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殷勤勞苦的前線人員]ft.71位版主 合作文
#記得看完 #長文注意 #懇請分享 #醫護人員加油🙏🏻❤️
-
:醫護人員應該是最辛苦的吧。
:防疫工作不能被政治所影響!
-
還記得去年那一早打開電視看見疫情爆發的那一刻嗎?所幸我們政府當時迅速應變,我們才沒有像國外那樣,每天活在病毒的恐懼當...
[致所有殷勤勞苦的前線人員]ft.71位版主 合作文
#記得看完 #長文注意 #懇請分享 #醫護人員加油🙏🏻❤️
-
:醫護人員應該是最辛苦的吧。
:防疫工作不能被政治所影響!
-
還記得去年那一早打開電視看見疫情爆發的那一刻嗎?所幸我們政府當時迅速應變,我們才沒有像國外那樣,每天活在病毒的恐懼當中,我們才能保持原本正常的生活。
-
可是那舒適的生活已經過去,我們可能因為太安於現狀,於是病毒在此時突然來個教訓,宛如當頭棒喝。
-
大家宛如熱鍋上的螞蟻,許久不見的畫面又在電視上出現,相關人員個個嚴正以待。下午兩點守在電視機前看著每天充斥著緊張氣氛的記者會,看著每天不停增加的數字。我們這時應該團結,不要互相怪罪,請問怪罪有何用?俗話說:「團結力量大。」又有:「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些句子早已滾瓜爛熟:人越多,力量就越大,不必手牽手,只要精神團結,就能阻擋一件壞事發生。
-
我們應該隨時關注疫情消息,不要整天專注於冰冷冷的螢幕玩著自己喜歡的遊戲、長時間滑著社群網站,也不要整天盯在眼前的幾個字上面,與世隔絕般的活著,我們一定要隨時關注,隨時更新消息,同時也要「杜絕」假消息。要把外頭作充斥著病毒的世界般地活著(?)
-
在家同時也不要閒著,好好保護、保養自己,或者與家人培養感情,也要保持著終生學習的心態。當然要隨時懷抱感恩。
-
除了要感謝陳時中部長所帶領的團隊為我們隨時更新疫情消息與其他各方重要人物提供相關消息,甚至疫苗之類的跟警察們,付出了許多汗水,其中,我們更不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群人——前線的醫護人員們。他們正長期處在全台灣裡面與病毒最近的距離當中,病毒隨時都有可能趁隙而入...
-
在你觀看這段文字的同時,有許多醫護人員們正在陷入最危險的環境當中。這時你應該祈禱,在內心為他們加油打氣也罷,或是用短短幾個字甚至影音來為他們加油。真的、真的,非常辛苦。他們是活在恐懼跟壓力當中,不像我們守在避風港內,與病毒有好多道牆的防護。這時如果大家互相謾罵,就算沒有罵到他們,他們也是倍感壓力。聽到救護車的聲音呼嘯而過,祈禱;看到他們辛勤的背影,祈禱。隨時為他們鼓勵,我也得知,他們互相加油的話語就是簡單幾個字:「 #活下去 !」顯然這幾字已經成了他們唯一的信仰與希望。這不是誇飾,也不是電影中的場景,而是發生在我們這片后土,我們的家,台灣。
-
我還聽到有醫護人員說:「不要告訴親人。」這句話直接觸動到我的心弦,短短幾個字卻令人鼻酸。
-
你不是醫護人員當然不知道醫護人員到底真實是怎樣的心情,沒關係,我也是(藏梗)
-
但是生而為人本有同理心,當我們看到他們辛勤的背影,誰能不心疼?當我們看到他們拿下護目鏡,那一道印痕,誰能不心疼?找我們看到他們拋下家眷,誰能不心疼?咬著牙忍耐壓力的摧殘,還要非常小心病毒上門,這就是醫護人員。這時幸災樂禍,這時還勸誡他人不要做醫的人們,很顯然的就是不尊敬醫護人員的行為,護理師真的是非常令人尊敬的職業(跪
-
醫護人員還要非常照顧病人的精神狀態,一個不注意還會被攻擊,護理師真的、真的辛苦你們了。
-
接下來是我想對醫護人員說的話:「真的非常謝謝你們,你們的付出真的令我非常敬佩,你們拋下了其他一切,甚至是付出了生命的安全,在前線辛苦的照顧、運送病患。真的、真的非常謝謝你們。為了不要給你們添麻煩,相信大家都會好好地守在家裡,我的心與你同在,加油喔!」
-
還有要隨時 #導正家中長輩們的觀念 ,不要讓他們隨意出門,或者亂傳佈假消息,才能減輕不必要的困擾。還有 拜 託 戴口罩,#戴口罩很難嗎 ?最近很常在新聞看到不戴口罩的人們竟然還理直氣壯甚至出手打人,拜託其家屬好好管理他們,好好改正他們三觀...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教育不完整,才會出現這種令人髮指的事情。
-
就讓我們,一起為如神一般存在的前線人員們,加油!加油!加油!雙手合十祈禱。就乖乖地守在門後不要出門不要添麻煩,如果可以就把對前線人員的佩服,用文字親筆寫下來或打字,上傳至社群媒體,或者給一些相關政府機構,用充滿敬佩之情的文字與文字的溫暖,為前線人員加油!
