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南亞科技宿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南亞科技宿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南亞科技宿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南亞科技宿舍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436的網紅蔡惠婷 新竹市議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昨天某科技公司竹南廠爆發多位外籍移工確診,該公司管理人員擔心員工染疫,要求全體員工都要進行快篩,預計3日起將進行全公司7300名員工的快篩,連位於新竹市總公司的移工也要載去苗栗竹南廠進行快篩 ‼😱 而陸續曝光的照片更令人擔憂,為何幾處不同廠區的員工會一車車被載到苗栗?🚐🚐🚐這樣為了篩檢而造成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4月27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GoILtJbeAP0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 南亞科技宿舍 在 蔡惠婷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03 18:13:40
    有 262 人按讚

    昨天某科技公司竹南廠爆發多位外籍移工確診,該公司管理人員擔心員工染疫,要求全體員工都要進行快篩,預計3日起將進行全公司7300名員工的快篩,連位於新竹市總公司的移工也要載去苗栗竹南廠進行快篩 ‼😱
     
    而陸續曝光的照片更令人擔憂,為何幾處不同廠區的員工會一車車被載到苗栗?🚐🚐🚐這樣為了篩檢而造成跨縣市大規模的移動跟群聚,不也是防疫的隱憂嗎?而且新竹廠與苗栗廠員工是否有接觸交集也不得而知,是否需要全面快篩,而影響醫療量能,也是需要仔細評估與考量的。
     
    所以今天我便接到了許多陳情:新竹廠的員工是否能在新竹市篩檢就好?
     
    也因此,我今天不斷連繫衛生局、市政府、科管局、甚至打電話去該科技公司新竹廠(但可惜一直打不通)也透過該縣市議員伙伴了解苗栗情形。感謝邱顯智立委團隊今早也馬上連繫了疾管署,而疾管署的回應:「不清楚這樣的計畫,全權交由地方指揮中心處理。」我認為中央指揮中心應該 #提出明確的企業指引給地方政府,而不是一句不清楚,而造成今日這樣讓人擔憂的局面!🥺 另外也感謝宋國鼎律師 苗栗縣議員,一直持續為我們了解最新狀況,希望相關的篩檢計畫能陸續公佈出來,化解大家的恐慌與疑慮!
     
    另外,關於企業自購快篩,中央目前還沒有給出任何指引,這樣的速度令人擔憂,病毒不會等人😈,如果專業的指揮中心都未能給出指引,只會讓公司企業無所適從而各自為政,產生類似今天這樣跨縣市集體快篩的案例。

    我可以理解公司企業因為疫情,要求員工全面快篩的立場,但詳細的計畫在沒有任何公布的狀態下,只會造成更多人的恐慌,苗栗與新竹也是息息相關的密切生活圈,許多人因著工作往返,一不小心可能就會產生跨區擴散的風險。  
     
    針對該公司想要進行全體快篩、關心員工身體心情的出發點,還是予以肯定。不過,也要提醒應避免增加無謂的群聚,反而徒增傳染風險。大原則應該是:儘可能要分時段、分區、分流進行;而該公司跨縣市的三個廠區,就應該分開做篩檢,有任何考量或計畫,也可以委由主責的縣市政府說清楚講明白,避免無謂的恐慌。

    至於已經傳出確診案例的廠房以及員工宿舍,當務之急務必做好出入口管制、各樓層的消毒,並加強出勤員工的身體健康管理恐怕才是要務。另外,長駐該科技公司的供應商、設備商,也是要關心與考慮匡列的對象。
     
    由於今日有新竹區員工陳情,經與新竹市府及科管局連繫後,得知本起快篩工作是由苗栗縣政府主導,因此也在此呼籲苗栗縣政府:
     
    1⃣ 務必考量縣內的快篩能量,精準快篩,以免產生不必要的偽陰、偽陽等困擾與額外負擔。
     
    2⃣ 避免增加不必要的人潮群聚,反而讓原先沒有機會接觸病毒的員工暴露於危險環境中,徒增防疫破口。
     
    3⃣ 協助廠商做好廠房動線管理與清潔消毒
     
    4⃣ 協助廠商做好移工朋友的疫情宣導、自主健康管理,以及確診者的醫療照顧。
     

    至於 #移工防疫 部分,我早在半個月前全台大停課前,已注意到這問題,5/15-16時也發文宣導:
     
