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南投醫院心臟科醫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南投醫院心臟科醫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南投醫院心臟科醫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南投醫院心臟科醫師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涂醒哲 Dr.Twu,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涂醫師觀點:特權疫苗爭議?這4個縣市就佔全台第二類施打名單的73%!】 今年6月7日我寫了一篇文章,「#為什麼他們先打疫苗?」,我當時提出疫苗施打原則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是讓感染的人因為打疫苗,較不會轉變成重症,這類族群主要對象是老人或慢性病患等,我稱之為 #福利型疫苗。打疫苗的第二目的是爲了...

  • 南投醫院心臟科醫師 在 涂醒哲 Dr.Tw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8 11:52:07
    有 153 人按讚

    【涂醫師觀點:特權疫苗爭議?這4個縣市就佔全台第二類施打名單的73%!】

    今年6月7日我寫了一篇文章,「#為什麼他們先打疫苗?」,我當時提出疫苗施打原則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是讓感染的人因為打疫苗,較不會轉變成重症,這類族群主要對象是老人或慢性病患等,我稱之為 #福利型疫苗。打疫苗的第二目的是爲了控制疫情,這是從公共衛生的考量,優先給醫護人員、防疫人員、近距離服務人員如長照機構同仁以及活動力高的年輕人,這部分考量點在於減少被感染及傳染別人機會,我稱之為 #防疫型疫苗。而每個國家對這兩部分施打順序都會有不一樣的思維考量。

    當時台灣因為這兩個截然不同思維講不清楚造成爭先恐後,范疇先生曾提出依「陌生人接觸頻率」以及「流動頻率」來判斷施打順序。我很認同,因此我寫了那篇文章來加以補充。我認為施打順序應該不要單用用年齡或職業別來考量優先順序,應該用 #接觸風險的可能性再區分ABC三個等級,如果要量化,可先用職業別先打分數,同一個職業別再依照每個人的感染風險程度進一步分級評分。

    舉例來說,醫院在職業類別屬於接觸風險最高的一群,可是同樣醫院裡面可依照實際接觸機率另外再打不同分數,如產科醫師基本上較少有感染病人,傳染風險較低;心臟科醫師接觸感染風險會較高一點;當然感染科醫師的風險係數一定是全院最高,而非直接接觸的病人行政人員風險係數較低。因此可依照這樣的接觸風險打分數,再乘上職業類別排序的分數,就是每個人的優先施打分數。

    目前社會上爭議很大的就是針對第二類的施打族群,即所謂的「防疫相關的人員」。縣市長理論上他可能會接觸防疫相關人員,也是各縣市的防疫總指揮官,他列入第二類施打對象應無太大爭議。但是縣市政府中的各局處首長及府外的人員,真的都是跟防疫相關嗎?

    即使第一類醫護人員及第二類防疫人員可以優先施打,但也應該如以上所提:#依照感染風險再分三級。之所以會產生第二類特權的爭議,主要是因為指揮中心對於第二類的定義太鬆,讓地方縣市首長自行定義各自的第二類標準,各縣市首長當然都會有自己考量。

    基本上縣市首長不大懂公衛或醫療,但是懂選舉,自然會以樁腳或金主為優先考量。趙少康等人之前批評特權施打,第二類所謂防疫人員被擴大解釋,讓不必施打的人可優先施打,而卻造成要真正需要施打的人沒疫苗可打。我必須說特權的確該罵,但我也認為國民黨罵錯了,忘了刮別人鬍子,之前要先刮自己的鬍子。

    陳時中部長就因為國民黨一陣亂罵,逼得他不得不公布第二類施打前面4名的縣市,竟然都是國民黨執政的縣市。包括彰化縣8238人,雲林縣5499人,南投縣4719人,嘉義市3842人。光這4縣市就占第二類中央及地方造冊總數的73%。這些縣市都屬於規模較小的縣市,4個縣市的人口總數只佔台灣人口的7.2%,但第二類的登錄人數卻佔73%,這前四名縣市才是真正的圖利特權,搶民眾疫苗的大咖。為了選舉,縣市長優先照顧樁腳與金主,但對於真正需要施打的第二類縣市民,可用的疫苗數量被迫減少,這種政治考量,既不符合科學也不符合人道精神。

    感謝趙少康等國民黨政客指出特權問題,但要罵就要罵得有道理,否則反而罵到自己人而自取其辱。

  • 南投醫院心臟科醫師 在 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17 18:02:16
    有 2,249 人按讚

    作者是我以前醫院的同事。文章很長,但很清楚的說明醫材問題醫界反對的癥結和貿然實施後對整個國家醫療未來可能造成的深遠影響。


    「在下持台灣醫師執照,拿的專科是家醫科,證號0005758,目前執照仍有效。自去年十月起停止執業,全職照顧父母,一如花旗前董事長管國霖為了照顧父親提早從職場退下。

    針對醫材政策的變革,我的處境就是一個百姓,而每個百姓都有可能生病,A科醫師掛了B科的號就成了病人,以後台灣的醫療環境變得如何,所有人得一起承擔。

    很多人沒聽過什麼叫『好心做壞事』,不了解一個小的變革有可能造成什麼蝴蝶效應,一聞議題,望文生義,失焦討論,殊為可惜。

    如果有人好奇我的『台灣價值』儲值的夠不夠,在下可以分享,蔡英文總統過去聲勢最低迷的時候,在下曾自掏腰包近一百萬,買下她兩台『小鷹號』腳踏車,以示支持。

    近日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宣佈健保署將針對差額給付的醫材制定收費上限(簡稱天花板),引起軒然大波,舉國贊同與反對兩派對陣,煙硝濃厚。

