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南宋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南宋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南宋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南宋金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明初鄭和能遠洋航行的基礎是甚麼? (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忽必烈滅宋以後,認識到自己的國家疆土異常遼闊,其實普通元朝人也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疆域空前的大帝國之中。按元朝人自己的說法,叫做「皇元混一聲教,無遠弗屆」。「聲」就是語言,「教」就是宗教或者禮儀、文化。元人還說「區宇之廣,...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阿湯趣歷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南宋金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2:26:17

⭕️第413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慈悲三昧水懺》,水懺,又稱之為慈悲水懺法、慈悲道場水懺、慈悲三昧水懺,為根據印度大乘「佛名懺悔經典」於唐末五代時期所製成的禮懺文本,收錄於大正藏諸宗部。《別譯雜阿含經》中,佛陀將善法譬喻為法水,表示身心具足受戒、懺悔之法,《水懺》取水的淨除之意,契接懺悔法門的修行精...

南宋金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07:18:14

⭕️第40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上座部佛教」,佛教宗派,現今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高棉族、寮國族及中國泰族聚居地等地,還有一些古印度傳承殘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尼泊爾連同印度米佐拉姆邦、阿魯納恰爾邦、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區;與大眾部並列為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因其尊奉巴利三...

南宋金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5:33:46

#辛棄疾的別墅 咱們的文學史把宋朝詞人分兩派,一派叫豪放派,一派叫婉約派。婉約派的代表是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是辛棄疾,這一男一女在詞風上背道而馳,在生活上也是天差地遠。 李清照出身高貴,親爹是官,公爹是官,姥爺是官,舅舅是官,前半輩子錦衣玉食,後半輩子卻顛沛流離:又是守寡又是改嫁,又是被騙又...

  • 南宋金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20 14:00:00
    有 335 人按讚

    明初鄭和能遠洋航行的基礎是甚麼? (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忽必烈滅宋以後,認識到自己的國家疆土異常遼闊,其實普通元朝人也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疆域空前的大帝國之中。按元朝人自己的說法,叫做「皇元混一聲教,無遠弗屆」。「聲」就是語言,「教」就是宗教或者禮儀、文化。元人還說「區宇之廣,曠古未聞」,「中國之往復異域商販,如東西州焉」。即從中國到外國去做生意,就像往返於東邊的省份與西邊的省份之間一樣平常。

    為此元世祖忽必烈發起了一個項目,要編一部《大元一統志》,還要繪製一幅地圖,表現整個蒙元帝國。負責這個項目的機構是元政府中的秘書監,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檔案館或者是國家圖書館。當時中國內地的地圖,如南宋、金的地圖,秘書監已有不少,蒙古人遠征也帶來了一些回回人的地圖。秘書監的地理學家們的雄心壯志是,把這兩種體系的地圖拼合在一起,繪出一幅更大的蒙古帝國全圖。

    這個任務非常艱難,不只是雙方資料的文字不一樣,主要是雙方的科學體系完全不一樣。我們中國的古人認為大地是方形的,所謂「天圓地方」,而回回人則認為大地是球形的。那麼在拼合過程中,漢地圖中說的東方,是不是就是回回圖中的東方呢?問題非常大。

    編纂《大元一統志》的是秘書監的負責人,名曰札馬魯丁,是回回人,其家鄉是布哈拉,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札馬魯丁在忽必烈的兄長元憲宗蒙哥在位期間,曾進獻了幾種天文儀器,其中有一件叫做「苦來亦阿兒子」,是波斯語kura-yiarz的音譯,《元史 • 天文志》說,「華言,地理志也」。但是「地理志」怎麼會是一件科學儀器呢?

    《元史》專門有解釋,稱札馬魯丁所獻的「苦來亦阿兒子」,是一個木頭做的球,表示大地,陸地以白色表示,海洋用綠色表示,陸地佔三分海洋佔七分——這不就是地球儀嗎?可以說大地球形說是在元代傳入中國的。

    除了札馬魯丁以外,秘書監中最重要的掌握海外地理知識的人,以及其他科學家,如天文學家、數學家,都是回回人,都是穆斯林。這些回回科學家,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我們中國人不能盲目自大,認為自己在歐洲殖民者來到中國之前,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每一個民族都是有創造力的,如果你不能吸取別人的長處,一直以為地球是方的,怎麼行呢?