    🧕全台70萬東南亞移工因為語言落差造成防疫資訊不對等
    https://reurl.cc/j88q3m
    🙏努力聯繫牧師說明疫情讓全台破萬人的菲律賓教會停止聚會
    https://reurl.cc/6aa5Gb

    呼籲政府一定要特別留意到這塊:
    來異鄉在許多行業工作的移工,有可能因為語言不通,無法即時了解台灣的防疫狀況與措施,所以相關單位是否能 #即時翻譯成東南亞語言,並 #確實透過各種管道,具體讓所有移工知悉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今天看到科技廠有許多移工感染確診,讓我很遺憾,抱歉努力還不夠,今天跟市府聯繫了解後,未來勞工處將會針對移工的部分,透過宿舍或仲介公司,再做 #衛教工作的強化,以及 #規劃專for移工的篩檢站。
     
    竹竹苗地區是許多人的生活共同圈,讓我們把每個位置的角色都做好,各單位與主管機關都能盤整相關資訊,讓每一個地方每個環節,都能謹慎守住。🤜🤛
     
     
    #竹科篩檢站於今日正式運作啊🎊
    #為什麼還硬要送去苗栗呢
    #新竹廠員工留在新竹市篩檢就好
    #積極避免跨縣市快篩群聚再發生
    #請市府密切留意跨縣市快篩移工的健康管理
    #加強東南亞語即時衛教宣導

  • 南亞科技宿舍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30 20:00:00
    有 697 人按讚

    【#小端網絡觀察:營多麵風味之母去世,全球網友悼念:「學生時代最美好的記憶沒了」】

    1月27日,全球最大即食麵品牌Indomie營多撈麵的創造者、被稱為「Indomie之母」的印尼人努努克·諾拉尼(Nunuk Nuraini)在印尼逝世,終年59歲。據營多發言人稱,「努努克安詳地回到伊斯蘭教的神阿拉身邊」,但未有透露死因。許多網友聞訊紛紛表示,「學生時代最美好的記憶沒了」。

    努努克早年畢業於Padjadjaran大學食品科技系,隨後擔任泡麵風味開發經理近30年。她首創的快熟面調料包,使營多麵成為印尼市場最受歡迎的快熟麵品牌,也因此被譽為是「營多麵之母」。如今Indomie已經銷往全球超過80個國家,努努克巧手調製出的多款營多麵速食麵口味,包括印尼雞湯、巴東牛肉、雞肉咖喱等,幫助Indomie成為了人盡皆知的快熟面品牌。而經典的印尼撈麵口味是更紅遍八十多國,被封為「印尼之光」。

    早在2019年11月,《洛杉磯時報》就在「官方速食拉麵影響力排名」將Indomie的燒烤雞肉風味評為最佳,而印尼炒麵風味則位列第十。

    在推特上,努努克的去世震動了整個東南亞。荷蘭駐印度尼西亞大使Lambert Grijins贊揚努努克「創造了史上最好的印尼炒麵」,印尼網友更是因爲擁有努努克而自豪「長期以來,印度尼西亞一直是一個很驕傲的國家,因爲它擁有營多麵」「感謝你改善了無數人的生活,我從心底里感激你」。

    而近鄰馬來西亞的網民也深情的感謝努努克幫助了許多吃不飽飯的學生,「你值得最高級別的贊揚,因爲你的發明將無數的學生從飢餓中拯救出來。」擁有超過5萬粉絲的馬來西亞媒體公司MGAG更是製作了特殊的meme,對努努克表示感謝「謝謝你,你是個傳奇」。

    在整體地區收入水平降低的影響下,營多麵幫助許多東南亞人渡過難關、努努克也因而在很多人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據聯合國2020年7月30日發佈的報告,COVID-19疫情正將東南亞推至「社會經濟危機」邊緣,可能逆轉數十年來的減貧進程。約2.18億非正規就業人口被衝擊,東南亞整體經濟萎縮0.4%,而海外勞務匯回款項可能減少13%或100億美元。