-
最後,感謝醫護人員、篩檢師、各個記者、阿中部長還有警察們與所有重要的人們的付出。
少點怪罪,口罩戴緊,多點支持!
-
懇請各位分享出去,讓更多更多人們看見,真的不是為了粉絲數,打自內心是想要為了台灣社會好,想幫醫護人員打氣,希望更多人的觀念正確。
-
在這非常時期,大家要好好保護自己!也要團結!很累很困難,我們都知道,我們也要撐下去度過這些煎熬的日子。
-
防疫這場仗不能只有幾個人打,而是要全國同胞一起努力,而不能被政治所影響!致我的家,台灣,加油!
-
感謝 @lovers.read 邀請在下參加這頗具意義的活動!記得分享出去💙
-
#致所有殷勤勞苦的前線人員 #台灣加油 #世界加油 #新冠肺炎 #戴口罩 #減少外出 #不要群聚 #感謝醫護人員💕💕 #神的存在 #好家我在家 #合作文 #分享 #studygram #코로나바이러스19 #화이팅 #대만 #撐下去 #三級警戒 #文字的溫度
印痕學習行為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Podcast:你知道動物有許多出乎意料的學習能力嗎?本集有滿滿的動物白目(X)優秀(O) 行為模式小知識!你可能有聽過,剛出生的某些動物,會將出生時睜開眼睛看見的第一個生物當成父母,也就是所謂的 #印痕行為 ;或是我們與狗狗之間的訓練關係,比如我們透過給零食,讓狗狗願意學習握手或趴下,這就是 #操作制約。
🦜而若討論動物的學習,就一定要聊到 #模仿。日前國外發生了一件有趣的新聞,澳洲特有種琴鳥(Lyrebird)擅長模仿周遭聲音聞名,牠會學習電鋸聲、喇叭聲,甚至能夠模仿嬰兒的哭聲,而其相似度甚至讓人以為是後製,但琴鳥為什麼要學習模仿這些聲音? #可見留言處的琴鳥模仿影片
🪶本集 #動物好好玩 主持人 #焦傳金 將會介紹許多動物惹人發笑的聰明行為,也邀請大家在小單元「動物聲友會」,繼續與卡抖醬認識各種台灣的動物之聲。
🎧️ 現在就收聽!《動物好好玩》EP02|哪種鳥比鸚鵡還會模仿?緝毒犬如何學會找毒品?談動物的學習能力 ► https://bit.ly/3kwDQFW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印痕學習行為 在 Ching Yi Huang 黃慶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銘印(英語:imprinting),又稱印記、印跡、印隨或印痕。在行為生物學中指的是一種不可逆的學習模式:通常在一段比較短的,由基因決定的時期里(敏感時期),環境的刺激會被長久地植入個體的行為中,後來看來就好像先天習得的一樣。本能理論認為,銘印是通過學習,而掌握了鑰匙刺激而形成的現象。
-Wikipedia
Photo by @tsai.shifan
#chingyihuangjewelry #abundancering
印痕學習行為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陣子我才正好和同事及助理感慨地談到,關於產後憂鬱症的孕婦,我們產科醫師的「售後服務」一直做得很差,該如何著力需要好好思考,也注意到精神科醫學會這期的會刊針對此議題就做了詳細的衛教。沒想到,過幾天就看到日本女星疑似產後憂鬱自殺身亡的消息。
產後憂鬱的主因是產後雌激素驟降,使得有些媽媽會因此情緒不穩定,易哭、易自我責怪,再加上育兒壓力、睡眠不足、身體的變化如漏尿、肚子鬆垮、妊娠紋、膝蓋痛等,都可能變成引爆產後憂鬱的導火線。
可能有人認為,為何過去很少聽到產後憂鬱,在我看來可能是因為在古早時代,社會利用月子禁忌來壓抑媽媽情緒, 比如恐嚇媽媽坐月子不能哭,不然老了眼睛會壞掉等荒謬言論,或是一堆月子的繁文縟節,舉凡不能喝水、不能洗頭、不能洗澡、不能爬樓梯,讓媽媽疲於適應生理上不適與生活上的不便,來轉移心理上的不舒服。
現在資訊流通,這些迷思已漸漸破除,女性不用再壓抑,也開始敢表達憂鬱。
