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印尼新娘離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印尼新娘離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印尼新娘離婚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萬的網紅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跨國灰姑娘沒有水晶玻璃鞋、南瓜馬車,她們有的是席地而坐的同鄉情誼與一口一口的家鄉味。 「跨國灰姑娘」這本書的初版是2008年,資料的收集也早在1998年。但在這個紛紛擾擾、詭譎多變的2020首次翻開此書,卻一點也不過時、反而充滿了既視感。 芝加哥、台北、馬尼拉、印尼,這本書橫跨四個地域,作者...
印尼新娘離婚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跨國灰姑娘沒有水晶玻璃鞋、南瓜馬車,她們有的是席地而坐的同鄉情誼與一口一口的家鄉味。
「跨國灰姑娘」這本書的初版是2008年,資料的收集也早在1998年。但在這個紛紛擾擾、詭譎多變的2020首次翻開此書,卻一點也不過時、反而充滿了既視感。
芝加哥、台北、馬尼拉、印尼,這本書橫跨四個地域,作者的身份時而是來自「第三世界」的研究生、時而是融入外籍勞工的田野調查員,同時更深入仲介公司考察移工在訓練時的細,同時訪問了雇用移工的雇主,秉持著中立多元不偏坦的角度去剖析外籍移工在台灣的種種現象,再提出改善的方針。
如果你認為「大家工作都一樣辛苦,憑什麼空姐你去罷工」、「政府為何不大量取締非法移工,讓他們趴趴走成為疫情破口」、「台北車站是台灣門面,這麼多『外勞』席地而坐能看嗎?」看完這本書,我不敢說你會改觀,但或許可藉由書中的歸納敘述,去理解背後的因果。
*** 「外勞」的面孔既模糊卻又刻板
這本書開頭就逼著我思索,哪些人是我們心中的外勞?
我承認在過去,提及外勞,閉上眼絕不會浮現金髮碧眼的商務人士,而是那些膚色較深、來自東南亞的移工。他們的臉恐往往模糊,我甚至也粗魯地認為「菲傭和印傭的差別就是前者會說英文、小聰明但難管理,印傭較純樸、學習力較差,但相對較好用聽話。」殊不知,這些無知的刻板印象和說法很多都是仲介公司為求最大利益所塑造出來,哪個國籍仲介費高就把哪國移工講得好用一些。(什麼商業利益?)刻意塑造的說法。 他們遠渡重洋跨國來台前,早已被層層剝削、教化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
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到車站聚會的印尼移工特別多。因受宗教因素影響,印尼女性不被允許進入清真寺,因此她們不像菲律賓人可在教堂禮拜集會在無處可去又無餘裕到咖啡廳、餐廳消費的狀況下,當然只能群聚在各城市的車站。
看完這個章節,我不假思索地逼問自己家裡的「外勞兼外配」:「誒,為什麼你在台灣當外科醫師五年就能取得永久居留,同樣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只能待三年就得強制離境,遇到爛雇主還不能更換?」
他默默地說,「這就規定啊!而且我算是技術人員吧~」
我雖懶得再爭辯,但其實很想追問:規定也是人制定,而且也不是鐵板一塊,誰說人家就沒技術,我就認為好的「外勞」有時候比好的外科醫師還難找啊!
