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婚遊戲》意味深長的浪漫愛情喜劇 (8.0/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弒婚遊戲》是一部美國驚悚喜劇電影,由麥特貝提內里奧爾平、泰勒吉列特執導,薩瑪拉威明、亞當布羅迪、馬克...
《#弒婚遊戲》意味深長的浪漫愛情喜劇 (8.0/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弒婚遊戲》是一部美國驚悚喜劇電影,由麥特貝提內里奧爾平、泰勒吉列特執導,薩瑪拉威明、亞當布羅迪、馬克歐布萊恩、亨利科澤尼主演,劇情講述主角葛蕾絲嫁入一個以桌遊致富的豪門家族,但他們有個怪異傳統,就是每當有新成員加入他們就必須參與家族舉辦的遊戲。而在新婚之夜,葛雷絲抽中最可怕的「捉迷藏」,她馬上這不是普通的你追我跑,而是必須付出慘痛結局的代價。
⠀
很高興能在同個禮拜看到兩部願意在傳統題材中做出創新嘗試的電影作品,在血腥獵殺片已經逐漸沒落的現在,《弒婚遊戲》無疑透過幽默又帶有諷刺意味的故事調性為影迷帶來一次相當新穎的觀影體驗。還記得在第一版預告片剛釋出,亮出福斯探照燈(Fox Searchlight)的字樣時,我就已經對《弒婚遊戲》充滿期待,而就如同在爛番茄影評獲得 88% 的新鮮評價認證,這個金字招牌終究沒有讓我們失望。
⠀
相信許多初次看到《弒婚遊戲》的觀眾,應該都會認為故事會像《國定殺戮日》或《辦公室大狂殺》那種虐殺電影追求緊張刺激的氣氛塑造,或者看著角色腦漿爆裂的快感,而《弒婚遊戲》結局卻遠遠不只如此。我們除了看著身穿白色婚紗的新娘如何拖著長裙展開一場逃命躲貓貓之外,原本還跟主角葛蕾絲有說有笑、叫她不需要擔心的家族成員,在看見她抽出「關鍵卡」一瞬間的表情變化,到遊戲開始後,眾人便發派槍枝的準備進行獵殺行動的反差,更把《弒婚遊戲》從本質上變成一部完完全全的黑色喜劇,
⠀
《弒婚遊戲》由麥特貝提內里奧爾平與泰勒吉列特兩位導演共同執導,如同他們先前合作過的恐怖電影《索命影帶》、《惡靈嬰弒》之後,這次《弒婚遊戲》也在角色身處險境中的驚悚緊張感與整體氣氛有著相當高明的塑造,無論是葛蕾絲在豪宅內驚恐地四處躲藏逃竄的過程,或者家族各個成員本身的性格與突然要他們殺人每個人所做出的不同行為反應,在極為緊繃的氛圍中不斷在有人闖禍和幫忙收拾殘局中輪迴,都讓《弒婚遊戲》成功跳脫了好萊塢商業電影與虐殺類型電影的框架。
⠀
電影《弒婚遊戲》的最大優點,大概就是它不僅完全發揮出這類 B 級電影讓人舒壓療癒的特色,又能同時拍出有如《腥紅山莊》、《真寵》那種陰暗卻隱藏不住華麗場景設計的電影質感,並在其中帶有相當有意思的故事內涵。電影以一位即將嫁入豪門的新娘出發,雖然觀眾早就知道後續的劇情走向,不斷期待能早點進入獵物反擊的噴血正題,但隨著故事進展,《弒婚遊戲》除了有片名「弒」與「遊戲」之外,以「婚」對愛情與婚姻的象徵也是電影非常重要的一環。
⠀
我喜歡《弒婚遊戲》把一位女孩結婚、成為另一個家庭的一分子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來跟如同闖進一場大逃殺冒險來比喻的故事設計,英文片名《Ready or Not》不僅是捉迷藏前的倒數計時,更是在一對新婚夫妻將要踏入禮堂,必須迎向往後許多像是跟另一半相處,或者要融入對方家族的難題挑戰時,對他們提出「你們準備好了嗎」的疑問。劇本很巧妙地從片中這位白紗新娘從即將參加婚禮,有點擔心害怕卻鼓起勇氣的角度切入,對比最後對自己先前行為感到後悔的反差,《弒婚遊戲》這些黑色幽默都相當有意思。
⠀
《弒婚遊戲》透過葛蕾絲片頭那套純白婚紗,在一次次躲避獵殺與反擊的過程中逐漸沾上髒污血跡,到最後結局全身衣物染紅凌亂不堪,這不就如同我們常對於婚姻有著美妙的幻想,總認為在結婚後就能鬆一口氣,但沒想到卻只是另個階段的開始一樣。《弒婚遊戲》的高明之處,就是把婚姻這段需要長期磨合的過程,或者要跟另一半與他的家人長時間相處才能發覺問題,濃縮在一個充滿血腥暴力的夜晚,提前讓葛蕾絲看見她今後可能遇到的種種挑戰。
⠀
全文超過字數上限,後段請到 @looryfilmnotes 下篇文章或部落格閱讀原文
⠀
#ReadyorNot #麥特貝蒂涅利歐平 #MattBettinelliOlpin #泰勒吉列特 #TylerGillett #薩瑪拉薇文 #SamaraWeaving #安蒂麥道威爾 #AndieMacDowell #亞當布洛迪 #AdamBrody #馬克歐布萊恩 #亨利科澤尼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20thcenturyfox @foxsearchlight
