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紅》、《白》
奇氏的藍白紅三部曲是九十年代無人不曉的藝術片經典。不知大家有沒有同感,三片之中,《藍》的故事劇情跟主題色「藍」的關係最直接,最易理解。加上Juliette Binoche 刻骨銘心的演出,所以《藍》亦順理成章很多人最愛之選。相對於《藍》,《白》和《紅》我總是沒有太大印象,但每次重...
談《紅》、《白》
奇氏的藍白紅三部曲是九十年代無人不曉的藝術片經典。不知大家有沒有同感,三片之中,《藍》的故事劇情跟主題色「藍」的關係最直接,最易理解。加上Juliette Binoche 刻骨銘心的演出,所以《藍》亦順理成章很多人最愛之選。相對於《藍》,《白》和《紅》我總是沒有太大印象,但每次重溫後,都發覺電影帶來的震撼與迴響絕不比《藍》少。 三部曲之中,起初覺得《藍》最為傷痛,最富有情感。但原來《白》也有白的哀痛。《白》當然不是那種痛入心的哀愁,但是看到男主角由失去愛(跟性),到「重生振作」,成為了一個成功商人,卻仍得不到自己深愛的人。最後,他要靠一個復仇大計才能「綁住」自己的愛人,何嘗不是一套悲劇。
電影在探討甚麼是「平等」也很有意思。或許「平等」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的東西,但我們知道甚麼是平等嗎?我們可能會聯想同「公平」、「正義」、甚至是「民主」等字眼,但是當「平等」牽涉到自身利益時,就容易走歪,變成一種抽秤的理由/藉口。看男主角由電話費兩元法郎也要求追討,到後來以「平等」作旗幟的復仇大計,其實他自己已被「平等」二字洗腦。
結尾那場戲,女主角對男主角的愛可能才是真正的「癡迷」。男主角流下的淚是因為他感受到女主角對自己的愛,反思自己追求所謂「平等」,弄至走火入魔而懺悔。這樣的話,電影的主旨就很明顯了。在這個提倡平等的年代下,我們應反思何謂平等。
關於《白》,不得不提的是那段很上腦的配樂。那首音樂本來就有出奇不意的感覺,放在電影中不停地重複使用,每次皆運用得很妙:一時是帶有諷刺感,一時是驚訝,單用一首曲就可以帶出不同情感,好厲害。
至於《紅》則好複雜。它寫很多相遇,牽涉到很多命運在其中,很多resemblances交織。它好像在三部曲之中,最難聯想怎樣跟其顏色的意義(博愛)扯上關係。在此不禁想起奇氏的《十誡》,他不是單單逐條舊約拍成故事,而是把每個誡條加以演繹(甚至是創作),然後變成自己的故事。那麼,回到《紅》,「博愛」在他眼中又會變成甚麼呢?
如果較為近似的,會否是女主角Irene Jacob懷著一種博愛的象徵性?包括她對遠方男友的愛、對撞傷了的狗的愛、對退休法官的情感等等。法官則相反,他沒有任何朋友,更遑論愛人。而且,他終日只顧偷聽人電話。然而,這兩個極端的人卻在命運的作弄下相遇。
Irene Jacob有「感化」老法官的能耐;老法官最後似乎也喜歡上Jacob (面對這樣完美的女子,有誰可以resist?)。換個角度這是否代表Jacob把老法官的心也融化了就是博愛的意義?
這部電影有太多元素:電話對話、偷窺、偶遇、天氣預測、船難、結尾藍白紅的主角們皆奇蹟生還等等。好多東西都有解讀空間,可能每次看都會有新的觀察或新想法。但我認為這類電影,最緊要的是如何感受它。正如影評人Roger Ebert 寫的影評所言: At the end of "Red," the major characters from all three films meet - through a coincidence, naturally. This is the kind of film that makes you feel intensely alive while you're watching it, and sends you out into the streets afterwards eager to talk deeply and urgently, to the person you are with. Whoever that happens to be.
這種makes you feel intensely alive的感受真是很痛快。
#threecolors #blue #bleu #white #blanc #red #juliettebinoche #juliedelpy #irenejacob #電影 #影評 #krzysztofkieslowski
十誡的意義 在 部長影像研究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部媽翻出了以前報紙上會有的『電影本事』,是「電影的故事情節」,也是早年戲院發送給觀眾的「劇情說明書」、「電影本事單」之簡稱,部媽這張是經典作品《十誡》的本事。
《本事是什麼?》
今日年輕人也許多不識「電影本事」為何?究其字意,「本事」一詞意為「事情的經過原委」、「詩詞或戲劇中的故事」。應用於電影,本事之意昭然若揭,它是「電影的故事情節」,也是早年戲院發送給觀眾的「劇情說明書」、「電影本事單」之簡稱。
電影本事通常薄薄一張,報紙似的材質,雙面印刷,橫直大小不定。一面多是當日放映影片的劇情簡介,另一面則是下期電影預告。如此一來,只消一張電影本事,戲院既可介紹播映影片,使觀眾更了解劇情內容,亦可宣傳即將上映的電影。剩餘空白處,業者有時會另闢蹊徑,發揮巧思,夾雜入五花八門的文案劇照、影評解說、演職員表、主題曲樂譜,甚至與電影毫不相關的房屋出租或藥品廣告、選舉文宣、反共標語等等,讀來十分趣味。
因此,電影本事不再只是一張單薄的「廣告傳單」,實際上它可謂最早的「電影資訊看板」,可以自由創意、深入淺出、甚至突梯滑稽地,承載記錄了早年台灣電影文化史。
《本事的起源與衰落》
電影本事其實起源很早,日治時期台灣戲院就已發送本事。國民政府剛遷台時,還可見一陣子中日文並列的本事!在默片時期,對白主要依靠現場的電影辯士,厲害點的還可以「拿了本事,就上台解說」,任憑辯士透過本事就可決定如何替劇情加油添醋!
