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卡夢線拉力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卡夢線拉力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卡夢線拉力值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017的網紅既視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江湖無難事(2019) . 本文有雷 . 從八月初開始真正有意識地看華語電影至今兩月有餘,雖然對絕大部分的電影寫下了不甚中聽的差評。但回首這些觀影及書寫經驗,自己並不是全然的討厭這些電影,相反的,或多或少得力於語言情境的熟悉,許多時候反倒更容易享受並喜歡這些電影所帶來的情緒波動。然而可惜的是,我發現...
卡夢線拉力值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江湖無難事(2019)
.
本文有雷
.
從八月初開始真正有意識地看華語電影至今兩月有餘,雖然對絕大部分的電影寫下了不甚中聽的差評。但回首這些觀影及書寫經驗,自己並不是全然的討厭這些電影,相反的,或多或少得力於語言情境的熟悉,許多時候反倒更容易享受並喜歡這些電影所帶來的情緒波動。然而可惜的是,我發現這樣的情緒波動往往是斷裂且片段了,而那些我所鍾意的,私以為難忘的片段,稍縱即逝,我所以為的核心概念,模糊不清。因此連帶的,這些情緒的高點,一再的在孤立無援、後繼無力的狀況下被消耗、被稀釋,最後整體成了我所不喜歡的樣子。
.
初看《江湖無難事》,覺得這是一部討喜的作品,甚至曾一度誇張的想,它相當有機會成為台灣商業類型電影的標竿。在電影成品中我們可以很輕易的找到自己喜歡的元素。因此,很自然的每當我們說起《江湖無難事》的好,首先便會提及那台灣電影中幾近破格多重類型路線,它很聰明的雜揉了黑色喜劇與及活屍片等類型電影的優點,將以往台灣電影手作粗糙感濃厚的劣勢翻轉,化作為玩笑加以玩弄諷刺。其次,演員精湛的演出也是一大看點,邱澤承襲了《第九分局》以來誇張B片十足的演出模式,以大量台語口白,再次與過去偶像男星的自己道別,加上黃迪揚水準以上誠懇的演出,製片導演兩人一搭一唱,笑鬧打罵的展開一場屬於台灣影視圈在地化小人物的活屍冒險之旅。
.
然而可惜的是,縱使題材有趣、類型破格、演員演得精彩用力,但就結果而言,私以為它終究沒有成為那撐起台灣新一波電影類型潮流的狠角色。而且也有很大的機會會在票房上失利。若姑且不論相對無法預測的票房成績,單就電影的結果初步來思索其失敗的原因可能有三,第一是劇本相對普通,除了最後大反轉之外,其餘的轉折與鋪陳驚喜感十分有限,格局放大之後力道也就跟著稀釋掉了。第二則是在看似圓滿完整的敘事上雖然可以自圓其說,但相對的他卻無法導引至一個簡單深刻的概念,也連帶地讓觀者離場時除了經驗一個笑鬧喜劇之外,難以產生進一步的理解與共鳴。最後則是角色雖然看似有趣,但實則相對刻板,能發揮的空間也就自然被限縮了。
.
首先就劇本上而言,顯而易見的,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小人物遇上大麻煩的類型故事。豪洨(邱澤飾)跟穩死(黃迪揚飾)兩個製片導演拍擋,從小就有著電影夢,長大後進入了影視相關科系就讀,卻一直苦無發揮空間,在生活邊緣掙扎。手中使握有自認為會揚名立萬的活屍題材的有趣劇本,但在資金、人類雙重缺乏的情況下遲遲無緣開拍,甚至還誤打誤撞攪和了黑道組織,開始了悲慘的還債人生。以上這些是《江湖無難事》的故事前提,在電影一開始便藉由豪洨的旁白全部說出,然後才緊接著開始這部電影的主軸,幫黑道拍片,然後深陷陰謀。大抵來說這樣的劇情配置問題不大,只是在觀影的當下我一直思考的是,豪洨的旁白是否必要,又或者說這樣解釋性的旁白是否需要大量被使用。而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開始發現這樣的旁白理應產生的後設效果其實有限,還是應該說它本可以玩得更多,但其實他沒有。因此導致到最後,我們會發現豪洨整部電影中知道的並沒有比觀眾來得多,劇中的懸疑諷刺感多來自於它的無知,而不是它的戲謔。很多時候劇情甚至來不及安全抵達那個可以讓他後設的位置,進而他的旁白並沒有很有效的發揮諸如《紙牌屋》中弗蘭克那種興辣犀利的效果,反倒更傾向於《大佛普拉斯》中黃信堯的那種無奈自嘲。然而這裡又有點些許不同是的事,《江湖無難事》也沒有給豪洨一個超然的處境,這讓這樣旁白使用其實到後來雖然劇情延展漸趨雞肋,而開場那種生猛的諷刺效果也自然消失,這不免讓人覺得有些可惜。
.