    將伊斯蘭世界和中國的地理知識相結合,表現範圍遠超以往

    秘書監的官僚在編修《大元一統志》的過程中,向忽必烈打報告說,除了元帝國東、西兩邊的漢地圖與回回圖以外,新地圖中還要描繪東南亞、印度及海外諸藩國,需要收集航海圖。除了漢文海圖以外,還需要回回的海圖。報告中提到專門要派人到福建去,那裡有一種圖叫「海道回回文剌那麻」。多年前南京大學陳得芝教授曾經考證說「剌那麻」是波斯語rāh-nāma的音譯,其意義是「行路指南」。他們的要求得到了忽必烈的批准。《大元一統圖》今已不存,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元仁宗時代的《經世大典圖》等幾幅非常重要的元朝留下來的地圖,表現的範圍遠遠地超過了歷朝歷代。

    講到地圖,我們不能不提到有一幅很重要的古代中國地圖,叫做《大明混一圖》,現存於第一歷史檔案館,這個圖現在已經完全朽爛了,一翻就破,有4米多長、寬達3米7,幾乎佔了一面牆這麼大,但摹本還是可以看的。從圖中的國內地名判斷,繪製的時間大概是在洪武二十年左右,也就是1387年,早於鄭和首航約20年。這幅地圖覆蓋的地理範圍極廣,東面到日本、東南亞,南及印巴次大陸,西面更了不得,包括了整個歐洲和非洲,巴黎也繪在其上,還標示出地中海。

    雖然此圖被稱為《大明混一圖》,但圖中多數中國內地地名都是元代地名,且從朱元璋取得天下,至此圖繪成不過二十餘年,其間積累的地理知識不足以畫出這樣一幅地圖,因此它一定利用了元代的資料,應當有一幅元代的底本,但其底本又與官方機構中的科學家們繪製的地圖不同,應當是一幅由元代江南的民間人士繪成的世界地圖。

    民間人士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世界地理知識呢?這非常值得追究。我們迄今在中國本土沒有發現甚麼線索,但是1339年蒙古統治者建立的伊利汗國有一幅繪出歐、亞、非三大陸基本輪廓的草圖,繪圖者是一位地理學家叫穆思脫非,圖中歐、亞、非三大陸的形狀和《大明混一圖》大致相同。這點使我們相信,《大明混一圖》的元代底圖在繪製時參照過與穆斯脫非圖類似的回回地圖。

    《大明混一圖》為甚麼重要呢?如果我們把它和《鄭和航海圖》比較一下,會發現《鄭和航海圖》一類的海圖,通常不管地理方位,起點是南京的龍江關(今南京的下關),終點是東非,以一字長卷的形式表現,像人在一條船上看兩邊,船經過了甚麼地方我就把它畫出來。《大明混一圖》發現之前,歐美人雖然承認《鄭和航海圖》很了不起,居然畫到非洲了,但是認為中國人沒有地理方位感,東南西北不分。所以單憑《鄭和航海圖》還不足以說明當時中國人對中國和海外地理知識掌握的程度。

    而《大明混一圖》可以說是記載了「地理大發現」以及西方人到達東方之前,中國和東方對於世界地理知識的最重要的資料。當時的歐洲人甚至不知道非洲呈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歐洲人長期以來認為非洲的大陸的形狀是一個「7」字形,其南部尖端是拐彎的,認為印度洋像地中海一樣,被包圍在亞洲、非洲之間,歐洲當時的地圖都是這樣畫的。這說明甚麼呢?它說明,早在元代,各民族的科學家們,在吸納海外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地理知識。元代的科學家將伊斯蘭世界的地理知識與原來中國的地理知識結合在一起,表現出當時的歐、亞、非三大陸,除了澳洲、美洲不知道以外,全世界都在上面。這也說明,鄭和在出海之前,海外的方位已經很清楚了。

