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十六youtuber衣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十六youtuber衣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十六youtuber衣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十六youtuber衣服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普文分享】中醫反對疫苗嗎?/袋鼠煲涼茶 & 樹熊做針灸 //無論在香港還是包括澳洲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最近數年在公共衛生上最具爭議性的議題莫過於「疫苗注射」。 由於科技的發達,在網絡平台如 Facebook、YouTube 有一些反對疫苗的人士組成 anti-vaccination move...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

  • 十六youtuber衣服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3-31 08:00:00
    有 70 人按讚

    【科普文分享】中醫反對疫苗嗎?/袋鼠煲涼茶 & 樹熊做針灸

    //無論在香港還是包括澳洲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最近數年在公共衛生上最具爭議性的議題莫過於「疫苗注射」。

    由於科技的發達,在網絡平台如 Facebook、YouTube 有一些反對疫苗的人士組成 anti-vaccination movement。而這些人士多為崇尚自然療法的人,甚至利用其在網絡上的影響力,配合 YouTuber 或 KOL 宣傳方式,吸引了不少人信服。

    但最大問題是,有些人士為增強說服力,把中醫「拖落水」,說由於疫苗「不自然」,中醫也反對疫苗注射等等。

    由於疫苗注射屬重大公共衛生課題,影響深遠,加上以往也有香港和澳洲的病人問袋鼠大夫關於中醫對疫苗注射的態度,作為擁有教學和研究經驗,並且是香港和澳洲的註冊中醫師,有必要就這個議題談談自己看法。

    反疫苗運動,不止是香港,其實已引起澳洲、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注。而其中,反疫苗運動更被世衛組織列入十大威脅之一。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表示關注。

    而除了戰亂地區或一些因爲文化、宗教因素而拒絕接種疫苗的族群外,大部分反疫苗人士,主要是自然療法信奉者,認為疫苗是「非自然」、「無效」和「有副作用」。而當雙方論戰開打了,一些人就把中醫拖下水,認為中醫是反疫苗的。

    首先要說明的是,其實「疫苗接種」雛形就是源自中國的「種痘」。最古老的疫苗概念和今天大同小異,但也有明顯不同。

    由於長期經驗積累,中醫知道有些傳染病患者痊癒後會有終身免疫,因此早期古人希望小童儘早「生病」,使之能在「可控」範圍內生病,以免成年後感染病情越益嚴重。

    早在宋代,即有種痘趨型。而文獻記載,在明代隆慶年間(公元十六世紀)在今天安徽省太平縣,有醫師將「瘡患病癒者衣服給接種者穿上,以引起感染」。

    到了清代,中醫典籍《醫宗金鑒》的《幼科種痘心法要旨》已列出數種種痘方法,如旱苗(將天花痘痂研成細末,注入接種者鼻孔),痘漿(將天花患者痘液,以棉花蘸入接種者鼻孔)和水苗(將痘痂研末,混和淨水,捏成棗核樣,將之塞入鼻孔)。

    當然這不能完全等同於現代疫苗,因為現代疫苗是經過「減活」處理,減低毒性,純粹用已死或變性的細菌或病毒,誘發身體產生抗體,以預防疾病,安全度遠高於人痘接種。但中醫古代有「接種」法,是無容置疑。

    就如屠呦呦受晉代葛洪《肘後備後方》啟發研發出青蒿素一樣,種痘一定程度也對現代疫苗產生啟發。

    古代中國長久和疾病爭鬥,如中醫必讀之《傷寒論》其實就是總結和傳染病(傷寒)的戰爭。而中醫很早認識到有些疾病之烈,不是靠「自然」就可抵御,如明代吳又可之《瘟疫論》記載大型瘟疫,不單是一般邪氣如風、寒、暑、濕引起,而是「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或稱「戾氣」。

    而天花在十五、十六世紀橫行中國,清代康熙皇帝能登基亦因爲康熙童年患天花而癒,孝莊皇太后認為能減低中年患病、突然離世的可能性,避免因最高領袖死亡對大清帝國衝擊。

    民國醫學界代表余巖提出廢止中醫,某程度是因爲中醫在公共衛生方面表現不佳,未能防止傳染病。

    殊不知,如果中醫真的如此不濟,以古代中國人口數量(清代而達四億),北京城已有千萬級人口,恐怕像歐洲中世紀之「黑死病」就不止一次了。

    知道中醫種痘的歷史,還會覺得中醫「反疫苗」嗎?

