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千越大樓老照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千越大樓老照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千越大樓老照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千越大樓老照片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萬的網紅張哲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段新聞紀錄片拍攝於1992年10月10日(李慶安主持、陳月卿旁白、同年10月14日在電視首播),就在中華商場動工拆除日(1992年10月20日)前十天,製作單位走訪了中華商場的住戶與店家,紀錄了如今看來彌足珍貴的影像與充滿回憶的過往。(影片來源:國家圖書館) 影片內容包括了早期中華商場的黑白照片...

  • 千越大樓老照片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06 22:10:11
    有 637 人按讚

    這段新聞紀錄片拍攝於1992年10月10日(李慶安主持、陳月卿旁白、同年10月14日在電視首播),就在中華商場動工拆除日(1992年10月20日)前十天,製作單位走訪了中華商場的住戶與店家,紀錄了如今看來彌足珍貴的影像與充滿回憶的過往。(影片來源:國家圖書館)

    影片內容包括了早期中華商場的黑白照片、鳥瞰整個中華商場,專訪中華商場的住戶、店家老闆與顧客,以及由中華路東側觀看中華商場的人潮及車流景觀。

    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昔日中華商場特有的景觀,包括電子零件市場、電腦軟硬體及電動玩具店,還有服飾店、鞋店、禮品店、古玩、郵票與錢幣店,以及大門深鎖的真北平餐館。

    製作單位還特地訪問了幾家具代表性店家的老闆:點心世界的老闆趙先生、李大吉禮品店的老闆李先生,以及傳統戲劇鞋店的老闆李玉修先生(知名藝人李國修的哥哥),透露出這些在中華商場經營店舖已經數十載的老闆們內心的不捨、辛酸與無奈。

    下面是影片旁白的完整內容:

    中華商場歷時三十一年,即將面臨拆除的命運,為了配合整個西門地區的重建計劃,整條中華路要開闢成一條七十八米的林蔭大道,並且在原址要興建地下商場,如此一來不但疏通整個西門地區的交通瓶頸,並且可以結合西門徒步區、西門廣場、衡陽路歷史街區,和台北車站特定區,所以商場的拆除,堪稱是重建整個西門的重要里程碑,但話說回來,曾經在五、六○年代,風光一時的中華商場要被拆除,確實也是令人感傷懷念的一件事,在那裡的一千多家商店,曾經是全台灣最輝煌、最繁榮的商業中心,有各式各樣的新舊商品,從國外和中南部來的人,都會被帶到中華商場一遊,表示不虛此行,有人說,中華商場曾經是台北人的驕傲,甚至有人形容它帶動台灣經濟的繁榮,但是現在隨著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華商場反而沒落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更是令人不勝唏噓,本單元走訪這個充滿了無限記憶的地方,做最後一次的巡禮。

    十月十日國慶日當天下午,我們從中華路東側的大樓樓頂向下鳥瞰,整個中華商場插滿了國旗,旗海和從北門一路延續下來的國慶牌樓,車陣和人潮共同組成了,西區這一片浩瀚繁榮的景象,如果沒有意外,這將是中華商場為我們展示的最後一次繁華景象,因為再過一個星期,它就要繁華落盡,消失在台北的地平線上,在拆遷之前,且讓我們一起來對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老商場,做一次最後的巡禮。

    中華商場從北門延伸到小南門,長達一公里多,從第一棟到第八棟,分別命名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一千六百多家商號所販賣的商品無所不包,越往北邊,商品越現代化,最前面的忠孝兩棟,前店種類繁雜,有藝品、電器傳統木工等等,而後店就專業多了,幾乎清一色是電子零件,這裡所匯集的商家,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電器零件市場,吸引很多行家和學生到這兒選購,上了忠孝兩棟的二樓令人眼睛一亮,想不到這裡摩肩接踵,吸引了這麼多青年學生在這裡打電動玩具、看電腦、買軟體,顯然這裡也形成一個新潮的軟體資訊中心,熱鬧眩目的情形,使人無法聯想到,這裡一個星期以後就要被拆除了。

    這一批學生消費潮從一、二棟的二樓,一直延伸到三、四、五棟的二樓,這三棟可以說是中華商場的精華地段,正好貼近西門鬧區的心臟地帶,並且連接西門圓環,這裡所聚集的學生服飾店,絕對是全國最大的學生服飾大本營,質料花樣應有盡有,而吸引學生更重要的因素是價格便宜,訂製一件長褲只要一、兩百塊。這個老闆才開了三年的店,生意門庭若市,他的哥哥也在隔壁開服裝店,已經有二十幾年歷史了。

