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中國監管風波不間斷 #大動作背後的盤算為何? 〕
近期中國頻頻大動作,無論是在內部或外部,我們能看到中國政府的手正伸入不同的領域。
不管是打擊中國娛樂圈還是限制年輕人上網時間,甚至是改變外交策略方向,都能發現中國政府正積極地監管每一事物,而這樣大動作又是在為了什麼而...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中國監管風波不間斷 #大動作背後的盤算為何? 〕
近期中國頻頻大動作,無論是在內部或外部,我們能看到中國政府的手正伸入不同的領域。
不管是打擊中國娛樂圈還是限制年輕人上網時間,甚至是改變外交策略方向,都能發現中國政府正積極地監管每一事物,而這樣大動作又是在為了什麼而佈局?
▌打擊飯圈文化
最近中國知名藝人一次次被消失於網路、選秀節目也不再播出,都和中國的政策有所關聯。
從去年開始,中國的中央網信辦發起了「清朗」行動,目的是要打擊網路不良風氣,避免讓青少年在使用過程中受到影響,限制未成年人無底線的追星、飯圈間的互相爭吵,正是清朗行動的重點之一。
近期出現的粉絲募資為偶像買廣告、過度支持代言產品而浪費食物、粉絲群之間的對立與謾罵,這些都顯示出中國娛樂圈的號召力極強。
原先就是清朗行動的眼中釘卻又頻傳負面事件,其中浪費食物更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等於是違背了黨所頒布的法律。
另一方面是藝人的影響力也持續擴大,已經讓粉絲可以為了偶像做出違反中共意識形態的事,使中國政府不得不出手整頓飯圈。
▌青少年的塑形
中國政府在八月底公布的新政策,十八歲以下的玩家只能在每周五、六、日和國定假日晚間八點到九點可以登入上線,一周只有三小時的上線時間。
中國媒體新華社更使用「精神鴉片」來形容網路遊戲,認為網路遊戲對青少年的成長過程有不良影響,隨後中國政府以保護未成年人身心來對網路遊戲進行管制。
青少年不只課外的娛樂受到了管制,課內學習有關的補教行業也深受中國打擊。
中國所推出的「雙減政策」改變了現行的教育方向,首先政府要提升學校內的教學品質,再來是從嚴管控課後補習。
補習班在寒暑假都不能給予學科上的輔導,政府希望學生的學習方向能更多元化,導致近期中國的才藝班數量開始大增。
如此一來學科上的差距有機會縮小、家長能省下大筆的補習費用,在文化、經濟資本上都能有效率地重新被分配,藉這個機會讓中國的社會階級有更大的流動空間,且盡可能降低之間的差距。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打擊補教業後,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推廣體育活動,在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中能看到,其中有規劃增加體育場館設施的設置。
再來教育部也要求把健康教育融入校園教學,讓學生不論在校內外都有固定的運動時間,讓青少年的成長過程更加健全。
▌共同富裕計畫
從螞蟻集團的公開募股被停到阿里巴巴、騰訊等大財團被重罰、滴滴出行被迫下架,能得知中國在資本的領域的政策已開始大轉彎,中國對於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也展現決心。
中國政府提出了「三次分配」的計畫,第一次分配是照市場的效率來進行,第二次分配是稅收、社會福利,第三次分配是透過自願捐獻的方式。
中國政府希望能夠讓高收入族群獲得合理的調節,然後擴大中間收入族群的比重,而低收入族群可以增加收入,最後得到一個頭尾小、中間較大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包括抖音、阿里巴巴、小米等集團都對共同富裕的計劃做出了金額龐大的捐款。
除了自願性的捐款,部分集團則是受到政策的影響而造成資本的縮水,如因網路遊戲限制而受到影響的騰訊和因補教業被打擊而受影響的新東方集團,股價都有明顯的下跌,讓這些大財團的市價瞬間蒸發許多。
