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半途而廢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半途而廢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半途而廢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半途而廢例子產品中有5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新思惟國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些人論文看得快,有些人卻很慢。#你是哪一種 ⠀ 有些人能整理數十篇既有文獻與亞洲現況,制訂 guideline,有些人卻連論文都看不完。 ⠀ 有些人能整理數百篇文獻,一年發表 10 篇 meta-analysis,但有些人卻連一個主題都讀不完。 ⠀ 因為,論文是作品,得讀沒錯。 但更重要的,是你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理財...

半途而廢例子 在 健心運動心理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26 16:08:11

小郭常常說道: 運動其實是有趣的,競技事不僅是能夠提昇人際間的情感,也能夠運動的過程有體悟到瞬息萬變的事情,像是羽球、籃球、排球等等。 但是,「訓練」則是苦悶的,比起運動,我們獨自要面對的是鐵、是孤獨、是無聊,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對於訓練總是感到疲乏與想要逃避。 也因為訓練是單調、重複的,當外界有...

半途而廢例子 在 哇賽!心理學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01 18:35:54

#哇賽療心室 ep22 👉🏻https://reurl.cc/DvpRAQ #哇賽心理學 和 #方舟文化 @ark.culture 合作舉辦留言抽書活動。請在貼文下方和大家分享試著接納自己的經驗或是「#其實我很好」,我們會在4/24抽出幸運獲書者,並在限動中公告喔。 ——— #接納真實的自己 ...

半途而廢例子 在 茜茜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1-12 07:01:24

星星2M9D 出月中後,時間飛逝啊! 昨天才跟人夫謙互相不爽,因為我們的睡過夜訓練半途而廢😅😅😅 不是星星的問題⋯ 茜茜照自己以前的方法,第一天訓練就可以從睡4個小時變成睡6個小時🎉🎉🎉 但我們想要直衝8小時,後來有大概3-4天停滯在6小時,眼看一步一步往8小時邁進。 但因為我的作息不正常...

  • 半途而廢例子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30 17:00:22
    有 92 人按讚

    有些人論文看得快,有些人卻很慢。#你是哪一種

    有些人能整理數十篇既有文獻與亞洲現況,制訂 guideline,有些人卻連論文都看不完。

    有些人能整理數百篇文獻,一年發表 10 篇 meta-analysis,但有些人卻連一個主題都讀不完。

    因為,論文是作品,得讀沒錯。
    但更重要的,是你帶著怎樣的「目的」去讀這些作品。

    要晨會報告,讀的重點是,與科內臨床工作相關的細節,以及從文字中看出不同醫院的資源與文化不同。要整理 guideline,論文閱讀重點是各篇的 indication、outcome 與普遍的適用性。要發表 meta-analysis,重點當然就是研究設計、評估量表與該文章的特殊意義。甚至,同是實證,要做 EBM 競賽,與要發表 meta-analysis,所閱讀的重點,也有所不同。

    缺乏這種「目的」感,看 paper 只好逐字逐句、鉅細靡遺的讀,自然速度就慢,而且 #連重點都抓不太到,更別說本來想完成的成果,品質不佳,甚至半途而廢。

    這堂課,曾秉濤醫師將與你分享,如果帶著「我要發表 meta-analysis」的目的,論文該是 #怎麼找、#怎麼瀏覽、#怎麼篩選,以及最後挑出來的精華,又該 #如何精讀?

    #用對方法,發表不卡。一起向曾醫師學,「我是怎麼搜尋文獻的:以發表為導向」。

    🎯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全新梯次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起步真的不難,PGY 課後發五篇統合分析論文的課程!

