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博大科技統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博大科技統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博大科技統編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收到熱騰騰的新書啦~ 感謝商周出版社。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的作者自序。 . PS:因為疫情的關係,不會有見面會或簽書會等活動,但大家還是可以買書來晴康找我簽名喔。 . 【邀請自然醫學醫師進駐你的家】自序 . 提起「健康」,許多人第一個念頭聯想到的就是不生病;因此,只要離醫院和醫師越遠,彷彿就等於自己...
博大科技統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收到熱騰騰的新書啦~ 感謝商周出版社。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的作者自序。
.
PS:因為疫情的關係,不會有見面會或簽書會等活動,但大家還是可以買書來晴康找我簽名喔。
.
【邀請自然醫學醫師進駐你的家】自序
.
提起「健康」,許多人第一個念頭聯想到的就是不生病;因此,只要離醫院和醫師越遠,彷彿就等於自己是處於健康的狀態。然而,如果不想進出醫院,那麼就不得不重談「預防勝於治療」的老話;或者要請問,各位讀者是否真的有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保健養生、追求身心靈平衡的生活態度呢?
.
在台灣,只要提到自然醫學,似乎就聯想到健康食品;或是「中醫+營養學=自然醫學」的概念,這讓我感到相當的遺憾與無奈。自然醫學的領域是何其豐富淵博,但是台灣民眾接觸到的資訊實在是太少。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近年來每年編列給國家輔助與另類醫療中心(NCCAM)的研究預算,都在總預算的百分之四十左右,顯示出美國對主流醫學以外療法的重視性。而正統自然醫學目前在台灣推廣的難度,就好比台灣要加入WHO一樣,如此艱辛與尷尬的處境,更是令我感慨萬千。
.
因此,作者在下我——Dr. Wang能做的,就是從多年臨床與學術經驗中擷取最精華、又能落實於生活中的部分,彙整成這一本書,希望帶書回家的讀者能夠像聘請一位私人專屬的自然醫學醫師一樣,時時刻刻常保對健康的想望與自我提醒——其實,這和自然醫學的論點是非常相契的,因為雖然身為一個自然醫學醫師,但我始終相信,真正的健康或治療並不是只存在於「醫院」的活動,而是讀者或病人是否能從生活中真正貼近自然醫學,進而常保健康。
.
於是,我把本書的核心設定在「自然醫學居家保健DIY」——尤其是「居家性」。乍看之下主題雖簡單明瞭,但是在實際上,搜尋資料跟寫作的過程卻是困難重重。因為自然醫學博大精深(廣義的自然醫學是「非西醫的任何處方或療法」都可納入之),而且近年台灣陸續可見許多自然療法相關的書籍,內容大多過於廣博又精深,讓人不知從何讀起,更別提到在生活中落實的可行性。因此,寫這本書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不外乎如何篩選出實用、又方便居家施行的療法,過於複雜或是材料難覓、在施行上較困難的藥草或食療,在這邊只好遺珠了,目的就是不希望本書為了周全而失焦,反而讓讀者更難貼近自然醫學。
.
而本書除了提供人人都可在家嘗試的簡易保健良方外,也搭配了自然醫學的入門介紹,以及自然醫學相關的原理、哲學與思考。其中我分享最多的不外自然醫學最特別且獨有的臨床經驗——「好轉反應」現象,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建立正確的自然醫學知識來保護與幫助自己。
.
以一個自然醫學醫師的角度來看,我只是很單純地希望透過這一本書能讓自然醫學從醫院走進你我的家中,讓讀者在最自然並且經濟的情況下,可以自己做基本的居家保健處理。另外,我也在在考慮到中文讀者的閱讀便利性,捨棄外文書以症狀英文字母的排列法,改以療法的分類直接帶領大家認識自然醫學;文筆上也力求輕鬆易懂,因為,我認為專業並非建立在艱澀難懂的文字之上,也不需要把生理學課本裡的內容照本宣科地抄寫過來。寶貴的專業知識可以透過輕鬆的方式來學習,而最終的目的仍是希望讀者能真正吸收、了解,並且樂於接近自然醫學。
.
承蒙商周出版社藍萍姊的抬愛,讓我有機會可以推出自己的第一本談自然醫學的書給全世界的華人。當然,變化萬千的當下,無論醫學與科技的新知都是瞬息萬變,今天獲得肯定、認同的情報,到了明天就未必仍是王道;更何況在自然醫學的領域,每個好的醫師皆各有所長,在臨床上的經驗跟洞見可能不一定全然相同,但卻都是獨特且尊貴的。
.