p.s 自2016年修法後,外籍移工可在台十二年不需離境。(可展延至十四年)。
**** 為難女人的到底是女人還是躲在其後的父權體制
這本書也呼應了台灣至今仍常被提及的現象:每到母親節就會有很多人疾呼,全職媽媽的薪水被低估,即使是雙薪家庭,太太也負責了較多的家務。
過去我很單純的認為兩個人真的忙不過來,經濟許可不妨請個外勞,大家樂得輕鬆。
看完這本書我才發現,的確許多職業婦女以「外包」家庭勞務給外勞的方式,換取事業上的進展和免去「第二輪班」的蠟燭兩頭燒,但相對的,女性移工「替代」本地母職的酬勞,換取養育遠方家人的資本,卻仍擔負著「失職媽媽」的內疚,放棄照看自己孩子的機會。同樣都是犧牲自己的母職換取事業,這條女性專屬的產物鏈卻也像鎖鏈般牢牢把家務綁在女人身上。
那男人的角色又在哪❓
「我看我太太很辛苦又要上班又要顧小孩,所以我幫她請了一個外勞」
「我家外勞都是我太太在管,去問他」。
書中田野故事裡,先生事不關己的回話說明了一切。
說到底,女就算在外也要「主內」的觀念仍是根深蒂固,甚至是當家務外包後,因性別因素,男主人為避嫌、減少和外傭接觸,加上台灣薪資結構通常男多於女,這筆費用男生出得較多,導致爭辯的時候,男性往往一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句點。但我認為這句話,其實也是建立在不公平基礎的假齊頭式平等。
弔詭的是,女主人和女傭除了互利共生、某種程度也是在競爭。比較容易被外包出去的常是打掃、洗衣、幫小孩換尿布、整理環境。為避免「母親」角色被弱化,幫家人煮一頓晚餐、念讀本給小孩聽這些原本「應該」媽媽做的事則通常會被保留。看到那段分析時,也讓我重新理解自己往年回娘家聚餐時的行為。我也會很「社會化」地夾起一口菜說「姑,這個是小菲煮的吧!我還是覺得妳做的比較好吃誒!」
因為我知道,廚房這個領域是已經退休二十年的她可以一展長才的地方,讓小菲分掉她的辛苦可以,但可不能剝奪掉她的成就感。但小菲在我家工作到底有沒有成就感呢?我好像完全忽略了這件事,現在故人已歸鄉,無從追問了。
**** 從外籍移工和雇主的互動學「管理」
除了從公共政策和兩性分工的角度去探討移工議題外,作者也深度訪問了雇主和僱傭對彼此的態度,做出交叉比較。
有些雇主覺得我是移工在台的監護人,食衣住行皆得由我掌控,也有人強調,阿姨是來我們家幫忙的,要予以尊重,不能把他們當下人看。從雇傭的角度來看,有些移工覺得我事情做好就躲遠遠的互不相欠,當然也有被惡意對待的外勞仍用盡心力想討好雇主。這樣上對下關係的排列組合,既融合了遙遠的種族差異,又混雜著如家人般的貼近,在我看來根本就是超高難度的公司管理學啊!
但愈讀,我也愈覺得雇主、僱傭好像傳統的婚配,唯有掀起蓋頭才知道對方長怎樣、合不合適、速不速配。而僱傭永遠是故事裡的小媳婦,沒有權力抗爭、只能祈禱對方善待自己,不要被任意「休妻」。當苗頭不對,也沒人幫忙,只能變成「落跑新娘」一途。
雖然大家都說婚姻就像經營公司,夫妻就像隊友同事。我倒是天真的認為,現代勞資雙方的關係應該也要越來越貼近自由戀愛下的婚姻,老闆和雇主在權力對等下,共同為事業打拼。當發現雙方理念不合要「離婚」時,能有合理的法條保障雙方利益,而不是像傳統嫁娶,弱勢那方總是有苦說不出,眼淚往肚裡吞。
在「跨國灰姑娘」這本書裡處處可見作者對母職的關切,同樣是平權的議題,比起內閣女性成員的比例,我揣測她和我一樣,對於現代母親承受的壓力焦慮,以及如何盡可能達到家務事兩性平權分工等更有興趣。也難怪她在十多年後延續這個議題,寫出「拼教養」這本大作。
這兩本書在很多面向給我更多的力量與勇氣。首先作者和我一樣不曾當過母親,過去我也會自我懷疑,這樣的我到底夠不夠格在「母職」這個議題為媽媽發聲、盡心力。 看了這兩本書,我更相信,也許正因為我不曾深陷這個角色,反而更可以用中立客觀的分析目前看到的困境與問題,不帶偏見地去反思自己的觀點,提出解決的策略。
再來她也提醒了我社會運動不能和醫療相比,那個成效和回饋往往是很慢且不立即的,不是一兩天,也不是懷胎九月就可瓜熟蒂落。作者在書中提及,1998年時報紙社論竟有人以「不做家事的女人,人人嫌」的標題投書評論請移工協助家庭勞務的現象。我看到的瞬間覺得跨張又震驚,如果現在報社登出這樣的言論,應該早就被抗議翻了!