    小知識:中國古代航海的自然條件

    島鏈:中國所面對的並不是浩瀚無際的西太平洋,在黃海、東海以東是一連串島嶼,即所謂「島鏈」,大致和中國的海岸線相向平行。若從北向南數分別為:千島、日本列島、琉球(沖繩)、台灣島、呂宋(菲律賓)列島等等。所以中國古代的水手從東南沿海的港口啟程,只要知道北極星在甚麼地方,在航行中不會有太大的危險,如果遭遇到風暴或發生不測,向東可能會漂到這一連串島嶼中的一個,向西可能漂到中國大陸沿海,向北可達朝鮮,越過對馬海峽則為日本,向南就進入東南亞。

    季風:中國地處東亞的季風帶,每年4月,東南風起來了,出海的船舶帆一張起,就自動向北航行。而每年到了秋末冬初,北風起的時候,帆一張起風就把船向南推。因此,我們古代的航海稱為季風航海。季節性的航海持續了幾千年,只是在自然動力被人工動力(蒸汽機等)取代以後,季風航海的規律才被打破。

    陸標導航

    中國古代海船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導航法,是陸標導航。在海上航行的時候,舟師——今天叫船老大,大都有一個世代相傳的小本子,記錄航線沿途地理特徵。如要去某一個國家,舟師事先要估計順風需要航行五天,到了某處應當先看到某種形狀的海島,然後如何轉向。海上有時候風大、有時候風小,如果航至第四日某一時刻,應當出現的島嶼已經看到了,雖然天數未足,也應果斷轉向。在陸標與預計航行日程發生矛盾時,舟師的判斷以陸標為第一標準,日程是第二標準。

    早期海圖

    中國的舟師,那些船老大,在世世代代航海的過程中,像師傅帶徒弟一樣,將航路中某一站會看到甚麼——比方說一座山,把山上的廟,古怪的石頭等等地理特徵,都描繪下來,以待他日再次經過時對照,這應該說就是海圖的起源。最早明確提到海圖的是宋代的文獻,存留至今天最詳細的古代中國海圖是《鄭和航海圖》。

    海圖是這樣做記錄的:比方說海船抵達今越南南方的外羅山時,海圖中會提到這座山東高西低,海灣里可以看到有椰子塘,海水有四十五托深。一托就是成年人雙手伸開後兩個中指間的距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一米六至一米七的樣子。

    測量水深的辦法是:水手將繩子的一頭拴個石頭或其他重物,抹上豬油或牛油沉到海底,油脂會沾到海底的泥沙,水手將繩子拎回,就可以用雙手伸直的方式丈量出海水有多深,也可觀察到海底是泥質還是沙質。

    元代的國際交流語言是波斯語

    元朝中央政府設立了兩種翻譯的職位,一種叫做蒙古譯史,把蒙漢語互譯。第二種叫做回回譯史,即翻譯回回人的語言。

    今天,英語被視為國際交流語言,而在10 -16世紀的西域和亞洲許多地方,波斯文是最重要的學術語言,也是通用的國際交流語言。元代與明代中前期,中國的使臣到西域去,都使用波斯文與當地人進行交涉。元代的色目人民族眾多,宗教不同,多數擁有自己的書面語,但是只有回回文,即波斯語,與蒙古文、漢文一起,被列為元代的官方文字。

    舉個例子,我們今天在海外能夠看到鄭和留下來的唯一的實物證據,就是在斯里蘭卡的國立博物館中保存有一塊三種文字合璧的碑,記錄了鄭和代表明政府向當地一個寺院進行的布施。這三種文字是漢文,當地使用的泰米爾文,以及波斯文。

    新觀點:「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甚麼叫「西洋」?

    關於「東洋」和「西洋」的概念,過去討論來討論去,大家沉在史料的圈子裡出不來。我想另闢一條思路,跳出前人討論的範圍。

    為甚麼會有「東洋」和「西洋」的概念呢?

    南海有很多珊瑚礁,很多在水下,到低潮的時候冒出來,人可以站在上面,捕魚是好地方,但是遠航的船舶都知道這個地方危險,一定要避開。怎麼避開呢?兩條路,第一條從中國福建、廣州出洋以後,先向東到台灣或菲律賓,然後向南走;第二條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的港口出海以後,直接沿著中國大陸向南走,從福建、廣東到海南島,再到越南,繞過越南到泰國、柬埔寨。前兩種方法之間的差別,就是前者是沿著南海的東邊走,後者沿著南海的西邊走。所以我就提出了一個新的看法,「東洋」與「西洋」應當起源於上述兩條航線,是航線概念而不是地理概念。