    下次會講下在中醫角度,為何有些人接種了疫苗卻仍然感染疾病。

    #認同請分享
    #重要講三次
    #唔好比KOL騎劫中醫//

  • 十六youtuber衣服 在 Le CoBea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3-29 22:47:40
    有 1 人按讚


    作為兩狗之母的我,也希望人類父母用下腦!唔該!

    《中醫反對疫苗嗎?》

    無論在香港還是包括澳洲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最近數年在公共衛生上最具爭議性的議題莫過於「疫苗注射」。

    由於科技的發達,在網絡平台如Facebook, YouTube 有一些反對疫苗的人士組成anti-vaccination movement。而這些人士多為崇尚自然療法的人,甚至利用其在網絡上的影響力,配合youtuber 或KOL宣傳方式,吸引了不少人信服。

    但最大問題是,有些人士為增強說服力,把中醫「拖落水」,說由於疫苗「不自然」,中醫也反對疫苗注射等等。

    由於疫苗注射屬重大公共衛生課題,影響深遠,加上以往也有香港和澳洲的病人問袋鼠大夫關於中醫對疫苗注射的態度,作為擁有教學和研究經驗,並且是香港和澳洲的註冊中醫師,有必要就這個議題談談自己看法。

    反疫苗運動,不止是香港,其實已引起澳洲、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注。而其中,反疫苗運動更被世衛組織列入十大威脅之一。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表示關注。

    而除了戰亂地區或一些因爲文化、宗教因素而拒絕接種疫苗的族群外,大部分反疫苗人士,主要是自然療法信奉者,認為疫苗是「非自然」、「無效」和「有副作用」。而當雙方論戰開打了,一些人就把中醫拖下水,認為中醫是反疫苗的。

    首先要說明的是,其實「疫苗接種」雛形就是源自中國的「種痘」。最古老的疫苗概念和今天大同小異,但也有明顯不同。

    由於長期經驗積累,中醫知道有些傳染病患者痊癒後會有終身免疫,因此早期古人希望小童儘早「生病」,使之能在「可控」範圍內生病,以免成年後感染病情越益嚴重。

    早在宋代,即有種痘趨型。而文獻記載,在明代隆慶年間(公元十六世紀)在今天安徽省太平縣,有醫師將「瘡患病癒者衣服給接種者穿上,以引起感染」。

    到了清代,中醫典籍《醫宗金鑒》的《幼科種痘心法要旨》已列出數種種痘方法,如旱苗(將天花痘痂研成細末,注入接種者鼻孔),痘漿(將天花患者痘液,以棉花蘸入接種者鼻孔)和水苗(將痘痂研末,混和淨水,捏成棗核樣,將之塞入鼻孔)。

    當然這不能完全等同於現代疫苗,因為現代疫苗是經過「減活」處理,減低毒性,純粹用已死或變性的細菌或病毒,誘發身體產生抗體,以預防疾病,安全度遠高於人痘接種。但中醫古代有「接種」法,是無容置疑。

    就如屠呦呦受晉代葛洪《肘後備後方》啟發研發出青蒿素一樣,種痘一定程度也對現代疫苗產生啟發。

    古代中國長久和疾病爭鬥,如中醫必讀之《傷寒論》其實就是總結和傳染病(傷寒)的戰爭。而中醫很早認識到有些疾病之烈,不是靠「自然」就可抵御,如明代吳又可之《溫疫論》記載大型瘟疫,不單是一般邪氣如風、寒、暑、濕引起,而是「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或稱「戾氣」。

    而天花在十五、十六世紀橫行中國,清代康熙皇帝能登基亦因爲康熙童年患天花而癒,孝莊皇太后認為能減低中年患病、突然離世的可能性,避免因最高領袖死亡對大清帝國衝擊。

    民國醫學界代表余巖提出廢止中醫,某程度是因爲中醫在公共衛生方面表現不佳,未能防止傳染病。

    殊不知,如果中醫真的如此不濟,以古代中國人口數量(清代而達四億),北京城已有千萬級人口,恐怕像歐洲中世紀之「黑死病」就不止一次了。

    知道中醫種痘的歷史,還會覺得中醫「反疫苗」嗎?

