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千瓦時計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千瓦時計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千瓦時計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千瓦時計算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要更加健康嗎? 那就要趕快督促政府盡可能多多使用再生能源發電! 最新的科學家研究報告指出,改用再生能源,將可讓發電造成的不健康危害,大幅度降低80%以上! 傳統發電方式致空汙傷身 研究:改用再生能源發電對於健康負面衝擊將大降8成!! (11/19/2019 中央社、Phys.org 、Na...

  • 千瓦時計算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1-20 11:57:29
    有 34 人按讚

    想要更加健康嗎? 那就要趕快督促政府盡可能多多使用再生能源發電!

    最新的科學家研究報告指出,改用再生能源,將可讓發電造成的不健康危害,大幅度降低80%以上!

    傳統發電方式致空汙傷身 研究:改用再生能源發電對於健康負面衝擊將大降8成!! (11/19/2019 中央社、Phys.org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中央社巴黎19日綜合外電報導)專家今天表示,若改用再生能源發電,到本世紀中以前,發電產生的空氣汙染對人體衝擊可減少多達80%。

    法新社報導,德國波茨坦氣候變遷衝擊研究所(PIK)一群專家使用氣候與能源效率模型,模擬發電產業在2050年以前實施除碳的3種情境。

    接著專家再把估算結果跟人體健康指標,以及發電機組使用年限內的碳排程度分析作結合。

    專家發現,跟經濟高度仰賴化石燃料的現況相比,若絕大多數能源取自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可使發電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減少80%。

    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每年有420萬人因空氣汙染早死,而空汙多半源自燃燒化石燃料來發電。

    波茨坦氣候變遷衝擊研究所的模型預測,依現行能源業趨勢,全球人類到2050年以前將因空汙失去600萬年總壽命,若未來30年再生能源主導發電業,則可把這項數據減少至100萬年左右。

    另外,這份報告也探討綠能發電在本世紀中之前對於環境和生態的影響。

    研究團隊發現,儘管生物能源(bioenergy,以生物來源為材料製造的再生能源)具備低碳排潛力,卻會對環境帶來重大影響。事實上若以千瓦小時計算,生物能源要跟太陽能板生產等量能源,所需土地是太陽能板的100倍左右。

    波茨坦氣候變遷衝擊研究所的土地利用管理部門負責人卜普(Alexander Popp)說:「土地對地球而言是有限資源。…由於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同時需要電力和食物,土地與糧食體系面臨的壓力也會增加。」

    這份研究已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譯者:楊昭彥/ 核稿:林治平)

    ★ 編按:由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所刊登出來的研究報告原文中可以看出:

    1. 研究發現,總的來說以再生能源發電為主的情境所產生的各種汙染最少!!(請見附圖一)

    2. 研究同時也發現,連對環境生態的影響也是以再生能源發電為主的情境最小!! (請見附圖二)

    ★★ 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所刊登的研究報告原文:
    Environmental co-benefits and adverse side-effects of alternative power sector decarbonization strategi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3067-8.pdf

    ★★ 相關外電報導:
    Renewables could cut power generation health impact by 80 percent (11/19/2019 Phys.org)
    https://m.phys.org/news/2019-11-renewables-power-health-impact-percent.html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na.com.tw/amp/news/aopl/201911190364.aspx

  • 千瓦時計算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1-17 14:27:01
    有 32 人按讚


    讓台灣離岸風電跨出第一步:以六點事實認識離岸風電!(01/16/2019 東森新聞雲)

    文章重點摘要:“..... 離岸風電長期對電價幾乎沒有影響

    台電目前每年購發電量約為2300億度,購發電成本是2.14元。假設去年離岸風電開發商每一家都簽到合約共計3.5GW享有5.8塊的費率。以每千瓦(MW)裝置發3600小時計算,就是台電一年須以5.8塊價格購買126億度的風電。

    若只單純考量離岸風電對電價,從2020年到2025年之間的台電購發電成本只會從2.14元提高到約2.33元,(編按:而目前台電平均售電價格是2.6253元/度,這是一般民眾家戶帳單中,每個月用電量若不超過330度基本用電量時,所付的基本電價),但等到2025年2塊多一度電的離岸風電以及未來更低廉的風電加入,甚至會有帶動電費下降的效果。(第一雙鞋是原價,第二雙開始都打對折。)

    而綠電目前也有透過加價認購等其他銷售管道。目前國際大廠都要去供應鏈採用綠電,未來將會有更多企業願意用稍高的價格購買綠電,因此,綠電對民生電價影響極為有限。我們反而應該花更多心思擔心核電除役成本及國際煤氣價格的變動。....."

