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半角公式口訣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半角公式口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半角公式口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半角公式口訣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514的網紅數學老師張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張旭網紅老師計畫第二期招募中】 ⠀⠀ 想做個人線上教學品牌的老師們 我相信現在正是適合發展線上教學品牌的時候了 ⠀⠀ 撇開能發展自媒體的技術和工具越來越強大不說 疫情讓實體補習班遭受不小衝擊 而且有一些真正在做線上的老師 已經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了 ⠀⠀ 為什麼說是真正在做線上的老師? 因為過去在做...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李祥數學,堪稱一絕,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追蹤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garylee0617/ 加入我的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garylee0617/ 有問題來這裡發問: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7790065285...

半角公式口訣 在 蕭源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9 01:40:30

⭐蕭源網上中文補習課程 ⭐聖誕特備課程 ⭐報讀以上聖誕Workshop課程Plan A1+B1+C1+D1+E1+G1+S1 ⭐原價$2050,現價$1600 ⭐共附8本筆記 ⭐教學片段可多次翻看 ⭐設特長觀賞期 ⭐報名後最快3天收到筆記 ⭐報名後最快30分鐘可登入收看片段 ⭐WhatsApp報名6...

  • 半角公式口訣 在 數學老師張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5 23:09:53
    有 729 人按讚

    【張旭網紅老師計畫第二期招募中】
    ⠀⠀
    想做個人線上教學品牌的老師們
    我相信現在正是適合發展線上教學品牌的時候了
    ⠀⠀
    撇開能發展自媒體的技術和工具越來越強大不說
    疫情讓實體補習班遭受不小衝擊
    而且有一些真正在做線上的老師
    已經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了
    ⠀⠀
    為什麼說是真正在做線上的老師?
    因為過去在做線上教學的老師
    絕大部分並沒有線上品牌營銷的觀念
    他們大多只是把課程放到網路上
    這樣當然比真正在做線上的老師少了很多要素
    ⠀⠀
    最簡單來說
    很多老師都很會講課
    但如何讓學生有記憶點
    (不是公式或口訣那種簡單的東西)
    (而是能讓學生在茫茫頻道海當中看見自己)
    (例如搜尋你的專業關鍵字就能找到你而不是你的名字)
    (或例如每年到一定時間你就會在學生群當中有討論度)
    那就很有眉角
    絕對不是只要把內容放到網上就能達成的事
    不然早就很多這樣做的老師很快就有名起來
    ⠀⠀
    然而並沒有
    不是嗎?
    ⠀⠀
    我看過很多老師一開始做線上雷聲很大
    一開始衝流量速度還算快
    但往往到了根本還不足以一提的時候就再也成長不了了
    這是為什麼我想答案很簡單
    那就是在消耗到實體的人脈資源以後
    老師或團隊本身打造線上教學品牌的招式已經沒了
    而且或許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做才對
    ⠀⠀
    但我知道
    ⠀⠀
    我的教學品牌從 2020 年 3 月建立
    經營不到一年 YouTube 頻道就破萬訂閱
    一年多就創立了線上課程平台【張旭無限教室】並開始營利
    一年半就取得了臉書粉專藍勾勾
    同時也開始建立第一期網紅老師團隊
    今年預計會有十位左右的老師會在我平台上架課程
    目前合作的單位除了幾家大間的實體補習班、
    幾位真正有在做線上教學品牌的老師以外
    還有一些網紅資源和電商資源
    (有在關注我的人應該很清楚我的那些合作夥伴是誰)
    ⠀⠀
    我或許不比某些已經發展起來的實體補習班或產業
    但如果提到線上教學品牌的經營
    我想在台灣,張旭這個品牌的發展速度應該是前幾快
    而且如果我的方向正確
    明年要擴大到一定程度應該是沒有問題
    因為我目前背後有兩個合作夥伴
    一間公司資本額 2000 萬
    另一間公司資本額 1 億
    前者提供我實體補教資源的合作以及發展線上補教的支持
    後者則提供我網紅、網美人脈和電商相關資源
    ⠀⠀
    好了,屁這麼多
    你可以覺得我都是在自吹自擂
    那也沒關係
    我只是覺得,如果沒有兩把刷子
    那我不敢在外面嚷嚷自己能夠帶大家做線上教學品牌
    ⠀⠀
    如果你想打造自己的線上教學品牌
    當然也可以單打獨鬥
    但通常都會比較慢而且比較累
    ⠀⠀
    我剛做完第一期網紅老師計畫
    目前正在招募第二期網紅老師
    ⠀⠀
    如果你也想跟著我們一起衝
    快速發展個人線上教學品牌並加入我們的聯盟
    歡迎私訊我
    並加入我的臉書社團:網紅老師鍊成術 (2021)
    ⠀⠀
    但重點,如果你只是想來我這邊放課程賺被動收益
    或是很忙很難配合培訓課程或聯合活動
    那就不用私訊我了
    ⠀⠀
    因為我需要的
    是一群想紅想瘋了而且能夠一起團隊作戰的夥伴
    只要你夠想紅也願意付出時間和力量努力
    我可以保證你未來能在我和我合作夥伴發展的體系裡
    成為台灣第一間線上補習班的王牌老師
    ⠀⠀
    當然你還是可以覺得我在唬爛
    但我當然要講得這麼誇張
    但到底誇張和真實程度比例是多少
    我在怎麼解釋也沒用
    反正就像去年我在發表自己的計劃的時候一樣
    也是一堆人覺得我誇大其詞
    然而這些人今年都不敢講話了
    ⠀⠀
    總之
    如果你想做線上教學品牌
    相信我、也願意付出時間努力
    私訊我
    就這樣
    ⠀⠀
    喔對了,補充說明一下
    關於拆成的部分
    我這邊是這樣
    除了在我這邊放課程會拆成以外
    其他個人品牌導購力所產生的收益
    我一概不收
    另外課程的拆成也會隨著在我這邊放的課程越來越多
    而所收到成數會越來越高
    ⠀⠀
    至於詳細拆多少
    基本上,會讓你驚訝
    因為我不太需要靠拆你們的成賺錢
    我個人就要張旭微積分可以銷售
    而且還有其他副業在跑
    沒必要從老師們身上吸血
    ⠀⠀
    我只在意努力程度和能否團隊作戰

