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印象派後印象派差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印象派後印象派差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印象派後印象派差別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子迂的蠹酸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疫情期間,大家還不趕快來抽書、讀書。 悶在家裡耍廢,不如趁此機會讀點書充實自己。 阿橋社 近來的新書《拿去抄啊!藝術家的著作權指南》。針對了當代資訊社會中的「著作權」做深入淺出的敘述和討論。著作權這件事情聽起來很遠,但在這個人人都有相機、修圖軟體、社群帳號的資訊社會,不管你是文字創作者、影像工作者...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90的網紅愛麗絲的測繪旅帳fernweh illustrat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在畫畫的時候,很自然的都會把影子畫成咖啡色或黑色,但通常美術老師會跟你說: 「你在陰影調一點藍色跟紫色,會更好看喔!」 此時的你,是不是覺得很疑惑,影子明明就是灰色的,為什麼要我畫紫色?老師你是眼睛壞掉嗎🤨 這部影片就從歷史與科學的角度來告訴你,為什麼要用藍紫色畫陰影! -- 【顏色的故事】...
-
印象派後印象派差別 在 愛麗絲的測繪旅帳fernweh illustrat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7-10 02:57:56我們在畫畫的時候,很自然的都會把影子畫成咖啡色或黑色,但通常美術老師會跟你說:
「你在陰影調一點藍色跟紫色,會更好看喔!」
此時的你,是不是覺得很疑惑,影子明明就是灰色的,為什麼要我畫紫色?老師你是眼睛壞掉嗎🤨
這部影片就從歷史與科學的角度來告訴你,為什麼要用藍紫色畫陰影!
--
【顏色的故事】系列👇
EP1 如何用三原色調出土耳其藍?他與Tiffany藍的差別是?
https://youtu.be/cURBR_GHFoQ
EP2 為什麼陰影用藍紫色畫?
https://youtu.be/4s3A3_RmQRc
EP3 你還在使用過時的「紅黃藍」三原色畫畫嗎?
https://youtu.be/u1MWHfduIEY
--
免費索取超過50頁的【水彩工具選購大全】👇
https://fernweh-art.ck.page/c68e2a7d0d
--
如何在30天內掌握所有畫畫技巧,畫出令人讚嘆的美麗畫作?
輸入email訂閱免費教學👇
https://fernweh-art.ck.page/01a8f53b06
♥訂閱愛麗絲,每個禮拜寄一些藝術靈感到你的email!
https://fernweh-art.ck.page/9f01ddb237
--
【日常畫畫工具】
♥Paper:寶虹 300磅 32K
♥My Palette::
Holbein Artists watercolors 好賓專家級水彩顏料
Winsor & Newton Cotman watercolors 牛頓學生級水彩顏料
UMAE 奧馬學生級水彩顏料
Copic Opaque White COPIC超級白
--
♥免費索取超過50頁的【水彩工具選購大全】👇
https://fernweh-art.ck.page/c68e2a7d0d
--
♥愛麗絲的線上畫室-每個月都會有一堂新的水彩課!
https://fernweh.teachable.com/
--
♥For more of my Works:
*instagram: http://www.instagram.com/fernweh_illustratio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ernwehillustration/
*official website: http://fernweh-art.com/
♥ Contact (Business Only) : mail@fernweh-art.com
#顏色的故事 #陰影的顏色 #藍紫色 -
印象派後印象派差別 在 SHOPAHOLIC凱利依法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2-21 12:00:04了解更多36折彩妝盒:https://goo.gl/VpdhgN
粉色 Snack Box:https://goo.gl/VpdhgN
購買二月份Snack Box:https://goo.gl/VpdhgN
-
「新年來抽獎」
影片更新!喜歡粉色系彩妝的人不要錯過這集
開工的第一天先來分享一個2018開運妝容XDDDDD
妝容走一個人人都可以駕馭的乾燥粉橘色調,看起來溫柔又有氣色!
