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博愛醫院神經外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博愛醫院神經外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博愛醫院神經外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博愛醫院神經外科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個月入手的書量大到需要分上下兩篇介紹,一大排含金量頗高的新書搶在新年的第一個月份和去年因疫情跳過的台北國際書展前與我們見面,這兩天又是博客來滿千送百再 88 折的會員日(發誓沒有業配但非常歡迎通路洽談增設一鍵放入購物車專區選項XD),總之現在大概是囤批好書好過年的概念,歡迎大家照例自行從下面簡單介...

博愛醫院神經外科 在 Enjoy my life ☻ 瑋瑩ᴍɪᴀ ᴄʜᴇɴ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10:55:36

回想起爸爸有生以來第一次住院就那麼嚴重(腦膜瘤+淋巴瘤),我心裡依舊餘悸猶存......在清明連假那一週,爸爸有跟我提到他最近頭一直暈暈的,然後看東西會有疊影、視力也變得模糊,一開始他以為會不會是眼睛出狀況,但是去看眼科醫師說眼睛沒有問題,直到清明連假過後爸爸症狀越來越嚴重,甚至暈眩到走路走不穩,我...

博愛醫院神經外科 在 Jui Hung Ni 倪瑞宏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45:39

《近期的自畫像》 My recently portrait 40x27cm / paper, watercolor, pencil/ 2020 A design sketch for toys , but they want more “ fairies “. My body is so pa...

  • 博愛醫院神經外科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07 10:53:50
    有 1,266 人按讚