    今年在東京度過新年,卻一直關注故鄉的離岸風電投資案。從去年底開始中央和地方文來文往的過程中,開發商已經失去取得5.8費率的機會。而這個月所訂定的今年度費率,如果條件不足以吸引投資,可能導致開發商確定撤資。離岸風電還沒跨出第一步就先陣亡,對台灣將是一大損失。

    現在網路上有許多對於這個產業的偏見,像是日本要放棄離岸風電,這是不正確的消息。JERA是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及中部電力公司在2015年合資成立的火力發電事業公司,先前才宣布擴大離岸風電投資,並預期海外風力發電事業的利潤,將超越火力發電。

    其實,稍微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離岸風電的真相,無需跟隨特定人士造謠生非。我酌以整理成六點說明,希望有助於大家在事實的基礎上討論離岸風電,了解真正的利弊得失:

    第一,離岸風電是開發商出資蓋的

    加拿大北陸電力及新加坡玉山能源合組的海龍風力公司「海龍計畫」投資1500億,沃旭能源彰化風場第一階段也會投資1650億。可以確定,開發商必須自己找錢來蓋風場。

    第二,台灣第一件大型離岸風電無追索權融資案,沒有公股銀行參與

    參與海洋風電─台灣第一件離岸風電大型融資案的十一家銀行,有七家是外國銀行,四家是本國銀行,而且沒有半家公股銀行。參與的銀行包括:國泰世華銀行、台北富邦、安泰商業銀行、凱基銀行、澳盛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法商東方匯理銀行、星展銀行、荷蘭商安智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法國興業銀行。

    離岸風電如果真的這麼可怕,為什麼外商銀行這麼勇敢?

    第三,無追索權融資對銀行也有好處

    無追索權融資在能源產業行之有年,對銀行也有好處。銀行會獲得比較好的利息,甚至可分享風場收益。至於有些財力堅強的開發商會選擇以母公司擔保的方式融資,相對可以跟銀行談到比較低的利息。

    第四,離岸風電長期對電價幾乎沒有影響

    台電目前每年購發電量約為2300億度,購發電成本是2.14元。假設去年離岸風電開發商每一家都簽到合約共計3.5GW享有5.8塊的費率。以每千瓦(MW)裝置發3600小時計算,就是台電一年須以5.8塊價格購買126億度的風電。

    若只單純考量離岸風電對電價,從2020年到2025年之間的台電購發電成本只會從2.14元提高到約2.33元,(編按:而目前台電平均售電價格是2.6253元/度,這是一般民眾家戶帳單中,每個月用電量若不超過330度基本用電量時,所付的基本電價),但等到2025年2塊多一度電的離岸風電以及未來更低廉的風電加入,甚至會有帶動電費下降的效果。(第一雙鞋是原價,第二雙開始都打對折。)

    而綠電目前也有透過加價認購等其他銷售管道。目前國際大廠都要去供應鏈採用綠電,未來將會有更多企業願意用稍高的價格購買綠電,因此,綠電對民生電價影響極為有限。我們反而應該花更多心思擔心核電除役成本及國際煤氣價格的變動。

    第五,躉購制度從馬政府開始,蔡政府增加國產化和競標制度

    離岸風電躉購從2012年就開始,那一年的費率是5.56元,至馬前總統執政末期2016年,是5.74元。這段期間台灣離岸風電發展有限,只在苗栗近海啟動了兩隻風機建設。而蔡政府在2017年將費率調製6.08,隨後在2018年降至5.84,這就是今年的5.8塊風電的由來。

    同樣是要推動離岸風電產業,蔡政府做了兩個對台灣有利的改變,而且又成功吸引到外商投資。首先,躉購制度綁國產化。廠商要享有躉購費率,必須承諾在地採購。

    另外,新創了競標制度。在風場規模擴大及供應鏈相對成熟的2025年,開發商可以用2-2.5價格來出售風電。如果不是經濟部推出這個制度,我們也不知道台灣風電可以這麼便宜。不過記住,這是2025年的價格。

    第六,越南的3塊錢可能蓋不出離岸風場

    越南也有很好的風速條件,但過去幾年的躉購費率太低,所以離岸風電一直沒發展。所以,今年他們才把費率調高到一度約3塊台幣,期限到2021,效果怎麼樣還不知道。

    最近新聞Enterprize預計越南開發Ke Ga風場,2022以後才會併網,並不適用3塊費率。目前可確定他們將向越南政府要求特別獎勵。在台灣則是相反,開發商被要求扶植本土廠商,並提出許多社區回饋方案。

    我尤其不能明白,以核養綠的擁核陣營,為什麼要把離岸風電往死裡打?為什麼不願意給台灣多一個能源選擇、多一個產業和就業的機會?