    因此「東洋」指的就是東洋航線所經過的地區,就是從福建、廣州出去,向東到台灣、呂宋(菲律賓)、印尼、日本,這都叫東洋,地理範圍大概是今天南海以東;那麼沿著中國大陸向南走,經過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到印度,沿途所經各地就叫西洋,大概是今天南海以西。東洋和西洋的界限就在於南海的珊瑚礁。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南宋金 在 看書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4-05 22:17:56
    有 0 人按讚

    2018.04.05。Priest,《有匪3:多情累》,奇幻基地,2018。
    .
    台灣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2556
    簡體版:https://www.amazon.cn/dp/B073LT6BNX
    .
    交錯著看《有匪》和《霸官》,兩者皆選了南北分立的朝代來寫。《霸官》裡的南頌、大今、魑離是架空設定,不過以南宋、金國和蒙古為原型,北燎就是遼國了。《有匪》寫朝堂、寫武林,從後生視角去寫當年武林前輩的輝煌,再寫後人的各種情狀,《霸官》則有更多權謀鬥智的部分。
    .
    接下來要看的《光明行》,選的朝代是西漢末年、王莽篡奪天下之前。和《台北故事》一樣曾在鏡文學上面發表。另外該來看看徐皓峰的《刀背藏身》,寫民國時期的武林人物;還想來把《城邦暴力團》和還沒寫完的《大唐李白》看完。若論武俠相關,昨天在逗點攤位上看到塗翔文《與電影過招: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也可以找來電影一併參看。徐皓峰的多篇短篇已由他自己改編為電影。
    .
    #改編影視漫劇

  • 南宋金 在 歐崇敬博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2-18 19:03:06
    有 2 人按讚


    02907如果八十才是老天賞臉的古代好運好命
    What if Age 80 Means the Real Good Life?
    漫長華人歷史/周代到清/三千年歲月
    公元1900前/老百姓平均年齡/三十八九/原因容易
    連二三級官員/不貪污時/僅得溫飽/屋舍狹小
    妻兒還得/自行砍柴打水
    只有王宮貴族皇家骨血/佔盡國家稅收/兩成到八成
    標準的/階級奴隸社會
    缺乏養生/營養學的時代裡
    即使帝王后妃/要越過六十/也得天公賞臉
    或/外加基因/完整
    越過八十/這可是全靠天命
    肯定要有些/無上命令/看不見的手/給了方便
    是何原因/從古到今/福祿壽喜俱全
    各種高階層/表現場面/三十人而已
    春秋老子/寫了道德經
    魏國國師子夏/百餘歲高齡
    宋國植物園園長/匯集所有道術原理
    有機飲食/乾淨水源/偶爾只籌五穀不足/還領著弟子十餘人/逛園子遊學
    講仁義的孟軻也過了八旬
    荀況三次祭酒/領導稷下學宮/活過九旬
    陳平六計安天下/宰相太尉每屢全在府第/兩漢三國的唯一
    高允/北魏儒學大將/年到九十八
    梁武帝建構中國式佛教/八十多歲還能嚇退侯景
    隋唐名將秦屬寶/高宗宰相劉仁軌/李世勣
    二十首名詩賀知章/五福老人郭子儀/六祖神秀/七祖普及/華嚴國師澄觀/南越石頭也活了九十幾
    黃檗大師寫了傳心法要/請君喝茶是趙州
    南宋金朝虛照國師/萬松行秀/大開北方法門
    關漢卿站在元代/寫了六十萬言/白話劇本/九十多高齡的他/自稱總是/往來北京城/妓院胡同
    羅貫中站在明朝初年/帶著三國水滸/名滿江湖
    禮部尚書錢謙益/打破世俗/取回名妓柳如是/跨入清朝/享壽八十三
    乾隆文豪袁枚/佔了金陵織造隋園府/詩在人間七千
    帝王外加元世祖/乾隆爺/話說當代/世界級外交官顧維鈞
    小說大俠金庸/一級作家/茅頓巴金/南北畫家齊白石張大千/建築大師貝聿銘
    不容易的因緣/空間中/誰給的養分/數百億曾經出生在神州和附近島嶼/僅僅幾十位/好命運高人

  • 南宋金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5-21 11:45:35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 南宋金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07-17 20:40:56

