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南斯拉夫解體後的七個國家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南斯拉夫解體後的七個國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南斯拉夫解體後的七個國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南斯拉夫解體後的七個國家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26的網紅旅行熱炒店Podcas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個國家、兩種文字、三種語言、四種宗教、五個民族、六個共和國、七個鄰國、八個政治實體。」* 相信有聽ep.59的大家,應該都對段描述南斯拉夫聯邦的文字印象深刻吧!但不知道有沒有人覺得怪怪的——「六」的部分已經說是內部的六個共和國了,那又怎麼會有「八」個政治實體呢?就讓我們用這張圖來稍微整理一下吧...

南斯拉夫解體後的七個國家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2:12:19

「一個國家、兩種文字、三種語言、四種宗教、五個民族、六個共和國、七個鄰國、八個政治實體。」* 相信有聽ep.59的大家,應該都對段描述南斯拉夫聯邦的文字印象深刻吧!但不知道有沒有人覺得怪怪的——「六」的部分已經說是內部的六個共和國了,那又怎麼會有「八」個政治實體呢?就讓我們用這張圖來稍微整理一下吧...

  • 南斯拉夫解體後的七個國家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2 12:32:54
    有 349 人按讚

    「一個國家、兩種文字、三種語言、四種宗教、五個民族、六個共和國、七個鄰國、八個政治實體。」*

    相信有聽ep.59的大家,應該都對段描述南斯拉夫聯邦的文字印象深刻吧!但不知道有沒有人覺得怪怪的——「六」的部分已經說是內部的六個共和國了,那又怎麼會有「八」個政治實體呢?就讓我們用這張圖來稍微整理一下吧!

    南斯拉夫聯邦的結構,是參照1936年的蘇聯憲法所設計,因此和蘇聯一樣存在「國中有國」的情況——

    - 對外來說,是一個叫做「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FRY)的國家,聯邦政府握有軍事、外交等權力。
    - 對內則有著六個不同的「(加盟)共和國」(SR)政府,擁有各自憲法並掌握一定程度的內政。
    - 在共和國內特定少數族群聚居的地區,還設有「自治省」(SAP,在蘇聯則稱為「自治共和國」),對區內事務有較大的決策權。南斯拉夫境內,在塞爾維亞下有兩個自治省:佛伊弗迪納、科索沃。

    但不太一樣的是,南斯拉夫是個非典型社會主義國家,下放的權力較多,而且提倡民族平等與集體決策,這使得在狄托執政的晚期(1974年之後),兩個自治省獲得了幾乎跟共和國同等的權力——不但可以在掌握最高決策權的「聯邦主席團」內投票表決,還可以實行與塞爾維亞不同的制度!因此6+2,就變成了8個政治實體。

    這種自治省權力擴大引起的不安,正是節目中提到聯盟晚期「大塞爾維亞主義」興起的背景,也進而開啟了南斯拉夫戰爭、聯盟的解體與成員國的獨立,當然也包括延續至今的科索沃主權爭議——如果共和國(SR)可以獨立,那為什麼自治省(SAP)不能也跟著獨立呢?

    除了科索沃之外,也別忘了我們在節目上曾經提過的以下這些地區——它們都是以前加盟共和國境內的自治共和國唷!這種「政治實體內有政治實體」的設計,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它們今天的狀態(無論是實質獨立還是維持自治區):

    EP.4 納卡(阿爾札赫)、阿布哈茲
    EP.40 圖瓦
    EP.44 布里雅特、韃靼斯坦、卡累利阿

    *註:這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有許多不同版本流傳,無從考證哪個是原版,在此使用璨宇節目上分享的版本。

    【EP59 從第三世界的領導者,到失去合體能力的機器戰隊:南斯拉夫如何成為今日的塞爾維亞 ft. 每日一冷 Mr Holiday 郭璨宇 小科員的漂流筆記 Office Junior's Odyssey 】

    🔈 收聽節目:
    Spotify Apple Google SoundOn Firstory Baabao KKBox
    各大播放平台搜尋「旅行熱炒店」或至官網

    #podcast #travel #播客 #音頻 #自助旅行 #中文podcast #台灣podcast #歐洲 #東南歐 #巴爾幹半島 #斯拉夫 #南斯拉夫 #塞爾維亞 #羅馬帝國 #鄂圖曼土耳其 #奧匈帝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不結盟運動

  • 南斯拉夫解體後的七個國家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2-21 22:07:18
    有 433 人按讚

    【#沈旭暉國際政治錄音室🇧🇦】有網友談及這篇8年前的舊文,覺得此情此景重溫,更有感覺:

    近年香港流行曲具國際視野的不多﹐開宗明義以國際時事為題材的絕無僅有﹐題材嚴肅又能大熱的更幾乎不可能﹐這一切都令《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成為特例。