由於我本身在醫界還算後輩,雖分享了在當下個人認為最切確的自然醫學資訊與個人臨床經驗,但是也非常歡迎對自然醫學有興趣的朋友們,大家共同來切磋研究、成長,讓自然醫學能夠更發揚光大。
.
最後,我必須提醒各位讀者,本書所提供的檢測和保健之道,並不能完全取代主流醫學,當你有所急症或其他應該看醫生的情況,還是要乖乖上醫院報到喔!
.
感謝
.
這本書能夠順利完成,要特別的感謝以下幾位:
.
感謝美國國寶級自然醫學醫師、巴士底爾(Bastyr)大學創校校長Dr. Joseph Pizzorno對我的期許與厚愛。
.
感謝我在CCNM所有的老師們所提供的教材與資料。
.
感謝我在CCNM的同學以及好友Dr. Irene Karatzas, N.D.、Dr. Eva Kresz, N.D.、Dr. David Shih, N.D.(石佳弘醫師),還有來自橋港大學的學妹Dr. Hsin-Ping Tsai, N.D.(蔡昕玶醫師),幫助我在資料上的搜尋與完整。
.
特別要感謝的是李德初醫師、游敬倫醫師與石佳弘醫師百忙中還幫本書監修,讓書中的內容更加的完善與完整。感謝幫我寫推薦序的李德初醫師、游敬倫醫師、黃如玉醫師、歐忠儒博士,和推薦本書的江守山醫師以及連永祥中醫師。
.
還要感謝藝人朋友—邰智源的推薦,謝謝邰哥從我讀高中時一直以來給我如兄長般的的支持。
.
同時也要感謝我的病人們,給我寶貴的臨床經驗。
.
感謝名作家貓眼娜娜,在寫書的過程中給我中文修飾用詞上面的幫助,讓這本書更容易閱讀。
.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對我在自然醫學之路上面的支持。
.
這本書的完成,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的力量,因此,這是一本屬於大家的健康書,感謝大家。
.
王永憲
加拿大自然醫學醫師、美國自然醫學會認證醫師
晴康身心靈中心執行長,幻宇宙心流—量子轉化創始人
.
備註:基於台灣法規的關係,王博士現在並沒有在台灣從事任何自然醫學相關的看診與諮詢。基於對自我成長的要求與追尋,王博士目前提供的是能量相關的「量子深層意識轉化」身心靈服務。有興趣的讀者歡迎追蹤臉書粉專與社群,謝謝。
.
.
#自然醫學DIY
#商周出版
.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1870?sloc=main
.
城邦讀書花園
https://www.cite.com.tw/book?id=89655
.
誠品網路書店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8562682065677007
.
金石堂
.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4150513363?zone=book&lid=book_class3_gfg&actid=WISE
博大科技統編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Michael Sandel很忙]TL:DR – 疫苗公司話:成本價?食慒你。股東要賺錢的。股價當然即升。兩日升5倍咁咯。
———————————
Ivan Patreon 狼耳街華人,一個星期至少三篇,一個月一舊水唔使,一星期已近400人訂,仲有兩篇免費試睇:https://bit.ly/31QmYj7
—————————————
1. 呢間公司CureVac (CVAC),聽聞就快搞得掂疫苗。但已經講到明,免費?痴線啦,開善堂咩。成本價?一樣睬你有味。唔使賺乎?講明,不能成本價賣出去。咱們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最大目的是甚麼?賺錢?(*)錯!係shareholder wealth maximization。