我覺得大家可以運用自己原有的眼影顏色做一些色塊區域的調整,就會呈現出不同的妝感:)
雖然妝容乍看很簡單可是跟素顏比還是差別滿多的XDDD
影片最後也有一個小消息公佈,大家記得要看到最後唷
-
抽獎活動//
小禮物:IPSA 休閒輕粉露 #medium*1, IPSA 休閒輕粉露 #natural*1,
名額:2個幸運兒
時間:2018/2/21-2018/2/24
方式:此fb貼文http://bit.ly/2ol2dIB 按讚+留言這支影片中你最喜歡哪個產品
*小禮物皆在收齊資料後,月底統一寄出*
*此產品有試色過,介意者勿參加*
印象派後印象派差別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疫情期間,大家還不趕快來抽書、讀書。
悶在家裡耍廢,不如趁此機會讀點書充實自己。
阿橋社 近來的新書《拿去抄啊!藝術家的著作權指南》。針對了當代資訊社會中的「著作權」做深入淺出的敘述和討論。著作權這件事情聽起來很遠,但在這個人人都有相機、修圖軟體、社群帳號的資訊社會,不管你是文字創作者、影像工作者、音樂工作者、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家甚至即便只是個尋常社群軟網站的使用者,其實都與著作權息息相關。本書介紹了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開源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創作CC機制、授權形式的差異、盜版、防盜DRM機制、同人創作、自由取景及公有領域等等與著作權相關的問題。齋主很推薦齋友們一讀,更覺得內容創作者們有必要理解此些知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459
#贈書活動 #請讀到最後唷
不過,齋主作為一名小小的文字創作者,對於著作權有些自己的看法。
長久以來,齋主偶而都能在網路上看到自己的文章被他人盜用,甚至看到有影片創作者將我文章中的幾個核心概念,重新以文字包裝詮釋後做成影片。我從未想過要追究這些事情,甚至在我心中也從不覺得這是應該去追究的事情。我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源自於先賢們,我並非是這些思想、觀念或概念的原創者。
多年前,我在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1976年的名著《自私的基因》中,對其提出的meme(迷因)概念深深著迷。Meme是他假設的思想生命體,不但擁有與其他meme雜交而產生新meme的能力,當繁殖能力強大,還會透過宿主(人類)將自身傳播出去,進而產生社群影響力。越是強大的meme,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也就越大,就像今天聖經、哈利波特以及牛頓力學等等,就是影響力無遠弗屆的meme。
同時我也深信,人類難以對己身進行思想溯源。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曾針對人類的夢境做解析,他認為人類夢境中的要素不可能無中生有,所有在你夢中曾經出現過的事物,肯定在你的短期生活中接觸過,無論你到底有沒有意識到其存在。他針對身邊的數十個夢境案例進行分析,發現絕大多數當事人夢境中出現的場景、物品、人物和情境,都能自當事人的生活周遭發現其源頭。換言之,我們人類的思想其實無時無刻都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遑論佛洛依德的時代早於當代百多年,在如今的資訊社會,要真正找到思想的原創性幾乎是不可能的。
符號學家羅蘭巴特,曾在1972年《作者已死》論文中,有過這段文字:「文本形同由不同引用交織而成的織物,而其來自上千個文化來源。」換言之,在這年頭沒有人真正原創了甚麼,也沒有誰真正能原創甚麼。牛頓不會在沒有伽利略的情況下完成數學原理,而愛因斯坦也不可能在沒有牛頓力學的前提下完成相對論。有人說中國南畫影響了浮世繪,浮世繪影響了後印象派,後印象派和非洲原始雕刻又孕育出了立體派和野獸派,佛洛伊德與超現實主義,民主和抽象表現主義,廣告、麥克魯漢與普普主義等。這些說法都能在現代藝術史的專書中經常出現,但齋主我經常覺得不過是當代藝術史學家的後見之明。我更願相信的是,沒有人知道這些視覺藝術家創新的源頭在哪,而且不管在哪,肯定是多個meme雜交下所誕生的一個神來之筆。