▌第二十屆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十屆全國代表大會又簡稱為「二十大」,二十大將在明年秋季召開,其中一重點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任期將滿,習近平若成功連任,將正式打破中國國家主席二任期結束即卸任的政治慣例。
在二十大召開前,習近平則需要鞏固自身的政權,以確保能夠再一次連任,因此中國近一年來的大動作也經常被解釋為習近平為了連任而鋪路。
透過不同的政策來獲取民意上的支持,在黨內習近平也因為先前查貪腐的行動而開始有部分不滿的聲音,因此也需要同時安撫黨內的各種勢力。
▌中國外交策略的改變
中國外交的策略一向被稱做為戰狼外交,起源於中國電影《 戰狼2 》,電影裡頭充滿著民族主義情節,因此衍生出戰狼外交的說法,意指中國的外交策略是帶有濃厚民族主義且較為強硬的。
但近期戰狼式的外交有顯著的改變,因為戰狼外交讓中國在國際間備受詬病,尤其受新冠肺炎的影響,這樣的外交策略顯得更不適合。
習近平則喊出中國需要在國際間營造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如在外交官、發言人的說詞上都變得更溫和,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把中國故事說好,盡可能在國際間減少敵人、增加朋友。
眼看冬季奧運將在中國舉辦,國際間陸續傳出抵制的聲音,使中國在外交策略上有所修正。
但如果中國只有片面的修改外交說詞,而不是將在國際社會中有爭議的問題解決,這樣的改變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嗎?
▌結語
中國的大動作都並非只是單純監管與打擊,背後的意義其實是環環相扣,從打壓企業到共同富裕到培養下一代的中國青年,都有其政治盤算與考量。
在全球化的浪潮來襲,中國仍秉持社會主義的精神在國際上走出自己的道路,後續的變化也值得我們持續的關注。
十里不同音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個語言的發展往往是隨著人群的使用與移動而發生。兩群人可能原本說的是同一種語言,但因為其中一群人離開了原本該語言的使用環境,遇上了需要重新面對的問題與挑戰,這個語言也就自然發生了變化。
這篇來自【獨立評論@天下】上的文章,介紹了演員關德輝的語言使用,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一個語言如何發生變遷?我們又該如何思考語言的相似與相異?
----------------------------------
平平都來自閩南,福建話和台語大不同?
「你的外形很適合我另外一部八點檔台語的戲,你會講台語嗎?」當年面對製作人的詢問,關德輝維持一貫輕鬆樂天:「福建話是台語嘛!沒問題!結果我就接了,接了後悔死了。原來台灣人的台語跟馬來西亞的福建話,可以90%都不一樣。」關德輝提高音量,浮誇描繪出兩者的差異。
馬來西亞福建話與台灣閩南語雖同屬閩語,但各閩方言間溝通困難,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稱。即便馬來西亞境內,南北地區也腔調紛雜,更何況一海之隔的台灣?出乎意料的語言差異讓關德輝在心裡暗呼「完了完了」、「太恐怖了」。在《兄弟姐妹》中飾演檢察官,不僅要背誦許多法律條文,拍攝時間也相當緊湊,有時甚至沒時間睡覺,「我當時真的是一句一句對白,給台灣的台語老師練,他念的時候我就錄在MP3裡。那時候是2004年, iPhone還沒有出來。」
語言沒有捷徑,只能土法煉鋼。因福建話打下基礎,關德輝相較一般人更易入門,在《兄弟姐妹》還有些生澀的閩南語,經過136集淬煉,到2007年拍攝《神機妙算劉伯溫》時已爐火純青,即便飾演「古人」說「古文」,也可以胸有成竹。
「我跟你說一個很搞笑的,跟我演對手戲的台灣人有配音的。因為他們比較年輕,台語說得不好。但像我這個外國人,反而是原音,就是我自己的聲音收的。」關德輝語氣中透露自豪。當初句句刁鑽、苦練對白的努力,在輕描淡寫的言語中彷彿也能窺探到幾分。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86/article/1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