仔細想想,又覺得很感動,原來這二十年來,社會改變得如此多,這中間多少人悶著頭努力付出才有今天。雖然至今網路仍會出現,為了鼓勵爸爸多做一點而提出男性在某些育兒能力優於女性等性別刻板的言論,兩性平權至今仍難逃討價還價的魔咒。但回頭看過去,又覺得性別平權的觀念一路都在前進、未來可努力的空間仍很大、阻礙也永遠不會小。所以,如果現在我什麼都不做,未來二十年的人會不會怨我笑我呢❓
#跨國灰姑娘
#藍教授是我的偶像
喜歡這本書或是對類似議題也很有感的的大家,期待你留言和我討論喔!
*留言有我最近剛看完的兩本,也歡迎大家分享心得
印尼新娘離婚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跨國灰姑娘沒有水晶玻璃鞋、南瓜馬車,她們有的是席地而坐的同鄉情誼與一口一口的家鄉味。
「跨國灰姑娘」這本書的初版是2008年,資料的收集也早在1998年。但在這個紛紛擾擾、詭譎多變的2020首次翻開此書,卻一點也不過時、反而充滿了既視感。
芝加哥、台北、馬尼拉、印尼,這本書橫跨四個地域,作者的身份時而是來自「第三世界」的研究生、時而是融入外籍勞工的田野調查員,同時更深入仲介公司考察移工在訓練時的細,同時訪問了雇用移工的雇主,秉持著中立多元不偏坦的角度去剖析外籍移工在台灣的種種現象,再提出改善的方針。
如果你認為「大家工作都一樣辛苦,憑什麼空姐你去罷工」、「政府為何不大量取締非法移工,讓他們趴趴走成為疫情破口」、「台北車站是台灣門面,這麼多『外勞』席地而坐能看嗎?」看完這本書,我不敢說你會改觀,但或許可藉由書中的歸納敘述,去理解背後的因果。
*** 「外勞」的面孔既模糊卻又刻板
這本書開頭就逼著我思索,哪些人是我們心中的外勞?
我承認在過去,提及外勞,閉上眼絕不會浮現金髮碧眼的商務人士,而是那些膚色較深、來自東南亞的移工。他們的臉恐往往模糊,我甚至也粗魯地認為「菲傭和印傭的差別就是前者會說英文、小聰明但難管理,印傭較純樸、學習力較差,但相對較好用聽話。」殊不知,這些無知的刻板印象和說法很多都是仲介公司為求最大利益所塑造出來,哪個國籍仲介費高就把哪國移工講得好用一些。(什麼商業利益?)刻意塑造的說法。 他們遠渡重洋跨國來台前,早已被層層剝削、教化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
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到車站聚會的印尼移工特別多。因受宗教因素影響,印尼女性不被允許進入清真寺,因此她們不像菲律賓人可在教堂禮拜集會在無處可去又無餘裕到咖啡廳、餐廳消費的狀況下,當然只能群聚在各城市的車站。
看完這個章節,我不假思索地逼問自己家裡的「外勞兼外配」:「誒,為什麼你在台灣當外科醫師五年就能取得永久居留,同樣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只能待三年就得強制離境,遇到爛雇主還不能更換?」
他默默地說,「這就規定啊!而且我算是技術人員吧~」
我雖懶得再爭辯,但其實很想追問:規定也是人制定,而且也不是鐵板一塊,誰說人家就沒技術,我就認為好的「外勞」有時候比好的外科醫師還難找啊!