卡涅利安評價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分鐘閱讀:向極權主義邁進
當錯誤的代價由別人承擔
這個星期我會介紹一本書,今天先談談書作者、美國經濟學家湯馬斯‧索爾在書中的一句話:
「當錯誤的代價由別人承擔時,犯錯是容易的,堅持錯誤也很容易。」
湯馬斯‧索爾(Thomas Sowell)生於1930年,是當代美國經濟學家、社會理論家、政治哲學家。
1930年出生在紐約哈林區黑人家庭。高中時因家境輟學,之後被徵召參與韓戰。退伍後憑著自學,先後畢業於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並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除了經濟議題之外,他經常針對國家的角色、種族問題等主題發表文章,著書20餘種,他最重要的作品,則公認是《知識份子與社會》。
這裡引用書中的這句話,適用於社會普遍的職業。不論做什麼工作,任何人都會犯錯。阻止人們犯錯的主要原因,就是做錯了要承擔後果,要付出代價。因此而促使人們做事謹慎。常見的職場現象,是人們做錯了會把犯錯的責任推卸給別人或下屬。而好的領導者就會主動承擔下屬做錯的責任,即使他對錯誤並不知情。
如果一個人做錯了事而不須承擔責任的話,他就不會謹慎從事,就會輕易犯錯,而且不會承認過錯,反而堅持錯誤,持續犯錯。這樣,對工作,對社會,都會造成越趨嚴重的後果。
但索爾上述這句話所指的,不是一般人,而是被稱為知識分子的特定的人,包括著名的學者、作家、意見領袖等等對社會的發展有實質影響的人。在《知識分子與社會》中,他形容知識分子往往就是一些對造成社會傷害而不須負責的人。
《新聞守護者》的原型
不久前有一部電影《Mr. Jones》上映,中文名譯作《新聞守護者》,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加雷士.鍾斯(Gareth Jones)是1932年首次實地採訪報道蘇聯烏克蘭大饑荒實況的英國記者。他的報道被當時西方媒體和政界指為無中生有,《紐約時報》莫斯科分社社長華特.杜蘭迪(Walter Duranty),知道真相卻發表文章暗示鍾斯是一個騙子:「這裡沒有饑荒,也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情。」杜蘭迪被蘇聯和知識界奉為座上賓,並獲得了普立茲獎。杜蘭迪更連結其他同行一起打壓抹黑鍾斯。西方知識界認為蘇聯縱有不足,但在追求平等的偉大理想下也要給它時間。西方政界基於必須與蘇聯打交道,一廂情願地相信蘇聯的宣傳。鍾斯的報道被掩蓋在一片歲月靜好之中,受到西方主流社會和媒體杯葛,只能在非主流媒體刊登。但報導真相帶來的後果是,他在1935年前往中國東北採訪時遭到懷疑是蘇聯特務所暗殺。
掩蓋真相的杜蘭迪就活到1957年73歲,他的普立茲獎一直沒有被取消,儘管蘇聯的暴政和烏克蘭大飢荒的真實存在已在西方廣泛報道。直到1990年,《紐約時報》才承認杜蘭迪發表的否認饑荒的文章是「本報史上最糟糕的報道之一」。然而,普立茲委員會拒絕收回給予杜蘭迪的獎項。 ——這個真實且諷刺的故事,就是電影《新聞守護者》的原型。
知識分子的禍害
索爾在《知識分子與社會》(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一書中,用大量事實,批判知識分子在兩個世紀以來,以他們不須負責的言論引導社會,而造成的禍害。他認為,「人類絕大多數的災難,恰恰是由這些自以為最聰明的群體造成的。」
知識份子指的是產製觀點的人,而一旦知識份子所產製的觀點,由他們身旁另一大群人士加以向外傳播——這些人士包括教授、老師、作家、記者、官員議員及其助理或其他「知識界」(intelligentsia)成員等,便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甚至關鍵的影響。
他認為,要列出知識份子的貢獻有點難,但要舉出這群人從過去到現在對社會的破壞,就容易多了。許多人為災害——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獨裁政權的興起,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延長,甚至當今校園內缺乏言論自由、只容許知識份子主流意見的情形,這些災害背後都有難辭其咎的知識份子。
