這些都應該是可以和傳統文化一起進步。
雖然聽起來很像社會達爾文,但傳統文化也必須適時的演化,不然文化確實會像生物一樣會面臨絕種。
👩🏫文面、紋面、黥面才不一樣呢
原住民文面有深厚的文化淵源與禮法,並不是單純的紋上圖樣,所以用「文面」取代「紋面」;黥面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又稱為黥刑,會在犯人的臉上刺字,記得不要用錯了喔!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刺青作為過去一種身分、職業、階級、教育程度的具體區分方式,常成為族群歧視、文化歧視、階級歧視的判準。文獻中將符合主流價值的服飾、身體等稱為「社會皮膚」(social skin),而將在主流價值下進行反叛的次文化群體行為成為「反社會皮膚」(anti-social skin)。刺青就是被分類在反社會的類別,被作為一種雖然是集體性的具有文化價值,但是是一種反對主流價值的次文化價值。不過,隨著各個不同文化領域的反思與改變,刺青也開始成為了主流文化價值無法忽視的一個現象。例如,台灣原住民刺青開始成為尋回文化認同、文化傳統的一個復振關鍵,或是在藝術的領域開始將刺青作為藝術作品。刺青承載的歷史、認同、情感與象徵意義開始需要人們用不同的眼光來觀看,而不是仍然使用污名化的態度將刺青作為一種反叛主流價值的次文化。在這個部分,博物館領域扮演了很關鍵的角色,例如去年高雄市立美術館就以刺青做過一次主題特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英國的博物館如何用不同的眼光來處理刺青的議題。
———————————
「紋身是一種神奇、浪漫、令人興奮且經常被人誤解的藝術形式。」
—《紋身—英國紋身藝術巡迴展》策展人Matt Lodder
長期關注博物館社會參與實踐的「博物館改變生命獎」(Museums Change Lives Awards),在2020年公佈的入圍名單中有個值得討論的遺珠—英國康瓦耳國家海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Cornwall)策劃的巡迴展《紋身—英國紋身藝術巡迴展》(Tattoo: British Tattoo Art Revealed)。該展以紋身的去污名化為目標,邀請地理文化背景與紋身相關的館舍參展,展示超過400件文物及原創作品,同時與地方社區合作蒐集個人生命故事,讓觀眾與紋身議題產生連結,更讓我們看見去污名化展示的多元可能性。
破除污名化—每個紋身都有不凡的意義
本展以英國紋身藝術史的發展脈絡為主軸,搭配相應的歷史物件,從被污名化的起源談起,挑戰大眾的普遍認知,再藉由17世紀盛行的朝聖紋身與18世紀興起的水手紋身,揭開紋身的百年歷史。其中,策展人不僅對紋身的歷史背景有詳細的描述,更透過圖案的象徵意義,讓觀眾了解紋身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著不凡的意義。以水手紋身為例,燕子象徵歸巢、返鄉,羅盤象徵不會迷失方向,豬和雞能保佑海上航行平安。事實上,過去的紋身者以富裕且受過良好教育的上層階級為主,挑戰了當代對紋身者多為下層階級的印象。
接著,透過集中營、死亡、罪犯、黑幫等關鍵字,向觀眾說明戰爭、媒體何以導致紋身的污名化,提醒觀眾污名化的過程是複雜且需要被關注的。同時,特別展示英國布里斯托爾(Bristol)紋身俱樂部等重要紋身藝術家的作品,強調紋身在當代藝術史中佔有一席之地。
獨樹一幟的女性紋身藝術家
此展同時將性別議題納入討論,展示英國首位女性紋身藝術家Jessie Knight的創作工具、作品及照片,訴說那些鮮少人知的故事。Jessie從18歲開始接管父親的紋身店,至今開設多家工作室,培育另一名女性紋身藝術家Winnie Ayres,甚至在1955年全英冠軍紋身藝術家比賽中獲得第二名殊榮。聯合策展人Derryth Ridge認為:「Jessie保留了該行業的悠久歷史,她的故事非常吸引人,她在一個男性主導的世界裡工作,有著堅定的決心,她是一位真正的先驅。」
百手齊發!來找紋身靈感吧!英國頂尖紋身師向你提案
當代紋身藝術的百花齊放,徹底展現在裝置藝術〈百隻手〉(THE 100 HANDS),100位英國頂尖紋身藝術家所繪製的矽膠手臂排列於牆面上,向觀眾展現英國當代紋身藝術的精湛技藝,同時邀請大家來此尋找下一個紋身靈感。
