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十字架上歌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十字架上歌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十字架上歌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十字架上歌詞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蕭詒徽,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雖然無論在完成度或傳唱度都不及名曲〈OSCA〉,但我私心認為二期東京事変第一次找到屬於這個樂團自己的「聲響」,是在〈Killer Tune〉這首歌:以鍵盤為基底,吉他靈活的插音、快節奏中帶有悅樂氣質的旋律。這個聲響,在新專輯《音楽》仍然可在部份曲目中見得,例如先行發表的單曲〈青のID〉與〈赤の同盟〉...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約書亞樂團 Joshua Ban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KKBOX:https://kkbox.fm/Fp0dgA Apple Music:https://goo.gl/DcyCax Spotify:https://goo.gl/7Zo1uU - 高高立起的十字架 父將我罪掛上 從此以後只需仰望 罪就得著釋放 I am Clean I am Clean ...

十字架上歌詞 在 放晴 - 願那些漆黑,終能雨過天晴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10:33:07

再陪伴我 走一下子 連續四年都來到這個地方。第一次來到這裡,是想通這輩子大概只能這樣惡性循環,決定結束生命那年。正因決定結束,特別平靜及理智,將所有以前沒做,但一直想做的事都做完。 包括從小一直說長大要去的五月天演唱會。那年我辭掉了不適合我的工作,與不適合的另一半分手,開始試著對一些人說出心裡...

  • 十字架上歌詞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13 03:02:56
    有 469 人按讚

    雖然無論在完成度或傳唱度都不及名曲〈OSCA〉,但我私心認為二期東京事変第一次找到屬於這個樂團自己的「聲響」,是在〈Killer Tune〉這首歌:以鍵盤為基底,吉他靈活的插音、快節奏中帶有悅樂氣質的旋律。這個聲響,在新專輯《音楽》仍然可在部份曲目中見得,例如先行發表的單曲〈青のID〉與〈赤の同盟〉和專輯中的〈獣の理〉都有這樣的痕跡。這個聲響,也曾經是我私下戲稱東京事変某天忽然冒出濃濃大叔味的原因(梳油頭穿花襯衫那種);但正是這份大叔味,洗去了椎名林檎強烈的個人色彩,讓事変有了自己的面貌。https://spoti.fi/3xv8zXZ


    十幾歲時我喜歡椎名林檎的原因,是因為她的音樂與形象為我的世界帶來了對「殉美」的領悟 —— 與死亡與消逝相聯繫的美。時常在歌詞中動用死與性的意象,同時在舞台演出時以聲嘶力竭的唱法、自毀的包裝(比起 Lady Gaga,我確實更偏好林檎穿著全身染血的精神病院服歌唱的模樣),美麗的痛苦。自東京事変第三張專輯《娯楽》之後,大叔味徹底取代了殉美,作品的光明喜樂曾令我無法消受,所以當單曲版本的〈天国へようこそ Tube ver.〉問世的時候,我一邊聽一邊顱內高潮;當他們在 Music Station 穿著耶穌裝、頭戴荊棘表演這首歌,我又高潮了一次。https://spoti.fi/3gvjE45


    但在理智上,我知道那不是東京事変的聲響。或許在〈天国へようこそ〉時林檎忽然想回味自己的青春時代,但無論如何,就連她以個人名義發表的作品,殉美與自毀也已不是主軸。畢竟,嘴上掛著死亡其實是年輕人的特權。就連這麼中二的我,一想到假如 Kurt 沒有死掉活到五十歲,還唱著一樣的歌,竟都會有一點尷尬的感覺。


    因為堅持要從日本訂貨以便獲得一些台灣沒有的特典,我今天才拿到《音楽》(初回限定與通常盤各一)。我一直很好奇,事変這次復出,除了檯面下可能的大人的理由,合約啦錢啦之外,究竟還有什麼創作上的動機。畢竟,林檎可是從《娯楽》就開始嚷嚷擔憂樂團創意老化什麼的。