    下次會講下在中醫角度,為何有些人接種了疫苗卻仍然感染疾病
    #認同請分享
    #重要講三次
    #唔好比KOL騎劫中醫

  • 十六youtuber衣服 在 小桃 Siuta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8-16 21:16:42
    有 1,951 人按讚


    夏コミ2018 ~ C94 ~ 3日目!
    輝夜月Fashion!Luna Fashion! ❤️ Live Goods 造型!✨

    雖然在DAY 1 也有COSPLAY,但沒有到場外走過><
    DAY 3 感謝台灣的攝影師朋友幫忙拍個幾張!!!☺️❤️
    不然月ちゃん就沒有照片了;口;!!
    出發到日本前拼命趕做起衣服><,想要在DAY 3時去Pikazoママ攤上買本子!
    本子買到了卻沒能留下照片記錄的話會非常遺憾呢!😭🙏
    謝謝睡熊女僕大人!✨(???

    好想去月ちゃん的LIVE啊啊啊!!!😫😫😫
    有誰會去嗎???可以幫忙買GOODS嗎!!!???😭😭😭🙏(你

    PHOTO/ 睡熊 @一天想睡個二十六小時

    #輝夜月 #カグヤルナライブ Kaguya Luna #kaguyaluna
    #C94 #夏コミ2018 #コスプレ #バーチャルYouTuber #Vtuber #cosplay

  • 十六youtuber衣服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1-11 22:30:14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十六youtuber衣服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2-02 22:15:09

    本影片由 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深度解析系列,亦即本頻道編號7、8、9共3支影片
    合併而成
    ───
    你知道「西伯利亞歇斯底里」嗎?
    ───
    ☞〈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10/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村上春樹 #文學 #小說
    ────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是一部如假包換的愛情小說,是以小說男主角阿始,和他生命中的三個女人為中心的。阿始在小學時認識了他的青梅竹馬:島本,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島本曾罹患輕微的小兒麻痺,總是跛著一條腿走路。二人都是獨生子女,彼此陪伴,度過了童年的孤寂。小學畢業後,阿始與島本失去聯繫,在中學裡展開與「泉」的初戀。然而在此刻,第二位女人出現了──那是泉的表姊。阿始受到泉的表姊的肉體吸引,與她偷情,成為砲友,也因此深深傷害了泉。其後,於漫長乏味的大學與職場生涯後,阿始遇見了第三個女人:妻子有紀子。他與有紀子結婚,生了個女兒,經營爵士酒吧。直至某日,阿始在酒吧與島本重逢,舊情復燃,一段婚外情就此展開。

    首先來看「泉的表姊」這個角色。小說中,泉的表姊甚至沒有實際的姓名。當阿始和可愛的初戀情人泉談著戀愛時,他偶然見到了泉的表姊,深受吸引。這所謂「吸引」幾乎無涉情感層面,而單單以「暴風雨般之性驅力」的形式呈現。在阿始劈腿期間,他和這位表姊的幽會是這樣的:

    我和那位泉的表姊從此以後的兩個月之間,腦漿都快溶掉似地激烈做愛。我和她既沒去看電影,也沒去散步。既沒談小說、談音樂、談人生,也沒談戰爭、談革命,什麼也沒談。我們只是性交而已。我所記得的,只有在那裡的一些瑣碎的具體東西的印象而已。放在枕頭邊的鬧鐘,掛在窗上的窗簾,桌上的黑色電話機,月曆的照片,床上她脫掉的衣服。還有她肌膚的氣味,和那聲音。我什麼也沒問她,她也什麼都沒問我。
    除了真正必要的時候,我們連吃喝都免了。我們只要一碰面,幾乎連口都沒開就立刻脫衣服,上床擁抱,做愛。那裡沒有階段,也沒有程序。我在那裡所提示的東西只有單純的貪慾而已。

    純粹的、壓倒性地性吸引。是的,生命的表現形式之一,即是人被純粹的身體、動物慾念所驅使;阿始與泉的表姊正是如此。但另一方面,人又顯然不只有這個面向。人畢竟有感情、會思考;因此還存在另一種生命的表現形式──純粹的,愛情與親密感的原型。在小說中,這以阿始和他的青梅竹馬島本之間的愛來呈現。

    愛是什麼?伊格言說,愛是,「在人世間,曾存有過這樣的情感:令你在瞬間感受到自己絕對的不完整,感受到生命本然的孤獨,感受到對對方『非如此不可』的劇烈激情與渴望,一種絕對」。阿始和島本在童年懵懂無知時,就經歷了這樣的「絕對事件」──男孩和女孩,在牽手的短暫瞬間,突然感覺對方毫無保留,誠摯的親密與溫柔。(這是不是和《1Q84》中的天吾和青豆很像呢?我們似乎已經抓到了作者村上春樹的個人偏好了,嘻嘻。)那就是愛。