    努努克離世消息發佈後,許多港台網友在臉書上發帖文悼念、稱贊她爲「現代偉人」「傳奇」並感謝她的貢獻:「感謝妳為我們帶來這份美味」「致敬🙏🏻 由細食到大的味道,真係好好味,RIP(致敬,從小吃到大的味道,真的好好吃,RIP)」「多謝你發明嘅indomie 陪伴咗我最窮困又肚餓嘅日子(謝謝你發明的indomie陪伴我度過最窮困又飢餓的日子)」,也有網友感到遺憾,「琴晚先講緊想食(昨晚正講著想吃)」「咁後生(這麽年輕)…」

    多家外媒也有報導努努克去世的消息。BBC駐新加坡分社的記者Yvette Tan特意在報導中撰寫了評論、稱贊努努克是「一個東南亞的偶像」:「可以說Indomie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著特殊的地位——這是當你的母親幾位忙碌的時候會爲你烹飪的美食,也是你深夜飢腸轆轆時總會想起的夜宵。」BBC更是形容,對營多撈麵的熱捧在部分地區已成「邪典般的推崇(cult favorite)」。而CNN提到,許多拉麵的粉絲都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向努努克致敬,感謝
    爲公司開發了「mi goreng(印尼炒麵)」等經典拉麵風味。

    營多拉麵低廉的價格使其成爲不少中低收入地區家庭的主食,幫助不少人果腹。CNN曾在2019年報導,由於每包Indomie僅售54奈拉(15美分),營多麵是非洲國家尼日利亞銷售量最高的方便麵品牌、占據了總市場的74%。而在2017年,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州長里德萬·卡米爾(Ridwan Kamil)在其Instagram帖子中稱讚努努克為「kos(寄宿家庭)孩子的英雄」,也是因為營多麵對學生們來説是一種受歡迎、美味又實惠的餐點。

    對許多網友來説,營多麵就是學生時代的代名詞。因其價格便宜,在台灣和香港都頗受歡迎;不少學生都會在手頭拮据的時候囤上好幾包,或是晚上當宵夜吃。網友們紛紛回憶,「在台灣讀書的年輕人來説,他也是月底吃土的好物品,怎麽煮都好吃」「大學時代都是一箱箱搬著吃」「大一寧願窩在宿舍吃indomie也不想買學餐」「感謝他陪我度過每個月底」。

    而對於許多香港網民們來説,營多麵也是大學時代的經典美食:「拯救左好多學生,又平又好食(拯救了很多學生,又便宜有好吃)」「呢個麵陪左我成個大學生涯,雖然好撚肥,但真係好撚好食(這個麵陪伴了我整個大學生涯,雖然很容易長胖,但真的是很肥很好吃)」;就連在身在澳洲的網友也表示,「(營多麵)是澳洲的美食呀!」

    除了悼念創始人離世外,不少網友曬出用營多面製作的美食圖片,稱贊營多麵又便宜又好吃。除了單獨作爲主食,更有網友開發出了營多麵花樣繁多的烹飪方法、讓其進一步爆紅:可以做鐵板炒麵、也可以做蛋包麵、湯麵甚至是拉麵比薩。

    但作爲即食麵,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對營多麵調料包中的大量添加劑表示擔憂。有網友普及:「常識話你知,即食麵,尤其係湯包,有好高份量鈉質,一包足夠每人每天最高攝取量,所以湯包不要全放入面湯內煮,只能放部分,又不要飲用麵湯/味精湯」,更有讀醫科的網友表示「因為讀醫科,從來不買即食麵」。

    你有什麽跟營多麵的回憶或者特殊的營多麵烹飪方法嗎?快來跟小端分享吧。

    圖:Twitter @My_MGAG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營多麵

  • 南亞科技宿舍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23 15:18:57
    有 260 人按讚