    身為一個聽者,這張新專輯呈現的企圖很明顯,他們想要在既有的樂團聲響之上,更進一步打破樂曲的結構規律,用大量的轉調、非主副歌的形式構成我心中的重點曲目。他們心目中所謂的「音樂」,在這張新作中被想像成更有機、更流動的東西,而不只是流行歌曲結構本身。


    聽完專輯之後,我認為帶領著復出的東京事変達成上述企圖的核心人物,無疑是鍵盤手伊澤一葉。


    雖然樂迷常開玩笑說臭臉伊澤啦、伊澤又以為自己是團長了之類的話,但早在另一首先行發佈的單曲〈闇なる白〉,我就已經意識到伊澤一葉的進步,可能是解散十年之後所有團員中最大的,甚至超過椎名。在〈闇なる白〉中,光只靠著編曲的變化,就讓斷裂的、單看奇形怪狀的主旋律各段落,以意料外的方式縫合,同時維持著順暢的連續性。從成果上看,這一點極大程度仰賴了鍵盤的表現。https://spoti.fi/3zi534V


    伊澤一葉的作曲,在旋律上一直沒有林檎或浮雲優秀。這不只是因為他的旋律「怪」,林檎的旋律就怪得很有自成的美學邏輯;但伊澤那過於繁複跳躍、不直覺、因而難以記憶的樂句,甚至讓我覺得是對歌手而言難以發揮「歌唱」這件事美感的音符。過去,東京事変有找出兩個我認為不是很理想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點(如果不把禁止伊澤寫歌算在內的話),一是藉由更加流行常見的編曲來搭配不直覺的旋律,例如伊澤初次在事変作曲發表的〈手紙〉中,電樂器與弦樂努力讓曲子帶有起承轉合的磅礴激昂。這種讓怪咖穿上西裝的路數雖然可行,但對我來說,就是硬要化妝成普通人的怪咖而已;https://spoti.fi/3gvKhWQ


    另一種方式,甚至可能不被認為是方式,就是伊澤有一段時間寫出了非常像林檎寫的歌,例如《大発見》裡的〈禁じられた遊び〉、〈絶対値対相対値〉等,基本上算是隱去伊澤作曲上的性格。這兩種方案,我都不覺得完美,更何況過程之中還出現過各種根本失敗的例子,例如《娯楽》的〈酒と下戸〉就是我心目中一次可愛的災難。


    但在〈闇なる白〉裡,他們真的找到漂亮的解答了。我甚至認為,這首歌在《音楽》中被放置在椎名式種種執著之一、專輯對稱中央曲的位置,並不是偶然。他們自己也知道〈闇なる白〉是復出之後在新意、完成度上都對樂團而言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吧?對我來說,這首歌是東京事変繼〈Killer Tune〉之後再一次找到自身樂團聲響新可能性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樂手新技法的集大成之作:鍵盤起用大量音色效果、旋律消弭了主副歌的邊界、巧妙地運用過門和編曲而非旋律本身來推進歌曲 ——


    怪咖找到方法做自己了。第一次聽到 00:50、光靠鼓的變速就從 B 段無痛銜接到 C 段,我真的感到極樂與欣慰。這種小聰明,不曾廣見於過往的事変,因為它確實就是小招數。但〈闇なる白〉把這種小招數玩到了頂。


    另外一個驚喜,是伊澤把古典鋼琴的色彩再次帶進了事変。會說再次,是因為過往事変作品中這樣的作法也不少,一直到近期的〈永遠の不在証明〉中,鍵盤的技法都有古典鋼琴的影子。而《音楽》裡,〈赤の同盟〉的安插法讓我驚喜於它為歌曲帶來的特殊氣質,而〈紫電〉從 00:20 開始的美麗鍵盤 solo,彷彿在練哈農,可是誰想得到哈農搖滾起來可以那麼帥氣?https://spoti.fi/3zfMa2i