    👨‍🏫 講者陣容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SCI 論文超過 190 篇,並有 25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並組成研究團隊,SCI 論文超過 85 篇,並有 70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 學員回饋

    「由於我只是 PGY,很擔心報名後,會聽不懂而浪費錢,結果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整堂課深入淺出,講師們都把重點講得清楚明白,連新手都可以輕鬆聽懂!包含了如何擬定主題、如何收集文章、如何把題目設定好,使得查詢到的文章量是合適的、如何用軟體分析數據、統合分析的重要觀念、表格要如何呈現才會美觀,一整天下來,資訊和知識的密度極高,完全值回票價!」

    「這次的統合分析工作坊,集合幾位對統合分析很熟悉的老師,藉由指定論文的實際例子,配合互動實作,讓我可以了解完成一篇 meta-analysis 所須經歷的過程。透過老師們的引導,也可以知道整篇論文從構思、搜尋文獻、文獻評讀、資料整理、統計運算、製作圖表到完成文章的脈絡。」

  • 半途而廢例子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8 11:54:43
    有 99 人按讚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和你介紹一本書,中文名叫《成長的邊界》,作者是大衛·愛潑斯坦。這本書的英文名非常簡潔,就是一個單詞「Range」,我把它翻譯成「廣度」,後面我們也用《廣度》來稱呼這本書。

    你可能知道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異類》,分析成功者為什麼能夠成功。我們之前的來信里也提到過這本書。而這封信要和你介紹的《廣度》,恰恰提出了和《異類》針鋒相對的觀點。

    簡單來說,《異類》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強調「刻意練習」、成為專才的重要性;而《廣度》這本書就如它的標題所言,更強調「廣度」在成長和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這兩本書的觀點,談一談廣度和深度的問題。

    愛潑斯坦為什麼反對「深度」?
    先簡單介紹一下《異類》和《廣度》兩本書各自的主要觀點。《異類》一書中有三個非常鮮明的觀點,《廣度》主要針對前兩個,我們就重點談兩本書有交集的地方。

    先來看《異類》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大環境和起步的時間很重要。你生對了時代,就有更大的概率成功;甚至你生對了月份,一開始比同年級同學大了幾個月,容易成為孩子王,後來就更有可能成為領袖。《異類》的第二個觀點,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講什麼事情要做好,需要有一萬小時的練習。

    針對這兩個觀點,《廣度》這本書又是怎麼說的呢?
    《廣度》的第一個觀點,就是認為早期優勢或者說早期的刻苦練習對於長期發展來講幫助不大。《廣度》的第二個觀點,就是它的副標題,講在這個專業化的世界中,通才更能夠取勝。

    簡而言之,《異類》強調起跑線上的優勢,一開始佔優,後面就越發展越好;而且強調人要投入大量練習,成為專業化的人才。《廣度》則認為,早期優勢沒有那麼大的作用,比起專業化,現在的世界更需要的是通才。

    《異類》的觀點你應該很熟悉了,也是現在社會的一種主流觀點。這封信我們介紹《廣度》,就稍微展開看一下《廣度》的作者愛潑斯坦是怎麼論述他的意見的。愛潑斯坦從四個角度論述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愛潑斯坦把世界上的事情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規則明確的事情,比如學鋼琴、打高爾夫球、做銷售、編程序,成功的標準非常清晰。在這些事情上,一萬小時定律是成立的。

    但是還有第二類事,就是大量規則不明確的事情,比如創業。我在之前的信中講過,成為億萬富翁比登上珠峰更難,因為後者目標清晰,訓練方式固定,而前者沒有可以遵循的通用標準。愛潑斯坦認為,對於這樣的事,就算投入大量時間練會了一個單一技能,意義也不大。愛潑斯坦還特別提醒,要警惕那種「因為自己手裡有了一個錘子,因此看什麼都是釘子」的思維方式。

    其次,愛潑斯坦講專業人士的判斷未必就更可靠。有的專業人士過於相信自己的訓練和固有的方法,結果有時候表現甚至不如普通人。這樣的例子我們見過很多,比如對股票的預測,對選舉結果的預測等等。

    愛潑斯坦還舉了一個很特殊的例子。他說一項研究發現,每年心臟病專家聚集起來開年會的時間段內,心臟病患者死亡率反而會降低。這項研究推測,可能是因為心臟病專家忙於開會,沒時間做手術,而手術本身有風險,因此手術總量減少帶來了患者死亡數量的減少。換句話說,有些患者不做手術可能還能活過這段時間,結果因為做手術反而喪命了。這個統計結果提示,專家的判斷也有可能是不準確的。