    台灣不缺人才,缺舞台!施振榮:最怕年輕人眼裡只看的見中美日韓
    文— 張道宜 . Cheers雜誌 2020-11-23

    從「宏碁創辦人」、「品牌教父」、「Stan哥」,75歲的施振榮在科技業戰功彪炳,但許多人不知道,他還是一位攝影好手。

    拿起逾50年前施媽媽送給他的單眼相機,不只架勢十足,解釋起攝影原理毫不生疏,還反問記者,「你聽得懂嗎?」

    這部寫滿時光刻痕的相機,對施振榮別具意義,因為是他年輕時建立自信的開端。當年進入交通大學後,他謙稱自己是重考生,「比較油條,願意為大家服務」。

    從喜歡攝影開始,施振榮一口氣創了攝影社、桌球隊、排球隊與棋橋社,無形間也成為他養成領導特質的開端。

    「我說的領導,不是上對下的指揮,而是平輩領導。大家都是同學,誰要聽你的?」施振榮解釋。

    特別在球隊,場下是隊長,要整合全隊;在場上也是球員,要並肩作戰,以勝利為最終目標,「這個時候,隊長的責任除了策略,還要提振大家的信心。」

    「策略與信心」,同樣是現在施振榮試圖帶給宏碁集團的價值。雖然宏碁在2014年進入執行長領軍的「陳俊聖時代」,但施振榮在轉型過程中,仍扮演輔助新事業成長的角色。

    一直到今年,他每個星期還是會花一天時間與公司30歲上下、負責各項專案的經理或副理開會,確認計畫進度。

    「Acer作為一個後來者,跟著人走,一定沒門。我現在看到一個窄門,就要慢慢擴大,這是我定義的策略,」

    施振榮指出,例如國外做公有雲,宏碁就推出私有雲BYOC;國外做雲端AI,宏碁則從邊緣運算AI切入:

    「要說服大家這裡有路、有機會,才能讓年輕一輩願意付出時間與青春,在這裡打拚。」

    心心念念在這群宏碁新血身上,施振榮對於新世代倒是充滿信心。當記者詢問施振榮,「宏碁是不是完全不一樣了?」他答得斬釘截鐵:「對。」這位為宏碁甚至為台灣帶來信心與視野的領導人,帶著笑容與對年輕人的信心回答。

    我印象最深刻的禮物,是我重考上交大時,媽媽買了一部7、8,000元,在當時算是很貴,Canon的35mm單眼相機。那是我同寢室同學的哥哥從日本帶回來的。

    那時候攝影沒那麼方便,用的是黑白底片,每次拍照時,包括感光度、光圈、速度跟景深都是問題。若你不懂物理,沒概念的話,拍出來的照片品質都很差。

    有了這台相機,我成為同學口中的攝影高手,也開啟我對攝影的自信。我在交大成立攝影社,還有兩張照片拿到大專攝影比賽的佳作。

    一張是我晚上從鹿港跑到台中拍的光復節煙火;另一張則是社團迎新時,我拍攝同學戲劇表演的過程。

    這是我建立信心的里程碑。我在高中以前,根本連上台講話都不會。但在大學,我不只成立攝影社,還創立桌球隊、排球隊還有棋橋社,我都是當社長或隊長。

    當時,我還辦了交大全宿舍的桌球比賽。雖然我不愛出風頭,但因為這樣,自然而然讓大家關注我的表現。等於說我不但功課不錯,玩的也很痛快。

    簡單說,在哪個項目有表現,就在那累積自信心,然後擴張,這是經營人生最有效的途徑。

    確立戰場,再擴大戰果

    在企業品牌經營也是如此。我一直強調,台灣不缺人才、只缺舞台。那誰要建立舞台?我認為企業經營者一定要有企圖心。

    但企業要提升信心,得透過累積成功而來。宏碁的「小教授一號」,是現在英國還存在的作品,我們授權他自行製造,已經在世界存在超過40年,可說是壽命最長的的電腦,這就是我們累積的能力。

    從小教授一號、二號到PC,一路上,宏碁不斷累積國際化的信心。所以也是要成功,甚至有賺錢,才會有自信。

    關於成功,不能訂過高的目標。我常講,我是好高騖遠,但量力務實,能力與策略都很重要。先確立一塊你能贏的戰場,累積信心再擴大戰果。

    比如,林懷民是世界級的現代舞大師,但在舞台上,他考慮到東方人身材跳芭蕾舞不像西方人高䠷,所以運用太極的道理,轉而把先天限制變成差異化的特色,自然就打造出一個前所未見的創意舞團。