    當然,作為鋼粉,我對這張專輯的不滿之處還是有的。首先,上面提到的〈闇なる白〉的精彩技巧,竟然隔了幾首歌就出現在〈緑酒〉上,使得〈緑酒〉聽起來就像完成度沒那麼高的〈闇なる白〉。〈緑酒〉 B 段開頭的鍵盤聲響和技法,和〈闇なる白〉C 段的鍵盤線一模一樣(臭臉伊澤!你沒招了嗎!)https://spoti.fi/35j9Sgc


    伊澤在新專輯另一個沒招之處,是在〈青のID〉的 solo,使用了和十年前上一張專輯〈女の子は誰でも〉銅管的 solo 一模一樣的轉調以及和弦行進。重點是,〈女の子は誰でも〉當初也不是事変編的曲,而是服部隆之啊!(臭臉伊澤!你沒招了嗎!)https://spoti.fi/35sZIdn


    其次,伊澤的長足進步,凸顯了其他團員的不夠進步;我聽來最沒有長進的,顯然是師匠龜田。由龜田作曲的〈毒味〉雖然相當好聽,但是開頭貝斯線的編曲完全和他們在「DISCOVERY」巡迴時為舊曲〈Mirror Ball〉的編曲相同,音程和斷句都沒有變,一聽就知道這首歌是在舊 riff 上寫新曲,不免有些偷懶之感(https://youtu.be/N64wiARLero
    )。而歌曲中還出現〈Dopamint!〉的一個樂句,讓我更加不爽(誰理你)。https://spoti.fi/3zoJmQE


    最後,專輯中有些因襲下來的製作習慣,依舊沒有破除,例如他們的專輯第四首歌有百分之九十機率會是抒情慢歌,屢發不爽,而這些歌聽起來居然還真的都有點像(スーパースター、私生活、電気のない都市、命の帳);又例如這次的一些歌詞中還是有林檎上一張個人專輯《三毒史》的概念:毒啊藥啊蜜啊宗教啊。你要說那是林檎宇宙共同世界觀也說得通,但整個宇宙最後全部都是彩蛋的話那彩蛋有什麼意義呢?


    此外,雖然這張專題的企圖是去形式,但偏偏,他們放下的執著有些我很喜歡,頗為希望維持:例如,在我心目中早先數位發表的同捆單曲《赤の同盟》的封面視覺(如圖,一隻七彩的和菓子孔雀),才是過去的東京事変會起用的專輯正式封面:概念化、符號化、將樂團象徵投射在帶有自足世界觀的物件上,巧思如《スポーツ》的奧運金牌、《大人》的仿 YSL 香水瓶等等。然而,《音楽》正式的封面卻是符號化相當不怎麼成功的 —— 錄音室控台。


    不管啦,一定是因為去年 COVID-19 害他們把原本要用在專輯的封面用在單曲上啦。


    雖然我很想這麼相信,但是這個封面其實意外地也與「去形式」這個目標相契合:No more 形式主義,No more 符號化,音樂之於音樂的本質本身。或許,這正是這個視覺想要傳達的意念也不一定。畢竟,設計師都一樣是木村豊啊。


    過去的我,就如同過去的椎名林檎或東京事変一樣,是絕不允許在專頁還有正在進行的連載的情況下,發一篇會破壞版面整齊連續性的文的。但聽完這張專輯之後,忽然覺得要是執著於規則、十八天之後再發這篇心得,那不就等於這張專輯什麼也沒有教我嗎?


    是故,最後附上林檎在開場曲〈孔雀〉寫的歌詞: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我沒有在唬你。誰想得到那個曾經把自己的雕像當成耶穌吊在演唱會十字架上的少女,多年以後會在新歌歌詞裡抄心經?


    最後來幾個完全無從驗證的 murmur:


    ・「紫電」是《火影新世代》裡卡卡西老師的新招啊。林檎有看火影?

    ・「OTK」是《遊戲王》裡太陽神的翼神龍的第三能力啊。林檎有看遊戲王?