    有服飾店的地方,連帶的鞋店也應運而生,而款式當然也都針對青年學生的喜好,除了新潮的商品以外,這幾棟也夾雜著幾家傳統商品老店,比如古玩、郵票和錢幣,這幾類商品原本在這裡也是相當出名的,古玩古物的愛好者免不了要逛到這裡來,但是這一類的店現在已經關的關,搬的搬,稀零凋落不復往昔了。

    中華商場真正保留傳統風味的商店,要過了西門圓環以後的六、七、八棟才找得到,在這裡還不難發現一些風格獨特的傳統商店。

    除了這一位跟我們熱絡打招呼的老先生,是四川老鄉以外,這裡從老闆到顧客也都是四川鄉親,鄉音親切,牌技可以通,而彼此之間面孔脾氣都熟,所以很多四川籍的老人家都喜歡跑到這裡來閒聊,拆除之後,這麼溫暖的窩恐怕不容易再找到了。四川老人茶館的隔壁是名噪一時的真北平餐館,門牌號碼從三十三號延伸到五十九號,據說全盛時期店面多達四十幾間,幕後大老闆是已經過世的張體安將軍,如今大門深鎖,對照中華路對面即將開幕的西門英雄廣場,更令人不勝唏噓。

    中華商場的小吃店也曾經聲名遠播,全盛時期多達五、六十家,大家習慣到西門町逛街以後,順路走到這裡的南北館子小吃一番,如今小吃店已經寥寥無幾,唯一還維持盛名不墜的是義棟樓下的「點心世界」,依然占據二十個店面,也依然還維持著不錯的生意,但即使如此,也沒有辦法和當年的盛況相提並論。

    想要做旗幟、獎盃紀念章、臂章和徽章的人,一定會想到中華商場,這一類的手工藝品,是中華商場後段幾棟的獨門生意,以這一家「李大吉」為例,已經整整經營了三十一年。李老先生是標準的把中華商場,當做自己的產業來做,賺了錢就擴張店面,一間一間地買,把所有的基業全部熬在這裡,商場的拆除對他的打擊不可謂不大。而這一位開傳統木工藝品店的老闆,卻擔心中華商場的拆除,會使得一些傳統技藝消失了,他的憂慮我們在八棟二樓的「李玉修國劇靴店」得到了印證。李先生是名劇場演員李國修的哥哥,他承襲父業,在中華商場開設這個全國唯一的傳統戲劇鞋店,商場拆除以後,他手中的這個行業很多可能就此消失了。

    和西門鬧區新崛起的高樓大廈相比,破舊矮小的中華商場確實是沒落了,中華商場的樓起樓塌,正代表著台灣經濟的繁榮與脫胎,但是劇烈的胎變,也陣痛了多少未能跟隨時代前進的人們,為了台北市的整體發展,也為了西區的重生,中華商場不得不拆,但是它的拆除,除了給我們幾許繁榮落盡的無奈和感慨之外,這一棟棟破瓦殘壁之間所隱藏的辛酸悲苦,也有待政府努力去撫平。

    《認識 中華商場》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1985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歡迎光臨中華商場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hungHuaMarketBazaar

  • 千越大樓老照片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2-09 14:37:56
    有 570 人按讚


    2020年2月9日《中國時報》A14版(張哲生 攝)

    天橋魔術師秀出中華商場
    28年前的美麗記憶一一甦醒

    《60年代台北101 外省移民落腳處》

    王寶兒/台北報導

    漫畫《天橋上的魔術師》勾起了老台北人對中華商場的回憶。長期研究中華商場、有「懷舊名人」之稱的張哲生,從小於西門町長大,看著中華商場興盛、殞落,心裡無限惋惜,「以前一提到台北,大家馬上會聯想到中華商場,它像現在的101大樓一樣,是台北的獨特地標。現在人可能很難想像,曾有8大棟建築矗立在大馬路上,如此空前絕後,未來也不可能再出現了。」