    第三,愛潑斯坦認為,方向比毅力更重要。愛潑斯坦也承認毅力是個好東西,但一味堅持、永不言退,甚至一條道走到黑,卻未必是美德。

    愛潑斯坦講,世界上成功的道路千千萬,你怎麼知道自己選的路就是對的呢?如果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那越有毅力可能越糟糕。

    《廣度》這本書講了許多改變人生道路而成功的名人故事。其中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梵高。梵高年輕時做過牧師、傳教士、店員、藝術品交易員,對每份工作梵高都做得很認真,但就是做不出成績。直到接近三十歲,梵高才開始學習繪畫,並且迷上繪畫藝術。我們知道,最終他是作為畫家而流芳百世的。

    最後,愛潑斯坦還舉出了很多實際案例,說明很多成功人士不是只懂某個領域的專才,而是廣泛涉獵的通才。這樣的例子你肯定也能想到不少,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通過上述分析,愛潑斯坦提出結論:面對複雜問題、特別是沒有明確衡量標準的問題時,廣度比深度更有用。人要懂得放棄和退讓,不要一根筋只知道往前走。後退一步看似多花了時間,但可能因為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反而省了時間。每一次拓寬人生道路的嘗試,只要處理得好,都會成為人生的閱歷,並不白走。愛潑斯坦舉了喬布斯的例子,講喬布斯當年旁聽的一門書法課,後來對他設計麥金托什電腦和其他產品發揮了作用,因為喬布斯對藝術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這門課。

    要廣度還是要深度?
    介紹完愛潑斯坦的觀點,問題來了:我們該信誰的呢?是《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說的刻意練習、成為專才,還是愛潑斯坦說的多加嘗試、追求廣度?兩位作者都舉出了很多現實案例支持自己的觀點。當然可能你也會覺得,兩人的觀點並不完全矛盾,也可以並行不悖。
    但我們在生活中要面對的問題往往更加實際。比如你剛下班,接下來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你到底應該做什麼?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選擇,因為做了這件事就不能做另一件。如何選擇呢?其實還是要回到理性的分析上來,而不是聽信任何現成的答案。

    我常常講如果你不知道做什麼,就想一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不妨按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把人分為四類。

    第一類人,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這自然不是我們的目標。
    第二類人,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這種人通常是天才,比如達芬奇、牛頓、愛迪生、喬布斯,還有用數學建模來進行投資的文藝復興公司創始人詹姆斯·西蒙斯等等。不過,這類人的數量在世界上可能連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都不到。我們雖然能講出不少這樣的名字,但這是因為他們站在聚光燈下,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看看身邊,這樣的人可能一個也找不到。當然,如果把要求放低一點,只說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人,可能還是能找到一些的。
    再看第三類人,有深度,沒有廣度。這種人我們身邊應該有不少,或許我們自己就屬於這一類。
    第四類和第三類反過來,有廣度,沒有深度,這樣的人也比較多。

    簡單分析一下:第一類人我們不用考慮;第二類人雖然你我都很嚮往,但很難成為這樣的人;那麼我們主要考慮的,就是在第三類和第四類中選擇。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結合你自己的情況,要成為第三類或第四類,哪一種對你比較容易?此外,第三類和第四類人,在生活中哪一種相對更受歡迎、更容易成功?根據我自己的觀察,答案是第三類,也就是比起有廣度沒深度的人,還是有深度、但廣度有所欠缺的人更容易成功一些。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完全不贊成愛潑斯坦的看法呢?並非如此。我專門和你分享這本書,正是因為雖然愛潑斯坦和我的觀點不完全一致,但仍然給了我很有益的啓發和提醒。他提醒我們,做事不要死鑽牛角尖,要注意看方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要嘗試各種新東西。實際上,愛潑斯坦講的「廣度」也不是蜻蜓點水、多而不精,他也談到了在保持一顆開放心靈的同時,我們也要選擇某個領域往深里走。