    ・「UberEats」有女王認證的唸法了。我都唸 UberEats。

    ・現在是流行專輯第一首歌和最後一首歌都超短?我還是無法接受把 intro outro 都算一首歌的算法欸?

    ・好了,我知道妳愛上 autotune 和 rap 了,前者〈長く短い祭〉和〈鶏と蛇と豚〉還不夠嗎〈一服〉要再玩一次?後者妳年輕時在〈Σ〉和〈弁解ドビュッシー〉玩得很好啊,怎麼最近〈尖った手▢〉和〈孔雀〉變唸經?

    ・妳再找妳老公拍 MV 我真的會生氣。

    ・我愛你們。



    (圖為《赤の同盟》單曲封面。取自椎名林檎 ✕ 東京事変官方網站「SR 猫柳本線」。)

  • 十字架上歌詞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29 14:46:27
    有 582 人按讚

    【宣教士談品格(一)】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能做多大的事更重要。」這句話是我在講道中常說的,因我如此深信。

    基督信仰強調恩典與信心,亦強調與信心相稱的行為(弗4:1)。從聖經的以色列歷史來看,君王的領導力或軍隊的強弱都不是神子民興衰的主因,關鍵是他們對一神的忠誠,以及他們所活出來的品格,包括個人道德和社會公義。今日也不難聽聞,很多教會和領袖在事工上很成功,後來卻因貪財、姦淫等罪黯然下台、羞辱主名,成就毀於一旦。

    品格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諸多品格之中是否有重要之分?若有,哪些品格至重要呢?在宣教工場上又是否有別呢?

    一、勇敢

    列勇敢在首位,因為可以說,不勇敢就不可能當宣教士。宣教意味著你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圈,那需要勇氣。宣教意味著你願意回應神的感動去冒險,願意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過一種你感到陌生的生活,以及需要去嘗試新的事物,面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這些都需要勇氣。宣教意味著你願意在任何環境當中堅守並傳揚真理,那更是需要勇氣!

    什麼是勇敢?是不是指天不怕、地不怕呢?美國超齡空軍艾迪•瑞肯貝克(Eddie Rickenbacker,1890-1973) 說過一段話值得我們反思。這個人曾經贏得「美國勇者中的勇者」之美譽,因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雖然他已經超過了能做飛行員的年齡,而且他的學歷不足,卻創下了三百個小時的空戰最高記錄。一百三十四次空戰未被擊落,打下二十六架敵機,並且贏得榮譽勳章,八個傑出服務獎,及法國菁英榮譽勳章。這樣的人,旁人看他膽大包天、毫無畏懼,可是他卻承認自己很害怕。瑞肯貝克給勇敢下了這樣的定義:「勇敢,就是去做你所害怕的事;如果你不曾害怕,你就不能了解什麽叫做勇敢。」

    二、真誠

    美國南加大管理研究院和紐約市Korn/Ferry公司曾經調查過一千三百名資深經理人,其中百分之七十一受訪者認爲,誠實與正直是企業成果最重要的品格特質。事實的確如此。在亞古珥的禱告中,反映出他認為短暫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兩件事之一就是真誠(箴30:7~9)。這個品格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其他所有品格的基礎。少了真誠,其它品格都是假的——假謙卑、假勤奮、假善良、假慷慨……反之,有了它,其它的品格才有價值。

    在宣教上,真誠一樣是根基性的品格。宣教同工能否得到團隊成員及當地人的信任,就在於他人是否感受他的真誠。我必須承認,作傳道人很容易不自覺地就偽裝起來。我們在人前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聖潔、自信、高尚、堅強、勤奮、喜樂、有愛……我們也深怕自己的軟弱可能給人不好的見證、絆倒人,或阻擾人來信耶穌。實際上不見得是這樣。適當地流露並述說自己的局限和軟弱,更能真實地打動人心,且讓人聚焦在神的偉大上。當然,完全的敞露是近乎不可能,我們有意無意之間都會把自己隱藏起來。為免讓自己活在自欺中,宣教士若能與幾位成熟的同工建立深入的屬靈夥伴關係,是極為可貴的。在主裡彼此督促、彼此勸勉,使我們保持最純潔的心來做主工。