    這個月入手的書量大到需要分上下兩篇介紹,一大排含金量頗高的新書搶在新年的第一個月份和去年因疫情跳過的台北國際書展前與我們見面,這兩天又是博客來滿千送百再 88 折的會員日(發誓沒有業配但非常歡迎通路洽談增設一鍵放入購物車專區選項XD),總之現在大概是囤批好書好過年的概念,歡迎大家照例自行從下面簡單介紹中挑選自己有興趣的書寶貝們閱讀。
    ⠀⠀⠀⠀⠀
    先來看看我們的本月選書,日前分享過一月選擇的是長居東京的義大利女作家 Laura Imai Messina 暢銷小說《#風之電話亭》,講的是一座現代人夢寐以求的「解憂電話亭」,曾經拯救了無數個「被選擇活下來」的憂傷心靈。據說日本鯨山山腳下有一座鯨山花園裡有一座電話亭,亭內有一具沒有接線的電話,只傳來各種風中的聲音。每年都有數以千計失去親友的人從日本各地前來,拿起聽筒跟另一個世界的人說話。一個是失去母親和女兒的廣播主持人佑伊,一位是失去愛妻的外科醫生毅,兩個素昧平生的路人,因為「風之電話亭」,展開了一段每個月見面、一起從東京開車到岩手大槌町打電話訴說想念的旅程。他們在這裡遇見了許多失去至親至愛的人們,聽到了各種傷痛的故事。然而,佑伊始終沒有勇氣走進電話亭裡。隨著兩人的相知相惜,毅決定向佑伊求婚,就在求婚的當晚,強烈颱風來襲,狂風暴雨中擔心電話亭會被吹毁的佑伊,獨自一人冒著風雨前往了「風之電話亭」。
    ⠀⠀⠀⠀⠀
    同樣列入選書考量的還有三本重量級作品,一本是期待許久,以《鬼地方》一書獲台灣文學金典獎年度百萬大獎與金鼎獎的得主,陳思宏新書《#佛羅里達變形記》,在佛羅里達發酵一場酸臭青春。在病毒蔓延的 2020 年,一封遺書,邀請他們回到那該死的 1991 年夏天。六個龍年生的孩子,完美無瑕、未來明亮,在富裕家長的安排下來到佛羅里達遊學,亟欲脫離掌控的他們,青春就此崩塌墮毀。他們隨著月光搭上車逃離校園,一路南行探險卻意外發現人間淨土,一個個做回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吃藥吃糖吃雞,被放縱被性交被吸毒,蛻去美好外衣,慢慢變形。然而淨土庇護不了惡行,一發子彈射出,有人懷孕、有人死去、有人只能緊咬祕密,從此毀去。大家說好一起忘掉那個暑假,做回光鮮明亮的龍子龍女,卻發現當時十五歲的他們早已埋葬,中年的他們都活成了蛇蟻爬蟲。
    ⠀⠀⠀⠀⠀
    另外兩本則是馬奎斯的《異鄉客》與約翰齊佛的《游泳者》。《#異鄉客》是 12 個關於流浪的故事,12 種孤獨到底的情狀,因為一個無法解釋的葬禮夢境,馬奎斯寫下這些奇異又荒謬,寫實又夢幻的故事:落魄的流亡總統、賣夢維生的婦人、被關進瘋人院的正常人、泅泳在流光中的孩童,以及血流不止的女子等,他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寫得靈動輕盈、充滿魔力;此書同時證明,馬奎斯不僅是一位實至名歸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更是一位最會說故事的小說家。《#游泳者》為約翰齊佛生涯代表作《短篇小說自選集》的第三部,一共收錄了 22 篇短篇小說,繼描寫婚姻破裂、郊區生活,與義大利異國風情後,本次更增添些許超現實元素,如著名短篇〈游泳者〉,一個男人在宿醉的星期天決定一路順著每戶人家的游泳池游泳回家,但他愈是往前游進,愈是想起了某些早已沉在記憶底部的東西;這裡有著齊佛小說最變幻莫測的一面,你不會知道接下來走進的,是救贖還是絕望,是情慾還是純粹的美麗。
    ⠀⠀⠀⠀⠀
    麥田「幡」書系第十本,一部動搖國家尊嚴的事件級小說,石川達三《#活著的兵士》被半藤一利譽為夢幻名作,芥川獎、菊池寬獎得主石川達三親赴南京屠殺現場直視戰爭本質與人心異變,詳實描寫人性如何在戰爭中一步步異變。拿下首屆芥川獎後兩年,日本侵華戰爭開始,石川達三不滿時下媒體紛紛至戰場報導,卻只知一味歌功頌德,抱著「一定要交出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要用自己的雙眼親自確認」的決心,以《中央公論》特派作家身分,於 1937 年 12 月前往日軍攻下的中國南京,描述所有的城鎮皆屍橫遍野,返國後不眠不休花了十天寫完 330 張稿紙。1938 年,刊載《活著的兵士》的雜誌上市翌日即被下令禁售,作者石川達三亦遭拘捕。小說描寫的「皇軍」是這樣的:砂糖不見了,兵士們一口咬定是中國伙夫幹的好事,結果一撮糖換了一條命;兵士們擄來當地女子,竟以蒐證為由剝光女子身上的衣服,最後活生生將之刺殺而死;藝妓對於自己虐殺無辜女子的事蹟反唇相譏,兵士竟反射性開槍射擊,戰場上敵我交手,蔑視敵軍生命的同時,也輕賤了自身生命的價值,活下來反而是另一齣殘酷悲劇。
    ⠀⠀⠀⠀⠀
    另一方面,本屋大賞非虛構文學類第一名 Mikako Brady 的《#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也於此時出版,擁有愛爾蘭父親與日本母親的「我」,就讀的是宛如社會縮影的前底層中學,貧富、階級、種族、LBGTQ、自我認同等多元議題,讓身處校園的每一天,都是戰爭。在無法接納與自己看法迥異之人的高牆下,恐怕只有如孩子般清明的雙眼,才能輕盈的跨越;時而針鋒相對,時而陷入苦思,該如何和立場不同及充斥歧視言語的朋友相處,多樣性、同理心、歸屬感究竟又是什麼?同時,趁機補上了日本年度作家木皿泉賺人熱淚的《#漣漪的夜晚》,敘述小國那須美在能看見櫻花與富士山的醫院病逝,享年 43 歲,她的離世宛如水滴落入湖中,微波蕩漾,擴散至家人、好友、甚至不曾謀面之人。縱使去了彼方,她所愛及愛她人的人仍繼續活著。然而,她所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留給眾人的種種回憶,則以另一種永恆形式,緩緩生長。