2. 新聞一出?股價即時升。一升就40%。唔止,上星期五已經升咗250%。上星期五16美金,昨晚(星期一)見過85蚊。股價歷史?冇喎,就係得呢兩日,新股嚟的。睇漏咗。
3. 呢隻嘢堅。我都睇漏咗,開頭仲想講香港傳媒冇乜報,只見台灣。後來發現明明信報就有,但我miss咗。鬼咩,一日睇咁多嘢。昨晚(星期日)我一晚清晒過去一個星期嘅Bloomberg Newsletter,唔係好多啫,好似兩百幾三個email,俄羅斯方塊咁,一路積住越嚟越高。好彩我昨晚再返返去Inbox Zero嘅目標
4. 其實啲人講咩「成本價」,我有時都好R頭。亦都令啲記者有時對住我扯火。因為我真係問佢,「咩係成本價」?如果你係Trading 之類,都好似仲易啲,我上網訂件波衫四百蚊,你唔識上網我五舊水賣畀你,大約咁玩。可以計埋我啲郵費車錢之類。
5. 但真實企業邊有咁簡單?你一杯星巴克「成本」幾錢?我都唔知。只計啲咖啡粉?咁租呢人工呢?果啲都係value add,否則你自己買包粉返屋企沖啦—你去茶餐廳飲好立克都係開粉之嘛,睇下收你幾錢?但基本常識都知,租呀人工呀呢啲,好大程度上fixed(with respect to 量)。起碼一定範圍內係。你一日賣得一杯咖啡,都係交咁多租架啦(如果冇分成),你賣得一杯,都要出咁多糧架啦。咁明顯地你呢啲average cost 係隨住個量會跌落去嘛。
6. 所以啲人問「成本價」,而我不知道咩係「成本」。你用易乾講,咪可能講所有成本都係機會成本,highest value 科乾。咁我寫呢篇文嘅成本價幾多?我都唔知。我拎去幫人補數學好,定寫篇Patreon好?而更重要係,啲成本同你個售價無關嘛。我寫到嘔血,你都絶對可以一個仙都唔畀,甚至要我貼錢你先肯睇。你付出幾多同個市場肯畀幾多,可以冇乜關係。全部都基本經濟嘢。
7. 咁疫苗我唔識啦,但好似都係啲化學嘢,蛋白質,加啲咩DNA—可以有幾貴?咁但,當然啦,研發成本喎。而我又唔知啲「研發成本」可以點attribute 落去。我研發失敗嗰啲又點計?冇失敗又點有成功?仲有坐冷氣房班肥佬,啲人工往往一個頂十幾廿個研發人員,但又計唔計成本?(一般計gross profit就唔計嘅)
8. 所以其實公司話計要拎返個「ethical margin」,我都唔係好知幾多先叫ethical。不過主要都係即使我們錯,不比他們多。醒目嘅,咪拎啲同業出嚟鞭屍。拿,隔離檔嘢,賣偉哥之嘛,都咁高利錢呀。喂,扯唔起之嘛,死得人咩?叫啲肥佬食清啲啦。我地賣嘢救世人喎,唔係更有貢獻?掂晒。
9. 如果要justify自己嘅margin高過人?仲簡單。唏,你唔好睇我地margin高人地成倍。人地大藥廠幾百億喎,我地幾億真係勉強夠交租架咋。仲有,成咗一隻唔知幾時先有下隻嘛,係咪咁講?
10. 藥廠之類啦喎,其實未有呢啲疫情已經極其惹火,拗足幾十年。一方面會講藥廠唔應該謀暴利應該有社會責任之類。另一方面又話你知沒有錢研乜鬼發?有錢先有人做呢啲嘢。藥廠冒幾大風險呀搞幾多年先中一隻藥呀啲PhD幾貴呀如果一出嚟又畀人抄咁阿水仲同你去做研發咩齊齊搽精油攬炒周兆祥算啦。最後都係中間落墨,你見到藥廠依好然賺錢,但又唔係去到科技股果種呼風喚雨了。
11. 講到尾(拿,右翼呀),個世界話你知,多數都係錢能通神。你總唔見啲NGO研發到呢啲東西,十居其九都係商業機構,incentive唔同。你總唔見有班人唔順超我要改變呢個生態我自己搞間藥廠唔賺錢唔拎專利 — 因為你根本請唔到人。請到人研發到都冇人幫你賣。講真的,你大可以政府牽頭國營研發,但你見多數都唔多成功。人性如此。我拎你公務員人工,咪交公務員嘅貨。Elon Musk, Jeff Bezos, Steve Jobs全部都係變態老細迫到啲下屬發癲。但點解人地肯同佢癲?