    1961年落成、以八德命名的連棟中華商場,擁有上千名的住戶商家,滿足人們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需求,是六○年代最時髦繁華的中心商業區。現年48歲的張哲生表示,商場旁緊鄰著鐵道,在許多中南部的遊客眼中,中華商場耀眼奪目的霓虹燈成了他們對台北的第一印象,霓虹燈也成了台北的象徵。

    張哲生表示,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為了安置無落腳處的外省移民,政府協助在西門一帶鐵路邊搭建簡易竹棚,讓移民們得以暫時棲身,但隨著人口遷進,竹棚越來越多,顯得市容雜亂無章。先總統蔣中正一日驅車經過,指示各單位以就地整建的方式興建住商大樓,在短短8個月內即完工,促成了中華商場的誕生。

    張哲生提及,小說家吳明益所著《天橋上的魔術師》裡,有位會讓小紙人跳舞的魔術師,在中華商場也確實存在這號人物,「我國中、高中放學總往中華商場跑,天橋上有一位販賣道具的商人,稱不上是魔術師,他販賣的紙片就像小說描述的會跳舞,但總看不到操縱的線頭,很多小孩都買了他的道具,我也買了,但就是無法重現一樣的效果。」

    著有《飛呀!科學小飛俠》的張哲生,在2013年蒐集多幅中華商場老照片,自製影片《中華商場的興衰》(https://youtu.be/PQORAXavsV0),藉由其建立的臉書粉絲專頁「中華商場」(https://www.facebook.com/ChungHuaMarketBazaar)緬懷過往,「在臉書剛開始興盛時,我搭公車經過商場舊址,因為懷念便設了打卡地點,後來變成粉絲專頁,希望大家能在念舊之餘,擁有往前邁步的力量。」

    《魔幻時光 停駐尋常小商家》

    許文貞/台北報導

    作家吳明益的短篇小說集《天橋上的魔術師》自2011年出版以來,召喚許多人對1992年已拆除的台北中華商場的回憶,近日更改編為影視劇集和漫畫。吳明益也是商場裡的鞋店之子,在書中從小孩的角度,寫出鞋店、鎖匠、眼鏡行等商家裡的人物故事,更刻畫一位長駐「愛」棟與「信」棟之間的天橋上的魔術師,下筆魔幻,帶讀者回望再也無法重現的往日時光。

    重返童年記憶 迴響熱烈

    吳明益表示,這本小說是在演講和課堂中,一個接一個自然的生成,「寫這些故事很棒的是,你就是回到一個孩子的狀態,不會再用一種後來習得的知識加諸在你身上的眼光去觀看這個世界。」小說也得到許多迴響,「經歷過這段城市記憶的人很多,會各自選擇記憶的片段跟我對話,就連到國外,讀者也會用自己的城市記憶跟小說做對照。」

    吳明益表示,20幾歲的時候,他很討厭中華商場,「因為讀了書,開始有菁英、傲慢的心態,覺得商場的人好像沒什麼知識,賣東西也不老實,我原本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年紀到30多歲,他才意識到在中華商場成長這段經歷的特殊,「中華商場是個跟眷村、市場完全不同的環境。窮人在那裡承租店面做生意,有南部上來的人,更多的是外省移民,講各種語言都有。」

    匯聚各路人馬 生活精采

    不只作者試圖召喚過去的人物記憶,在小說中,天橋上的魔術師凝結時光,讓死去的鳥彷彿重生,而做模型的阿卡,也用精緻的微縮模型,想複製真實世界中的中華商場,彷彿過往時間被縮小,凝聚在模型裡。吳明益表示,「人類想要用各種方式留住記憶,模型是其中一種途徑,音樂也是,就像聽到童年的一首歌,空間的記憶立刻就回來,藝術家就是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召喚這件事。」

    吳明益表示,中華商場的故事,如果要一直寫,其實寫50個都沒問題,但小說家應該要拓荒,找新的題材。他目前正在創作新的長篇小說,描述花蓮和平車站,「在70、80年代,因為產業東移,在那邊開始挖礦,聚集了一群國際工程師,有德國人有日本人,都來到這裡挖洞,這故事是從這裡開始的。加上台灣在二戰末期時,日本人因為怕美軍登陸,在全島挖了很多坑洞,有些已經被踏查出來,但有些還沒有,會跟故事有關。這些其實是歷史,但又有點魔幻。」

