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南亞透心地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南亞透心地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南亞透心地磚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00523 ‧ 北車大廳] 在北車大廳席地而坐的議題,印象中從2012年的紅龍事件開始,每年開齋節前都要被拿來討論一次。最近台鐵傳出要以「維護旅客購票權益、衛生及國際形象」為理由,永久禁止民眾坐在北車地板上,引起很大的爭議,今天有500多位民眾到北車大廳,訴求這個空間應該維持對所有人開放...
南亞透心地磚 在 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23 ‧ 北車大廳]
在北車大廳席地而坐的議題,印象中從2012年的紅龍事件開始,每年開齋節前都要被拿來討論一次。最近台鐵傳出要以「維護旅客購票權益、衛生及國際形象」為理由,永久禁止民眾坐在北車地板上,引起很大的爭議,今天有500多位民眾到北車大廳,訴求這個空間應該維持對所有人開放。
坐在北車大廳(官方名稱為「多功能展演廳」)地上的人是很多元的,絕大多數移工只有在週日會出現,卻頻繁在每則相關新聞的留言中成為挨罵的箭靶。很多人生氣的原因,是「為什麼他們在這裡(妨礙我走路),而不是去別的地方?」
我2017年曾記錄過「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每週日在北車的地板圖書館,那裡不只是愛書人與作家聚集的地方,也是聊天、紓壓、協助彼此排解疑難雜症的所在。就我和移工聊天時所聽到的,他們在北車聚會的原因,主要還是北車三鐵共構的便利性,週休一日的休息時間很寶貴,無論是在台北工作的移工,或從新北、基隆、桃園、新竹等地過來的朋友,都方便在北車相約。而在這個像迷宮般的車站裡,大廳是最大最好認的目標。為什麼席地而坐,得到的答案都有點答非所問,常常是「大家就都坐地上啊」,稍微明確一點的,就跟所有會坐在北車大廳聚會、等車、等人的台灣人─包括我─一樣,因為那裡沒有椅子。
或許在許多人眼中,這群移工是面目模糊的群體,但每個地板上的人,都有他們來到這裡的理由。下面擷取一段《環島讀冊》中對地板圖書館的回顧。我當時訪談的庭寬與婉琦,這次也書寫他們對北車大廳禁坐的看法,以及非常貼地的觀察:
〈能席地而坐的平等:紀念我在北車大廳5年的日子〉
https://bit.ly/3ghus56
〈我們一起坐在這裡的理由:台北車站移工群像〉
https://bit.ly/3bXKBJm
---
2017夏,台北
台北車站大廳聚集不少穿著正式的穆斯林,五顏六色的罩袍,在大廳的黑白地磚上開出一朵朵亮麗的花。他們鋪開地墊,攤開用紙盒與塑膠袋裝的家鄉菜或麥當勞、肯德基,就像一個歡樂的室內野餐會。
這天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禮拜活動,已將地板圖書館的擺設張羅妥當的印尼看護Tantri,用非常台灣的口語為我介紹:「今天是大拜拜。」
Tantri來台灣工作快八年,常為吃虧受騙的看護出頭、找資源解決問題,很多人喊她「媽媽」。由於愛看書,她拿出薪水買書,想在基隆設閱讀空間,因為書讀多了,就比較不會被人欺負。但基隆的移民工相對少,成效有限,她後來與燦爛時光合作,加入北車地板圖書館行列。
她說,每個禮拜天拖著一大行李箱的書外出,很多鄰居以為她要逃跑,後來燦爛時光送一個透明的行李箱給她,才化解別人的誤會。
我邊聽邊跟著她一起笑,卻覺得很心酸。
移民工與台灣常客們以地板圖書館為圓心形成各自的小圈圈,有人玩桌遊,有人拿出字典,當場上起語言課,好好聊完一輪後,臨走前再借書回家。這裡的常客有讀者也有作家,笑容開朗的印尼看護工Umi,每天忙完家務後寫作,寫了六個月,以幫傭生活為題材的書即將出版。