會造成豪洨旁白的相對失能,我覺得追根究底來看,似乎問題還是出在整個劇本的配置上與角色的形塑上。就角色上而言,我們可以發現豪洨與穩死這對搭檔,自始自終都處於一個不安定的狀態,不管實際上所掌握的,又或者是自己所以為的,都很難讓觀眾相信事情會變得越來越好,只能放任事情繼續失控。因此很自然的觀影的當下,便無法去期待它們扭轉乾坤,因為在劇情中看不到類似的暗示以及它們掌握狀況的痕跡。如此一來,縱使最後結尾來個大翻轉彷彿一切都按照計畫進行,但看來就顯得自溺且說服力相對薄弱。
.
其次,就劇本上來說,私以為本片最重要最核心的片段,是電影剛開始豪洨藉由旁白所帶出的關於兩人踏入電影圈的背景故事,這段旁白之所以重要,便是因為它清楚的指出了它們行動的前因後果,也簡單的指出了它們的目標。然而可惜的是,這一大段訊息量豐富的背景故事介紹,隨著劇情進展,似乎就只是成了「前提」般的存在,與後續故事跟著脫鉤。我們只知道一個空泛的概念,便是豪洨跟穩死夢想拍一部電影,進軍奧斯卡,然後這部電影是關於一個清純女高中生與老師一同打殭屍的愛與冒險的故事,而關於其他我們一無所知。因此,發展至此,我覺得相對於它們要如何解決困難拍完電影,對於電影而言,更重要的問題會變成是,拍電影對他們來說為甚麼這麼重要,重要到它們必須要和黑社會攪和在一起,重要到比起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然而,可惜的是,關於此類問題的探究與回答,這部電影依然是闕漏的。
.
或許有人會說,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人誤打誤撞之後所遭遇的身不由己,為了活下去,所以它們要把電影拍完,即便豁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不得不承認劇組在這個問題上是聰明的,然而我同時以為這樣動機的混用對於電影的理解上也是危險的。因為黑社會的逼迫豪洨與穩死拍電影,充其量只是一個外部動機,而在他們決定踏入黑社會支持它們拍片之前的那個思考狀態,才是更核心的關於為甚麼拍電影這麼重要的問題。而若以此延伸的話,這裡產生的另一個問題則是,踏入黑社會對他們來說除了還債之外,究竟有甚麼樣的拉力,又或者是迫切性,抑或是基於甚麼樣的考量,才讓他們產生這樣的決定。
.
而若綜合以上的問題,私以為這部電影相對更好的狀態可能會是,一對窮困潦倒的製片導演拍檔,基於某個迫切性的原因(可能是如果這次在沒拍成就要回家種田之類的),於是決定鋌而走險。穩死起初不太願意為了金錢出賣自己對電影的初衷,但內於現實所逼,只好接受豪洨的計畫,並相信一切都在豪洨的控制之中。起初,與黑社會合作確實讓它們的拍片計畫順利許多,諸如場地便得好橋,資金便得寬裕,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就像是一把雙面刃,高利貸的風險比起定存明顯高上許多,錢坑越挖越大,現場狀況百出,正當他們後悔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
如果照著這樣的劇情操作,其實也不是甚麼樣的大改動,便只是在開頭加上一小段實際演出來的前情提要以及在劇情中稍稍的更換順序一下,我想整體的故事便會更有力道許多。而有了這樣的架構支持,聚焦在導演夢想與現實的辯證之後,電影或許便有更多的空間去討論製片與導演的處境,甚至也更有籌碼去談論自己的殭屍電影為何重要,以及這個故事背後的意義為何。如此一來,上述關於電影敘事相對不夠深刻的問題便有機會可以被解決,同時,主角也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整部電影相信也會因此好看許多。
.