    《推出漫畫版 領你進奇幻世界》

    王寶兒/台北報導

    作家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廣受讀者喜愛。而這部經典作品也即將由備受金漫獎肯定的兩位漫畫家共同演繹,一位是《用九柑仔店》的原作者阮光民,一位則是以《老爸練習曲》聞名的小莊,兩人均擅於刻劃細膩的情感,將以圖像的方式,重現小說中的著名場景,讓中華商場再現。

    新經典文化副主編梁心愉表示,文學迷人之處便在於每人心中所想的故事模樣都不一樣,期待以漫畫形式,讓沒看過《天橋上的魔術師》的讀者,也能夠清楚融入故事情節。

    《天橋上的魔術師》於2011年出版,在10篇短篇故事中,一位神祕的魔術師穿梭於每個故事,巧妙地變出一個個超現實又魔幻的魔術手法,為中華商場蒙上一層神祕面紗,也在讀者心中,為消逝的中華商場留下不一樣的面貌。漫畫版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預計於明年1月問世,消息一出,也讓書迷相當期待。

    梁心愉表示,跨領域的改編的確不易,在閱讀初始文本後,每個人對故事的原貌會有不同的解讀,希望能透過漫畫家的演繹,讓讀者感受到故事的迷人處。

    梁心愉透露,漫畫化的計畫起源於2015年的譯動國界論壇,「當時討論到,文學作品過往常常改編為影視作品,但漫畫的轉譯也是個可行的方向,便先邀請了阮光民,以其中一篇〈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轉譯為漫畫,評價不錯,才開始完整的計畫。加入了小莊,讓畫風更加豐富。」而《天橋上的魔術師》也將在明年與展覽設計師、互動藝術設計師聯手打造書中的奇幻空間,以漫畫圖像引領讀者進入小說世界。

  • 千越大樓老照片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2-09 14:37:56
    有 569 人按讚

    2020年2月9日《中國時報》A14版(張哲生 攝)

    天橋魔術師秀出中華商場
    28年前的美麗記憶一一甦醒

    《60年代台北101 外省移民落腳處》

    王寶兒/台北報導

    漫畫《天橋上的魔術師》勾起了老台北人對中華商場的回憶。長期研究中華商場、有「懷舊名人」之稱的張哲生,從小於西門町長大,看著中華商場興盛、殞落,心裡無限惋惜,「以前一提到台北,大家馬上會聯想到中華商場,它像現在的101大樓一樣,是台北的獨特地標。現在人可能很難想像,曾有8大棟建築矗立在大馬路上,如此空前絕後,未來也不可能再出現了。」

    1961年落成、以八德命名的連棟中華商場,擁有上千名的住戶商家,滿足人們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需求,是六○年代最時髦繁華的中心商業區。現年48歲的張哲生表示,商場旁緊鄰著鐵道,在許多中南部的遊客眼中,中華商場耀眼奪目的霓虹燈成了他們對台北的第一印象,霓虹燈也成了台北的象徵。

    張哲生表示,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為了安置無落腳處的外省移民,政府協助在西門一帶鐵路邊搭建簡易竹棚,讓移民們得以暫時棲身,但隨著人口遷進,竹棚越來越多,顯得市容雜亂無章。先總統蔣中正一日驅車經過,指示各單位以就地整建的方式興建住商大樓,在短短8個月內即完工,促成了中華商場的誕生。

    張哲生提及,小說家吳明益所著《天橋上的魔術師》裡,有位會讓小紙人跳舞的魔術師,在中華商場也確實存在這號人物,「我國中、高中放學總往中華商場跑,天橋上有一位販賣道具的商人,稱不上是魔術師,他販賣的紙片就像小說描述的會跳舞,但總看不到操縱的線頭,很多小孩都買了他的道具,我也買了,但就是無法重現一樣的效果。」

    著有《飛呀!科學小飛俠》的張哲生,在2013年蒐集多幅中華商場老照片,自製影片《中華商場的興衰》(https://youtu.be/PQORAXavsV0),藉由其建立的臉書粉絲專頁「中華商場」(https://www.facebook.com/ChungHuaMarketBazaar)緬懷過往,「在臉書剛開始興盛時,我搭公車經過商場舊址,因為懷念便設了打卡地點,後來變成粉絲專頁,希望大家能在念舊之餘,擁有往前邁步的力量。」