    怎麼讀書才能為我所用?
    最後,借著《廣度》這本書,再和你談一下讀書這件事。我們在閱讀他人想法和接受他人經驗的時候,有一個很容易進入的誤區,就是當那些想法和經驗特別符合我們的胃口,我們就會非常順暢、甚至不假思索地接受它們。

    有的人讀了《異類》這本書,聽到了一萬小時定律,覺得很有道理,然後就為自己簡單低水平的重復工作找到了理由;被其他人問起來,就抬出一萬小時定律當藉口。同樣的道理,有的人讀了《廣度》這本書,就為自己不能在一條路上深入找到了藉口,說自己是要成為通才。很多人說是讀書,只是不斷為自己找藉口而已。

    實際上我們讀書的時候,對於作者的觀點,既不應該輕易接受,也不應當直接拒絕。不同視角、不同觀點的書,往往能給我們有益的啓發。

    比如有人覺得一萬小時定律很有道理,但自己試了好像不靈,就不知所措了。這時你讀到《廣度》這本書,就會發現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立,還需要其他條件,比如只有對於可以清楚衡量、可以明確追蹤進步的目標,一萬小時定律才有效。這樣一來,兩本書中看似不同的觀點就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多讀書,而且要讀不同的書。

    一本好書,不在於它的觀點都符合你的心意,而在於它能夠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視角,啓發你的思考。因此,即使我不完全贊同《廣度》的觀點,這本書仍然值得一讀。

    小結
    如果你自己讀這本書,也要記住我們讀它的目的是接受它的啓發,而不是聽了那些遙遠的故事就放棄努力。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起廣度,更欠缺的還是毅力。成為通才並沒有錯,但更多人只是把「成為通才」當成了半途而廢的藉口。

    當然,對於格拉德威爾和愛潑斯坦的觀點是如此,對於我的觀點,也是如此。我的結論應當是啓發你思考的材料,而不應該直接成為你的結論。瞭解了這兩本書,你更應當運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和審視,找到適合你自己的進步道路。」

  • 半途而廢例子 在 葉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21:43:21
    有 3,018 人按讚

    1.
    收到一個曾經合作的專櫃品牌,
    海洋拉娜的邀約,
    今年度,
    她們想談談自身的品牌精神,
    主題是"自己定義獨特的經典",
    因此也想要我寫寫心目中,
    關於女人如何自成經典的想法。

    本來想要寫張愛玲,佐野洋子,伊莉莎白.庫伯勒,
    這些我覺得活得很痛快的女人,
    最後想來想去,
    還是決定寫身邊的人。

    一個是我媽媽,一個是彼得的媽媽。

    2.
    為什麼想寫母親作為人物側寫的主角呢?
    因為最近是開學季節,
    基本上所有的媽媽都如營火一般,
    熊熊燃燒起來了吧?

    某天經過一家便利商店,
    看到玻璃上貼著角落生物的圖片,
    我突然想到,
    這一生中,誰比媽媽更加角落生物呢?

    舉我自己當例子,
    我這一個月(目前只過了一半......),
    一直都在角落裡吸氣吐氣,
    無論是校園門口某個有陰影的角落,
    (中午接小孩那個烈日很驚人)
    安親班外面等待的小椅子,
    連在家裡,
    看著羅比寫功課的書桌,
    我也是擠在小角落的後頭,
    爪子捏著聯絡簿,
    如小鸚鵡那般伸長著脖子。

    數學習作,國語甲本,
    聽本土課程的CD片,
    隨著音樂樂譜打拍子,
    圈圈看連連看拼拼看,
    通通都要試試看......