    三、勤奮

    根據我在工場上的經驗反思,「懶惰」是宣教士一個極大的試探。儘管我認識的宣教士大部分都是「工作狂」,但就環境而言,除非宣教士很自律,否則很容易就懶惰起來……因為在很多工場上,宣教士都是獨自工作,無人監督。保羅提醒信徒要在服事上顯出這樣的態度:「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彼得則將殷勤用於對品格的追求上:「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 (彼後1:5)

    值得注意的是,勤奮的動機要比表現更重要。到底我們為什麼而勤奮?多年前台灣著名音樂人就在《忙與盲》歌詞中問道:「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在神國事業上,這兩個角度都不應該是主導,但軟弱的人性似乎不可能完全沒有。我們或多或少、不知不覺都會為自己和討好別人而努力,願聖靈常常提醒我們:殷勤是因為服事的價值——它是至高神的委託,也是人最大的需要。

    此外,我們在忙於哪些事也很重要。那些事是否真正與宣教的使命以及愛人愛神有關?抑或都是一些瑣碎事?著名的緬甸宣教士富能仁就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敵人最陰狠的詭計是要我們在表面的事上忙碌(像賣書、學習語文、管理福音站、寫報告、通信、記帳、建房子、修護、購物、讀書等等),敵人樂於讓我們在一些次要和瑣屑的事上忙個不停,而不以真正的戰鬥精神去攻擊抵抗。」這無疑是當頭棒喝!宣教士有必要固定地,每一天、每週、每月或每年回頭去檢討自己使用時間和精力的比例,免得忙壞了才驚覺不在做重點工作,反而在許多無關緊要的事上賣力。

    四、謙卑

    基督徒常形容宣教是某種形式的「道成肉身」,若我們真的認為如此,就必須學會謙卑,因為那就是耶穌降生最標誌性的表現。保羅在其著名的基督頌中寫道:「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

    大部分宣教士來自一個條件相對較好的國家,到一個在各方面都較落後的國家,透過醫療、教育、社區發展等方式服事,一不小心就會以一種高姿態來面對當地人:我們來幫你們、我們來救你們、我們來教你們——然後我們期待他們為此而感恩或感動。有時候,宣教士甚至會看不起當地人的某些文化、習慣、做法或能力,在他們面前誇耀自己原生國家的優越。這些心態我們本身或不察覺,當地人卻直接能夠感受得到。另一個宣教士很容易陷入的高傲試探,是拿自己的經歷來誇耀。尤其事奉時間長了,我們會以自己服事年日的長度,或工場上的特別經歷(即便可能是艱苦、悲慘的經歷)、成就和別人比較,或期待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仰慕。我們甚至會以「我不是在誇口」在掩飾自己驕傲的心態。

    願施洗約翰的宣告也成為我們的座右銘:「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

    五、彈性

    為人和做事有彈性,能隨機應變、能屈能伸,是宣教士一個極其重要的品格特質。保羅在腓立比書的自述是我們的典範:「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1~13)

    在真理和真理所啟示的行為準則上,我們不應向任何文化和境遇妥協,但是按照我在工場之所見所聞,與一些無關真理的小事相比,遇到必須為真理站穩爭辯的情形還少很多。可惜很多時候,人偏偏就費上許多的心力和時間去為這些「小事」而堅持,以致破壞工場的人際和事工。

    所謂彈性,可指我們願意開放心胸去接受新的事物和觀點。宣教士都帶著自己文化、習慣、想法、做法進入另一個全新的大環境中,要是缺乏「彈性」去融入其中,暫且別說事工能否做好,就連自己也會活得很辛苦。我就見過一些宣教士,因為堅持自己的喜好和習慣,而在工場上生活得極不開心,結果也無法在工場久待。