  • 半角公式口訣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1-29 20:30:02
    有 193 人按讚

    {{ 參. 談談編曲實務經驗 }}_07

    在上一週的文章後記2. 所轉貼的『旋律/時間』高等示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tUM5aLHPA ,其實在開口的第一句話:『We love patterns!』,就已經揭露了古典賦格音樂寫作技法的奧義:將動機或是樂句視為一個一個的『模式』,真的像是在玩樂高積木一般,將這些模式在不同的時間點、音域範圍做巧妙的組合;然後用精緻的動畫,來將這些原本只能『聆賞』的音樂,轉化為視覺可以協助理解的時間軸橫向移動,來讓我們看得到這些『模式』的結構,是如何交織成音樂的『織地』(Texture,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9%94%E9%AB%94_(%E9%9F%B3%E6%A8%82) )。

    我真希望我在高二、高三看著『基礎樂理』那些刁鑽的火星文字時,就已經能夠有像前列的Youtube連結,來讓我更快瞭解音樂運作的基本法則!

    我的青春歲月已然錯失了…但年輕的你,可千萬要好好珍惜網路上所為你展示的學習路徑啊!因為這種知識與經驗太寶貴了,所以,我們還要再舉一個例子:且先讓我們看一下Cameron Carpenter這位年輕的管風琴(Organ)演奏家(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meron_Carpenter )所彈奏的巴哈G小調賦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KsTQpjKEM

    是不是很驚人!除了正面四層的琴鍵之外,在他腳下的低音Pedal同樣也能擔負旋律演奏的功能,當樂曲的『織地』最密集的時候,他的四肢可以同時處理到四條的旋律線的流動(特別請注意看他單掌手指跨上下層鍵盤的彈奏技巧)!但是……即便我們已經親眼看到了演奏家的示範,其實我們對於音樂的感知,還是大約只能模糊地感覺到一些『Pattern』似乎有重複地出現、然後有一堆複雜的音階連接著、然後……就沒有了。

    你如果對於這一類的曲目無法建立記憶的資訊,其實很正常!畢竟,我們並不是受過嚴格古典音樂訓練的科班學生;但,就是會有熱心公益的Youtuber,將這些難以實際掌握的音樂訊息,用清晰的視覺訊號呈現出來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WhPUqpaRp4 。我非常喜歡這個版本的視覺呈現,它除了用不同顏色來標定四條旋律線的樂句行止與相互關係,它還有一個小小的動畫效果來幫助理解每一條旋律線在做音程大跳轉換時的『連接印象』,這對於幫助我們來理解這麼複雜的音樂內容,實在有很大的幫助。整個曲子從一條主題旋律線開始,大約10秒之後,第二個聲部下轉五度摹仿了主題旋律、而原本的聲部開始去做主題旋律的對位和聲,在接下來的兩聲部寫作,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時間』上的對比:當第二聲部做十六分音符的旋律訴說時,第一聲部用了二分音符的長度來『對比』,而當第一聲部開始轉成十六分音符時,第二聲部用了四分音符來摹仿第一聲部在前面的對位動機,而後兩個聲部漸次移動到較高的音域,來讓第三個聲部可以用低八度音的域區再次重複主題旋律線。

    其實到這邊,我們這些試圖要從古典音樂去學習通俗音樂的尋寶者,應該已經挖到了我們的第一個寶藏!