但社會上對憂鬱症污名化、尤其對產後憂鬱症的不解仍根深蒂固。我看到在這則新聞下的留言,不乏有人訝異於「生孩子不是開心幸福的事情,怎麼還會不知足?」也竟有人指責女星的行為是狠心、不負責、不幫孩子著想。我認為,這樣的誤解是阻擋產後媽媽就醫的關鍵,不敢尋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的協助。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媽媽其實會回頭向最信任的產檢醫師求助,只可惜受過度專科化的影響,大部分產科醫師對憂鬱症既無警覺也無概念,我個人在產後滿月回診時,就常注意到有些媽媽笑容變少、面露疲態,我問一句「都還好嗎?」就馬上眼眶泛紅。但坦白說,缺乏相關問診技巧的我,也不免會愣住不知所措,只能就傷口癒合、餵奶狀況提供意見,想要就心理層面給予支持安慰,話卻像魚刺哽在喉嚨,一句也說不出口。怕自己過度診斷傷了媽媽自尊心,又怕錯失了治療的良機。有時考慮再三,頂多加一句「有不開心要說!真的不行可以去看精神科。」但得到的回應往往像石頭丟進大海,激不起一點漣漪。
這些因素加總在一起,是預防產後憂鬱加劇甚至導致產婦輕生的破口。
然而,就我的觀察,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和嚴重性極有可能越來越高。
首先,近年來生育率持續探底,少子化成了難以改變的趨勢,只生一胎兩胎所以要好好養胎的觀念下,孕婦或許會獲得高規格的照護,但相對迎來的也是過高的期待以及束縛。這個不能吃會讓寶寶變笨、那個不能做有可能早產,社會往往以保護之名,行弱化孕婦之實,仿佛妳的存在只為了孕育下一個生命。而這一切的壓力如果在產前沒有釋放,就更容易在產後因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生兒而一次爆發。
再加上現在過度強調母乳的好處,社會的期待從子宮轉移到乳房,我就發現生產前,若媽媽表明不想餵奶,馬上就會被投以質疑的眼光。母乳似乎和母愛畫上等號,對於奶量不足的媽媽來說,除了擔心無法把最「好」的給小孩,也會自我懷疑是不是月子餐吃得不夠營養,甚至開始 責怪自己沒有用,做得不夠好。
而資訊開放的狀況下,社群媒體的壓力取代了過往農業社會的鄰里互助機制,比如媒體和廠商為了流量與商業利益,往往聚焦產後立即瘦身迅速,身材曼妙的名媛女星,媽媽社團充斥著產後快速塑身的貼文。關上手機,卻又可能聽到長輩催促多吃一點,免得奶水不夠,坐月子不要運動免得子宮下垂的碎念。這些新舊思維衝突下,就讓媽媽進退維谷、無所適從。
除了心理上的負擔外,隨著生育年紀推遲,初產婦的平均年齡已超過三十歲,體力下滑也讓媽媽在育兒的時候深感力不從心。另外雖然高齡女生在事業經濟上相對年輕媽媽較為獨立、也較有選擇權,但卡在是否回歸職場或退守家庭中的二選一時,一樣是百般無奈。成為全職媽媽要擔心喪失經濟自主,失去自我實現的機會,回到職場又會害怕因空白的育嬰假受歧視,甚至失去升遷機會,打開電視看到托嬰中心虐嬰的新聞就是既害怕又無力。
這些盤根錯節的社會、醫療、文化因素,就像蜘蛛網一樣纏住所有產後婦女,一而再地加深了產後憂鬱症的印痕。
要化解這些問題,當然不可能僅靠醫療事後補救介入,大方向來看,國家在提高生育率不應只淪為口號,把生育的壓力一股腦丟回女人身上,應把注意力集中在維護孕產婦職場勞權、育兒配套、公托等實質政策上。因為生育本來就不是任何人的使命,而是出於自由意志的個人選擇。
就婦產科醫師而言,事前的衛教最重要。過往的產科照護大多聚焦於胎兒,忽略了媽媽身心靈的改變。很多人不知道親餵可能遠比自然生產疼痛,產後也可能會因骨盆底肌鬆弛持續漏尿、因鬆弛素讓膝蓋酸軟無力。這些變化若能在產前就讓媽媽充分理解,當不適發生,媽媽才不會驚慌失措。
產後的情緒把關應更加積極謹慎,當發現媽媽疑似產後憂鬱傾向時,婦產科醫師應不怕麻煩積極轉介心理諮商。婦產科和精神科醫學會也應多針對此議題開研討論,倡議交流。
至於產婦周遭的人,我認為最重要的除了同理心外,應該是接受每個人每次生產都不盡相同,莫假借分享之名,行炫耀之實,過度強調自身經驗,認定自己可做到的別人應該也可以。這樣不僅於事無補,甚至會是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最重要的是,隊友們,你的功能遠比想像中的大。除了在產前和媽媽一起了解孕期的變化、在產後一起面對育兒的艱辛學習如何當家長外,也不要忘了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和配偶多溝通、多協調。當長輩或外人過度關心、情緒勒索時能適時擋在第一線,在誰請育嬰假時這項議題上,能採用更開放更平等的態度去面對,和伴侶一起度過這個幸福卻有艱辛的日子。
#產後憂鬱症
#妳並不孤單
歡迎大家分享產後憂鬱的經驗,如何度過,或至今尚未度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