但現實與知識分子的斷言往往有很大差距。例如,在槍枝管控議題上,知識份子常認為「槍枝管控鬆散,導致殺人犯罪率增加」。因此美國殺人犯罪率高的原因,就是槍枝管控鬆散。可是統計數字顯示:
巴西、俄羅斯的槍枝管控比美國更嚴格,殺人犯罪率也比美國更高;德國、比利時、法國不禁槍,殺人犯罪率卻低於禁槍的盧森堡;墨西哥人民擁槍率低於美國,殺人犯罪率遠高於美國;20世紀初英國不禁槍,二戰後開始管控槍枝,殺人犯罪率於1963年躍升為20世紀初的2倍;1960、1970年代美國殺人犯罪率持續竄高,1990年代大幅下降,同一時間區段內,私人擁槍率一直成長,可見槍枝管制與殺人犯罪率之間沒有關連。
但最早讓鍾斯的故事廣為人知的,不是這部電影,而是湯馬斯‧索爾於2010年出版的一本書。《知識份子與社會》出版後,波蘭女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Agnieszka Holland)才將這件事改編成電影。
人類左傾的代表
索爾的文筆優美且犀利。在《知識分子與社會》中,記述了比電影更精彩的故事,堪稱「20世紀知識份子的翻車史」:
1930年代,大作家蕭伯納、羅曼‧羅蘭訪問蘇聯後,為史太林唱讚歌;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考察納粹德國後,評價希特勒統治的第三帝國 「和法國差不多」,此時,猶太人已經被關進了集中營;二戰前夕,哲學家羅素極力推動英國單方面裁軍、削減軍備;左派理論大師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曾為赤柬辯護…… 。索爾得出的一個結論是——知識份子有一種讓人驚訝的特權,就是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極度愚蠢。
知識份子,通常被大眾視為「智力超群、富有擔當」的群體。但是,許多大名鼎鼎的知識份子,為什麼會在人類命運的關鍵時刻「全軍覆沒」、甚至判斷力還不如常人呢?
原因是知識分子有左傾的淵源,又或者追求平等是人類的驕傲,是人類的天性。 任何人從出生開始,不用接受任何理論教育,都會自然而然產生左派的烏托邦的平等構想:妄想知曉和掌控一切事物,期待盡善盡美的社會制度,渴望無微不至的保障……。
要克服這種天然的左派衝動,幾乎一定要經過「從左到右」的觀念轉變,養成消極的政治觀——對世界保持謙卑、審慎,對人性保持警惕、悲憫,從而接受「有限政府和自由市場」的右派價值觀。 但是,知識份子作為掌握專門知識的群體,本身又擅長表達、傳播觀點,於是在他們身上,人的驕傲往往就來得更強烈、更明顯,不易改變。 即便有左派哲學的加持,知識份子的左傾在每一個時代都沒有什麼新意。
向極權主義邁進
知識份子的研究通常是制度和環境,他們迷信「制度和環境」, 輕視世俗的「觀念和民情」。 因為迷信制度,他們拒絕相信「民主國家也可能發生選舉舞弊」、 「自由媒體也可能不公正」。他們固執的相信,一個國家只要有了人民的民主權利、三權分立,制衡權力的法治就會水到渠成、永不褪色,人民自然就會趨善避惡、永享太平。
因為輕視觀念,知識份子只反對看得見的極權制度,卻對產生極權的觀念和民情視而不見。他們認為「適當比例的財富再分配」以實現平等, 「有利於形成互助互愛的社會氛圍」。這些觀念因知識分子的傳播而造就民情,正挑戰私有產權的倫理,也不斷擴大政府管理權力而不再是「有限政府」。私有產權和有限政府不斷向社會和權力妥協的後果,就是向極權主義邁進。
由於輕視觀念的後果,左派知識份子在傳播可能有害的觀念時,可以毫無顧忌。在觀念的後果產生後,他們也心安理得。
一個醫生如果出現嚴重誤診,一個工程師的設計如果出現嚴重誤差,通常都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在職業上身敗名裂。 但是,當那些「社會工程師」在知識上出現嚴重誤判,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的後果時,他們卻無需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照樣充當知識教主、社會良心。
