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法性宗」,簡稱性宗,漢傳佛教術語,為判教分類方法之一,法性宗與法相宗構成了大乘佛教的兩大主流。傳統上認為,法性宗即中觀學派,但現代佛教研究學者認為,由宗義來看,漢傳佛教所判定的法性宗應是如來藏學派。法相宗與法性宗的分類,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代,印度那爛陀寺中,護法、戒...
⭕️第389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法性宗」,簡稱性宗,漢傳佛教術語,為判教分類方法之一,法性宗與法相宗構成了大乘佛教的兩大主流。傳統上認為,法性宗即中觀學派,但現代佛教研究學者認為,由宗義來看,漢傳佛教所判定的法性宗應是如來藏學派。法相宗與法性宗的分類,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代,印度那爛陀寺中,護法、戒賢等人,建立了法相宗;而清辯、智光等人,依據《般若經》和《中論》等,建立了法性宗,其中智光的宗義為「緣生即是性空、平等一相」。性、相二宗,形成那爛陀寺中的兩大宗派,這個分類隨後在唐朝時傳入中國。法性,意指諸法的本性與實相,一切法皆具無自性性,如此立宗的學派,可稱為法性宗。歸入其下的清辯所立空宗即真空無相宗,與如來藏緣起宗,對「性」的定義不同。漢傳記載的法性宗為如來藏緣起宗,其宗義為:心為本源,知為真體,真如隨緣為染淨之本。就宗義而言,漢傳性、相二分判教,不必然涵蓋後世月稱論師等人的宗義;也並未論及真諦三藏等傳譯的源於安慧論師等的唯識古學,其宗義在空、有問題上有別於法相宗。智光論師學說的具體內容未有傳譯,無法確定其與現今承襲的判教類屬的關係。華嚴宗很早就將法性宗歸於如來藏學派,如將大乘佛教分為法相宗、破相宗與法性宗三大流派,智光一派為破相宗,屬於空宗,認為法性宗並不屬於空宗,或中觀宗的範圍,並舉出十種差異。但是華嚴宗的見解,在宋朝之後不被列為主流。因為智光的傳承來自清辯,遠承龍樹,漢傳佛教傳統上將法性宗等同於空宗,或稱為般若中觀學派,並將三論宗、天台宗等,都歸於法性宗之下。華嚴宗五祖宗密所判大乘三宗之一。又稱性宗。此宗認為,一切眾生之心並非由於斷惑而得清淨,實乃本來清淨者,故眾生之心即為法性。宗密判大乘為法相、破相、法性等三宗,法相宗,指以五位百法等建立法相之唯識宗;破相宗,指以四句百非破一切法相之三論宗。依華嚴五教判而言,前者相當於相始教,後者相當於空始教。相對於此,法性宗則相當於終、頓、圓等三大乘,亦包括華嚴、天台等宗。宗密又主張法性宗較法相、破相二宗為優。永明延壽於宗鏡錄卷五謂,「法相」多說事相,如法相宗,離第八阿賴耶識即無眼、耳等諸識;「法性」唯說理性,如法性宗,離如來藏即無八識。一般以主張真如(法性或佛性)為世界本源者為法性宗,以分析法相,論證萬法唯識者為法相宗,多稱大乘中觀學派及中國之三論宗為法性宗,亦有將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密宗等稱為法性宗者。〔圓覺經略疏卷上之一〕性宗(法性宗),相宗(法相宗)之並稱。強調法性一味之理的宗派,稱為法性宗;強調諸法差別之相的宗派,稱為法相宗。一般以三論宗、華嚴宗、天台宗、密宗等屬性宗;以唯識宗、俱舍宗等屬相宗。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七十九(大三六‧六一九上):「通會二宗,即真之有,是法相宗;即有之真,是法性宗。兩不相離,方成無礙真佛心。」故以唯識大乘為法相宗,華嚴宗所判立五教中之終教等為法性宗。另據日僧凝然所撰華嚴宗要義之說,於華嚴五教中,終教及圓教為法性宗,始教為法相宗。華嚴經疏卷二、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九等舉出十種性相二宗之異,即:(一)一乘三乘之異,法相宗以三乘為真實,一乘為方便;法性宗以三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實。(二)一性五性之異,法相宗主張「五性各別」,以其中不成佛之眾生為了義,而以「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宗以五性各別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實。(三)唯心真妄之異,法相宗謂萬法由阿賴耶之一心而生;法性宗謂真如與無明和合而緣起諸法。(四)真如隨緣凝然之異,法相宗謂真如凝然不作諸法;法性宗謂真如具有不變、隨緣二義,因隨緣之故,應染淨之緣而作善惡之法。(五)三性空有即離之異,法相宗謂三性中遍計性是空,依他、圓成二性皆為有,乃有為、無為之別;法性宗謂依他之無性即圓成。(六)生(眾生)、佛不增不減之異,法相宗謂五性之中,無種性之人不能成佛,故生界不減,佛界亦不增;法性宗謂一理齊平,生、佛之體無二,故生、佛二界不增不減。(七)二諦空有即離之異,法相宗謂俗諦為空,真諦為有,空有各別;法性宗謂即有之空為真,即空之有為俗,真空妙有,體一名異。(八)四相一時前後之異,法相宗謂生、住、異、滅之四相,前後異時,生、住、異等為現在,滅為未來,生、滅不能同時;法性宗謂同時具足四相剎那,相有即生,實無即滅,正生即正滅,不待後無。(九)能所斷證即離之異,法相宗謂能斷是智,所斷是惑,能證是心,所證是無為之理,體性俱別;法性宗謂照惑之無本即是智,能證之智外,無所斷之惑。(十)佛身有為、無為之異,法相宗謂如來之四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皆依種而生,與有為無漏涅槃之無為不同;法性宗謂有即於法性之色、心,故佛之色、心皆無為常住,非四相之所遷。〔華嚴經疏卷二、卷四十九、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三、圓覺經大疏卷上一(宗密)、宗鏡錄卷三十四〕 p3231。
印度南北差異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印度南北的愛恨情仇】#雙城練習曲
雙城戀習曲是《三個傻瓜》作者 Chetan Bhagat 撰寫的另一部寶來塢賣座電影。故事內容最主要是透過討論來自不同城市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故事,再從中切入兩人在學生時代認識、見對方的父母到最後終於結婚,探討他們在不同城市時,面對與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所產生各種衝突與矛盾。
「戰南北」不管在台灣或美國,似乎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作者在觀看過印度寶萊塢作品「雙城戀習曲 2 States」及同名書籍後,對其中提及的印度南北差異有了初步認識,更深入了解印度南北的愛恨情仇。
本文將從電影情節與刻板印象連結到印度歷史及地理,帶領讀者更認識這世界人口第二大的國家。點進文章,一起看看印度的社會議題 →
#影劇 #雙城練習曲 #印度 #戰南北 #2States #社會 #高中生看世界
▍換日線 5 月徵稿活動:你心中的那一齣職人劇 → bit.ly/2LbR8bt
▍換日線 2019 夏季號《出發!改變人生的一次旅行》→ bit.ly/2vMJx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