    這首1994年作品是鄭秀文走向穩重的代表作﹐雖然不是大碟第一主打﹐但叫好叫座。記得筆者當年曾在一些比賽彈這首歌為人伴奏﹐記憶中這是情侶年度最愛之一﹐旋律改編自日本的中島美雪﹐實在優美。不過令歌曲成為話題的自然是歌詞和時代背景﹐因為這改編自真人真事﹐即西方一部同名紀錄片。

    這紀錄片以波斯尼亞內戰為背景﹐講述南斯拉夫解體後﹐薩拉熱窩圍城之戰的衝突雙方﹐即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他們不少後來被列為戰犯)﹐和波斯尼亞的穆斯林(後來與波斯尼亞的克羅地亞人結盟﹐因而獲西方支援)。在西方媒體﹐塞族人經常被列入邪惡一方﹐但在這紀律片﹐雙方都沒有道德高地﹕男主角是塞族人﹐女主角是穆斯林﹐他們相戀多年﹐希望逃離戰場﹐各自向交戰雙方的熟人打招呼﹐以為有了默契會被放行﹐怎知走到兩大陣營的交接區還是被槍殺﹐事後雙方軍隊都不承認責任。

    波斯尼亞內戰自然是國際熱點﹐但其實並未為港人重視﹐相較於後來的9/11、伊拉克戰爭﹐這內戰由始至終未嘗出現在香港頭條。港人對東歐更是陌生﹐至今認識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等國名的人還是不多﹐要代入薩拉熱窩的時空背景﹐更是困難。何況這首歌為鄭秀文帶來聲譽以後﹐唱片公司希望照辦煮碗﹐曾灌錄了一首講述德蘭修女的《加爾各答的天使》﹐但反應大不如前。若論熟悉程度﹐加爾各答總比薩拉熱窩深入民心﹐德蘭修女也比那對情侶廣為人知。因此﹐在歌曲質素以外﹐《薩》曲在香港流行﹐有其他被忽視的背景﹕

    首先﹐薩拉熱窩原來是一個異族普遍通婚的地方﹐也是東歐的國際都會﹐曾主辦冬季奧運會﹐卻忽然變成種族分割的地獄。這樣的突變﹐一直是回歸前港人心理的潛在恐懼﹕從前的美好﹐「是對青春小情人/眼睛多麼閃又亮/像晴天留住夏天/每度艷陽笑也笑得善良」﹐變成現實的殘酷﹕「但戰火封鎖危城/也蓋掩星星月亮/沒陽光唯共互牽/拼命地逃盼再見到艷陽」……這樣的反差﹐比戰爭本身更能打動香港人心。近來不斷有網民分享回歸前的經典電視節目《笑聲救地球》環節「九七前後」﹐這節目出現於波斯尼亞內戰以前﹐但正可反映港人對九七後變成單一文化、失去國際特色的憂慮。

    這首歌在當年情侶當中大行其道﹐也有宏觀原因﹕當時是香港移民潮的高峰﹐每年總有人移民加拿大、美國、澳洲、新西蘭﹐在中學階段已造就大量異地情﹐雖然一般都無疾而終﹐但也有細水長流。於是《薩》曲被不少移民港人對號入座﹐他們不管波斯尼亞內戰的背景﹐只以九七將他們分割﹐就自居羅密歐與茱麗葉、自編自導可歌可泣的故事內容﹐今天回看﹐雖然不無誇張﹐但當年人心惶惶﹐情侶講及國家前途卻是人之常情。

    何況十二字的歌名雖然冗長﹐但沒有出現在歌詞內容的「薩拉熱窩」四字卻是神來之筆﹕正因為港人對真正的薩拉熱窩聞所未聞﹐歌曲才賦予他們無窮想象﹐讓港人輕易把本土情懷代入﹔反而加爾各答作為「一個有很多窮人的印度城市」廣為人知﹐什麼神秘感也沒有﹐就不利於移情。 其實﹐填詞人林振強並非沒有自己的香港創造。例如一句「縱各有信仰」﹐當然可以指塞族人的東正教信仰、穆斯林的伊斯蘭信仰﹐但其實波斯尼亞內戰的宗教元素遠少於種族元素﹐反而香港和內地不同主義的「各有信仰」﹐卻是當時社會話題。另一句「他跟她始終從沒更改立場」更是無厘頭﹐那雙情人和其他波斯尼亞內戰當事人一樣﹐談不上有什麼大是大非的「立場」要捍衛﹐這更似是後六四時代港人自我打氣的寫照。後來又一句「共離開塵俗萬千荒謬立場」更奇怪﹐實在套不上波斯尼亞﹐只會教人想起社會流傳的內地「荒謬立場」。可見這首歌在香港流行的背景具有相當諷刺性﹕正因為港人對那個背景全不認識﹐才容易流行起來。