p.s 自2016年修法後,外籍移工可在台十二年不需離境。(可展延至十四年)。
**** 為難女人的到底是女人還是躲在其後的父權體制
這本書也呼應了台灣至今仍常被提及的現象:每到母親節就會有很多人疾呼,全職媽媽的薪水被低估,即使是雙薪家庭,太太也負責了較多的家務。
過去我很單純的認為兩個人真的忙不過來,經濟許可不妨請個外勞,大家樂得輕鬆。
看完這本書我才發現,的確許多職業婦女以「外包」家庭勞務給外勞的方式,換取事業上的進展和免去「第二輪班」的蠟燭兩頭燒,但相對的,女性移工「替代」本地母職的酬勞,換取養育遠方家人的資本,卻仍擔負著「失職媽媽」的內疚,放棄照看自己孩子的機會。同樣都是犧牲自己的母職換取事業,這條女性專屬的產物鏈卻也像鎖鏈般牢牢把家務綁在女人身上。
那男人的角色又在哪❓
「我看我太太很辛苦又要上班又要顧小孩,所以我幫她請了一個外勞」
「我家外勞都是我太太在管,去問他」。
書中田野故事裡,先生事不關己的回話說明了一切。
說到底,女就算在外也要「主內」的觀念仍是根深蒂固,甚至是當家務外包後,因性別因素,男主人為避嫌、減少和外傭接觸,加上台灣薪資結構通常男多於女,這筆費用男生出得較多,導致爭辯的時候,男性往往一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句點。但我認為這句話,其實也是建立在不公平基礎的假齊頭式平等。
弔詭的是,女主人和女傭除了互利共生、某種程度也是在競爭。比較容易被外包出去的常是打掃、洗衣、幫小孩換尿布、整理環境。為避免「母親」角色被弱化,幫家人煮一頓晚餐、念讀本給小孩聽這些原本「應該」媽媽做的事則通常會被保留。看到那段分析時,也讓我重新理解自己往年回娘家聚餐時的行為。我也會很「社會化」地夾起一口菜說「姑,這個是小菲煮的吧!我還是覺得妳做的比較好吃誒!」
因為我知道,廚房這個領域是已經退休二十年的她可以一展長才的地方,讓小菲分掉她的辛苦可以,但可不能剝奪掉她的成就感。但小菲在我家工作到底有沒有成就感呢?我好像完全忽略了這件事,現在故人已歸鄉,無從追問了。
**** 從外籍移工和雇主的互動學「管理」
除了從公共政策和兩性分工的角度去探討移工議題外,作者也深度訪問了雇主和僱傭對彼此的態度,做出交叉比較。
有些雇主覺得我是移工在台的監護人,食衣住行皆得由我掌控,也有人強調,阿姨是來我們家幫忙的,要予以尊重,不能把他們當下人看。從雇傭的角度來看,有些移工覺得我事情做好就躲遠遠的互不相欠,當然也有被惡意對待的外勞仍用盡心力想討好雇主。這樣上對下關係的排列組合,既融合了遙遠的種族差異,又混雜著如家人般的貼近,在我看來根本就是超高難度的公司管理學啊!