    而且羅比第一次穿運動服,
    那件衣服就弄到黃黃的污漬洗不掉,
    我在夜裡又匆匆出門去買了一件,
    並且重新縫名牌。

    心得是:
    媽媽不只需要月子中心,
    我覺得小一新生時期,
    新手媽媽也需要來個日間特別看顧中心啊。

    #這時收到一瓶海洋拉娜裝在美麗的紙袋裡
    #感覺有如及時雨嘩啦啦地滋潤了乾枯的土地
    #嗚嗚角落生物也需要關懷的

    3.
    也就是這樣,
    最近我對於其他的媽媽,
    是怎麼把孩子養大的這件事,
    格外有興趣。

    彼得的媽媽是家庭主婦,
    根據彼得所說
    他認為他媽媽如果不當家庭主婦,
    她會是很好的"社會觀察家","目擊證人",
    或是"刑事局裡負責蒐證的調查員"。

    原因是彼得媽有個過目不忘的能力。

    彼得媽的這個特異功能,
    連我都不禁嘖嘖稱奇,
    有一次我掉了一個紙袋,
    回家後才發現,
    我問彼得你有看到紙袋嗎一問三不知,
    彼得說:
    你打電話問我媽啦......

    我問了婆婆,
    婆婆立刻問:
    你是說紅色的還是黃色的紙袋?

    我:應該是.......黃色的......吧?

    婆婆接著鉅細靡遺地說出她的記憶:

    我下午X點X分時看到你左手提著紙袋,
    X點X分時那個紙袋換成(彼得)妹妹在提,
    吃飯的時候,
    紙袋放在你跟兒子中間的椅子下面,
    後來吃飽,你又提著那個紙袋去上廁所,
    接著(彼得)爸爸把你的紙袋放到車子後座......

    #身為一個紙袋如此備受矚目
    #是不是此生無憾了
    #彼得驕傲地挺胸
    #就跟你說我媽是職業目擊證人吧

    4.
    除了過目不忘,
    彼得媽也經常跳脫框架問出驚人的問題。

    之前我好像有說過,
    那年懷羅比時,
    有次彼得媽陪我去照高層次超音波,
    醫生檢查好所有器官與手指腳趾後,
    問我有沒有其他問題,
    我搖搖頭說沒有,
    醫生又轉頭問我婆婆,
    那阿媽你有沒有問題要問呢?

    彼得媽立刻舉手說:
    我有問題喔!!!

    醫生:
    好啊,盡量問。

    彼得媽:
    那個醫生你長這麼帥結婚了嗎???

    #好想把超音波探頭放到醫生尷尬的臉上

    5.
    這陣子彼得突然提到關於媽媽的一個故事:

    他說:
    小時候我跟妹妹想去電影院看電影,
    可是電影票要很多錢,
    所以我們又不敢花錢......

    結果有天我媽在改衣服聽廣播時,
    發現主持人在有獎徵答送電影票,
    我媽就幫我們馬上打電話去call-in回答問題,
    得了兩張電影票喔......

    這故事雖然不太起眼,
    但我覺得莫名感動,
    因為媽媽就是會為了孩子,
    作這種出人意表的事情不是嗎?

    我想著年輕的彼得媽媽,
    工作到一半,
    慌慌張張地站起來拿起電話筒,
    報上自己的姓名(來自台北的顏媽媽),
    認真回覆有獎徵答的問題,
    那個積極爭取電影票的模樣,
    就覺得非常可愛耶。

    6.
    接著講講我媽媽。

    我媽媽是職業婦女,
    小時候我經常打電話去找她,
    總機就會問:
    林總編嗎?請問哪裡找?

    我會說我是她女兒,
    接著一陣音樂後,
    聽到媽媽的聲音,
    我總是拿著很無聊的事情煩她。

    媽媽:
    哈囉小孩你下課了嗎?
    (我媽都叫我小孩)

    我: 媽媽你晚上可以買麥當勞回家嗎?

    我: 媽媽你知道上次訂書機放在那裏嗎?

    或者是:
    我: 媽媽你桌上的口紅我可以玩嗎?

    #如果是問我我就會說當然不可以
    #但我媽回答都是有一支XX顏色的
    #那支快用完了妳可以拿去玩

    7.
    說來是蠻驚人的,
    三十多年來,
    我的媽媽從來沒有對我發過脾氣,
    一次都沒有,
    最多她就是有些不贊同地低聲說:
    吼喲......