12. 隨住肺炎疫苗好似真係有希望短期面世(*),呢啲爭議只會越嚟越多。畢竟邊個發明到而又批到,就真係好過印銀紙。反正而家印銀紙都唔係好值錢(?),因為銀紙都唔係好值錢。
13. 但,發明到又過到各種測試後,又應該點?你諗下口罩最初都搶到癲,但口罩明明係low tech嘢(相對啦,唔好叫我自己整個),因為供應咁樣搶上去,你啲產能都要一排先跟得上。順帶一提,人人得以誅之嘅「坐地起價」,其實又一次見到係提供咗誘因畀啲生產商去開機。如果係疫情前嗰啲價錢先冇咁多人睬你,唔係加咗價,邊有咁快人人有口罩?嗰時唔敢講,而家就可以講。
14. 而疫苗?係咪可以快速量產架呢?似乎都應該係。不過,畀咩人先?自己國家優先?定價高者得?定抽獎?畀唔畀轉售?可以嘅,咁肯定好多窮人,或者啲疫苗撚(**),實會轉賣畀人,反正自己都用唔著或者想執返一千幾百多啲。唔可以嘅,你點防止?實名制?定好似美砂酮咁要望住你打?咁你最多只係防止到埃汾賣畀第二個,但你防止唔到窮國賣去富國
15. 呢啲咁深嘅問題,就真係叫Michael Sandel講兩句了。其實眾多眾多嘅機制,都係資源分配。買口罩係,買疫苗係,入大學都係。你可以用市場機制機高者得,可以混合少少(例如有補貼,或者限買幾多),又可以純抽獎,或者只畀青年人(因為預期壽命更正),或者只畀老嘢(因為佢地更需要),甚至逆向地只畀窮人都得。冇話邊個選擇一定啱,睇你背後嘅價值觀係乜—不幸地現實就九成九都係本人優先,屁股指揮腦袋。「你畀埃汾去定規則就梗係鬥快打倉頡」。
16. 最後要講,德國公司,但美國上市呀。你懂的。其實之前好多篇文都講過,嚟緊都會講。歐洲大陸有極之源遠流長嘅反金融肥貓傳統—所以啲人才係去晒外國的。所以點解歐洲一路都冇啲好嘅科技,唔係冇人,而係冇發達嘅,搞嚟把托?你睇添曲,完全江山人地打落,做個普通CEO 食下老本(講就易),都係咁意10億美金身家啦。(後來見到好似歐洲都有上市,但你懂的)
17. 香港其實都差不多,覺得金融撚冇貢獻,不事生產。我造就你發達,咪就係貢獻。人地以為金融撚賣產品,錯了。咱們賣嘅係夢想,貪婪。呢啲需要同性愛一樣,遠古人類已經有,我唔覺得幾千年有變過,所以同娼妓一樣,金融業實在好難被淘汰。
———————————
Ivan Patreon 狼耳街華人,一個星期至少三篇,一個月一舊水唔使,一星期已近400人訂,仲有兩篇免費試睇:https://bit.ly/31QmYj7
—————————————
(*)典型corp fin問題。上市公司唔係要profit maximization,否則你斬晒啲R&D嘅友咪得。而係要shareholder wealth maximization。所以蘋果唔使盈利新高,但年年回購股票,就幫到每股盈利,就幫到股價。呢個遊戲都未識嘅—你就真係要睇Ivan Patreon 學多啲嘢,講真的(https://bit.ly/31QmYj7)
(**)對,我同你都好似真係希望短期發達,我都幾乎入咗高盛,你都幾乎10年前買咗騰訊。
(***)中文真係博大精深,「疫苗撚」同「反疫苗撚」其實係指同一班人。因為重點唔係疫苗,係撚。
————————————————————————————————
最新收費影片:點解買金?點樣買金?點解港紙好快會下試7.85?咩公司20年冇減過派息?仲有咩疫情受惠公司少人講?
簡介及以前嘅片(未睇可訂):https://bit.ly/3iYMD0F
報名嘅,課程編號CC007:https://bit.ly/3ahugA3
報完名交咗錢,呢度log in:https://bit.ly/3gYXu9e
之後按最頂「按此觀看」就得
仲搞唔掂嘅,睇埋下面,或者搵客服,或者PM我。
-------------------------------------------------------------------------------
內容:
*美元弱勢,港紙將更弱勢
*紙將將由7.75趺落7.85
*買黃金:美元受壓銀紙亂印
*買黃金的四個實戰方法
*另類疫情受惠股
本星期內特惠售價: $80
課程編號:CC007
觀看期限:首次播放後一星期及限每影片4次
客服whatsapp: 63832145
博大科技統編 在 方保僑 Francis F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專訪】電子手帶科技不俗 監察人手仍輸星台
上月初港府始引入電子手環,配合「居安防疫」手機程式,協助監察家居隔離者。資料圖片