    除了以上文化適應所需要的彈性,宣教士的事工與生活也很需要彈性,因為有很多出乎意料的狀況會出現,考驗著我們的應變能力。每當有人問我當宣教士的條件時,我都會提到其中一條是「什麼都能吃、哪裡都能睡」。過去二十多年的宣教,我吃過各地方和種族的食物,睡過各種環境,包括落後的鄉下、戰場,以及非常吵雜的環境。事工上的應變也很需要,因為宣教工場狀況常有變動,我就不止一次本想去參加禮拜,卻被人當場叫上去講道!那些經驗以後,我隨時隨地做好講道的準備。

    要談的品格很多,下回待續。讓我以美國幽默作家伊凡·伊薩爾(Evan Esar,1899-1995)的話為本文結束:「當你失去所有你能失去的東西之後,僅存的就是品格。」這話絕對適合用在宣教上。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1期: https://gointl.org/magazine-61.php#imission

  • 十字架上歌詞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10 22:13:09
    有 49 人按讚

    📹 🎼🐣🐰🐇🐾🎵 動人的一場復活節特別音樂會直播:來自萊比錫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復活節音樂會網路直播,演奏巴赫的「約翰受難曲」(Johannes-Passion)

    在世界各地遭受冠狀病毒的蔓延,各國都在實施居家隔離,沒有一處還能持續舉辦音樂會。在德國各處的復活節的傳統通常都會將巴赫的受難曲拿出來演奏。今年的耶穌受難日(Karfreitag)在現在的情勢,仍在萊比錫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內舉辦一場格外特別的直播演出,教堂內只有十位音樂家並且互相保持相隔1.5公尺的防疫社交距離。但除了在教堂裡的音樂家現場演唱演奏,此外在合唱的段落還再透過網路串流,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們加入,齊心協力的完成巴赫偉大的作品,將音樂的真諦與信息帶給世界。

    🔗 https://www.facebook.com/mdrkultur/videos/220971662483130/
    #直播同時有七千人在線上觀賞

    📍湯瑪斯教堂、巴赫紀念墓碑與巴赫博物館為歐藝音樂營之後的「音樂巡禮」固定行程之一~

    ——————————————————————

    【巴赫的約翰受難曲】

    1723年4月22日,巴哈就任萊比錫湯瑪斯教堂的音樂總監,那是一個非常吃力的職務,他的職位在主任牧師和副牧以下,不僅要負責訓練 St. Thomas 學校詩班的器樂和聲樂,還要負責教義問答和拉丁文的教學,並輪流監督學校的紀律。主任牧師恩乃斯替已經年衰,學校頹廢,有55名住校的公費生,音樂是主要科目。巴哈在聖多馬教堂之外,還兼任萊比錫大學教堂的音樂指揮,要負責供應四間教會的聖樂。

    在這段期間,除了清唱劇以外,以1723年的聖母頌讚曲(Magnificat),和1724年約翰福音受難曲最為著名。1754年巴哈的兒子C.P.E. BACH所寫故人略歷道:他一生共創作了五首受難曲,只有兩首以完整的形式流傳於世,約翰受難曲與馬太受難曲 ,是他教會音樂的代表作 (1731年的馬可受難曲曾一度遺失,最近被用清唱曲no.198再組,而路加受難曲已經證實為偽作,2001年版葛洛夫Grove音樂大字典已經不再把1898年由巴哈協會出版的路加受難曲列入巴哈的作品,1725年的 Picander 受難曲已經遺失 )。