    [二. 關於編曲可以想想的幾件事_04] ~時間_04//和絃_01

    我們粗淺的音樂知識知道:單一的聲線可以稱之為『旋律』,兩條的聲線可以建構起『和聲』,而當有三個聲線同時存在時,我們可以開始去定義『和絃』。幾乎所有的吉他教材在討論到和絃的組成時,一定都是從『基本三和絃是由三個音所組成,它包括了主音(或根音)、往上的三度音以及五度音』開始,我在剛開始學習吉他時,也是照著這個公式、口訣,去努力背誦一個調裡的七個基本三和絃的所有組成音;但當我看著那種有載明旋律簡譜與和絃提示的曲例時,我就有一事不明:『這個小節…它告訴我要彈C和絃,可是旋律卻有唱到2或是6……,它就不是1、3、5啊!為什麼可以彈C和絃?』你可能很難想像在民國七十五年前後,一個高中生熱愛著吉他、卻完全無法理解這其中矛盾的那種痛苦!一直到我快要把基礎樂理翻爛掉的某個時刻,我忽然意識到:『可是,旋律是流動的啊!如果旋律在唱2的時候,我不要去彈3、而變成彈1、2、5,或者等旋律的2唱過去之後我再彈1、3、5…這應該行得通吧?只是……那個譜記,好像不能只單純叫做可以彈C和絃吧?它好像會多出來一些什麼……』。

    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隨著譜記所『框定』的一個小節裡,隨著旋律線音高的變化,其實那些『基本和絃』一直都在變動它的組成音而形成『許多的和絃在一個小節裡,只是它整體而言呈現了那個基本和絃的大塊色彩』的現象。所以,在一個標定為C和絃的小節,在那個『固定時間』內它可能隨時轉化成Cadd9、Csus2、Cmaj9、C79,甚至Cm79,甚至G/C!

    因為,三個組成音的『和絃』,它只是三條旋律聲線在某個特定時間點的『瞬間快照』而已,隨著三條(或更多)的聲線流動,其實和絃的意涵與色彩,會隨著時間而有著多樣且自由的呈現、組合方式。

    那代表什麼?或者說,那對於『編曲』來說有什麼意義?

    讓我們冷靜想一件事:編曲是為什麼而存在?在現今的音樂分工下,應該是為了『那個已經存在的旋律線』而開始的吧?所以,我如果要為『已經存在的旋律線』來設計和絃,我其實是在編寫另外兩條(或以上)的旋律線條吧?

    是的!你需要去『編寫』其他的旋律線條,讓那些旋律線條去交織成和絃的聲響---請千萬、一定要注意這個順序!是針對那條已經存在的旋律線去寫作其他的聲線而形成和絃。

    不是『拿既定的和絃去套在那條旋律上面』!不是!

    在這裡必須要先岔開一條路去討論一種真實存在的音樂現象:有許多很棒的西洋音樂,它聽起來就像是一個重複的和絃進行,然後把旋律寫在上面,譬如Coldplay的『Yellow』A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NxeF4KMsY ),或Radiohead的Creep全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kzRNyygfk ),根本就是四個和絃反覆到底!那又怎麼說?這其實關係到西洋音樂的根底之於古典音樂,他們的思維是從『Pattern』的概念開始,而他們的音樂寫作也的確常常從和絃的Pattern進行開始,在這個時候,和絃進行成了『第一聲部的旋律』,而人聲旋律反而成為『另外寫出來』的聲線。這是一種『作曲』的手法,效能好或不好…很見仁見智,以我自己的觀察,西方人從Pattern式的和絃進行去寫旋律的效果明顯比東方人要好,因為那本來就是他們的文化血液、基因。

    回到主題,那麼,另外編寫的兩條(或以上)聲線應該如何去執行呢?這得要回到人類的聽覺能力:以一個沒有受過嚴格音樂訓練的聽眾來說,不論給他什麼樣的音樂型態,我是說從簡單的民謠一直到結構嚴謹複雜的古典交響樂曲,他最容易聽得到、分辨得出來的音樂內容,只有兩條線:最高的那一條與最低的那一條;而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習慣將主旋律當成是『最高的那一個線條』(時至今日,也許應該修改成『最突出的那一條』),所以,顯而易見的,編曲者在確認了主旋律線條之後,下一步要編寫的,絕對是低音部的線條。

    上面曾經提到的『它整體而言呈現了那個基本和絃的大塊色彩』,這個整體的大塊色彩,其實就來自你所決定的低音---或者通俗地說:你決定的根音。請再回頭看看挖到第一個寶藏前的兩聲部的編寫基本運作法則,沒有人告訴你根音只能彈長音或八分音符或什麼的,它其實是可以做為主旋律的對位,它可以很綿長、也可以很流動,關鍵是它與主旋律之間形成的『對比』,而且,它沒有被規定一個小節換一次!