    Wong Wai Man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結束了,法國拿了冠軍,但人們記得的,是克羅地亞。

    這不是一支球星雲集的勁旅,除了隊長莫狄效力皇馬外,其他球員都不是一般公眾認識的球員。

    但他們那打不死的拼勁,令世界眼前一亮。

    球員的相貌奇特,岩岩巉巉,風塵僕僕,像梁山泊的好漢,每人都有自己不凡的成長過程。

    他們用足球的方法,告訴天下,克羅地亞的故事。

    苦難的民族,百年的抗爭,在蘇聯鐵掌下的不平,然後和塞爾維亞的血戰,一九九一年才宣布獨立,才能組織自己的足球隊。

    人口才四百多萬,不為人知的中歐山城,沒有什麼令世人注視,他們才想到了足球。

    不是傳統的足球王國,沒有萬人迷的球星,他們有的,只有一顆鐵血丹心。

    他們打不死,因為這個民族一直都是打逆境波。

    用足球告訴你克羅地亞,一個用人志挑戰天命的故事。

    這隊球員,用中華文化的角度,可以稱之為「士」。

    士,現在說法,一般稱之為知識份子,或者讀書人。

    中國古代,對「士」的要求,和現在稍有不同。

    不單是有很高學歷,攞了博士學位,躲在大學找個安全位置,做做研究,一星期教十幾小時課,搞下人事,平常一副了不起樣子的,就叫「士」。

    古代的士,知識份子,稱為「儒」,是人群需要的人(人+需),人之需也。

    孔子的學生子張,在孔子死後,承傳孔門的責任,繼續授課,他對「士」的要求,是這樣的:

    士見危致命,
    見得思義,
    祭思敬,
    喪思哀,
    其可已矣。

    一個知識份子,見到社會、時代艱難的時候,會自動的走出來,挑起這個責任。
    見危致命,準備將整副性命,交給時代了。

    像文天祥,在南宋無路可走的時候,即將亡國了,才被委任為末代宰相。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出任也只能是死路一條。他可以想方法不做的,但中華文化的士,見危致命,不可為也要擔當,將命交給時代了。

    他沒有畏縮,他知道這是他的責任。

    見得思義。

    義者宜也。
    一個士,得到什麼利益時,第一時間應該考慮,是否本份應該得到?

    末世時候,金權勾結,官員和企業,親屬交結,官僚和議員,家屬和企業。
    一般人生活艱難;玩弄權勢關係的,遍地黃金。
    這個時候,是見得思義,考驗人性的時代道場。
    每天問自己,這是否你應得的?

    這是士的基本反應。

    祭思敬。

    祭,不只是宗教上,鬼神上的拜祭。是對一切形而上,天人之間的宇宙規律,有一股敬意。

    宇宙運行,有一股規律,物壯則老,盛極而衰。
    春夏秋冬,陽盡陰生,陰盡陽來,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孔子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

    宇宙間第一條法則,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離,美好的都會朽壞,擁有的都會失去。

    但不應為這難過,因為陰陽不測之謂神。

    如果陽是好的,陰是壞的,你永遠不知道什麼際遇才是真好,什麼才是真壞。
    神,是莫測的意思。
    好好壞壞,順順逆逆,併構出你的血肉人生。

    少年讀書不成,貧困掙扎,生活奔波,才練得踏實感恩,知足安穩。
    學業上一帆風順,工作時便覺人事折磨,諸事不順,懷才不遇。

    好壞之間,往往神妙莫測。

    敬,才會尊重這個宇宙規律。

    喪思哀。

    狹義說,喪事即我們現在說的白事,但《禮記》說的喪,廣義的包括了時代的失敗。

    一個士,對時代的失敗,應有自發的悲憤,有責任的痛思。

    像今日香港,官商勾結,大白象工程淘空香港儲備,流向特權關係的戶口;
    中聯辦又在故說八道,歪曲基本法;
    官員不負責任,議會顛倒黑白;
    基層無法生活,社會騙詐四起……

    香港的知識份子,有責任「喪思哀」,對時代失敗悲憤。

    子張說:其可已矣。
    一個知識份子,具備這四點,也算是可以了。

    #廿三條 #香港民族黨 #FCC

    2018年7月17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