齋主我尤其不喜歡網路上某些設計師,在社群網站上公審另一個設計師,表示自己的作品或視覺設計遭到盜用。我總覺得這樣的聲明像是弱者對於世界無力的呼喊。我知道保障智財權的相關權益,對於文明前進的重要性。1709年英國所通過的「安妮法案」,即確保了創新者的權益,並限定了一定程度的年限。確保了創新者的利益,英國得以在短期內大肆發展知識經濟,而後誕生了工業革命。
一直很多齋友便喜歡問齋主一個問題:「為什麼齋主願意無私的把所知所學給分享?」起初我並不理解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分享就是分享,而且對我來說也沒甚麼吃虧。一些年後我才逐漸思考要不要「藏私」這個問題。我後來認知到,當我把所知所學分享出去的同時,對我來說是利大於弊的。一來我因為分享了自身所學,導致競爭上的優勢喪失,這能更加砥礪我向上,二來則是透過分享,我能認識其他同樣無私的分享者,彼此的所學所知能相互交流。
早年網路科技在台灣還不普及時,那時因為作業系統內建的軟體並不多,要在網路上自由玩耍,必定會需要諸多第三方軟體的幫助。那時台灣有很多私人網站,提供各類軟體供下載。當時我看著不少軟體的分類為「免費軟體」,就開心的下載使用。直到多年後我才理解。那是翻譯上的刻意誤解,免費軟體的原名為「free software」,更正確的譯名應為「自由」軟體。這些軟體之所以被前人所創造出來,只是單純地用於共同解決「人類」所面對的問題和困境,不可用於商業販售。
電腦之所以能這麼快的普及於生活之中,和80、90年代的程式設計師,多少帶有些理想主義色彩有關。LINUX作業系統之所以能有如今的影響力,最大的原因便是LINUX是眾多程式設計師對其無私的奉獻,一步步完善其機制,有相當程度的理想主義色彩。齋主崇拜的偶像之一,約翰卡馬克,也就是《德軍總部》、《DOOM》的遊戲設計師,便是世界上首個3D遊戲引擎的創造者。他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了該引擎,更誇張的是還將其開源,任何人都能修改其原始碼。這無私的決定讓整個3D圖像產業前進了不知多少年。
事實上網路從來就有著理想主義色彩,任何與創作有關的網路遊戲社群,都有著許多無私奉獻者。就像《魔獸爭霸3》之所以能歷久彌新,是因為許多自製地圖的創作者持續更新地圖,就像STEAM平台上的許多沙盒遊戲,也有著許多單純為了興趣而為遊戲增添內容的創作者。
資訊科技為人類帶來的應該是幸福,而不是紛爭。我相信著作權對於人類文明的重要性,卻也認為在著作權上踩死權益和底線,對於人類文明並非有利,甚至對於創作者本身也不見得是好事。就齋主所知,若人類全然按照著作權的相關規定辦事,大概沒有人能不侵權,差別只在於別人有沒有要將你狀告法院之別。雖然這問題應該永遠無法解決,也無法明確定義侵權的灰色地帶,但我願意相信的是,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文明正在不斷前行。
而以上這些想法,其實與《拿去抄啊!藝術家的著作權指南》的作者艾瑞克史黑佛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相信齋友們只要讀過這本書,也會有著與我們相似的看法。
當然,本次 阿橋社 也替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四本贈書,只要齋友你滿足以下條件,就有機會得到活動贈書唷。
只要你在5/30(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另外,還有兩個優選留言的名額。只要你在留言區中,留下關於藝術、版權和著作權的相關留言。齋主於活動結束時,同樣會選出兩則優選留言,齋主會將贈書寄給優質的兩名留言主。
最後,再次感謝 阿橋社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印象派後印象派差別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阿潑 島嶼無風帶 🇰🇷🇰🇵🇪🇸🇺🇸🇫🇷畢卡索的『韓戰禁忌』?】
#周末回顧:你有看過主圖這張畫嗎?這是大師畢卡索(Pablo Picasso)在1951年完成的《韓國大屠殺》。在冷戰時期,此作曾是南韓與西方自由世界「封殺」的「禁忌之作」。但在70年後的這個星期,這幅大師名作即將首次登陸韓半島、第一次在南韓首爾文化中心「藝術殿堂」公開出展——但《韓國大屠殺》與韓國本土的初次相會,卻也引發了許多幽微不堪的討論與回應。
.