《江湖無難事》無疑是一部討喜的電影,它雜揉多重類型的敘事方式以及在地化的口白與呈現,都能讓觀眾毫無負擔的進場觀看,並有很大的機會被娛樂到。然而,歸咎於劇本中所存在著一些疑慮,讓整部電影看下來,那些在過程中喜歡的元素,逐漸被稀釋,持續消耗下來,難免對於整部電影失望大過於喜歡。
.
不過縱使結果不盡如人意,但依然無損那些動人片段所產生的悸動,私以為最難忘的片段,是當穩死對著香奈鵝說著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便成了殭屍,那麼這世界的人們便將不會再有分別,每個人就此平等了。我覺得這是本部片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只可惜隨著接踵而來的狗屁倒灶事,這樣的初衷逐漸被淹沒了,而觀眾也再也沒有機會好好的理解這個劇中劇的故事,只留下滿滿的片段畫面,想起來不禁覺得有些可惜。
.
最後,有人說,《江湖無難事》是台灣在等的那部商業類型片,也代表著台灣商業電影邁向成熟喜劇的重要里程碑。我不完全同意這樣的說法,反倒認為台灣商業電影至此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不過,不管如何《江湖無難事》認清台灣現實處境,並以本地為出發融合類型的創作路線,或多或少已抓住成熟商業電影的要素,也絕對值得肯定。樂觀一點看,關於商業電影的未來,不再只是如入五里霧了,已經看得到目標了。
.
最後的最後,若要說本片有甚麼非看不得的理由,我想就是姚以緹了。她在本片把她在《引爆點》中的矯揉造作給內化與極大化(非貶意),收放自如,讓人看得相當過癮,絕對值得一座金馬獎,希望啦!
卡夢線拉力值 在 吳家揚的樂透人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外遇過後,教我如何再相信他?
(杏語心靈診所/ 諮商心理師林靜君)
外遇,婚姻裡的終極殺手,
僥倖在這場情感殺戮裡,
倖存殘餘一點力氣,
在親密關係裡匍匐前進,
你想要災後重建,
渴望返回那允諾過不離不棄的聖地。
可是曾經背叛的這人,
還能是同盟嗎?
你想再一次相信對方,
但你也害怕,再用力愛,
只要對方一轉身鬆開手,
這一次,將會是粉身碎骨。
留下?離開?
離開?留下?
留下?離開?
離開?留下?
......
萬頃的法國菊花園也不夠一瓣瓣反覆探問,
叩問無回音,
你好怕最終成為自己的陌生人。
------ By 林靜君
有一天,結束會談之後,在深夜的捷運車廂,匆匆地記下這段筆記。不是因為當日的會談有多獨特,而是遭逢另一半外遇的人們,不一樣的故事,一樣的痛徹心扉、惶恐無助,那些情緒與歷程的相似度,著實讓人不禁喟嘆萬般苦皆因有情。
「從他口中證實他外遇時,就跟被雷劈到差不多。我們怎麼了?他怎麼會幹出這種事?腦中其實是一片空白。」一位朋友回想她剛知道先生外遇時瞬間的感受。「然後呢?」「然後,世界就不一樣了。」
有些心理學者從以創傷角度來理解遭逢另一半外遇的人,我支持這個觀點。曾經共同允諾一生相攜的對方,你以為了解對方,你孜孜矻矻為彼此所建構的將來努力,甚至不惜犧牲自我。可是一夕之間,你所相信的人成了關係的破壞者,你熟悉的世界被摧毀了,同時一部分的你也被毀掉了。
*欲走還留,逼人到崩潰邊緣
「我那麼相信你,你有沒有良心?」
「我為你做牛做馬,你怎麼可以這麼狼心狗肺?」
「世間有公平有正義?」
這些八點檔連續劇台詞,每一天都在現實婚變中的家庭裡上演,當然還有許多更粗的用字,但我在這裡不能寫,FB系統會擋我。
經過一段的衝突高峰後,兩人的理智稍微恢復,砲火暫歇,或許還可以如當年國共的「單打雙不打」。你們開始有一點點的力氣想,這一段關係該如何走下去?