但愈讀,我也愈覺得雇主、僱傭好像傳統的婚配,唯有掀起蓋頭才知道對方長怎樣、合不合適、速不速配。而僱傭永遠是故事裡的小媳婦,沒有權力抗爭、只能祈禱對方善待自己,不要被任意「休妻」。當苗頭不對,也沒人幫忙,只能變成「落跑新娘」一途。
雖然大家都說婚姻就像經營公司,夫妻就像隊友同事。我倒是天真的認為,現代勞資雙方的關係應該也要越來越貼近自由戀愛下的婚姻,老闆和雇主在權力對等下,共同為事業打拼。當發現雙方理念不合要「離婚」時,能有合理的法條保障雙方利益,而不是像傳統嫁娶,弱勢那方總是有苦說不出,眼淚往肚裡吞。
在「跨國灰姑娘」這本書裡處處可見作者對母職的關切,同樣是平權的議題,比起內閣女性成員的比例,我揣測她和我一樣,對於現代母親承受的壓力焦慮,以及如何盡可能達到家務事兩性平權分工等更有興趣。也難怪她在十多年後延續這個議題,寫出「拼教養」這本大作。
這兩本書在很多面向給我更多的力量與勇氣。首先作者和我一樣不曾當過母親,過去我也會自我懷疑,這樣的我到底夠不夠格在「母職」這個議題為媽媽發聲、盡心力。 看了這兩本書,我更相信,也許正因為我不曾深陷這個角色,反而更可以用中立客觀的分析目前看到的困境與問題,不帶偏見地去反思自己的觀點,提出解決的策略。
再來她也提醒了我社會運動不能和醫療相比,那個成效和回饋往往是很慢且不立即的,不是一兩天,也不是懷胎九月就可瓜熟蒂落。作者在書中提及,1998年時報紙社論竟有人以「不做家事的女人,人人嫌」的標題投書評論請移工協助家庭勞務的現象。我看到的瞬間覺得跨張又震驚,如果現在報社登出這樣的言論,應該早就被抗議翻了!
仔細想想,又覺得很感動,原來這二十年來,社會改變得如此多,這中間多少人悶著頭努力付出才有今天。雖然至今網路仍會出現,為了鼓勵爸爸多做一點而提出男性在某些育兒能力優於女性等性別刻板的言論,兩性平權至今仍難逃討價還價的魔咒。但回頭看過去,又覺得性別平權的觀念一路都在前進、未來可努力的空間仍很大、阻礙也永遠不會小。所以,如果現在我什麼都不做,未來二十年的人會不會怨我笑我呢❓
#跨國灰姑娘
#藍教授是我的偶像
喜歡這本書或是對類似議題也很有感的的大家,期待你留言和我討論喔!
*留言有我最近剛看完的兩本,也歡迎大家分享心得
印尼新娘離婚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檀報》倫理紀實:
73歲老父親要娶23歲菲律賓女孩,女兒一路跟拍,卻拍到了意料之外的反轉…
幾年前,加拿大女製片人April Butler聽說73歲的老爸要結婚了,新娘是一位自來菲律賓的23歲年輕女孩,Butler本能的第一反應是:老爹被騙了…
據說,老爸跟這個女孩是在一個跨國婚戀網站上認識的,網戀了兩個月之後,老爸便跑去菲律賓奔現,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兩人就宣佈訂婚了…
老爸要再婚的消息震驚了包括Butler在內的一大家子,尤其在Butler看來,父親這樣的歐美老男人,愛上一個菲律賓的20歲年輕姑娘,多半是被忽悠了。
最終,Butler決定陪老爸去菲律賓,見證婚禮的全過程,一方面找機會揭穿這場婚姻騙局,另一方面,也順便製作一部關於「歐美老男人為何熱衷娶東南亞年輕女孩」的紀錄片。
然而她沒想到,這背後的一切,遠比她想象的詭異和複雜…
當時,Butler跟隨父親的腳步來到了他菲律賓未婚妻Girlie的家鄉,Boxas城。在一座漂亮的公寓里,Butler見到了父親和年輕的「准繼母」。Girlie看上去開朗大方,平日里勤快能干,把父親照顧得也很好,還做得一手好菜。
然而這一切,並不能讓Butler接受父親這樁婚姻:
「Girlie太年輕了,幾乎可以當我爸爸的孫女,這樣的婚姻實在怪異,我不能讓這樣的人操控我爸爸。」
在當時的Butler看來,Girlie無非看中了父親的錢,攀附上這個加拿大老男人,以便獲得更好的生活,移民加拿大。
當然,Butler也還沒有排除另一種可能:或許Girlie的確是真心愛父親呢?