    像宏碁推PC時候也是如此。當時,我們的策略是「鄉村包圍城市」,從東南亞、拉丁美洲、北歐、非洲先進攻,再到歐洲與美國。

    因為我們在大市場資源不夠,但在鄉村反而有足夠資源。先搶到市占率,贏下一個又一個市場,就能建立團隊的信心。

    信心要靠成功累積,面對失敗時才不會氣餒。宏碁也曾經遇到危機,衝市占率靠的是「量」而不是「利潤」。

    市場在成長時,這樣的策略有用。但是當PC市場開始萎縮,量就變成庫存,在2013年,反過來虧了幾百億,宏碁勢必要啟動轉型。

    當時,宏碁董事會啟動變革委員會,我的立場就是要JT(時任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跟Jim Wong(時任宏碁總經理翁建仁)負起轉型責任。只是,要做轉型,就在這裡(指施振榮住處),他們(王振堂、翁建仁)說要辭。

    所以,我就不得不接了。我屬意由陳俊聖(現任宏碁董事長)接董事長,但要他馬上當,恐怕不是很有說服力,所以我請黃少華來當一屆董事長,陳俊聖接執行長,現在就全部交給他。

    走進窄門,創造成功案例

    如今宏碁走的是“Dual transformation”(雙重轉型),轉型原本的事業體,但同時新事業也要進行。而且新事業的發展,都要借重原本核心事業的技術、品牌形象、通路、服務能量與管理人力,所以還是要先把這條船穩住,才能談新事業。

    這是為什麼我來幫宏碁忙,因為我位高、權輕而且有影響力,也就是說,新事業初期的摸索與承擔風險責任,我來負責。當然,現在我也慢慢要全部交出去了。

    身為企業領導人,要為人才打造出能進軍全世界的舞台與策略。台灣現在最有機會創造價值與成功案例的舞台,是B2B2C(編按:先服務於企業服務消費者的目的,再慢慢吸引企業的消費者,最終把他們的客戶變成最終客戶)的商業模式。

    就像英特爾奔騰(Pentium)系列的CPU,大家只要聽到他「咚咚咚咚」的品牌音效,就知道是英特爾的廣告;就算對電腦品牌不了解的人,也知道“Intel Inside”的行銷口號,並且願意購買它。

    但B2B2C要能形成舞台,需要很長的時間,要說服年輕人花時間與青春投入,得花功夫。最近我提出「3C而後行、5C而決策」的流程,3C就是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與communication(溝通、溝通再溝通),而5C就是再加上consensus(共識)與commitment(承諾)。

    我們要說服大家,這裡有個窄門,但我們有特別的機會,切進去之後就能海闊天空。大家形成共識,才有可能突圍。

    台灣年輕人最怕的,就是眼裡只看到美國、大陸或是韓國、日本的案例。所以我希望可以給他們視野,還有信心,讓台灣創造自己的成功案例。我們成功的路,要自己走出來。

    ▲從大學就成立攝影社,看得出來施振榮相當熱愛攝影。現在,他會在Facebook粉絲專頁分享自己用手機拍攝的作品,而他的太太葉紫華正是施振榮鏡頭下的第一女主角。

    相機教我的事

    用自己的興趣建立領域專長與自信。就像施振榮從攝影出發,並且擴大到其他面向上,在交通大學創立社團與球隊,並延展到日後創辦宏碁集團。這是經營人生最有效的途徑。

    (本文轉載自Cheers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2849?template=transformers