    小學時我因為討厭某個老師,
    不願意去上英文補習班,
    她說:
    真的嗎?
    完全受不了老師喔?
    吼喲......
    (接著打電話去補習班問退費辦法)

    某次我剪壞頭髮,吵著要買假髮時,
    她說:
    有那麼醜嗎? 還好吧?
    吼喲......
    (但還是幫我買了)

    就連最近我媽問我:
    欸,妳小說寫得怎麼樣?

    我說:
    千萬別問,
    我一點點都寫不出來。

    我媽媽也是說:
    妳加油啦,
    不要讓編輯在那邊空等,
    一天寫一點嘛,
    吼喲......

    8.
    這次收到海洋拉娜的邀請,
    一開始得知時,
    我想說:
    之前寫過了喲,不知道還能怎麼寫.....

    但打開它們家的經典乳霜,
    過了這麼多年,
    相同的瓶身,
    那份香氣與質感,
    仍舊是經典。

    我想,
    媽媽們大概從來沒想過,
    自己會被看作經典的女性吧?
    應該都覺得自己是平凡的歐巴桑,
    每天淋雨曬太陽,
    替小孩整理書包送課本......

    甚至,會有一種感覺,
    覺得自己就是從生了小孩以後,
    人生越變越平凡的感覺。

    但反過來看,
    每當我聽別人說自己的母親,
    總是能聽到特別深刻的故事。

    或許經典本來就不是新年新希望,
    大樂透對獎,那種一次性的事件,
    經典的概念,
    大概是用平凡的日子去作一件事,
    每天每天,不願半途而廢,
    作到令人深信不疑的程度。

    舉例來說,
    過了這麼多年,
    我已經長成了一個邁入中年的孩子,
    每當我想起我的媽媽時,
    她就是一個,
    遇事鼻孔會發出吼喲吼喲的好人模樣。

    我相信彼得看他的媽媽,
    那雙有如老鷹的雙眼,
    照相機般的神級記憶大師,
    也有相同的感覺。

    個人小小結論:
    不論經典女人或是經典品牌,
    我猜這件事,
    都得經過多年的確認後才能擁有的資格吧,
    所以說起來,
    經典還是無法言之過早的。

    後記:
    我在網路上看了許多愛用評鑑,
    以及諮詢了身邊的親友,
    發現海洋拉娜之所以能站上經典乳霜的地位,
    是來自於它溫和而能快速穩定膚況的能力,
    並且能順利通過敏感性肌膚的考驗。

    上次我得到第一瓶海洋拉娜試用時,
    媽媽剛好臉乾脫屑,
    法令紋兩邊都是紅紅乾裂的一片,
    所以剩下的半瓶就給她帶回家,
    而她的肌膚問題也很快就緩解了。

    #海洋拉娜MiracleBroth奇蹟活凝金萃
    #成分以深海藻類與礦物質為主
    #12年超過6000次實驗改良

    PS.永遠的經典品牌,也送給心目中的經典女性吧~

    海洋拉娜乳霜,和經典熱銷週年慶活動這裡看:
    https://www.lamer.com.tw/2021cremedelamer

    也歡迎長期追蹤臉書粉絲團,獲得更多品牌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LaMerTaiwan/


    這次海洋拉娜也有神秘的小禮物,
    放在留言裡喔。

  • 半途而廢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2-31 19:00:2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每到這個時節,很多人就會開始盤點自己過去一年,到底做了什麼?又或者是什麼事情該做,你卻沒有去做?

    最明顯的就是,你可能在今年的年初,為自己設下一些好習慣的目標。比如說,我要每天讀英文啊等等之類的。可是呢,過了一年這一切好像又煙消雲散了!

    又到了一年的結束、又到了新的一年即將要開始,你是不是彷彿都在這樣的一個輪回裡循環?

    你知道呢,你應該為自己設定目標,可是每一次哦都設定的很無力,因為幾乎沒有一次能夠有效的達成。

    那麼我今天喔,要跟你分享的這個內容哦;就是呢,怎麼樣幫自己建立一些好習慣。然而關於「習慣」的建立這件事哦,我們多數人為什麼會失敗?