《韓國大屠殺》是畢卡索生涯的「三大反戰名畫」之一,目前藏於巴黎畢卡索美術館。儘管無論在藝術技巧與公眾知名度上,《韓國大屠殺》的評價都不比兩幅前作——《格爾尼卡》(1937年,西班牙內戰,法西斯空軍對巴斯克小鎮的地毯轟炸,現藏於馬德里索菲亞王后美術館)與《納骨堂》(1945年,二次大戰,涉指納粹發動的種族滅絕大屠殺,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但就政治爭議而言,它卻是畢卡索戰後生涯的「問題名作」。
.
畢卡索的這幅作品,發表於1951年1月。由於半年前,韓戰才剛在朝鮮半島開打,短短6個月之內局勢就經歷了北韓入侵、漢城淪陷、仁川登陸、攻克平壤、中國參戰....等一系列戲劇化發展,因此畢卡索也將這幅畫命名為《韓國大屠殺》。
.
在這幅畫中,一群男性的武裝士兵,身著中世紀的歐洲鎧甲與刀劍,高舉著科技槍砲,瞄準著一旁赤身裸體的絕望婦孺——這幅「處決畫面」的構圖,也被認為是畢卡索對兩幅戰爭名畫,西班牙巨星哥雅(Francisco Goya《1808年5月3日》)與法國印象派大師馬奈(Édouard Manet,《處決馬西米連諾皇帝》)的致敬。
.
但大師的命名與作品續敘述,卻讓眾人感到極度困惑與困擾,因為與《格爾尼卡》的狀態不同,除了強調「反戰爭」之外,畢卡索並沒有進一步解釋這幅畫的意志背景。誰是殺人者?誰是被殺者?主動被動的腳色模糊,放在當代仍在廝殺進行式的「即時戰爭」背景中,也成為各自表述的東西大亂鬥。
.
一般認為——或者說「過去的南韓」如此解釋——畢卡索在《韓國大屠殺》裡的批評對象,應是美國與南韓的「自由盟軍」。因為在韓戰初期,南韓軍隊與美軍確實曾爆發多次爭議的平民屠殺慘案,像是南韓軍隊以清共為名殺死恐達20萬人的「保導聯盟虐殺事件」與「12月大屠殺」;或者是美軍部隊因無法辨識敵我,而無差別射殺南逃難民的「老斤里良民虐殺事件」。
.
更何況因為西班牙內戰緣故同情國際左翼的畢卡索,在1940年代就加入了法國共產黨——儘管身邊親友總私下認為畢卡索對於共產黨的支持,是情緒大過於理性(畢竟在西班牙內戰中,蘇聯是對抗佛朗哥軍團出力最大也實際馳援的國家),他本不理解、也沒有意願理解馬列主義——但畢卡索對於共產黨、蘇聯的支持,在藝壇中仍頗為知名。
.
於是,業界也傳出了許多謠言,懷疑這幅「韓戰作品」,是法共私下邀畫畢卡索的「政治業配」。而冷戰中的美國與南韓,也因此大力抨擊這幅「赤匪文宣」,封殺這幅畫作的展示與曝光討論——甚至直到70年後的今天,南韓方的策展單位,在展覽開始前還不斷接到抗議電話,痛罵主辦方:「展出這種共匪宣傳的汙名之作,是不是敵我不分!你們還算是韓國人嗎?」
.
但事實上,《韓國大屠殺》這幅作品,除了作者親下的「畫作標題」外,圖像之中並沒有很明確的韓國暗示。畫作當中,殺人的行刑軍隊,身著歐式鎧甲與未來兵器;被殺的裸體婦孺與綠色山河,也幾乎沒有東方特色與韓文化符號(畢卡索也不曾造訪韓半島,或展露出任何興趣)——正也因此,這幅畫當時也廣受法國共產黨的主力批鬥,譴責畢卡索的作品:「迴避了真相的控訴...沒有正面凸顯出『西方侵略』暴行事實。」
.