這一段過程,並不會因為沒那麼劍拔弩張而比較輕鬆,那欲走還留、欲留想走反覆糾葛的情緒,常常將兩人逼到瀕臨崩潰邊緣。
「簡直是凌遲,有時候我會以為已經從惡夢中醒過來,沒事了!結果沒多久卻又掉入更深的地獄,最恐怖的是你不知道到底會有幾層?」朋友這樣描述她想與先生重修舊好,又無法淡忘外遇所帶來的傷害,因此在繼續或結束之間兩難拉扯。
*當作沒有發生過這些事,繼續走下去?
「我想過當作沒事,可是他加班不接電話,一通、兩通未接我就開始想,會不會他又和那賤貨在一起?」
「他嫌餐廳菜貴,想到他之前卻帶著那個女的到處吃喝,不用看價目表,難道我比較不值?」
「有時候前一分鐘感覺還不錯,但突然會想到,會不會他接下來就不一樣了?」
只要想到曾經經歷過的事情,日常生活上任何線索都可能是恐懼喚醒物,引發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驚惶。現在的你活在過去的創傷裡,你恨對方把你折磨成這樣,為自己不值、覺得自己不堪,你的反應被當成是情緒失控,你的冤無處申,反覆的煎熬,連自己最後也憎厭起自己。
*離開這段關係?可是好不甘心
「做錯事情的人明明是他,為什麼反而我要當婚姻終結者?」
「這樣不就是順遂了他們的意?為什麼我要白白的放手讓別人開心?」
「這件事他是爛人,但有時他對我也不錯。」
「想到孩子,我也忍不下心。好猶豫。」
你想要結束這這段關係,但是過去關係裡的種種好與不好,差不多成為勢均力敵的拉力與推力。你再次如十大酷刑裡準備被五馬分屍的受刑人,想到後來覺得真是生不如死。
如果是鐵了心要離開的人,事情反而比較單純好辦。切斷情緒干擾,該計算的算清楚,最實際的是財務上的保障。常勸人不要為了逞強而「裸退」,日後卻常會因「我沒拿一分一釐離開,沒人在意」而委屈。委屈久了,會發酵成一輩子的怨懟。
最怕是無情對有意,要用法時談情。要談情,卻拿法來威脅。
關於離婚時的情緒處理,日後我們再來討論。
*信任感重建,先承認我們的過去回不去了
要從背叛經驗的關係中修補裂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愛情的偉大讓人們沒有失去嘗試再一次信任對方的勇氣。再一次的相信,如前面說的假裝沒有這一回事就好了。也就是說,發生過的事情,就是發生過。你再如何期盼這一切只是惡夢,醒來就是沒事。這是奢言。
破裂過的關係要再一次修補,首要的是要承認裂痕的存在。要對自己坦承,「我們的過去回不去了」,可是未來還在等著。我很喜歡比利時心理學者Esther Perel
說的:「婚外情像是死亡的鐘聲,折磨那些接近凋零的關係。亦敲醒一些人探索新的可能,你們不必維持現狀反而過的更好。」也就是說,危機就是轉機。
*停止挖掘黑暗面
婚姻關係的破裂,損傷的不會只有一個人。你受傷了,你們的關係受傷了,闖禍的人是這關係的另一半,關係受傷了,他不會毫髮無傷。
要如何讓外遇的創傷更能癒合?除了闖禍的的人要認錯之外,我的工作經驗是,受傷的一方一方面想要接受認錯,但又會忍不住要想要對外遇事件細節有更進一步的挖掘,能不能順利的重拾安全感,這個階段很重要,如何放任這難以抑制的衝動行事,常常兩人受不了這過程,而挖成埋葬兩人關係的墳墓。停止做這件事情,兩人才有心理喘息空間。
*金繼智慧
今年的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談到自己創傷復原過程,日本用來修補破碎陶瓷器的「金繼」技術,他說:「你不該期待毫髮無傷復原,而是該知道在你的裂痕間有珍貴的真金。」他說的是童年時的傷害,但婚姻關係的修補也是這樣,擁抱已經發生過的缺憾,撿拾碎片一片片拚回來,你失去了舊有的,但得到一個不一樣的。
愛與背叛,如何再相信他?借用Esther Perel 在TED一場演講的結尾語,「你們的第一段婚姻已經成為過去式了,一起展開第二段嶄新的婚姻」,看看這經過試煉後的自己與對方,冒險再愛一回。
為在愛裡奮鬥的你,祝福。
#林靜君
#親密關係
#外遇
#信任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