    《魔幻時光 停駐尋常小商家》

    許文貞/台北報導

    作家吳明益的短篇小說集《天橋上的魔術師》自2011年出版以來,召喚許多人對1992年已拆除的台北中華商場的回憶,近日更改編為影視劇集和漫畫。吳明益也是商場裡的鞋店之子,在書中從小孩的角度,寫出鞋店、鎖匠、眼鏡行等商家裡的人物故事,更刻畫一位長駐「愛」棟與「信」棟之間的天橋上的魔術師,下筆魔幻,帶讀者回望再也無法重現的往日時光。

    重返童年記憶 迴響熱烈

    吳明益表示,這本小說是在演講和課堂中,一個接一個自然的生成,「寫這些故事很棒的是,你就是回到一個孩子的狀態,不會再用一種後來習得的知識加諸在你身上的眼光去觀看這個世界。」小說也得到許多迴響,「經歷過這段城市記憶的人很多,會各自選擇記憶的片段跟我對話,就連到國外,讀者也會用自己的城市記憶跟小說做對照。」

    吳明益表示,20幾歲的時候,他很討厭中華商場,「因為讀了書,開始有菁英、傲慢的心態,覺得商場的人好像沒什麼知識,賣東西也不老實,我原本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年紀到30多歲,他才意識到在中華商場成長這段經歷的特殊,「中華商場是個跟眷村、市場完全不同的環境。窮人在那裡承租店面做生意,有南部上來的人,更多的是外省移民,講各種語言都有。」

    匯聚各路人馬 生活精采

    不只作者試圖召喚過去的人物記憶,在小說中,天橋上的魔術師凝結時光,讓死去的鳥彷彿重生,而做模型的阿卡,也用精緻的微縮模型,想複製真實世界中的中華商場,彷彿過往時間被縮小,凝聚在模型裡。吳明益表示,「人類想要用各種方式留住記憶,模型是其中一種途徑,音樂也是,就像聽到童年的一首歌,空間的記憶立刻就回來,藝術家就是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召喚這件事。」

    吳明益表示,中華商場的故事,如果要一直寫,其實寫50個都沒問題,但小說家應該要拓荒,找新的題材。他目前正在創作新的長篇小說,描述花蓮和平車站,「在70、80年代,因為產業東移,在那邊開始挖礦,聚集了一群國際工程師,有德國人有日本人,都來到這裡挖洞,這故事是從這裡開始的。加上台灣在二戰末期時,日本人因為怕美軍登陸,在全島挖了很多坑洞,有些已經被踏查出來,但有些還沒有,會跟故事有關。這些其實是歷史,但又有點魔幻。」

    《推出漫畫版 領你進奇幻世界》

    王寶兒/台北報導

    作家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廣受讀者喜愛。而這部經典作品也即將由備受金漫獎肯定的兩位漫畫家共同演繹,一位是《用九柑仔店》的原作者阮光民,一位則是以《老爸練習曲》聞名的小莊,兩人均擅於刻劃細膩的情感,將以圖像的方式,重現小說中的著名場景,讓中華商場再現。

    新經典文化副主編梁心愉表示,文學迷人之處便在於每人心中所想的故事模樣都不一樣,期待以漫畫形式,讓沒看過《天橋上的魔術師》的讀者,也能夠清楚融入故事情節。

    《天橋上的魔術師》於2011年出版,在10篇短篇故事中,一位神祕的魔術師穿梭於每個故事,巧妙地變出一個個超現實又魔幻的魔術手法,為中華商場蒙上一層神祕面紗,也在讀者心中,為消逝的中華商場留下不一樣的面貌。漫畫版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預計於明年1月問世,消息一出,也讓書迷相當期待。

    梁心愉表示,跨領域的改編的確不易,在閱讀初始文本後,每個人對故事的原貌會有不同的解讀,希望能透過漫畫家的演繹,讓讀者感受到故事的迷人處。

    梁心愉透露,漫畫化的計畫起源於2015年的譯動國界論壇,「當時討論到,文學作品過往常常改編為影視作品,但漫畫的轉譯也是個可行的方向,便先邀請了阮光民,以其中一篇〈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轉譯為漫畫,評價不錯,才開始完整的計畫。加入了小莊,讓畫風更加豐富。」而《天橋上的魔術師》也將在明年與展覽設計師、互動藝術設計師聯手打造書中的奇幻空間,以漫畫圖像引領讀者進入小說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