Umi偶爾也會將她照顧的腦性麻痺孩子一起帶到北車大廳,看在我們眼裡,每周難得一休還得工作太不合理,她卻認為那是雇主對她的信任。
有些移工會把平日照顧的長輩、小孩帶到北車大廳一起聚會,車站一角有一列電動輪椅,移工們一面話家常,一面為輪椅上的阿公阿嬤餵飯。來到熟悉的北車主場,身邊有朋友陪伴,那瞬間,縱使仍進行家事勞動,氛圍卻稍有不同,雇與傭,上對下的關係,在這裡稍稍鬆動。
但更多時候,移工不得不帶著照顧對象一起休假,因為「阿嬤只吃我餵的飯」、「小朋友只聽我說的話」。這是自願而為的加班,還是情感綁架式的加班,就有些難說了。
我站在旁邊觀察,除了原本就熟識,會主動踏進移民工聚集範圍的台灣人並不多,對移工在北車聚會,這幾年雖多了理解的聲音,多數路過北車大廳的台灣旅客,仍沿著大廳外緣繞過聚會的移民工,匆匆趕往下一個目的地。
或許,某些旅客們血緣上的家人,情感親近的對象,正是這群飄洋過海的「陌生人」。
常客之一的尤絲妮這天沒來,她是印尼家庭看護,二十七歲,來台灣快八年,最近剛換雇主,一個月只休一天假。她第一次造訪地板圖書館,借走燦爛時光創辦人廖雲章寫的《流浪西貢一百天》,雲章以為她是以看照片為主、中文閱讀為輔,還書那天,尤絲妮與她分享心得:「我覺得書裡描述的越南,有些地方和印尼很像」,雲章這才確定,尤絲妮的中文能力是數一數二的好。
若不看尤絲妮的大頭貼照片,光從她在臉書發的中文動態,絕對不會發現她是外國人。我用臉書Messenger敲她,問她的中文怎麼學的,她說,她剛到台灣時照顧一位阿嬤,不久阿嬤的侄媳婦住院,她幫忙照顧一個月,那位侄媳婦很有耐心地教她中文,她把單字與發音記在小本子裡。
有自己的手機後,她打開手機的注音輸入法,「我把每個音都按看看出現什麼字,然後就這樣連起來」,再搭配GOOGLE翻譯與陪阿嬤一起看中文配音的韓劇學中文。現在她照顧一位阿公,每天陪他去圖書館,阿公看報紙,她看中文書。
喜歡蘇打綠是尤絲妮中文能力突飛猛進的一大原因,她去年就看了三場演唱會,為了理解每首新歌歌詞花了極大功夫。她也喜歡徐佳瑩,「她把別人的歌唱成自己的味道」。
有些台灣人的中文用詞和語境,還不一定有她好。若家鄉文字是鄉愁解藥,對陌生國度的融入感,就從讀懂異鄉文字開始。
南亞透心地磚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還記得小編之前跟大家介紹過一系列的鶯歌陶瓷產業故事嗎?
產業談完後,就讓我們了解更多「人」的故事吧~
【#MIT產業行腳 #亮點人物專訪】
打造產品創新,擁抱電商的五福窯── 蘇俊霖
蘇俊霖是鶯歌五福窯的第二代,在小編拜訪窯廠的這一天就是由他負責接待我們,初見蘇俊霖,這個大男孩身材高大,性格也很爽朗。
當我們一進入窯廠,他就開始與我們說明從小到大在窯廠所見所聞,並介紹各種設備及陶瓷製作技法,從陶瓷土塑型修邊、上彩色釉再到花樣裝飾,最後進入隧道窯,如數家珍的程度,霎時間真有一種跟著媽媽進灶腳的錯覺。
參觀完窯廠,我們聊起去年獲得MIT台灣金選的「蒸煮鍋」, 三件一組由上蓋、蒸籠、底鍋三件組成,底鍋可煲湯、燉煮,中間蒸籠可同時放入想蒸熟的菜餚,蓋上鍋蓋,當湯煮好的時候,中間蒸籠的食物也完成料理;因為陶瓷均勻導熱的特性,在蒸煮的過程中,能均衡而持續的把熱能傳導內部原料,是相當聰明的設計,還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的肯定。對此蘇俊霖說,是很榮耀,但背後要付出的成本真的蠻高的,像要把產品寄到德國並確認不會破損,獲得獎項後還要付費取得證書。光這一筆費用就讓他大喊吃不消。
其實五福窯最早是生產拼花地磚的,曾隨臺灣經濟起飛於外銷市場有相當出色的表現,不過因外銷市場逐漸被中國取代,五福窯經歷多次轉型,創辦人蘇良政(蘇俊霖之父)還是堅持根留臺灣,工廠絕不外移,將技術保留傳承並持續研發創新。
已經有好的技術及轉型創新思維,更還擁抱電商建立網路商店,那為何還會因為一筆參加競賽的經費苦惱?