    很簡單!因為我們的內在都會直覺的告訴自己,我應該要做某件事、我應該要讀英文、我應該要養成閱讀的習慣。

    你聽出來了沒有?關鍵字不是「英文」跟「閱讀習慣」,關鍵字是「應該」啊!

    其實呢,我們之所以能夠養成一個好習慣,或者是去除一個壞習慣,我們就必需要先瞭解,我們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

    如果呢,你給自己的方法,儘管你很努力,甚至於你很用力,但是違反我們大腦運作的規則;它很有可能就會為你帶來,一個所謂的越努力、越挫折的結果啊!

    所以呢,我們來談談大腦喔,在我們的大腦裡面有一個部位很特別,叫做「杏仁核」。「杏仁核」呢,它是我們的情緒中心。

    它除了讓我們去判斷外界的刺激,給自己什麼樣的主觀感受之外呢;其實「杏仁核」還有一個部分,叫做判斷舒不舒服、愉不愉快?

    然而呢,如果我們要能夠持續一個好習慣,或者是要戒除一個壞習慣;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我們是不是能夠符合「杏仁核」的運作機制?

    簡單來說,你想要養成的事情,你要把它跟「愉快」連結在一起;你想要去除的事情,你要把它跟「不愉快」連結在一起。

    比如說吧,學英文你可能不會覺得很愉快!可是呢,把時間用在玩手遊,你就會覺得很愉快。

    你要減肥、控制體重,你就會覺得蠻不愉快的;可是呢,吃甜點、吃甜食你就會很愉快。

    然而回頭你想想,為什麼在年初你為自己設下要養成那些習慣的部分,總是到最後半途而廢呢?

    很簡單啊,因為你的思維出發點,並不是幫自己設計出一個讓自己愉快的環境跟流程;你只會不斷的告訴自己「應該、不應該」啊!我應該做什麼?我不應該做什麼?

    你要知道一件事哦,「應不應該」這樣的一個思維模型,這是你的杏仁核最容易反彈、最容易反抗、最容易不爽、不做的主要原因。

    所以呢,如果你想要養成一個好習慣,你是不是能夠幫自己設計一些方式,或者是流程;把這個習慣跟你在感受上的愉快,要能夠連結在一起。

    講一個我自己過去在求學時代的例子哦,回想我高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非常的愛玩、非常的不愛念書。

    我每一科的成績都非常的爛,唯獨有一科的成績還蠻不錯的,那就是國文。為什麼我國文會好呢?

    很簡單,因為老師上課的方式讓我覺得很有趣;因為呢,這一個老師長得非常有喜感、講課又好笑。於是呢,引發了我對國文的興趣。

    你看!一個老師讓我感覺到愉快,是不是愉快跟這個老師,跟這個老師教的科目~國文,連在了一起?

    於是呢,高中時期的我,其他的科目都讓我痛苦萬分;但是國文我從來沒有被要求,或者是我從來沒有被規定,但是我國文卻讀得很好。

    然而你聽到這裡,你可能又想對呀!你這樣講是沒錯啊!可是我要學英文這件事情,我找不到一個讓我賞心悅目的老師;如果是林志玲或金城武來教我,我當然學的好啊!

    那找不到林志玲,或金城武當老師也就罷了,偏偏呢我也找不到一個妙語如珠,能夠讓我覺得聽他上課,是很享受的一個老師,那這時候我該怎麼辦呢?

    其實喔,這一點也幫你想到了,如果你找不到這樣的老師,那還有另外一個更簡單、卻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改變你的語言」。

    什麼是「改變語言」呢?比如說,從小到大求學的經驗,你一聯想到「學習」這兩個字,你是不是通常都會感覺到壓力呀、考試啊、不愉快啊?

    所以呢,「學習」這個詞彙在你感受上的連結,就是不愉快的!

    可是如果我換一個詞彙呢,「學習」的同義詞當中,有沒有哪些詞彙,是讓我會感覺到愉快的呢?比如說「自我提升」!