分享你的紋身故事,原來紋身是生命的一環
最後,觀眾並非僅能從歷史層面了解紋身,還能訴說自己的紋身故事。此展於巡迴過程中開放民眾以文字、照片、影像等形式分享個人的紋身故事,並於官網、社群媒體公開,藉由觀看一則則觸動人心的故事,重新認識人之所以紋身的原因。
紋身議題在台灣,議題還需持續發酵
透過以上案例,反思紋身議題在台灣的狀況,從主流論壇及新聞報導對相關議題的討論可發現,大家對紋身的負面印象往往比正面評價來得多。而博物館在此前提下,如何打破既定印象以去污名化,絕對不是幾個短期的特展就能完成任務,或許與相關產業及地方民眾的長期合作,更能幫助議題持續發酵。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NewsDetail?id=3658f276-e666-4db9-b28e-19b5900f6d99&fbclid=IwAR1zDhbs3Sa3Vnx5cmu9ICrN8qgLOq3e8ZwJrmGEjmGFn1aGs5VxtF4RDfM
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時事求世 18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蒂瓦希波烏納穆(1990年)
紐西蘭的自然純淨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在它的三項世界遺產中,全部都是自然遺產,沒有一項是文化遺產,世界僅有,說明了這邊的歷史無法孕育源遠流長的古文明,但它號稱「活的地理教室」,火山、湖泊、瀑布、溫泉和冰川,不同的環境造就了多樣性的生態系,這些地景巨大磅礡,但在蒂瓦希波烏納穆的國家公園溫帶森林裡,亦有非常重要的一種民俗植物,衍伸了有趣的文化意義。
全世界蕨類植物有12000種,在紐西蘭有170種,但在台灣卻有600多種,在這麼小的島嶼上,有著密度居世界之冠的生態樣貌,實屬難得。不過通常提到蕨類,大家只「覺累」,它不會開漂亮的花朵,不會結好吃的果實,但紐西蘭卻把蕨類發揚光大,甚至變為國家的符號。
紐西蘭航空的企業標誌便是象徵毛利人精神圖騰的銀蕨圖案,這是紐西蘭的國花,其實應該是國樹,因為蕨類不開花,沒有校花就選校草,但只有獨一沒有之一,絲毫不減紐西蘭人對它的喜愛。全世界出名的全黑(All Black)橄欖球隊就是紐西蘭國家隊,隊服胸前的圖案就是銀蕨,2016年,紐西蘭甚至舉行國際矚目的一項公投,決定是否更換現今南十字星座國旗,當時新國旗的設計圖案上就是銀蕨,最後投票結果雖然保留現今使用的國旗,但不可否認再次見證這株校草的魅力,錢幣、國徽上也都可見。
銀蕨,正式名稱爲白粉桫欏,葉背呈現銀白色,能在陽光或月光照射下閃閃發光,跟常見的台灣桫欏和筆筒樹都是樹蕨的一種。在毛利人的傳說中,銀蕨原本生長於海上,後來接受了毛利人祖先的請求而移居上陸地,神話中毛利人TIARA在一次的戰爭中被敵人綁架,為了讓丈夫RAHI能在叢林中找到她,便偷偷將沿途的銀蕨葉翻過來,為毛利族人引路,因此以前的毛利獵人和戰士就是靠銀蕨的閃亮葉背來認路回家,而隊伍最後一個人必須把葉子再翻回正面,避免被敵人看到。
蕨類的初生幼苗都是捲曲狀的,銀蕨也不例外,毛利人稱之為「KORU」,是「圈環」的意思,這簡單的線條代表一切回到初始,延伸的螺旋紋也有生長、富饒、力量與和平等意義,被毛利人大量運用於身體刺青及雕刻工藝作品中,連臉部刺青「TAMOKO」的紋理也會呈現有秩序的黑白捲曲線條所組成,其實就是KORU,就跟我們泰雅族臉上的紋面菱形紋一樣,都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毛利人屬於南島民族,跟台灣原住民一樣沒有文字記錄,因此每個人的刺青圖案都具有獨一無二的意義,就像一份人生簡歷,記錄毛利人的出身、地位、職業,甚至是一生的成就。2020年11月,紐西蘭迎來第一位女性毛利人馬胡塔(Nanaia Mahuta)擔任外交部長,也引來爭議。贊成者認為面部刺青毛利人祖先、歷史以及身份的象徵,是毛利熱情、好客、守護特色的外交延伸;反對者認為是醜陋、未開化的表現,不應出現在代表國家門面的外交官身上。我覺得有文化作為沃土,原創的刺青是美麗的,反觀現在也不乏有人刺青,但若只是像轉印紙拓印圖案,也很難和美麗劃上等號。
我們有這麼多種類的蕨類,有沒有可能有朝一日也變成文化圖騰,代表台灣走向世界?