索爾提醒大眾,少一些對知識分子的盲目崇拜和道德綁架,他們反而更能謙卑、清醒。另一方面,知識份子也要明確自己的道德責任——不僅要敢盡言責,還要善盡言責,考慮和顧及到自己的言論和理念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和後果。
https://app7.rthk.hk/elearning/1minreading/
卡涅利安評價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地下情報】
『第76屆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得獎揭曉:《小丑》創紀錄勇擒金獅』
第76屆威尼斯影展圓滿落幕,由阿根廷導演 Lucrecia Martel 領軍的評審團,將最高榮譽金獅獎頒給由美國導演《醉後大丈夫》系列陶德菲利普執導、坎城影帝瓦昆菲尼克斯主演的 DC 反派角色個人電影《小丑》。
日前《小丑》全球首映結束後,不僅獲得長達 8 分鐘的掌聲,更獲得影評人的一致讚譽,最終果然不負眾望奪下獎項,這不僅是超英漫改電影首次入圍歐洲三大影展,也是第一次獲頒最高榮譽金獅獎,成功改寫漫改電影歷史。儘管瓦昆與影帝失之交臂,但未來攻奧之路仍備受看好。
羅曼波蘭斯基雖因性醜聞備受爭議,但新作《軍官與間諜》首映後仍獲得正面評價,更是受到歐洲影評人的喜愛,最終拿下評審團大獎,由老婆兼女主角艾曼紐塞涅代他上台領獎。
最佳導演獎則由曾以《鴿子在樹枝上沉思》抱回金獅獎的羅伊安德森奪得,他的首部劇情片《瑞典愛情故事》推出時即一鳴驚人,在柏林影展大放異彩,當時被外媒譽為是英格瑪伯格曼的接班人,爾後也在各大影展發光發熱,如今以《千日千夜》再次證明自身的導演功力。
柏林與威尼斯雙影展都曾獲獎的路克馬林內利,以皮耶托馬切羅執導的《馬丁伊登》拿下最佳影帝,《馬丁伊登》改編自美國作家傑克倫多的自傳小說,片中路克馬林內利飾演出身貧寒,因愛上一位女孩而立志成為作家的水手;法國女演員愛莉安艾絲柯莉德則以法國導演葛地基揚的《Gloria Mundi》拿下影后。
此外,這次共有兩部華語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分別是楊凡的動畫電影《繼園臺七號》,以及婁燁執導的黑白電影《蘭心大劇院》。前者以 1967 年動盪的香港為背景,講述台灣母女與一名大學生間錯綜複雜的三角關係,導演藉由不倫戀帶出香港社會背後的騷動不安;後者則是聚集威尼斯影后鞏俐、趙又廷、小田切讓等黃金卡司,描述 1941 年發生在上海蘭心大戲院的間諜故事。
從外媒評價來看,雖然《蘭心大劇院》依然深具婁燁的典型風格,聚焦於小人物的坎坷命運,可似乎並不對外媒的口味,但幾乎一致推崇鞏俐的亮眼表現。而《繼園臺七號》是首次入圍威尼斯主競賽的華語動畫,也幸運地拿下威尼斯最佳劇本獎,導演在致詞時也提及自己成長時的香港以及目前香港失去自由的處境。
可惜的是,這次影展開幕片——由《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的導演枝裕和新作《真相》、史嘉蕾喬韓森和亞當崔佛主演、諾亞鮑姆巴赫執導的 Netflix 原創電影《婚姻故事》,男神布萊德彼特監製兼主演的科幻片《星際救援》、強尼戴普以及羅伯派汀森合作的政治電影《等待野蠻人》皆抱憾而歸。
以下為主競賽得獎名單:
【主競賽】
金獅獎:《小丑》,陶德菲利普,美國
評審團大獎:《軍官與間諜》,羅曼波蘭斯基,法國
最佳導演(銀獅獎):《千日千夜》,羅伊安德森,瑞典、德國、挪威
最佳男演員:《馬丁伊登》,路卡馬林內利,義大利、法國
最佳女演員:《Gloria Mundi》,愛莉安艾絲柯莉德,法國
最佳劇本:《繼園臺七號》,楊凡,香港
評審團特別獎:《The Mafia Is No Longer What It Used to Be》,法蘭科馬雷斯卡,義大利
最佳新人演員:《Babyteeth》,托比瓦勒斯,澳洲
未來之獅(最佳首部):《You Will Die at 20》
榮譽金獅獎:西班牙導演佩卓阿莫多瓦、英國演員茱麗安德魯絲
卡涅利安評價 在 Lee388 Hi Fi 發燒專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寒風到港,這幾天天氣終於開始似到了冬季,不過另一股韓風一早已吹到香港,我是指古典音樂的韓風,而在古典音樂世界比流行音樂更早受韓風吹襲,鄭京和和鄭明勳就是一個好好的例子,之後有張永宙(Sarah Chang),而今次這位趙成珍會不會又是另一股古典韓風?