不過對於左右兩派的種種不待見,畢卡索本人倒是不以為然,他不特別宣傳這幅作品,也不特別解釋他的創作理念,只曾在輕描淡寫的表示:「《韓戰大屠殺》並無意指控誰、或在任何一方選邊站...如果說我的作品有立場,那即是絕對的反戰,我為人類宣傳、我只站在人類這一邊。」
.
然而時過境遷,儘管南北韓於法律上仍持續處於「戰爭狀態」。但在本次的畢卡索首爾大展中,大部分的韓國媒體與民眾,卻仍對「大師真跡」的來訪感到興致昂然,而對於《韓國大屠殺》這一爭議作品首度在韓國出展,更多也有種「我們的苦難歷史,曾是被大師筆觸所紀錄與看見」的微妙亢奮。
.
但在戰爭中誰雙手沾滿了鮮血?誰掩蓋了記憶?誰算是好人?或誰不是壞人?歷史的許多AB面卻也留下了許多刻意被遺忘的記憶——這正也是本篇回顧文章中,當時所提到的討論與反思之一。
.
#名畫的故事 #MasacreEnCorea #韓戰 #歷史 #轉型正義 #美國 #蘇聯 #南韓 #北韓 #畢卡索 #PabloPicasso #藝術 #한국에서의학살
印象派後印象派差別 在 鋼琴輕鬆談-「 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aken your inner Piani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邁向大師系列}的Dawson 老師於
2008-08在部落格''星光歌劇院''所寫的文章,快十年了,十年過後,我們看到老師敏銳的洞見,不只找到放鬆彈快的方法,也找出各音樂家的觸鍵方式,
關於 #蕭邦 處,他已預視了趙成珍的觸鍵!
如果您觀賞過邁向大師系列,此文可以做很好的輔佐。
[#音樂家與觸鍵概論]
當你了解如何觸鍵,便容易接近大師,在此先整理一部分各音樂家與觸鍵的關係。原則是在手指建立好之後,你可以運用各部份肌肉、角度、力量去創造各種音色,而各種音色則與各作曲家的內涵相應,這部分就自由心證了。
音色處理猶如個人的心理狀態與身體的關係。中國古代流傳一個故事
,關於一個出色的裁縫師,他幫人作衣服會觀察客人的心境,如果是意氣風發的少年,衣服正面就會比反面長,因為這個人一定昂首挺胸 ,所以正面稱起的部分就要多一些;如果是痀僂老先生,裁縫原則則相反。
由此來看,身體反應著心境,憂傷的人眉頭一定是緊的,所以手指的開合,反映出身體的鬆緊,身體的鬆緊則反映出心境的鬆緊。
透過身體的感受、指尖的變化,確實可以影響鋼琴發出的聲音,到最後展現人的性格,這也是可以從音樂聽出一個人的性格的原因。每個音樂家都有其不同的性格,就必須使用不同的觸鍵。
簡單來說,手腕上提觸鍵,跟手腕下壓觸鍵,聲音就會不同,指尖指腹的差別更不在話下,一個透明冰冷,一個溫暖敦厚。
仰頭跟低頭,可以感受一下心臟的狀態,眉頭深鎖與敞開,來自心理狀態的呈現,與手指深鎖與敞開有種奇妙的契合,音色因此而有了變化,也有相對的對應關係。到最後,你的心情也會左右著音色的變化,因此只要一彈琴,大概就可以了解你的性格。
以下音樂家演奏觸鍵歸類為大原則,細部則須變化。
#巴哈
偏指腹(快速亮麗的曲子會靠近指尖,但需要用指尖的肉支撐,讓音有彈性)
指腹到手掌形成一個弓狀,有張力 。因這張力讓聲音更觸及內心層面,指腹到掌關節都是充實狀,呈現一個面,利用指尖把手掌成弓狀掛在桌上,指尖往桌面推一下 ,就能感受到手指(手掌那一面)的張力 (以下作曲家會有對比 會比較容易了解)
觸鍵垂直像口白,透過咬字般的觸鍵發展成橫向旋律。