    我喜歡今天所轉貼音樂視覺化影片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根本沒有小節線!

    小節線(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8F%E8%8A%82 )最起初的功能,只是方便音樂家在溝通或演奏過程中容易標定位置的一種記號,但,我的觀察,現在許多的年輕音樂工作者…也許因為電腦編曲軟體的普及化,對於音樂的理解與認知,幾乎是建立在一種僵化的小節概念之上,它產生的問題是:旋律寫作的本身不是來自於旋律自己該有的呼吸長度,而受限於『如果不是乖乖的四拍或三拍或6/8拍的小節長度,好像會怪怪的……』的那種不安全感,所以,也許某一句旋律它只需要五拍或七拍就可以講完重點,可是因為那樣的不安全感,就覺得一定要補完足夠的制式拍分,而讓音樂變得拖泥帶水、缺乏自然的生氣與律動感。而這種現象往往會被搭配著『拿既定和絃去套旋律』成為一種編曲套餐來食用,這樣的思維所生產出來的編曲,往往只會給人一種千篇一律而缺乏驚喜的感受,以『用音樂說故事』來感動聽眾的角度來說,恐怕不是太高明的方式。

    而如果你寫就了一個很好的低音線條,讓音樂中的主旋律得到一個很好的、有呼吸感的低音支持,我覺得這個編曲已經成功了一半!但,真正考驗編曲優劣與否的關鍵,現在才要開始。

    當我們有了最高的、最低的兩條聲線後,接下來所編寫的、用來充填、定義和絃真正結構的,統稱為內聲部(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3%B0%E9%83%A8%E5%86%99%E4%BD%9C ),在此,請容我引述臺灣流行音樂的錄音開路先鋒、前麗風錄音室老闆徐崇憲先生的部落格文章:『我曾經說過,在一首歌曲中, 高音像皮膚,低音像骨架, 中音則像肌肉, 三者均衡當然最好, 如果不均衡, 則中音不足是最難聽的; 弦樂四重奏裡的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 也就是在一般歌曲裡的"內聲部",我感覺常受到忽視, 包括編曲和錄音都是如此, 尤其是初入行者』(http://qkhsu.pixnet.net/blog/post/97205466-%E5%85%A7%E8%81%B2%E9%83%A8%E5%B8%B8%E5%8F%97%E5%88%B0%E5%BF%BD%E8%A6%96 )。有道是『聽不見的最重要』!這句話是在說:普通人耳的聽覺雖然只能分辨兩個線條,但對於那些『不易分辨』、『聽不太出來』的音樂內部織地,還是可以感受得到飽實與否;設計得不好的內聲部,即便用了再多的線條、再昂貴的樂音,聽起來還是會覺得雜亂、混濁或空洞、無趣。反之,設計得宜的內聲部,往往與主旋律會取得非常好的度數距離,即便只寫了很簡單的用音,也能讓音樂的張力非常扎實。也就是說,我們在思考編曲的概念,其實就是在指定完低音之後,如何有效地寫出位於中間地帶的其他旋律聲線,來使整個音樂的聲響達到飽和的流動感。

    但是,還記得我們在『時間_01』文章中說過:『音樂在能量的呈現上,還有一種觀測的表述:【開展】與【收斂】』?所謂的『聲響達到飽和的流動感』並不是指讓音樂一直停留在飽和的狀態,它永遠是一種對比,有的時候你要讓和絃的感受很『窄』,有時候你要讓它很『寬』,來構成能量的收斂、開展;它之所以可以被這樣操作,其實就是來自於低音線條可以寫到多低、內聲部線條會與主旋律拉得多開來決定的。

    而因為這些都是流動的線條,它們所『快照』出來的和絃結構是可以很自由的,甚至,這些『被構成』的和絃出現時間點,也可以被設計在特定的位置;而在『什麼時間點』變換了和絃,其實,它也就影響了『重音』出現的位置,而這個動作,同一個時間也代表了律動感的好壞,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Groove好不好』的關鍵!

    因為,這一切的元素,都與時間感息息相關!

    這一篇文字主要是希望對於『使用和絃感到苦惱』的編曲者,能提供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理解音樂建構的想法。就如同我很反對『盒框式和絃』的記憶、用法一樣,我期待我們能從旋律的面向來重新思考和絃的意義,也因此而找到定義和絃的新看法;而關於『Groove』的問題,我們就留在下一次再討論。

    在此之前,祝新思路順利愉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