進入有聲片年代後,辯士漸從戲院消失了,但本事仍是片商及戲院的必備宣傳手法之一。尤其台灣早已等同好萊塢電影殖民地,設備好的首輪戲院幾乎放映洋片為主,本事更是不可或缺的輔助素材。
電影史學家黃仁解釋:因為當年「懂英文的還是不多,看字幕時間都來不及,因此要發本事」,加上「看完電影後很多人看完都忘記了,拿個本事回去的話他會再看,看了會和別人講,所以本事很重要的。」因此本事是那個年代除了「報紙」、「海報」、「戲院看版」等之外,戲院提供的一項重要宣傳品,也兼具某種程度的教育意義。
本事的設計製作,通常是由片商提供文字劇照等素材,各家戲院自行設計印製後,再於電影院發贈觀眾。細節的發送方式,則隨時代與戲院各有不同。大多是免費贈送,只有1946年據稱戲院業者曾為了節節高漲的娛樂稅,竟把原本免費的本事略加裝飾,「每份出售5元或10元不等」!但大多時候,本事是隨票附贈一張,或進散場時才發送,又或更輕鬆簡單地安置於電影院一角落,供觀眾隨意拿取。直到約1980年代開始,在電視與錄影帶市場衝擊下,國片產量滑落谷底,台灣電影工業走向低迷,映演業面臨衰退命運,加上民眾教育水準提升等諸多原因,戲院逐漸不提供本事。
電影本事於是慢慢銷聲匿跡,它的角色也逐步轉變。
從廣告宣傳品、電影資訊看板,搖身一變成為收藏家的藏品物件!雖然對那個即使連電影膠捲也毫不在意細緻保存的年代而言,本事是更不受人重視的邊緣附屬品。但對影迷來說,本事卻是當年可直接輕鬆搜集的觀影紀念物,曾有本事收藏家表示:「小時候假日常去西門町地上撿本事,拜當時的人有隨手扔掉的習慣,本事還蠻好撿的。」當年遭觀眾棄之如蔽屣的電影本事,現在已是收藏家之間的交易物件。原本免費的本事,現可叫價約一張新台幣70-300不等,端視其珍稀及保存完整度而訂。
今天發現這個東西覺得很酷,分享給大家
(本文轉載自高雄市電影館官網 http://kfa.kcg.gov.tw/n/review/talk_detail.php?catid=106
十誡的意義 在 VOGUE Taiw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曾經夜登上帝頒十誡的西奈山?!誰也跟桂綸鎂一樣有超酷的旅行經驗?這真是勝讀萬卷書了….
#旅行的往事只能回味 #NightNight真心話 #桂綸鎂
十誡的意義 在 台灣金融研訓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仁不讓「善」金融 良好服務典範💗
理專不停發生A錢,難道銀行罰不怕?
其實,沒有真的A錢A不停!\(●o○;)ノ
有一句話叫:「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金融業雖是具有高獲利與嚴格監管特質的特許行業,
但本質也是服務實體產業發展和滿足個人財務需求,
對於社會確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跟著銀行家雜誌,讓我們一起看見「#善金融」~💓
---
良善的經營文化有賴從上而下的傳遞,除了個別金融從業人員良善服務個案外,金管會黃天牧主委也一在呼籲強化誠信經營文化,期望從金融機構董事會做起,形塑誠信經營及公平待客的觀念價值與具體行為。
除了從上而下的傳遞之外,銀行理專是直接面對客戶的第一線窗口,是最了解客戶,也最能第一時間感受客戶的煩勞與憂愁,這一期台灣銀行家雜誌,將分享理專視客如親的案例,讓我們看見金融服務溫馨陪伴的良好典範。💖
---
😘快把金研院粉專設為『最愛❤️』,金融趨勢不漏接~(/・ω・)/
《本期特別企劃》
🚀金融加持 打造青創生態圈
🏦港、星、日 誰將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國銀挺企業 力拼紓困貸款
🦈鯰魚出游 純網銀鳴槍起跑
📖本期編輯手札→ https://pse.is/Editor
📚更多精彩內容→ https://pse.is/QGXQ4
---
#台灣銀行家雜誌 #銀行家雜誌 #理專 #理財專員 #理專十誡
#典範銀行 #董事會 #公司治理 #服務典範 #公平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