新型肺炎全球大流行,隔離措施主宰本港抗疫成效,惟上周港府派發監察手帶過程混亂,網上更有鬆脫手帶教學,令人質疑本港未有善用科技解困。專家翻查各地科技監察措施,認為本港以藍牙定位方式,不比GPS定位遜色,問題出於本港背後監察人手不足,致隔離者有「博大霧」脫離監察的心態。此外,多國亦有研發程式精準追查與確診者緊密接觸人士,其中新加坡推出的手機程式,可記錄藍牙裝置位置數據,科技業界指,這能精準追蹤確診源頭,卻變相犧牲市民的私隱,相信難在本港採用。記者郭增龍 林紫晴
上月初,港府要求從湖北省返港人士進行十四天家居隔離,開始應用首批電子手環,並須連接由政府提供的指定智能手機。至本月中,外地入境強制檢疫令實施後,接受家居檢疫的人數急增,港府改用成本較低、不帶藍牙等裝置的第三代藍色監察手帶,惟派發手帶的過程混亂,部分入境者未獲發手帶,及後網上亦有人鬆脫手帶離家出走,被外界質疑監察手帶的作用形同虛設。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表示,第三代監察手帶並無任何電子零件,只有二維碼(QR code)及編號,供隔離人士以個人電話掃描使用,主要用於登記「居安抗疫」手機程式,「雖會要求隔離者定時掃描QR code,但因手帶無定位功能,隔離者鬆脫手帶後可讓家人代為掃描,只可『防君子』。」
台手機實時定位監控行蹤
翻查資料,台灣及新加坡均有利用科技確保隔離人士安坐家中,其中台灣政府與電訊商合作,利用手機的實時定位功能,監控家居隔離者的行蹤,一旦隔離者離開檢疫範圍,系統將會向當事人、警察等相關單位同步傳送警告短訊。
不過,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認為,從技術層面上看,香港的電子手帶未必比台灣及新加坡遜色。他以台灣使用的定位功能為例,手機的全球定位系統(GPS)訊號未必長期穩定,加上香港高樓大廈多,定位訊號未必能解決隔離者在同一幢大廈上下游走的情況。
最新手帶可偵環境訊號變化
為家居檢疫「補漏」,日前港府也改發第四代白色電子手帶。莫乃光指,新手帶利用的地理圍欄(geo-fencing)技術,可通過偵測附近環境訊號的變化,如Wi-Fi、藍牙、流動通訊網絡等,更準確地辨識隔離者有否離開特定位置。方保僑亦稱,這可避免偽裝地理位置的情況。
負責研發「居安防疫」的隨賞科技行政總裁陳智銓表示,新一代電子手帶可於短距離作無線檢測,其體形較細小,方便使用者佩戴。為增強阻嚇作用,他稱該公司正研究指紋、臉部辨識及智能手表的心跳檢測等,以辨識用家。
港府先後推出四代監察手帶,最新一款(左二)體形最細小,同時具備低功耗藍牙定位功能。資料圖片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科技雖可精準追蹤確診源頭,卻變相犧牲私隱。資料圖片
星台做足事後跟進監察
莫乃光指出,星台兩地隔離令執行情況比香港理想,因做足事後的跟進監察工夫,「台灣會派人日日到隔離者家中拍門,新加坡警察都會每日巡查,隔離者一日最少收到兩三次電話,香港隔離者十四日加起來才收到兩三次電話,覺得無人查他,於是『博一博』走出街。」他續說,電子手帶的科技應用只是輔助角色,要確保隔離者切實執行,最終仍需要人的協助。
事實上,南韓在疫情爆發後,為追查確診患者行蹤,不惜讀取患者的智能手機位置數據、信用卡購物紀錄及閉路電視片段,緊密追蹤患者的行蹤及病毒傳播鏈,更詳細公開患者潛伏期的行蹤,包括何時上班、在地鐵有無戴口罩、轉車地鐵站名稱等。新加坡公開患者的資料,亦同樣鉅細無遺,做法引起侵犯患者私隱的質疑。至於內地,政府要求市民使用「健康碼」應用程式,申報個人資料及健康狀況,系統可為使用者風險高低分類為紅、黃、綠,以決定哪些人應該被隔離,或是可以進入地鐵等公共場所,惟分類準則缺乏透明度。
記錄位置數據恐泄私隱
為進一步追查與確診者緊密接觸人士,新加坡最近則推出手機程式TraceTogether,記錄藍牙裝置位置數據,若發現數米內有另一裝置停留逾三十分鐘,便會互相記錄;一旦有人確診,系統便會向緊密接觸者作出防疫提示。方保僑直言,這無疑可精準追蹤確診源頭,但採集數據的過程,變相犧牲市民的私隱,「新加坡及內地可採用這程度的追蹤科技,與本身政策配合有關。反觀香港去年智能燈柱所引發的私隱爭議,如今再用上藍牙追蹤技術,恐怕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