    ⠀⠀⠀⠀⠀
    這個月的華文文學作品亦相當值得留心,書店翻一翻便勾起莫大興趣的是張大春《#我的老台北》,他的老台北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座標,就在那兒 ── 在遼寧街 116 巷的公共電話亭旁,在漢中街博愛路的相機行外,在安和路麥田咖啡眾人作著夢的時光裡,在如今只剩片段記憶,卻難以忘懷我的老台北故事中;此書是作者繼《聆聽父親》後睽違 17 年的深情散文,交代了一代人從家族遷徙、漂離到落定,最終將台北視為家的感情。以散文回首過往的,還有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以幽默詼諧的文字回頭探視自身生命的起源,述說對已故妹妹最真摯動人的愛與思念。她的童年是廢墟裡的一場混戰,那裡蛆蟲爬壁,監護人恆常缺席;時有債主上門,珍貴的熱湯泡麵也得充當武器。記憶裡的頹敗老屋,說來全是讓人哭笑不得的荒謬家族故事。但雙胞胎最好了,一本書兩人看,飢餓藤條一起挨,電動關卡一起破。爸媽都在家,到爸媽都不在家,永恆是彼此的依靠。但家是什麼?永恆是什麼?直到妹妹離世,我們變成我,日子如同宇宙失衡,才知生命裡的迷宮彎彎繞繞,唯消逝逾恆。
    ⠀⠀⠀⠀⠀
    以及謝凱特的《#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母親擔任工廠女工時,起初自覺目不識丁而不敢與人攀談,後來認了字,交到朋友,還和人合資購買文青架上的書,當小姐的時陣就看過張愛玲和三毛,是捧字細讀的文藝少女。在分輯「做小姐」中整理母親在「母親身分之外的」生活瑣事;「做母親」探討是不是真的有母性?「做人」則是繼承那些身而為人不太清晰的事情。作者毫不保留地描寫家族繼承的傷痛,勇於展現孩子任性或心虛的一面。成長過程那些細微敏感卻無以迴避的各種疼痛,透過一筆一畫地剖析自我,一次又一次重新解構與建構,嘗試去理解親情、友情和愛情中愛與被愛的各種面向。也不能獨漏陳柏言新作《#溫州街上有什麼?》,無數作家寫過的溫州街,彷彿是一枚活化石,留存台灣文學的某些身影與地景。溫州街亦是作者的生活場,本書以溫州街為主角,通過各自獨立而又互有聯結的九篇小說,形構一幅「看不見的溫州街」畫卷。以不同角色追索啟蒙之地,探問我是誰?什麼是文學?於是溫州街不只是溫州街,本書可說是一部年輕世代的心靈史,也是一位作家以個人記憶與想像寫下文學的過去、現在與可見的未來。
    ⠀⠀⠀⠀⠀
    再者有鍾文音《#溝:故事未了,黃昏已來》,首次以「年紀」為主題書寫,透過光陰之筆,鑿刻黃昏之齡的驚悸與無奈,33 則短篇小說,把時間的皺褶一一掰開來,旺盛的生之慾望與衰敗,矛盾衝撞,代與代,人與人,自我的,家庭的,社會的, 記憶的溝,堆積淚水,滋潤生命,更深度從生與死描寫台灣社會切面。唯一一本詩集,是青年詩人孫得欽《#白童夜歌》,如一變形(變奏、變速)之透明容器,承納無數輕靈巧勁的詩意,而語態多所留白的不完整,卻又已然為豐沛自適的完全體。孫得欽的詩作,外觀孱弱卻隱含了強健體質,肇因其高度自省,從身體、思想到情緒,看似閒散的日常處處宛如老莊哲思,見山是山亦非山;詩人探究生命原義,體現於句式裡的力量,輕簡而穩固,像是自我啟示,備忘給今日起每一刻的良言。
    ⠀⠀⠀⠀⠀
    還有一本相當特別的作品《#馬爾多羅之歌》,被譽為超現實主義者人手一本的暗黑指南,為 24 歲早逝奇才 Lautréamont 唯一留世之作,用謙卑卻毒辣、美得不可方物的詩歌,解放世人心中最暴虐最沉淪的那一隻野獸。此書是一部超現實的長篇散文詩,由六支歌組成,這六支歌彷若失速的列車一般在虛實彌留之際橫行,強制播映悖亂、畸形、狂妄且獵奇的世界百景,就算你摀住眼、摀住耳、摀住身體的每一個孔縫,都將被洛特雷阿蒙不容置喙地殘忍撕裂,讓那些詭譎奇想宛如一隻隻飢餓數百年的蛆蟲啃噬你的每一道神經。最後是紀實文學《#像我一樣黑:一位化身黑人的白人作家,揭露種族偏見的勇敢之旅》是1959年,美國民權運動前夕,一位白人作家,為了瞭解黑人的真實處境,做了一個至今都難以被超越的社會實驗。作者 John Howard Griffin 在南方旅行一個半月的生活省思,呈現出膚色如何成為剝奪人的權利與自由的理由,以及種族主義的思維如何殘酷地區別、隔離你我。旅程結束之後,格里芬寫下他的遭遇,並走上全國舞台,疾聲呼籲黑白雙方必須直接展開對話。因為即便民權法案已在 1964 年通過,這個國家所頌揚的價值與黑人的實際經驗之間仍有著巨大鴻溝。這是一本承載膚色歧視所引發的絕望與無助的真實日記。格里芬以一己肉身進行換位思考,揭露國家內部的矛盾、焦慮與暴力,期許終有一天,人們能屏棄外在的差異,攜手走向種族和解的未來。
    ⠀⠀⠀⠀⠀
    ⠀⠀⠀⠀⠀
    ⠀⠀⠀⠀⠀
    (以上文字內容皆截錄自各出版社的書介。)