早前趙成珍與柏林愛樂在香港演出,相信也有不少香港樂迷看過他的演出,而我沒有到這場音樂會,所以我沒法對他演出有任何評價,所以只好聽聽他新推出這張彈奏Debussy(德布西)鋼琴音樂的新CD。
德布西的音樂是相當奇特,他的音樂不是描述,而以音樂引起聽者的聯想與共嗚。因此,不同人因為各自的處境不同,所以對德布西音樂的感受和理解也不一樣,所以我覺得要欣賞德布西的音樂要以感性的心來感受,放開所有理性與分析,這樣更會溶入不同音樂家帶你進入不同的德布西世界內。就是因為這樣,如這個趙成珍的德布西《Image》就留給大家感受,不想給大家一個框架所束縛。以下是一些有關《Image》『映像』第一集,也譯為『印象』或『意像』的相關資料,給大家一些音樂本身的背景。
“《Image》是德布西創作的鋼琴曲與管弦樂曲,共有4集,第1、2集為鋼琴曲,第3集為管弦樂曲,第4集為鋼琴曲『被遺忘的映像』,這一集在他生前沒有出版。
1903年7月,德布西與杜蘭出版社訂定契約,預定譜寫3首鋼琴曲與3首雙鋼琴曲或管弦樂曲,總共6曲兩套『映像』。在此以前,西班牙鋼琴家李嘉圖‧威涅斯(Ricardo Viñes)於1901年在私人場合聽到德布西自己彈「水的反光」與「運動」兩曲。不過當時的「水的反光」後來毀棄,與現有的樂曲不一樣。
當時所計畫的樂曲是:
『映像』第1集:1.「水的反光」2.「拉摩讚歌」3.「運動」4.「伊貝利亞」5.「悲傷的吉格」6.「輪旋曲」。
『映像』第2集:1.「飄過樹葉的鐘聲」2.「月落荒廟」3.「金色的魚」(4-6未定)
上面兩集,1-3都是鋼琴獨奏曲,4-6是雙鋼琴曲或管弦樂曲。
然而這個計畫暫時停下來,其間譜作『版畫』(1903)與『海』(1905)。在這段期間,德布西因婚姻問題失去許多朋友。1905年7月到9月之間,他與愛瑪逃到英國義本(Eastbourne),在該地推敲『映像』第1集。這時「水的反光」更換為現在的曲子,可能寫『海』的經驗影響到這件事。最後,不依當初的6首曲子,而由3首鋼琴獨奏曲構成『映像』第1集問世。他對這集作品很有自信,曾說「其位置在舒曼之左或蕭邦之右」。1906年開始著手剩下作品之作曲,1907年7月,『映像』第2集完成。當初預定寫雙鋼琴曲的3曲則把曲名稍作變更(「悲傷的吉格」改為「吉格」,「輪旋曲」改為「春之輪旋曲」),並把「伊貝利亞」與「吉格」的次序掉換,改為管弦樂曲逐漸完成。不過,德布西去世後,幫忙寫「春之輪旋曲」管弦樂譜的友人卡普萊(André Caplet)採用的次序為1. 「春之輪旋曲」2.「吉格」3. 「伊貝利亞」。
『映像』第1集:德布西於1905年完成交響詩『海』之後,完成兩組各由3曲組成的鋼琴獨奏曲集『映像』已如上述。這時他已經確立印象主義風格語法,接『海』之後,以『映像』開闢更為獨創的境界。第1集的首演,於1906年3月由威涅斯舉行。
1. 「水之反光」(Refletsdans l'eau,也譯成「水中倒影」)很慢的小行板(Andantino molto)4/8拍子。
這首樂曲常被說是受晚輩作曲家拉威爾『水的嬉戲』的影響,不過比拉威爾的樂曲富於詩情,繪畫要素也強。到處灑上纖細的快速音句,釀出很巧妙的光輝與陰影。是德布西創作的許多以水為題材的作品中,最有名的一首。要演奏還相當難,需要很高的演奏技巧。
