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即使如果怎麼照樣造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即使如果怎麼照樣造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即使如果怎麼照樣造句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1萬的網紅酪梨壽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看到網路上熱烈討論今年學測作文題目《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深深為我家寶哥憂心。 寶哥個性老實,即使從小大量共讀,想像力也算豐富,下筆時仍不懂變通。每次準備國語月考最大的挑戰都是照樣造句,因為他堅持只能寫自己生活中實際發生過的事。 小學二年級還不用寫作文,但寒假閱讀單中有一個單元是「請畫出書中你最...
即使如果怎麼照樣造句 在 酪梨壽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到網路上熱烈討論今年學測作文題目《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深深為我家寶哥憂心。
寶哥個性老實,即使從小大量共讀,想像力也算豐富,下筆時仍不懂變通。每次準備國語月考最大的挑戰都是照樣造句,因為他堅持只能寫自己生活中實際發生過的事。
小學二年級還不用寫作文,但寒假閱讀單中有一個單元是「請畫出書中你最喜歡的畫面,並寫出原因」,寶哥畫了繪本主角在結局時手舞足蹈的模樣,原因只寫短短一句話:「#因為這一頁畫起來最簡單」。(很有說服力,但不用這麼誠實!)
所以如果看到《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他應該也會實話實說:「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我會跟送冰箱來的人說謝謝不用了,我家廚房和陽台都塞不下了。家裡的冰箱和冷凍庫還沒壞,請把新冰箱轉送給有需要的人。」
這讓我想起小學時第一次參加大型作文比賽,題目是《跟媽媽上菜市場》,而當年的我從來沒跟媽媽上過市場,仍憑著天馬行空的唬爛力,描繪出不存在但發人深省感人肺腑的上市場經驗,勇奪作文比賽第一名。
該怎麼教育孩子,才能讓他理解作文的本質就是故作真誠的鬼扯大賽,不是上警局做筆錄,不說實話不會坐牢的沒關係啊。
#才不告訴你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會用來冰你爸
#說了實話才會坐牢
即使如果怎麼照樣造句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傍晚和粉圓媽一起去採買晚餐的食材,超市像是鬧區般,每條走道都是滿滿購物的人潮,當中有不少是爸爸或媽媽帶著孩子一起的組合,而我在不同的三條走道,聽見三對不同的組合:媽媽和女兒、爸爸和兒子、阿嬤和孫女,卻都說出了相同的一句話:「再這樣,下次不帶你來了!」
這句話會造成四個負面影響:
一、下次還是會帶孩子來,所以大人在孩子心中的「信用破產」
沒有大人會希望孩子不被自己所信任,但很多大人卻往往在生活、言談、行為中,傳遞出「說話不算話」的訊息,於是孩子很難真正相信大人,而沒有信任做為基礎的親子關係,就很難走向合作與共好,雙方總是互相猜忌、甚至爾虞我詐。
「言出必行、謹言慎行」是我們給自己的期許,在話要說出口之前多停留三秒,讓理性的自己快速判斷是否能夠做到?或是已經說出口的話,就必須要溫和而堅定地去執行一次,然後再和孩子一起討論修正。
信任,是所有人際關係中的基石,千萬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破壞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信任感。
二、這是一句威脅的話語,因此孩子的行為反而會變本加厲,造成大人必須用更重的責罰
孩子愈來愈精明,當他們知道這句威脅是一枚「空包彈」並不會真正執行時,孩子是會反擊的,因此行為會更加誇張,大人愈不希望孩子做的事,孩子反而更要去做,最後大人就只能大罵孩子、甚至是出手打孩子,用自己的威權暫時震攝住孩子,然後,親子關係的裂痕就更深了。
也有的孩子會在人際關係上模仿大人的威脅,所以「再這樣,下次就不怎麼樣」的照樣造句在孩子的人際關係中就經常出現,也連帶影響孩子的交友,甚至讓孩子成為團體中的小霸王。
陪伴孩子面對行為的自然結果,才是大人要最重視的議題,如果自然結果無法接受或承擔,就需要設計有邏輯性的合理結果。如果孩子在超市的行為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影響,的確「下次不帶你來」是一種可行的合理結果,但大人必須要確定能夠執行,學齡前的孩子留在家裡也要有其他人可以照顧。
三、這也是和孩子「權力鬥爭」的宣戰句,即使孩子在賣場就範,也會在生活其他層面另闢戰場
每個孩子(大人也是)都需要有人愛、有權力、有價值、有能力,因此若在生活當中,孩子總是感受到大人掌握大權,而自己沒有作主的權力時,就會激起孩子與大人的「權力鬥爭」的錯誤目標,孩子會在吃、喝、拉、撒、睡、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層面遍地烽火,走到這一步的親子關係,對大人和孩子都是辛苦和雙輸的。
在生活中適時適量的「賦權」給孩子(也不是兩手一攤的把所有權力丟給孩子)是相當重要、也需要大人的智慧的。以超市採買為例,可以提供一定預算或是某些類別的物品,交由孩子作主決定要買什麼,一方面孩子有了作主的權力,另一方面,在挑選的過程中又能提供成長的能力,然後幫家庭採買則會讓孩子感受到貢獻的價值。
四、印證孩子最大的恐懼:大人的愛是有條件的
每個孩子(大人也是)都需要最親近的人無條件的愛,也就是無論自己犯了什麼錯,最親近的人仍然願意接納他、關心他、愛他,然後陪伴他一起面對錯誤所造成的影響(也就是行為結果)。
這句威脅的話語聽在孩子耳中,就印證了「我這樣,你就不愛我」,而有條件的愛是孩子最大的恐懼,因為他們會很害怕被遺棄了!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大人會覺的這句話很有效,那其實是孩子怕被大人丟下,所以只好委屈求全、乖乖投降呀!
長期下來,孩子會發展出討好的性格、或總是要吸引過度關注,也會害怕獨處,甚至連自己玩都持續不了多久。
從生活中和孩子分工合作
超市的採買是可以甜蜜幸福的,在出門前先和討論採購清單,和孩子分工合作,讓孩子幫忙找尋或拿取架上的物品、幫忙看價錢、幫忙推推車(但必須跟在大人身旁,太多孩子把推車當賽車了)、幫忙結帳、幫忙放進袋子裡、幫忙提袋⋯⋯等。
當孩子有積極的事務可以幫忙時,既不會無聊、又能展現能力與價值,自然就不需要呈現不良行為,而大人也就不用再烙下威脅的話語了,親子關係的正向循環,或許就從超市採買這裡展開囉!
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4978
#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