原住民刺青文化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夏接近赤道 ◎張繼琳
冰水在喉嚨製造一道涼爽瀑布
我感覺胃袋這個水潭 水勢洶湧……
這是好消息 新聞主播說──颱風就快來了
不知為何 即將到來的災害
令人莫名興奮
我覺得自己彷彿生活在赤道附近
所有小公園都是被切割零碎的 憂鬱熱帶雨林
打赤膊露出刺青的散步男人或許 來自使用吹箭的部落
我想每棵樹都該掛著喧囂蜂巢
每條河都該以游著鱷魚蟒蛇而自豪
椰子樹的樹葉 開始緩慢運轉
多麼美的風力發電機啊
這時我才後悔 賤賣祖產農地
雖然買它的人 後來大方送我一棟房子
但不負責為我種回 失去的香蕉和蓮霧樹
午後雷聲 讓我接近原始蠻荒世界
迄今我仍將外國人視作探險家或侵略者
他們船隻 不知何時靠岸的──
這怎麼辦 他們肯定會愛上在溪澗裸浴的妻子
並以長槍挾持我 帶領他們走進叢林尋找黃金
坦白說我已錯過在春天種樹
今夏只好凝視爬藤 兀自扎起長長辮子
都說陽光無比燦爛 其實竟是海市蜃樓
我想告訴朋友 既然產生幻覺
大家不妨結夥從事 旅遊觀光事業
我還是覺得自己彷彿生活在赤道附近
路人揹著背包 那背包必定藏放箭簇
每一次怪手挖土機出現 我都緊張開發者
會在叢林鏟闢道路 那麼我勢必和原住民集結抗議
不穿衣 驕傲露出聳立朝上的陰莖
三十九度的熱空氣 驅使大家昏沉 好吃懶做
當我流汗發臭 黑蒼蠅不知從何飛來
好像警示我──即將曝屍 腐爛
我告訴自己太陽下山 體溫降低後
要以喜歡燕子的心情 去喜歡蝙蝠帶來月光
我需要一只大碗盤──芭蕉的葉子
來乘放夏天所有果實
好久了 我的冷氣機熱死在某年夏天
但只要有海的照片 就可以感覺海風吹拂
這樣便不至讓我產生 日子陷落灰燼的感覺……
--
◎作者簡介
張繼琳,1967年生於台灣宜蘭。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現為國中教師。
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聯合報及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等。自印詩集:《那段放牧時光》、《角落》、《關於無敵鐵金剛的詩》、《關於女鬼的詩》等。歪仔歪詩社成員。
--
◎ 小編 #三進 賞析:
張繼琳是我極喜歡的詩人之一。雖然我曾在某篇發表於知名文學雜誌的文章內,大大寫錯了他的學歷(一生的羞愧莫若是)。但那種就算對此人一無所知,仍能對詩句陷入癡迷的經歷,也屬一生罕有。
這首〈今夏接近赤道〉,為張繼琳2010年奪得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的佳作,那年,他以另一首詩〈寫生簿〉,奪下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創作能量正豐,且不斷瘋狂的漸入佳境。
〈今夏接近赤道〉這首詩,正好能讓我們初探張繼琳的魅力。
「冰水在喉嚨製造一道涼爽瀑布/我感覺胃袋這個水潭 水勢洶湧……」一開頭,就是一段感官衝擊的歷程,以極具動態感與溫度感的瀑布,極度放大了喝冰水的舒暢感,也更巧妙的襯托出「熱」的異常存在。
不只是夏天,還熱得時光倒退。吹箭部落、蠻荒世界,自在穿說虛實之間,熱得野蠻、熱出幻覺兼具「熱」的主題與「赤道」的喻依。這就是張繼琳特有的魅力,一開始你只是在讀詩,突然就被拉進他腦洞大開的奇幻世界。
然而「熱」是現象,背後的主旨仍是觸及地球暖化的事實。以今回顧,2010-2019年是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十年,張繼琳寫下此詩的2010年,正是有氣溫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這紀錄,後來又被2016年打破,2020又再創新高。)
以此角度來看,人類進步帶來溫室效應的持續加速,而在「進步」的對立面,就是與原始、蠻荒、落後、非現代文明。才知張繼琳選擇靠近的「赤道」,不只是炎熱氣溫的最大化表現,也暗藏熱帶雨林原始部落的文明抗拒。探險家、冒險者、買走祖產且剷除作物的新地主,象徵文明進逼,極具威脅的改變著世界。
作為一首關懷環境議題的詩作,張繼琳的〈今夏接近赤道〉應可視為詩性表達最強烈、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雖然並不承載關於地球暖化的相關情報,但熱到崩潰、熱到末日降臨的共感,應已極為強烈的傳達到讀者心裡。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張繼琳 #地球暖化 #赤道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