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談淺唱不夜天今晚同大家講吓《砂之器》嘅緣起及創作過程。
自從前年寫《是但求其愛》開始,鍾意諗返每件事嘅源頭,點解我會寫到呢首歌?有乜嘢驅使我去寫呢首歌?就會自然追溯到幾日前、幾個月前,甚至幾年前。類似佛家的「緣起法」,諗吓諗吓你會明白,原來一件作品,係無數因緣和合而成,真係一切都是緣份,當中因果...
輕談淺唱不夜天今晚同大家講吓《砂之器》嘅緣起及創作過程。
自從前年寫《是但求其愛》開始,鍾意諗返每件事嘅源頭,點解我會寫到呢首歌?有乜嘢驅使我去寫呢首歌?就會自然追溯到幾日前、幾個月前,甚至幾年前。類似佛家的「緣起法」,諗吓諗吓你會明白,原來一件作品,係無數因緣和合而成,真係一切都是緣份,當中因果難分。
《砂之器》嘅「今生情侶,下世母子」呢條主線,除咗由細到大中國人講嘅「無仇不成父子」、「女兒是你前生情人」之類「討債」式論述,仲有幾年前睇咗一本對我好重要嘅書——《靈魂的出生前計劃》,裡面有一章講「流產」,我實在太鍾意呢一章(詳見拙作《偽科7》p.128,如果你有興趣),一直想放落歌詞,都放咗一段仔落周仔嘅《夜空的呼喚》,但首歌佢未消化到所以無唱,咁咪再等囉無所謂,不過都知好難有監製肯放手俾我寫呢樣嘢。(後補:有網友提醒,原來我在陳慧敏 @chan_wai_man 的《沉默之間》最後一段也寫過。係喎!我自己都唔記得咗!😅)
去到今年年頭,《樂壇已死》派台,某記者致電訪問,剛巧那晚我正開始寫重生第一部曲。訪問後該記者DM我,說多謝我寫的《四季》,陪她媽媽走上最後一段路。我除咗「節哀」之外都唔知講乜好,但就受她的message影響,突然諗番起《靈魂的出生前計劃》那故事,於是自作主張當晚寫了份初稿(當時連名也未有,暫名《搖籃物語》),就是一份關於「今生情侶,下世母子」的詞。翌日阿Jer覺得份詞太深亦非他想要嘅嘢,於是再改寫成後來的《狂人日記》。
然後,來到五月,開始構思第二部曲。Jer發來短訊,話要寫《零極限》頭兩式「對不起,請原諒我」(《零極限》係一本知名身心靈叢書,時間關係自己google,如果有興趣),咦?briefing就係咁?平時佢會send好多相加千字文過嚟㗎喎?因為當時他剛完成Mirror演唱會得番半條人命,無電再send相了。咁我就打蛇隨棍上,問佢好唔好用番上次《狂人》份棄稿的題材,去講「對不起,請原諒我」?佢話可以,咁我就嗱嗱淋趁佢病攞佢命,盡快爆seed寫成《砂之器》(不過都典咗三晚,首歌太Q難寫,加上我哋個黐線王姓監製堅持此曲第一句一定要連住上一曲《狂人日記》的最尾一隻字「狂~~~」!喂淨係呢句「(狂)風起了」都諗咗我半日啦)!
寫詞中途,在YouTube發現有位叫Tommy Sir的仁兄以純佛學角度去分析《狂人日記》,兼預測第二部曲走向(都係嗰句,自己search,如果有興趣)!好精闢!當中提到「宿命論」與「自由意志」的對立,我才如夢初醒:係喎!其實可以把這種對生命的struggle延續到這段母子關係裡,首歌會更豐富!亦因為「宿命」兩字,咁啱撞正我寫到結尾「沙漏」兩字,神奇的火花點燃起了!突然想起松本清張!砂,之,器!這部經典小說的主旨正正就是「宿命」(書好睇,雖然好厚,但74年那部改編電影更精彩!竟然把書中主角那首《宿命》piano concerto,四十多分鐘的樂章,原原本本放在電影最後四十五分鐘的montage!你有無睇過一部戲最後係長達四十多分鐘嘅MV而極少對白?野村芳太郎導演,橋本忍、山田洋次編劇,again,自己google,如有興趣)!
係,終於寫到!但,係,我自己都覺得好深,但又好鍾意。見交詞後三日團隊都無人feedback,暗自擔心今次能否懷孕成功。因為望子心切,遂於三日後在group中發了一句「嗱呢份詞如果唔收會絕交!」,聽聞嚇到阿Jer面青,其實佢應該係忙到癲根本無時間睇詞,Sorry囉!