為了深入瞭解Girlie,Butler主動提出跟Girlie一起去參觀她的老家。Girlie的家在鄉下,一家人生活確實貧困:從小到大,Girlie等四個子女一直擠在一個房間,父母睡在另一個房間。
據說Girlie的父母表示,一開始他們也反對女兒嫁給外國老男人,但見面之後覺得Butler的父親為人還不錯,就同意了女兒的婚事。
Butler採訪到了父親一個長居菲律賓的朋友,通過這位朋友,Butler瞭解到:父親這樣的歐美老男人,在菲律賓找年輕女孩(或男孩)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很多來到這裡的西方老男人,都想找一個年輕女孩當伴侶,這在他們自己國家辦不到的事,在這裡卻可以美夢成真。」
Butler所見之處,都是年紀很大的西方男人,約會當地的年輕女孩,或者男孩……
即便已成為普遍現象,Butler依舊很難理解:像父親這樣在加拿大拿退休金,已經破產多年的老男人,究竟怎樣吸引到一個20多歲的妙齡菲律賓女孩?
直到父親跟Girlie一起去海灘度假,Butler抓住機會和Girlie單獨聊天,才終於揭曉背後的秘密……
據Girlie透露,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Butler的老父親,Butler的父親對Girlie說,他是億萬富翁,在加拿大做生意,有龐大的家業和產業。「他經常說自己是億萬富翁,說了多少次我都記不清了……他承諾帶我去加拿大,跟我結婚。」 Girlie還說,她希望跟Butler的父親生兒育女…
那一刻,Butler突然明白,和她預想的完全不同:並不是Girlie處心積慮誘騙父親,而是自己的父親說了不著邊際的謊話,哄騙這個不明真相的年輕女孩上鈎…… 父親既不是億萬富翁又不是大商人,不過是一個拿退休金的加拿大老人。
從兩人交往之後,手頭並不寬裕的他每個月都要給Girlie 500加元的生活費,另外150加元為她付學費。而父親告訴Butler,Girlie從來沒主動找他要過錢,他相信小姑娘絕不是為了錢跟他在一起的。Butler有些憤怒地質問:「那她是圖你什麼?」父親回答:「她說她到加拿大生活,很想跟我有一個家…」
在Butler眼裡,這段建立在父親謊言上的婚姻絕對不可取,必須在一切敗露之前,把真相告訴還蒙在鼓裡的Girlie,讓兩人都認清現實,結束這段狗血的跨國戀。
然而,Butler沒料到,自己依然把一切想得太簡單了……
父親和Girlie婚期日益臨近,Butler又發現了一個怪異的事:父親和Girlie結婚,不在菲律賓註冊,卻要大費周章跑到香港去登記!
Butler再次硬著頭皮陪父親和Girlie去了香港,一邊幫忙籌備婚禮,一邊伺機對Girlie挑明真相。
終於,在一次夜晚逛街時,Butler告訴Girlie,自己的父親並不是億萬富翁,而是一個加拿大的中低收入者,希望Girlie考慮長遠的人生規劃,不要把希望寄託在一個並沒有太多錢的加拿大老男人身上。得知真相的Girlie失聲哭了出來……
然而到了第二天,Girlie依然不離不棄地和Butler的父親一起去了婚姻登記處。在婚姻登記處排隊的時候,Butler終於忍不住質問父親:「為什麼要千里迢迢跑到香港來登記結婚,而不是在菲律賓?」
父親沒有正面回答,Butler注意到周遭的氛圍越來越詭異,Girlie和父親兩人看上去都無比緊張,徬彿不約而同地保守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當父親和Girlie被叫到了排隊號,到辦事窗口登記。
Butler偷偷跟到兩人身後偷看,當Girlie打開自己護照的時候,Butler瞄了一眼Girlie的生日,整個人頓時驚到呆立在原地:Girlie的實際年齡根本不是父親對外宣稱的23歲,她實際只有17歲!