  • 南亞科技宿舍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4-27 10:12:00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4月27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GoILtJbeAP0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新加坡在本月初爆發第二波疫情前,確診人數不足一千,而今猛升到13,000多宗,絕大部分患者是外來勞工。歐美國家很大一部分的感染者是老人院的長者,全球範圍的監獄極有可能是新一輪感染「震央」。當衛生部門在宣布強制戴口罩以及保持社交距離政策時,他們沒有顧及社會上毫無保障而且是無法執行社交距離的弱勢社群,當官員「如夢初醒」發現,要控制疫情,弱勢社群不能被忽略,卻又束手無策。人們不禁詰問,究竟什麼才是「適者生存」。世衛組織曾經褒獎新加坡控制疫情的成效,而今這個人口排名114的國家,感染人數卻是世界第26。新加坡不但丟掉了管理效率的美譽,還因為不顧外來勞工死活而遭譴責。20萬名來自南亞國家的勞工,被安排住在擁擠的簡易宿舍,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0平方呎,社交距離對他們來說,是奢侈的夢想,他們也知道疫情就在身邊,但需要依賴日薪才100港元的微薄收入來養家餬口,所以一直啞忍。

    蘋果頭條
    政府上月公佈限聚令時,多次叫市民以常識判斷會否犯法。香港警察的常識似乎異於常人,昨晚出動驅散太古城內和平唱歌的市民前,突然自行釋法,「嚴正澄清」無論聚集者是否相距1.5米,只要多於四人及「抱有共同聚集目的」便是違法。律師質疑警方詮釋違反法例抗疫原意,並批評警方無限演繹法例打壓公眾活動,「唔通市民一齊去行獅子山都犯法?」
    昨傍晚6時後,太古城商場中庭及各層欄杆位置陸續有人站立,有人高舉「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手勢,又高唱《願榮光歸香港》,久違的抗爭口號響徹整個商場。參加者高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旗幟以及各式標語表達訴求,當中包括「為自由企硬,反23條立法」,有人高舉黑底白字名牌,表示支持4月18日被警方拘捕的15名民主派人士。

    東方正論
    香港昨日沒有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是七日內第三日零感染。正當林鄭沾沾自喜撰文自誇抗疫漸露曙光之際,一個不容小覷的風險卻悄悄逼近。醫管局至今錄得九宗「復陽」個案,最新一宗更在昨日錄得,加上不能排除無徵狀感染者潛伏社區,抗疫漸露曙光會否一下子變成一片黑暗,不能不令人擔心。
    復陽情況最先見於內地,接着南韓、歐美多地都有同樣情況出現,香港也不例外。專家大多數認為復陽是病人體內殘餘病毒未清除,或檢測不準確呈假陰性所致,傳染性不強。

    星島社論
    近日市民最想看到的新聞是「零確診」,以及見不到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開記者會,昨天便再有此好消息,而且是一星期內第三次。疫情會否反覆,沒有人說得定,仍須密切監察,但陰霾中漸露曙光,則甚明顯,如情況持續好轉,政府應積極考慮分階段放寬限制措施,包括於稍後適當時候局部開放入境,讓民生逐步回復正常。至於步伐多快,以及如何具體落實,則須同時兼顧防疫與經濟民生的變數。
     香港疫情趨於緩和,從一些科學數據也可看到,例如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計算的新冠病毒平均繁殖率,本月至今持續低於一,即平均每名患者可傳染的人少於一名,顯示病毒傳播已逐漸減弱。這解釋了為何近期大部分確診個案都是由外地輸入,本地感染的數目極少。倘若入境者沒有大幅增加,依上述趨勢,社區傳播的風險應不斷下降。

    經濟社評
    港府換班後,創科局易帥,市民期望在新人事新作風下,創科發展能有重大轉變,勿再讓本地科研不獲重視而轉投內地生產事件重演。港府須釐清創科政策,是着眼扶持最先進技術抑或本地優先,更須把握疫情的新機遇,爭取做出成績來。
    創科局局長薛永恒昨出席電視節目時,對理大研發出的新冠病毒快速檢測技術不獲政府資助,最終要由深圳市政府出資研究,承認港府的市場觸覺遜色,將會加強與各界合作。
    理大事件傷透創科企業的心,因政府過去兩年投入逾1,000億元在創科,當理大科研有成果,當局卻不用,也沒有解釋。究竟是理大的研究並非首創而不用?抑或港府欠缺本地優先政策?當局須向相關業界釐清創科政策準則,同等科技不是可行便獲採用,而是要經過評估其效能,甚至能培養出產業才獲得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