『映像』曲集中,有許多首是把某件事物給人的映像寫成音樂,「水之反光」正是其典型的例子。此曲中的音樂要素會引起你怎麼樣的水的映像,那是很主觀的,跟別人所得到的映像不一樣都沒關係。一面想水的映像一面聽音樂,那會讓你得到更大的樂趣。
開頭右手暢流似的和音,聽來像是表現水波蕩漾與水面反射的光。左手則彈出緩慢的3個單音(降A-F-降E),這像水滴滴下來。這3個音在曲中成為很重要的主題,在樂曲最後會響好多次。這種不易算是旋律的「音的移動」,就成為一個主題而形成一首樂曲。不使用旋律,而是使用「音」本身來表現出音樂以外的事物,這種處理方法,在德布西的音樂裡常有。
表現水的搖動、光線的輝耀、水滴之後,氣泡從水底浮上來,水流漸急而溢出。溢水還以右手的琶音成為瀑布流去。形成一個高潮後,最初的主題回來。但右手已見些許變化,似乎可以感覺到水的細微動態。
左手的8度開始彈奏旋律時,音樂又呈高潮,到兩手彈奏琶音時,達到最高潮。之後慢慢轉調,進入安靜的氣氛。從這附近開始,音樂的氣氛有點像『貝加馬斯克組曲』的「月光」。
最後,開頭的主題流出來結束此曲。
2. 「拉摩讚歌」(Hommage à Rameau)很緩慢的緩板(Lentet grave)3/2拍子。
這首樂曲是1901年出版的鋼琴曲集『為鋼琴』(Pour le piano)第2曲「薩拉邦舞曲」(Sarabande)的姊妹作品。兩曲的樣式相同。薩拉邦舞曲是莊重而節奏緩慢的舞曲。先是盛行於中美,後來傳到西班牙。在巴洛克時期,是構成組曲的基本舞曲。德布西的這首作品,既沒有西班牙風格,也沒有法國氣息,沒有古代氣氛。
此曲雖有拉摩之名,但曲中毫無拉摩的影子;反過來說,為什麼跟拉摩沒什麼關係的作品,卻有「拉摩讚歌」之名,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不過德布西譜此曲時,正好在某雜誌寫稱讚拉摩的文章,此曲是否跟這事有關則不得而知。德布西很稱讚拉摩的歌劇,但對他的大鍵琴樂曲是否有興趣,也不很清楚,好像很重視。
德布西要求此曲「開頭要像供奉。然後如同『薩拉邦舞曲』,像節拍器一樣」…。
開頭以雙手彈奏的單音旋律結束後,懶洋洋的和聲接下去。不久氣氛一變,出現無法敘述的好像在談非現世世界觀的和弦。然後反復此曲唯一含有最強音的琶音與和弦,並再現開展部分。最後的十數小節是莊嚴而寂靜的世界,以最最最弱奏(pppp)結束。此曲樂譜只有5頁,速度又慢,因此或許不難彈,但有不少10度和弦要克服,這一點可能較難。德布西說,「要大大張開手指」,還說「絕不許以琶音彈奏」。
這曲可由許多詞句描述,悠然、甜美、寂靜、寂寞、參悟…,究會給你什麼映像?
3. 「運動」(Mouvement)動盪的(Animé)2/4拍子。
在這首樂曲中,在鍵盤上呈現觸技曲似的忙碌移動。這有如預見現代音樂。那細碎的節奏,繼續不斷的在振動,以體現樂音的色彩效果。
以右手單手開始後不久,左手進來。這時有一個節奏細碎、固定不變的由16音符形成的3連音符音形,繼續不斷忽而在右手,忽而在左手出現。這在中間樂段偶爾離開這固定不變的音形外,從頭到尾都出現在音樂裡。這像瘋狂的蜜蜂掉進蜂蜜罐裡,雖然狂飛,還是飛不出去一樣。這無窮動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