    巴哈早在科登時代就準備根據約翰福音寫作約翰受難曲,但一直到萊比錫時期的1722至1723年才告完成,內容取材自約翰福音18-19章,受難曲的歌詞有福音書聖經經文、聖詩與自由歌詞三種,與當時代其他受難曲相較,歌詞採用多首聖詩是巴哈最特殊的地方。後來孟德爾頌寫神劇聖保羅(Paulus)就是受他影響。相較於馬太受難曲著重於告誡人類的罪惡,約翰受難曲則更強調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故事。約翰受難曲借用 G. P. Telemann 的受難曲形式及神劇的風格把比喻的形象納入歌詞中,於是有禮儀和訓誡雙重意味。並轉呈負有協奏曲風格和聖詩的受難曲。聖詩在「約翰受難曲」是以會眾角色發聲,也就是說,巴哈不讓群眾「觀賞」受難曲,他透過聖詩,把所有觀眾溶入,成為戲劇中的角色,被迫做出信仰回應與反省。

    ——————————————————————

    【德國薩克森省萊比錫 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 當年巴哈擔任風琴師兼合唱指揮的教堂】

    萊比錫的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以巴哈精心培養的湯馬斯合唱團及巴哈的指揮而聞名。1723 年至1750 年,巴哈在此擔任管風琴師兼合唱指揮,他所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名曲,均在這裏首演,使這座湯瑪斯教堂舉世聞名,巴哈篤信宗教也極為虔誠,作品蘊藏了巴哈獨特的內涵與修養,反映了巴洛克時代的音樂文化特質,影響深遠。教堂內的彩繪玻璃上,有巴哈及孟德爾頌彩繪像,巴赫之墓置於祭壇前,鍍金的祭壇、雕飾精美的講壇,令人讚嘆。

    音樂之父巴哈,全名為約翰‧塞巴斯迪安‧巴哈,當年是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主事兼管風琴師,從 1723 年至 1750 年這位作曲家去世,一直都是在該教堂工作。湯瑪斯合唱團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 1212 年,每週週末作禱告時合唱。教堂前面的巴哈紀念碑 (Bachdenkmal) 是一處頗有魅力的地方。1539 年聖靈降臨節期間,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在這裏佈道。最後巴哈也安葬在湯馬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青銅墓碑下,靜靜地躺著安息了近四百年的音樂之父巴哈。幾百年來,他的音樂仍在這所教堂內被不停的演奏著。在這裡,時光好像是循環不已的,正如巴哈的音樂一般。

    巴哈故居目前則以「巴哈檔案館」之名對外開放,就在他彈了 27 年管風琴的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對面。教堂內的主祭台下長眠著巴哈之墓,刻在地上的名字、擺著追思的玫瑰花,不是為了主,而是為音樂之父。事實上,巴哈在萊比錫的日子是平靜又平凡的,不過是個庸庸碌碌作曲帶團彈琴賺錢養二十個小孩的辛苦音樂家。巴哈有很多個,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家族,這裡是指大家長J.S.Bach。不過巴哈的作品,的確對後來音樂史的發展影響深遠。

    巴哈檔案館事實上佔了整棟樓,三樓的博物館對外開放,五樓的檔案中心需要預約,提供研究用途。只是很多人不得其門而入,因為推開一個小小的門進入樓梯間、走上三樓再推開另一個門才找得到。由於都是舊民宅改裝,室內空間都不大,朝聖性質還是比教育意義大。名人紀念館的展示都不脫幾種主題:居住原貌、手稿、生平、使用過的器物、作品等,這裡還有一間小小的視聽室,可以帶著耳機坐在舒服的沙發上聽巴哈的音樂作品。一樓的紀念品店空間小,倒是貨色齊全,古典樂迷來此很少有不帶走幾樣當作伴手禮的。

    巴哈生前以管風琴的即興演奏風靡當世,就作曲而言,他的創作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意即以管風琴為主的『威瑪時代』,以器樂曲和管絃樂曲為主的『柯登時代』,以及以清唱劇及聖頌等宗教音樂為主的 『萊比錫時代』。巴哈在樂史上雖然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但是離世之後他的音樂曾一度式微,幸賴孟德爾頌等十九世紀初萊比錫音樂家的大力闡揚,才能輝煌於今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