    在此我們看到了兩種生命形式的對比:一種是阿始與泉的表姊,出於純粹動物本能的性驅動力;而另一種,則是阿始與島本,宛如童話般的,純粹的愛情原型。然而這兩種生命型態卻都是極端的。極端便可能為人們帶來毀滅性。而村上春樹正是藉由這樣的毀滅性,將小說扣回了「虛無」這個主題。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十六youtuber衣服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4-27 22:00:13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華文小說 #文學
    ─────
    上一集我們談論了駱以軍的小說特色:他常常在一篇小說中雜揉了看似並不相關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卻在核心有著深層的聯繫。
    他的主題往往關乎生命中「最根本的原因」──所謂「真相」,所謂「直子的心」,那些「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是什麼」。
    他善於叩問生命中那些無解、待解的問題。

    而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駱以軍2001年出版的小說《遣悲懷》,其中一篇名為「發光的房間」的章節。
    故事情節如下:主角「我」是個高中男校學生,成績差,外貌亦不突出,除了羨慕高大帥氣的同學在女人堆中吃得開之外,唯一的慰藉只能是在學校樓梯間偷窺對街老公寓裡的「裸體家庭劇場」。
    這家庭劇場甚是奇異,是個室內天體營,成員在家一律不穿衣服。
    所謂不穿衣服,還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爸爸、媽媽、姊姊、弟弟四人皆全裸上陣。

    這很奇怪對吧?然而時日遷延,共同窺看的同學們看膩了天體秀一一離去,只剩下主角「我」依舊癡迷地留守閣樓。
    「我」為何留在那裡?除了想看裸體之外,應該也有「想知道為什麼他們都不穿衣服」的成分吧。
    但當然,再一段時間之後,終於連「我」也離開了。
    許多年後,「我」再次回憶,當時究竟為何就此離開了那座陰暗的閣樓,那霧濛濛的、窺看的窗洞?
    扣下那「最後的離棄」之扳機的,究竟是什麼?
    「我」想起原來有一天,「我」居然看見了家庭中的弟弟,一個人在踢毽子。故事如此述寫:

    我心裡想:這不是真的吧?男孩專注盯著那枚染得嫣紅豔藍的羽毛毽。所以他的兩手像企鵝行走時退化羽翼擺放的位置。他的頸子甚至隨著右腳抬起踢接毽子的韻律一伸一縮。......且因為他為了和那枚他追逐踢上踢下的毽子之間保持著一種重心的恆定,他整個人在那個房間裡,其實像是慢速舞蹈般地旋轉著。所以從我那個位置看過去,在那白日天光未退而集中景象難以聚焦的框格裡,一會兒你看到一只青白青白的光屁股蛋;一會兒你又看到在他抬腿接毽子的空隙裡,他那團尚完全沒長毛的男孩小卵囊,像塊贅肉那樣一左一右搖晃飛揚。

    小說結束。是不是覺得既荒謬、又寂寞、又好笑呢?
    這篇小說題名為〈發光的房間〉──是否讓你直接聯想到前兩集裡提到的「直子的心」呢?
    那個在電動遊戲畫面冰涼冷光裡,「道路十六」裡沒有入口,無法進入的一寸方格。那「最後的格子」。
    然而〈發光的房間〉的窺看者「我」,隨著漫漫長日,在所有痛苦的臆想之後,不知為何,在某天,透過閣樓窗洞,突然魔幻地、超現實地看見了老公寓裡那樣的畫面──
    一個小男孩,那裸體家庭的弟弟,在發光的房間裡踢著毽子──那最後的「景觀」終究如此可笑、荒謬,令人無言以對。

    伊格言分析,駱以軍在此組織的意象極其精準──
    男孩踢毽子的持續旋轉象徵著生命的徒勞與重複;而所謂「贅肉」(一塊無用的、多餘的身體)同樣指向某種虛無與廢棄。
    整個畫面的青白色晦暗光度則隱喻了生命實相之冰冷,荒涼且不忍卒睹。
    那意象既精準又奇特,正確展示著主題,使生命的「真相」遂如曠野暴雪般瞬時洶湧襲至。
    那是生命最後的虛無與困惑,就像〈降生十二星座〉說的,「那像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究竟是什麼」──舉世孤寒,而我們無處容身......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