    你看哦,在過去的經驗學習有可能是被逼的;但「自我提升」是發自內心,自主自覺的一個行動啊!

    所以呢,如果你每次要學英文,你都告訴自己,我現在開始學英文,你可能就會有一種下意識的厭惡、下意識的反感。

    但是呢,如果你現在告訴自己,我從現在開始「自我提升」英文能力。

    當你的語言有做這樣的改變的時候,其實你的大腦就會從一種厭惡、逃避的反應,變成是一種開心,而且願意趨近的反應。

    那如果這樣子延伸來看的話,假設你想要在新的一年控制自己的飲食,你覺得自己總是不忌口,特別喜歡吃蛋糕。

    那這個時候,我幾乎可以確定,蛋糕在你心中的主觀情緒連結,一定是開心的、一定是快樂的。所以在這樣的狀況底下,你要怎麼樣捨得下這個蛋糕呢?

    很簡單哦,如果一樣用「換個語言」的方式,來形容同樣一件事情,這個時候你把蛋糕變成是「一堆脂肪」。

    你看喔,當你告訴自己我現在要吃蛋糕,是不是開心的要命,儘管你很有罪惡感,但是你還是會多吃兩塊。

    可是如果你把語言換成,我現在要吃「一堆脂肪」!

    當你的語言是這樣的時候,我想啊,你可能對這所謂的「一堆脂肪」沒有什麼食慾吧,甚至有一種做噁的感覺。

    所以呢,談到這裡,你有想到什麼樣的一個方式,幫自己置換語言嗎?

    其實呢,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告訴我們,改變語言有時候會比改變行為來得更容易。但是當我們開始改變語言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受到引導,而我們的大腦受到引導,我們的行為就會開始改變。

    最後喔跟你分享到這裡,我就想到一位我很喜歡的相聲演員,叫做馮翊綱。

    有一次我在某個節目裡面看到他的訪談,他就說到自己過去戒煙的經驗;因為他從年輕的時候開始抽煙,所以已經是個老煙槍。

    但隨著年紀漸長喔,他知道抽煙對自己不好;而且相聲很重視自己的發音啊、口條啊,其實抽煙呢,就會影響到自己聲帶的部分。

    那他每一次哦,要戒煙都不是很成功,一直到最後一次,他終於戒煙成功了。你知道他怎麼做嗎?

    他不是拼命的規定自己不要抽煙、告訴自己絕對不能抽煙;他只是告訴自己,我從現在開始去扮演一個不會抽煙的角色。

    你看哦,扮演一個「不會抽煙」的角色,他本身是一個很熱愛表演的人;所以他扮演任何角色,對他來說都是「愉快」的經驗。

    在那一段訪談裡面他就說道,他從告訴自己,我從現在開始要演好一個不會抽煙的角色;從那一刻之後,他果真是一根煙都沒有碰。

    所以呢,其實有時候改變沒有那麼困難,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真的弄懂,我們的心智是怎麼運作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無論是我們的YouTube,還是我們的Podcast。

    我們近期推出Podcast,我懇請你哦,一定要支持我們、一定要訂閱我們。無論呢是在apple還是Android手機,都有內建的Podcast的應用。

    那除了這些地方之外呢,無論你是用Spotify,或者是聲浪Soundon的服務,我都懇請你在這些地方訂閱我們的服務。

    你只要搜尋關鍵字「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找到我們的頻道。

    Podcast有很多好處,它是純音頻的呈現,所以呢,你可以更輕鬆、更容易的進行學習;期盼我們能夠在Podcast的裡面一起成長,一起前進。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呼應今天所提到的習慣的建立;其實啊,我有一門線上課程叫做【時間駕訓班】。

    這一門課呢,會用有系統的方法,教會你怎麼樣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而且是回到你的心智運作的原則。而這裡面喔,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在教你怎樣去建立好自己的習慣。

    所以我相信透過今天的分享,如果你再加上【時間駕訓班】的學習,我想新的一年,你真的可以好好期待,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時間駕訓班】期待你的加入,而詳細的課程連結和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成長。

    歡迎你的加入,那麼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