詢問之後,Butler終於明白兩人跑到香港來結婚的原因了:17歲未到法定結婚年齡(18歲),在菲律賓是根本不能結婚的。而根據香港的現行法律,只要父母簽署同意書,17歲的Girlie是可以嫁給73歲的Butler父親的。Girlie的父親當場簽署了同意書,Girlie和Butler成功註冊,這樁充滿了謊言和欺騙的婚姻,竟然最終獲得了法律的認可…
讓Butler不理解的是:為什麼Girlie的父母允許未成年的女兒嫁給一個70多歲的加拿大老男人,更不理解父親為什麼膽敢挑戰法律和倫理底線,跟一個未成年女孩在一起!
而更讓Butler難以接受的是,父親在明知道Girlie未成年的情況下,跟她發生關係,還想盡辦法跟她註冊結婚。Butler想起父親每個月給Girlie的生活費和讀書的錢,現在都解釋得通了:Girlie,其實還只是一個高中生(之前以為是大學生)……
這一樁對外人來說無比詭異的婚姻,除了Butler自己,竟然被包括Girlie父母在內的所有人承認和默許。
回到家,父親像是什麼都沒發生一樣,依舊如常地跟Girlie的一起生活,安排她上學,供她吃穿用度… 這個原本想披露父親被騙婚的紀錄片,卻最終演變成了揭露父親騙婚少女的片子……
Butler終於忍不住了,她當面質問父親為什麼在Girlie的年齡上撒謊。父親卻說他是無辜的,一開始認識的時候,Girlie對他說自己年滿26了,之後又說自己22,兩人就這樣互相忽悠著在一起交往,直到要談婚論嫁時,Butler的父親才弄清楚Girlie的真實年齡。而那時候兩人已經同居6個月了……
而最讓Butler無語的是,在父親看來,歐美老男人和菲律賓年輕女孩的「戀愛」,差不多都是以這樣相互忽悠的模式發展的,他覺得沒什麼不妥……
Butler徹底出離憤怒了,她抓住最後的機會,希望父親懸崖勒馬:「你現在應該馬上糾正自己的錯誤,趁手續還沒完全生效,把她送回到父母身邊,送她回校園,然後從她的生活中徹底消失!」
然而,此時的父親卻打起了太極,無論如何也不同意離婚:「某種意義上你是對的,但我做不到…」 此時的Butler已經失態,她發完一通脾氣之後奪門而出,離開了菲律賓返回加拿大…
一星期之後,Butler的父親還是如願和17歲的Girlie完婚。兩人計劃前往印尼的巴釐島度蜜月。然而,計劃好的蜜月旅行,抵達巴釐島的卻只有Butler的父親。原來,菲律賓政府獲悉這件事,發出了警告,要求Girlie必須年滿18歲才能跟陌生成年男性出國旅行。
Butler的父親只能一個人來巴釐島度蜜月,Butler來到巴釐島,再次勸說父親放棄Girlie,紳士了多年的父親終於撕下了最後的臉皮,他徹底惱羞成怒,中斷採訪,邊走便罵Butler:「在菲律賓,有大把Girlie年紀的女孩嫁給了我這樣年紀的老頭!你不去管其他人,偏偏來責難我。我倆的父女關係到此結束,你只關心你的紀錄片,只是一味地傷害他人,破壞他人的幸福!」至此,父親和Butler徹底鬧掰。
Butler從未想到,從小到大印象里一直誠實謙遜的父親,在東南亞卻是這樣一副可怕的面孔:把騙婚菲律賓未成年女孩看成理所當然,甚至為菲律賓當局阻止了他的蜜月遷怒於自己的女兒,不惜斷絕父女關係。
最可怕的是,從頭到尾,老父親都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
最終,這場老父親再婚的鬧劇,以騙婚成真,父女反目的結局慘淡收場。這是Butler萬萬沒想到的,而讓她更為擔憂的是,類似的故事,不僅僅發生在父親一個人身上…
保護未來的花朵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別人家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嗎?生活在海外的朋友們,你們怎麼看待這種悲劇?
Re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YMyc6gK5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