蘇俊霖說出了很多傳產面臨的難題,他表示目前五福窯仍有一些問題,例如產量很難提高、想做行銷卻擠不出經費等,明明產品很優質,卻不懂設計、行銷包裝,看起來得到一座紅點大獎好像很厲害,但實際上還是會有些捉襟見肘的時候。不過蘇俊霖並未因此裹足不前,他反而像個衝浪選手一樣,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往浪高困難的方向去闖,他非常積極的參與每次微笑標章的展銷活動,也希望透過 MIT 優質製造的品牌形象打入東南亞龐大的市場。
要結束訪問的時候,小編想起以前用「蛇窯」燒陶器的老師傅,可以單憑肉眼觀察窯內火光的顏色,就辨識出溫度的稀世絕活,想想他們可以透過肉眼就看出1100度與1000度的微妙差別,那是多厲害且專精的一門功夫。回頭我給蘇俊霖拍了這張照片,衷心祝福他的努力不懈有一天也能幫助他練就像老師傅們一樣的神技,幫助他站上臺灣陶瓷產業界的翹楚位置。
#MIT臺灣金選
#五福窯俊霖gogo加油
#一起努力打造臺灣製造好名聲
#貼文轉載自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milemit/
#更多台灣產業故事請持續鎖定產業行腳臉書與MIT微笑標章臉書
南亞透心地磚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6貿易自由化商業評論
五福窯業有限公司
MIT 好鍋 一直都在
擁有瓷土與天然氣資源的鶯歌苗栗地區,兩百年來都是陶瓷產區,全盛時期有200 家陶瓷工廠,創下400 億的產值。成立於1973 年的五福窯業有限公司,以生產拼花地磚起家,後來轉為製造花瓶、餐具等日用陶瓷,就曾經歷歐洲大量訂單的生產榮景。1990 年後,面臨著工資上漲、產業外移以及國人生活型態的變遷,鶯歌陶瓷也開始逐漸蕭條。面對時代轉變,五福窯業戮力提升競爭力,以擺脫困境。
根留臺灣,堅持繁複的高門檻技術
自1996 年起,開發生產高溫耐熱瓷,正如五福窯業第二代接班人蘇正義說:「MIT 品牌要走出自己的路,一定要在品質上下功夫,才能脫離價格競爭的泥淖。」為精準掌控產品品質,採取製程較為繁複的「機器壓製法」,先以真空土歛機揉製瓷土,再以模具油壓機壓製出瓷胚,成為臺灣大型專業製造陶瓷餐具、耐火砂鍋、耐火烤盤的專業廠商。
第三代接班人蘇俊霖則說:「工資低廉只是暫時性的,與其這樣,只要把品質和成本掌握好,就能把技術留在臺灣。」比方說,五福窯業採取全數半自動化設備,降低勞動人力與成本;製程的集中規劃,每月只開兩次窯,大幅降低燒製成本,克服原物料、瓦斯逐年不斷上漲的壓力。
政府資源挹注,產業升級轉型靠山
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的浪潮、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關稅減免帶來的門戶開放,蘇俊霖表示:「一般量產的陶瓷餐具比較難競爭,五福窯業的競爭優勢是在耐熱瓷這部分,不過,隨著中國與東南亞的陶瓷製作技術的進步,我們必須奠定自我品牌價值,因為如果消費者對品牌沒有印象,那就是『沒有差』的概念。」
從2014 年接手以來,蘇俊霖也經歷臺灣傳統產業轉型的共同挑戰:「從代工變成品牌經營,大多是屬於研發和包裝這方面,這是最困難,也最燒錢。」原本研發和行銷,對以製造為主的傳統產業來說就是全新課題,加上研發與行銷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卻又充滿不確定性。
在關鍵時刻,政府資源的挹注成為五福窯業轉型的靠山,蘇俊霖感謝說:「藉由提出計畫,獲得政府的補助項目,不但降低落實計畫的風險,也大幅減輕公司的成本壓力。」申請補助,提升研發與行銷能量近年來,五福窯業獲得經濟部「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CITD)」專案補助,進行耐熱瓷易潔開發計畫,研發出獨特的二氧化矽奈米保護層,讓油汙無法滲入,使用後味道不殘留,還可用菜瓜布刷洗,不留刮痕,備受消費者肯定。
另外,在「因應貿易自由化加強輔導型產業之共通性輔導-五福窯業品牌與包裝設計計畫」,委由設計公司,設計出五福窯業品牌識別LOGO、形象文宣、包裝設計品牌、新型錄等等,加強行銷能力,成功媒合十餘款產品至5 家電商通路上架銷售。雙管齊下的努力,一方面透過研發技術
提升產品品質,一方面透過行銷的包裝與打開通路,讓五福窯業的整體營業額向上提升20%。
增加產品曝光,走進消費者家中
除了針對現代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研發設計符合市場需求、實用性與設計感兼顧的創新產品,五福窯業也積極參與國內外比賽和展覽,與設計公司配合,設計聯名商品,增加產品曝光度。
品質優異的產品,接連兩年入選「MIT 臺灣金選」。2014 年金選「養生鍋302」,冷熱守備範圍從攝氏- 5 度C 到600 度C,仿效金屬湯鍋的獨特造型,一上市就獲得消費者青睞。2015 年金選「陶瓷煎盤」顛覆了鍋具與餐具間的界限,擅用陶瓷的保溫特性,讓桌上佳餚每一口都暖呼呼。
五福窯業堅持根留臺灣,傳承MIT 的優良技術與品質。符合健康養生概念的產品,致力發展自有設計與品牌產品,蘇俊霖說:「比起進口餐具,五福窯業一直都在,高品質商品,中價位定價,希望讓所有家庭都能輕鬆擁有MIT 好鍋。」好鍋不寂寞,自由貿易化下,相信全世界有更多家庭會喜歡五福窯這樣的好鍋。
----------------------------------------
圖一:貿易自由化與產業蕭條的衝擊,加強五福窯業建立品牌的決心。近年來積極研發符合現代需求的商品,透過政府協助,進行品牌與包裝設計計畫,推出專有窯品牌識別LOGO、形象文宣等,讓消費者看到MIT 的好品質。
圖二:五福窯業強調:MIT 品牌要走出自己的路,一定要在品質上下功夫。
圖三、四:五福窯業獲得經濟部專案補助,進行耐熱瓷易潔開發計畫,研發出獨特的二氧化矽的奈米保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