    圖片說明:由台灣本土風店開發廠商上偉新能源所投資興建的全台灣頭兩座離岸風機,在2017年末就已經在位於苗栗竹南鎮外海的示範風場上,開始正視並連商轉發電了。目前更多的離岸風機將會在一、兩年內,在台灣西岸各地的風場上逐步興建、併聯發電,提供台灣更充沛的安全、永續的潔淨能源。

    本文作者:王念非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357844


  • 千瓦時計算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12-12 21:43:08
    有 654 人按讚


    要講幾次,離岸風電不是政府出錢建設的!! (12/10/2018 風傳媒)

    政府大力推動離岸風電發展,使得全球風電大廠紛紛來台投資。

    錯假訊息對台灣社會發展衝擊之嚴重,從政府推動離岸風電的過程就可以看得出來。我相信,當我這篇文章一登出來,只要看到「離岸風電」四個字,下面的留言大抵不會脫離兩種:

    A:風機不會轉;颱風一來就倒。
    B:離岸風電一度5.8塊,我們要花很多錢買電。

    A觀點完全把離岸風電當做政府出資的公共建設,以為政府要把人民的稅金丟到海裡。但其實離岸風電完全是由民間(包含外商)出資興建、運轉和除役(海床上所有設施都要移除)。而且風場建設還沒啟動,政府已經收進了數十億的保證金和稅金。廠商自己要來投資建設,如果台灣風場條件真得這麼遭,賺不了錢是他們家自己的事。

    近來更有論點指出,從財政面向來看,相較於會造成政府要借錢來蓋以及除役、造成財政負擔的核電廠,推動離岸風電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是比較務實的作法。

    至於B觀點,也沒有細究5.8塊背後的重要任務。外國來的離岸風電開發商要簽到5.8塊費率,必須承諾在地採購,加速離岸風電產業的本土化,把訂單和就業機會留在臺灣,現在除了簽訂很多本土化訂單之外,甚至促使西門子掛保證把亞太唯一的風機組裝場設在台灣。這不是投資什麼才是投資?

    要知道,在台灣本土完全沒有風場開發經驗的狀況下,本土採購不一定比較便宜,且廠商也不一定做的出來。因此,本土化要求增加了開發商的成本,而供應商的交期和品質更是額外的風險。先以較高FIT來把本土供應鏈做起來、中期達到降低台灣離岸風電發電成本,長期實現進軍亞太市場的目標,是非常合理的策略。

    此外,B觀點還有一個很大的盲點。事實上,離岸風電對電價的影響極為有限。依照台電公開揭露資訊,台電目前每年購發電量約為2300億度,購發電成本是2.14元。假設今年離岸風電開發商都簽到合約(還不一定簽的到),共計3.5GW享有5.8塊的費率。以每千瓦裝置發3600小時計算,就是台電一年須以5.8塊價格購買126億度的風電。(註一)

    不考慮用電量成長或節能成效、燃氣發電與太陽光電發展,國際煤、氣價格變動,通貨膨脹、或是核電除役及核廢成本是否有忠實計算,我們若只單純考量離岸風電增加後對電價影響,會發現購發電成本只會從2.14提高到約2.3元(註二),但帶來供應鏈逐漸成熟、減少空污、增加就業等效益。而2025年之後運轉的風電,價格更到只剩下每度2-2.5元,之後還會更低,在可見的未來,風電對電價的影響將是為乎其微。

    況且,台大風險中心的近日公布的調查已經指出,六成台灣民眾願意花更多的電費,使用更為清潔的能源,讓生活品質更好。用電價反對離岸風電,根本不成理由。

    所以,A和B觀點都是錯誤的。各位讀者一定還會發現,A和B是根本完全矛盾的論點。如果認為風機不會轉,怎麼會有付電費的問題?沒有風導致風機不會轉還是掉到海裡,就不會發電,開發商就沒有電可以賣,我們就不需要付錢買風電啊。但是,互相打臉的A和B觀點,卻同時在散佈流傳!

    假訊息的問題不只是假訊息本身,而是假訊息的流傳顯示出,台灣的理性、現代化的公共領域,在還沒成長茁壯之前,就快要夭折了。

    ★附註:

    註一 ,3600度約容量因素40%。3600度 * 風機裝置容量3,500,000,000瓦 / 1000= 126億度

    註二,(2.14* 2300億度+5.8*126億度)/(2300億度+126億度)

    本文作者:朱政騏/台灣新動力智庫執行長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storm.mg/article/693000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