巴哈的音樂通常溫暖正面或安定 ,猶如溫暖安定的口白似吟唱。
#莫札特
利用指尖,指尖稍往內捲縮,運動時只動掌關節,手掌平靜,不使用手掌,力量集中在指尖。這樣的觸鍵會反應在琴鍵上,你很容易打到琴鍵中間的那個點(小彈觸位置),聲音就會清澈透亮。
手指觸鍵方向為垂直,如此聲音會呈現乾淨簡潔的狀態,指尖觸鍵,因為接觸面積小,少了手臂的壓力,音色會變透明,可與莫札特純淨的樂思結合為一體。
#貝多芬
利用指尖到指腹,靠近指腹處,指尖骨頭與掌關節的參與,可讓聲音更堅實。
力量從身體的後背輸送到手臂再到手指,成為一個整體,手掌是實 ,手指頭也是實 ,整個身體到手指都是厚實狀態。
運用氣:可以先了解用力吐氣的那一刻的力道,亦或是一口可以延續半分鐘不間斷運出的氣。
貝多芬的音樂滿是意志力,或是超載的人性關懷,所以需要用身體的力量去傳達 。
#布拉姆斯
接近貝多芬的觸鍵,但手指運需多變化 (不代表貝多芬不需變化,代表布拉姆斯更善感)在於指尖與指腹的變換,需視曲子而定。
需更亮時,利用手腕推向手指,觸鍵時指尖向上震動;需更暗時,利用背部力量或手腕下(視曲子壓力大小)壓至指尖,造成壓迫。
相較於貝多芬,布拉姆斯有更多的旋律感,情感較多虛虛實實的交替 ,也就是說心理轉折較大,因此需要多一些身體上的反應 。
#蕭邦
指尖與指腹,較靠近指尖處,手掌需空,活用掌關節往手掌的下一個關節活動,而不是用力卡住。
指尖需敏感,就是力道的掌握,也就是觸鍵的深淺(速度)控制。
如果人還不到高貴時,高貴通常是令人彆扭。之前作曲家內涵中,提到的路不拾遺的例子,只是一般狀態。如果這兩千塊,是一個人的僅有,他卻還能付出,是更高貴。高貴確實難嘗到滋味,它藏在不顯眼的第二關節裏。
#李斯特
他的音樂有靈性,但矛盾。雖炫技卻具遁世感,一體兩面,沒有混濁就沒有清。因為有地獄,所以有天堂。
所有一切都是為了清明而準備,所以他的觸鍵必須明亮,因為本質
並不像史克里亞賓,一但沉淪就越鑽越深,沒了回頭的空間。
運用手腕 :
手腕控制指尖讓音色向上,不讓音壓制,同時手腕順勢承接手臂的力量,可造成強烈的氣勢。
#舒伯特
指腹,手指成弓狀,有張力。
觸鍵須有彈性,在彈到底的那一刻之前,力量會馬上回到手指上,相當於反彈的感覺。
相對於巴哈,巴哈的觸鍵較踏實,深入而安定。舒伯特的情感欲放卻收,所以觸鍵常常懸在一半,此時心思需要相當的細膩。
#舒曼
將莫札特與舒伯特相加吧。
舒曼的音樂中常有對童真的緬懷 ,卻不是莫札特的回歸,只是緬懷或沉溺。
音樂有了舒伯特情感中的不確定性 ,直接顯現在音樂語法中。
以反面來說,在舒曼的曲子較難找到貝多芬似的堅定或巴哈般的安定觸鍵。舒曼需要使用很多部位,因為他太敏感,非常人是也。
#德布西
依照曲子所要表達的氣氛,基本上是在指尖與指腹的變換,幾乎從最指尖到最指腹都會被用到,而且不斷變化。
音寬時需用整個手臂,音細時只能用指尖這一部分。手型也須不斷變換,有時像毛撢般的輕拂,有時像蜘蛛般的緊抓懸吊,有時像說來就來的大海嘯。
最重要的是耳朵,印象派重氛圍甚於情感,耳朵要變成眼睛去觀察音樂的形象。
先寫出這一部分,如果你還不清楚,可以先開始發現觸鍵的第一步
。說不一定你會有比我更多的新發現或新見解。
更多邁向大師系列
https://m.youtube.com/channel/UC8_ijjpNCBR9bV9YBofRY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