  • 博愛醫院神經外科 在 倪瑞宏 Ni Jui_Hu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28 13:47:29
    有 270 人按讚

    《近期的自畫像》

    新的合作對象要我設計三款公仔給他,明明是一個十分簡單的提案,我卻一直放著沒有動力做,一直拖到我結完三個案子,看完所有租來的漫畫、寫了一個也許永遠也到不了日本駐村計劃後,終於來面對它....於是畫了三個身體到處痛的彩色褲襪女孩,她們的原型是我剛開始亂畫時超愛的一部英國DJCalvin Harris 音樂錄影帶-- Girls,歌詞描述他本人是一個玩咖,要女孩們小心,接著背景一堆身高體形相似的女孩排排站出現,都戴著彩色假髮,和顏色一致的褲襪,跳著好看的舞蹈圍繞在他身邊,畫面簡潔,可愛到不行,我重看超多次,每次看靈感都滿滿,於是用褲襪女孩形象畫了幾幅圖。這麼多年來,每當生活難耐時我都會上youtube回去看,讀著下面留言失望地討論說,凱文現在的音樂真是慘不忍睹,說他們想念2009年還沒去美國發展的凱文,我也是.....

    前陣子大肆的宣傳新書,向大眾傳替藝術家生活的離奇魔幻,但那都是發生在過去三年的事了,現在我的專職藝術家生活十分無趣,就每天起床要面對腰痛,和無限多的截稿日,與外面期待炙熱的眼神們,和保險賬單、會費、租金,酒店小姐、和往日舊情早已離我遠去,仙女其實也不太仙,一直克制自己不要打電話叫大型垃圾清運把之前的裝置作品全丟掉。
    於是想著要去稍微休假一下,短暫去了有海景的套房過週末,卻立即樂極生悲直接浴室滑倒撞到肋骨,是勉勉強強還可以忍受的痛,如果我沒有換季過敏問題就好了,因為打噴嚏會用到胸腔肌肉,一噴嚏就會痛,在旁人看來又吵又沒用。看了一次中醫後,吃了藥和敷了草藥立刻就有改善,回到健康一周。前天我在看手冢治蟲科幻漫畫時,我太放鬆一打噴嚏,受傷的肌肉又再次被拉開,實在痛到炸,不行了明天還是大醫院照一下X光好了。
    聽了櫃檯護理師的建議掛了胸腔外科,頭髮飄逸微灰白的醫生很有俠客風範,從X光片上也看不出什麼大問題,骨頭沒問題,只是X光片裡我大小奶好明顯,後面的年輕實習醫生都在害羞笑。醫生問我關於這種情況呀...你想選止痛藥還是消炎藥?或是你要貼布,我想想唉幾百塊掛號費都要給了,還是選貼布好了,於是下去坐在急著搶博愛櫃檯的阿公旁邊等待我的號碼。一樓大廳有聖納多堡的麵包店,很奸詐的飄出濃濃大蒜麵包香,徹底干擾我的大腦神經,領完藥就自動到店裡買了麵包,離開醫院時,我看著麵包沈思,誒我其實沒有真的很想吃?

    真是莫名其妙又毫無產值的一天,回家後寫實地畫了我的近況給合作對象,他直接打鎗,說你這樣會知道這是仙女畫的?也是啦仙女女腰痛就不仙了,但如果做成公仔其實滿可愛的啦,我會買。當然仙女基本款版本的我還是會畫啦........

  • 博愛醫院神經外科 在 Dr Jim的營養資訊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12-21 08:08:01
    有 21 人按讚


    【化療與話療,是醫生也是病人的故事】
    以前,我覺得醫是醫、病是病,所以我們是不同世界的人。病人來,我是幫他解決問題。如果他不願配合,我就會火大生氣。但現在,我花更多時間聽病人講話,很多病人講完故事,他的心情好了,痛也好了一半。疼痛不會突然發生,一定有來龍去脈。他講愈多,我就有更多資訊去找病因.....

    第一次化療前,江俊廷寫了遺書,他記得自己邊寫邊哭,寫滿3張信紙。生命僅剩90天了,還能寫些什麼?死神在眼前急急敲門,最需要交代的仍是俗事,「我有多少財產啦,該怎麼分啦…但最擔心的還是爸媽,就跟弟弟說,我還剩下多少錢,請他幫我把爸媽照顧好。」

    他想起當年還是菜鳥小醫師,看著神經外科總醫師像生死判官,召喚病人家屬前來,神色肅穆說:「這個某某人沒有辦法了,要有心理準備帶回去。」他也是這樣走進神經外科的,只是沒想到,這次死亡筆記本寫的是自己的名字。那年,他41歲,確診罕見的右側腮腺扁平上皮細胞癌,末期。

    這是羅東博愛醫院醫師江俊廷的故事......

    【鏡相人間】化療與話療 是醫生也是病人的江俊廷
    https://goo.gl/dz4Zhp

    【是醫生也是病人番外篇】病人是人不是病
    https://goo.gl/CXCsMi

    【是醫生也是病人番外篇】等死的感覺
    https://goo.gl/pQPg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