    衛福部長受到輿論跟長官壓力,倉卒間召開了會議,健保署副署長則頻頻放話搶攻新聞版面,健保署的小編在臉書上貼出許多說帖,但也隨即被嚴詞反駁。

    先說結論:我最擔心的是,若此政策貿然執行,我老了若需開刀,想自費選擇原廠醫材,結果將被告知該醫材公司已放棄台灣市場,不在台灣販售,我只能選擇最便宜的幾種(如以健保署說帖為例,我可能就是選十五種中,最便宜的三種)。

    我的命運被健保署宰制,他們說:現在就只剩健保給付這三種了,其他廠商評估利潤不夠,都退出市場,你就三選一吧。

    我平常不玩錶,不玩車,不玩音響,這類花費是零,但如果有一天,我需要接受手術,我一定想自費買最好的醫材,我不想淪為只能三選一的窘境。

    這個天花板將導致原廠醫材繼藥材之後退出台灣市場。追求頂尖技術的醫師們可能也因此沒意願留在台灣,因為沒辦法練新技術,(上述會議中,婦產科醫師施景中轉述與會骨科醫師發言:『人工髖關節美國已經用到六代陶瓷,而台灣目前用最多是三代,四代價格不好推廣,再設上限可能就沒了?』)

    最後這些頂尖技術者可能移民美、加一展長才,有醫療需求的台灣人怎麼辦?

    這個政策根本為淵驅魚。白話翻譯是:水獺想捉魚吃,卻把魚趕到深淵裡去了。

    我們的未來式,是印度的現在進行式。

    台灣如果和印度施行同一種政策,猶如坐在同一艘列車,他先施行,好比坐第一車廂,你慢施行,好比坐第六車廂。你不必等到最後一刻,才知道窗外風景,你可以去問問第一車廂的乘客,他們看到什麼風景?如果天崩地裂,你當然得趕快下車。

    醫學博士,心臟科醫師張勝南投書提及『印度實施心臟支架價格上限』,結果『歐美支架不敵低價支架傾銷,紛紛退出印度市場,到最後印度只剩下國產支架可用。想要加價使用好一點的支架也買不到。』

    張醫師幽默的自我解嘲說,我們的命運會不會跟印度人一樣,只剩下印度支架可以用,『不會,我們還有中國製的!』

    矛盾的台灣人怎麼不想想,如果對中國製口罩尚有疑慮,那你有多少信心接受中國醫材呢?

    那場會議,醫勞盟直播錄影了半小時,使資訊讓全國人民同步知情,記者嚴云岑報導『現場不贊成聲音四起』,事實上我得到的現場實況不是四起,而是兩造。(聯合報記者羅真比較持平,她寫下:「有少數與會者反對直播」)

    一位是滕小姐,另一位反對直播的是消基會代表。

    消基會經常舉起『民眾應知』的大纛,怎麼這時候反對直播?(陳部長最終打圓場,雖然停止直播,但以逐字稿的型式還原現場。)

    四年前,健保署大砍藥價,一堆原廠藥紛紛離開台灣市場,在中華民國學名藥網站的一篇文章上,消基會曾這麼表態:『過低的藥價,可能會讓藥廠難以生存,或是退出台灣市場,造成民眾就算有錢也買不到的窘況。』

    這次消基會怎麼不擔心:『過低的醫材價,可能會讓醫材廠退出台灣市場,造成民眾就算有錢也買不到的窘況。』

    三年前,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李正喆在臉書發文提及:『一位早期手術患者帶有鈦金屬人工關節頭,,術後功能恢復良好;另一位近期才手術的患者卻沒有鈦金屬人工關節頭,,為什麼沒有?因為健保願意給付的材料費太低,,導致廠商不願意賠錢再進貨或生產,,因此全台大缺貨!』

    近日皮膚科醫師邱品齊的臉書發文提及『這幾年皮膚科原廠藥膏陸續都慢慢退出台灣市場』,羅列已經消失的皮膚科藥物。

    這回健保署說有跟各醫學會溝通一年半才推動天花板政策,結果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等三會聯合聲明表示過去開的會『並未針對差額自費上限訂定過程及程序進行實質討論』顯然健保署權力過大,專斷獨行,他們的權力必須被限縮,讓公正第三方取代他們的部分角色。否則看他們過往的表現,即使是善意,也一步一步把台灣推向地獄。

    過去有幾位醫師立委,家中開的醫院沒人住院也請領健保給付。這種人我主張重罰,把既定的刑責都加倍更好。

    但大多數在崗位上認真工作者,我們是不是該讓他們有一個安心執業的環境,有最精良的武器(醫材、藥材)可用,才能期待多贏局面。

    緊事緩辦,我呼應兒科醫師錢建文投書說的:搶救健保,請即刻召開健康國是會議。

    作者曾環球演講222場鼓勵公民思辨核電是否為台灣必要選項。為家醫科醫師,去年停止執業生涯,全職照顧父母(皆為慢性病患),空檔則勤加閱讀,撰寫推薦序,也以一己之力,每個月舉辦一場有獎徵閱讀心得活動,已超過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