    假如需要比較研究﹐《薩》曲足以和許鞍華導演的經典電影《投奔怒海》相提並論﹕後者的背景是越南統一後的南越﹐大批從前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淪為難民﹐苦苦掙扎﹐千方百計逃亡海外﹐殘存下來的仰人鼻息﹐對此筆者曾在電影評論的書籍有所介紹。最有意思的是﹐這電影並非在越南取景﹐導演對真正的越南情況了解不多﹐一切都是以香港人回歸前的想象建構而成﹐說白了就是通過虛擬的越南﹐對回歸後香港的命運表達憂慮。薩拉熱窩不過是《投奔怒海》的越南翻版﹐鄭秀文適逢其會﹐就像《投奔怒海》的少年劉德華﹐卻為香港國際視野留下了經典。

    沈旭暉 META Vol.14 2011年

  • 南斯拉夫解體後的七個國家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5-17 11:44:22
    有 559 人按讚


    最近看到有台灣年輕朋友到科索沃,做國民交流,覺得非常好,再次分享過去與一位曾在科索沃總統府工作的友人訪談。希望之後我們可以在巴爾幹半島,有更多的商業交流。

    與科索沃前總統特助訪談

    科索沃,是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在2008年宣布獨立的小國。人口約180萬,其中超過9成為穆斯林人口。土地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約1/3台灣大小的內陸國。

    這個國家歷經戰亂,在90年代為了爭取獨立,與南斯拉夫聯盟(塞爾維亞為主體,2003年解體),戰的難分難解。直到1999年北約、美國武力介入,才終於獲得實質上的獨立,並在2008年正式法理獨立,現階段,正在努力爭取加入聯合國。

    這次訪談,也是透過我在Formosan Enterprise Institute共同創辦人,也是涉外主管Eric Du居中處理,聽聽看一個從戰亂衝突區域,一步一步走向獨立,重建秩序國家的年輕從政人員的分享。

    Teuta小姐非常年輕,與科索沃這個國家一樣,充滿無限可能。她經歷非常特別,在來美就讀商學碩士前,擔任柯索沃第一位女總統的特助。她之所以有機會在總統府擔任員工,是因為她過去在總統府實習,主要負責女性賦權(Women empowerment)的工作,除了致力於兩性平等、平權,也處理包含轉型正義、戰爭的性犯罪等工作。這次訪談,她除了向我介紹科索沃這個國家,也談科索沃第三任總統,前總統Atifete Jahjaga(阿蒂費特‧亞希亞加) 的一些成就。

    她說,在科索沃的衝突中,有很多以性犯罪、強暴為手段的戰爭行為。(根據統計,在1998─1999年約有高達45,000人曾被系統性的強暴。)這些痛苦,並不會隨著戰爭結束而自動停止。查明施暴者、真相,是還給這些受暴者的責任。這也就是所謂的轉型正義。前總統在 2014年3月成立National Council on Survivors of Sexual Violence.(國家性暴力倖存者委員會)。主要目的就是要把這個問題從禁忌,陰暗的角落解放出來。

    當然,除了尋求在法規、權利上的解決方案,亞希亞加總統也在文化、藝術上去促進公眾意識,試圖化解加諸在受暴婦女的烙印。她在2015年促成的一場大型公共裝置藝術,就是最好的體現。在訪談時,Teuta馬上用手機,搜尋一下照片。在照片中,藝術家將5000多件由受害者、受害者家屬以及關心的公民──包括總統自己,所捐贈的洋裝、衣物,掛在大型足球場,這是非常震撼的畫面。

    我後來,自己上網去UN Women聯合國婦女權能署的新聞上面看到,藉由這個活動,

    一位捐贈者,也是受害者說:

    「看到這麼多衣物吊掛在足球場,然後想像,受到性暴力傷害女性數量遠超於此」

    另一位受害者家屬說道:

    「今天我們將衣物掛上,也將這些衣物放在這裡,好讓我們遺忘所經歷過的苦痛」

    (也可參閱我在SOS的另一篇文章)

    科索沃是一個小國,也是經過戰亂的國家,我想,他們願意做這些事情,這便是對人類尊嚴的尊重,也是國家蛻變的一個階段。

    最後,我問問Teuta,是否能贈語給我們。

    她說,在科索沃戰爭時,她大約六、七歲,自己親身體會到戰爭的痛苦。她說,戰爭會影響你一輩子,永遠。她在衝突最烈時,與家人逃難到鄰國 「蒙特內哥羅共和國」,在那段時間,她體會到貧窮,以及強烈的不安。你不知道明天會在哪,也不知道這一切什麼時候會結束。所以當她後來美國時,她是心懷感恩的。「感恩」是他一再強調的單字(grateful)。她說,她的人生觀充滿感恩,但她更認為,美國擁有如此多的資源,擁有強大的力量及影響力,更要感恩,並且清楚的知道,這些權力伴隨著責任。

    誠摯的祝福她,也祝福科索沃能夠順利加入聯合國,這是一個新的國家,充滿著無限的可能。
    全文請參閱
    https://sosreader.com/kosovointerview/

    #科索沃
    #商業交流
    #工商互動
    #Formosan Enterprise Institut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