我最想講,人越大我越唔信一件作品係純粹關自己事,所有前因起點、時間醞釀、所有當中出現來幫忙成事的人事物,因緣和合地成就一首歌,都要逐一感謝:《靈魂的出生前計劃》、《樂壇已死》、周仔、喪母記者、《四季》、Tommy Sir、松本清張、花姐、條Jer、Carl叔,Sheng導,甚至唱Demo的吳林峰(其實仲有身陷囹圄的兩個人、其中一個叫張可森,也是個填詞人,他寫了篇樂評,看穿我在《狂》開始沒有用上「我」為第一身,係,今年三首我想抽離少少去看輪迴這回事,《砂》中唯一一個「我」字屬Quotation,唔係Narration,可惜那文章已消失了⋯⋯),都各自有其崗位及作用,我只是神派來把文字盡量啱音地寫出來的其中一個角色,而已。緣份千絲萬縷,我們其實活在一張意識巨網之中,所有東西都相連互通(又介紹一本書叫《無量之網》The Divine Matrix,講呢樣嘢講得好好,google it,誠推)。
無嘢了,眼瞓。聽聞好多人睇完MV爆喊,好事來的!把情緒釋放出來吧,然後再努力築起下一個砂之器,一起對抗所有宿命。多謝大家喜歡這歌。Night~
#砂之器
十二因緣與生命輪迴的關係 在 曈逸館 吳炘曈師傅 風水 改名 擇日 算命 占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鬼影》
到底世間上有沒有鬼?農曆七月真的是鬼門開?
以上問題應該蠻讓許多人感到好奇,你說沒有吧,但好像很多事情無法解釋。
鬼有神通的,鬼門開?有門能困住鬼嗎?仔細想想就能分辨事實真與假。
打開天窗說白話,在六道輪迴裡的確有餓鬼道, 所以,真. 有鬼。
由於常向他人求取飲食以活命,並且多畏懼,故名餓鬼。餓鬼的受生方式,有化生與胎生兩種。
化生:造下品(作而能悔的)十惡業:殺生(殺人、畜), 偷盜(偷竊) 邪淫(不正當的性關係) 妄語(說謊) 兩舌(離間) 惡口(罵人) 綺語(花言巧語) 貪欲(貪心) 瞋恚(生氣) 邪見(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 或慳貪、嫉妒、諂媚、欺誑,乃至饑渴而死的,即墮餓鬼道。
鬼的外貌又是怎樣?
根據《優婆塞戒經》說,餓鬼身長最大的是一由旬(約二十里),頭大如山,咽細如針;最小的僅有三寸。壽命最長的為一萬五千歲,約人間兩千七百萬歲;最短的則不定。
以外形來分,鬼分為兩類
1.有威德鬼:形容端正,與天人無異。享有富麗的宮殿,衣食住行的殊勝不下於天人,住在花果山林或廟宇,但是必須晝伏夜出,並且畏懼人類。其因緣為前世雖大行布施,但是心懷諂曲不實,因此墮入鬼道中。例如一切山海河神,以及享受祭祀的鬼神,如城隍爺等皆是。
2.無威德鬼:外形醜陋不堪,各依其生前惡業而有特殊長相。例如有的裸形枯悴,有的貌似禽獸。多住在荒郊墓塚、草木堆中、骯髒茅廁或古宅廢墟等不淨處,共同的痛苦是不得飲食。無威德鬼依生前惡業又可分為三種:重者肢節起火,飽受飢餓之苦,歷劫不聞漿水之名;中者伺機尋求蕩滌棄物或膿血糞穢為食物;輕者偶而稍飽,但常被刀杖驅使去塞河填海。
那我們是否要害怕鬼呢?
他們和人類很相似,他們的個性有善良,也有凶狠殘暴,也需要被尊重,鬼一樣有他們的社會,他們的秩序,所以切勿挑釁。萬一遇見,也無需因他的外表而感到害怕,畢竟則是他們的報身而已,為他們念誦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迴向給他並祝願他往生淨土就好。
鬼是怕人的,相對而言,人是尊貴的,所以請自重,珍惜自己的生命,須知一失人身,萬劫不覆。
若你擔憂自己下輩子不知會否成為鬼?
對照一下上述成為餓鬼的因,你有無造那些行為的心和因,此刻起開始努力修好五戒十善(十惡的相反就是十善),皈依佛法僧三寶,那會比較有把握能生人天,遠離三惡道(地獄,餓鬼和畜生道)。
若你擔心已經往生的親友墮入餓鬼道,或者已經墮入了,例如你夢見往生親友痛苦向你求救,那該怎麼辦?
農曆七月是吉祥月,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十方僧眾的解居自恣日,於此日,做子女的人,應當為七世父母以及現在父母於危難之中者,設百味珍餚飯食,新鮮果品,盡世甘美,放置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僧眾。因為七月十五日的僧自恣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水邊禪定,或得四阿羅漢果,或在樹下經行,或是六通自在教化。甚至更有十方菩薩大人權現比丘,皆同一心受食,所有聖眾,均具清淨戒行,其德如汪洋大海,不可思議,如能供養此等自恣僧眾,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定能出離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尚健在者,福樂百年,萬事吉祥順利。這就是真正的超薦拔度的妙法!
在現代社會,當日以最虔誠的心為過去世父母,在世父母去供養佛,供養僧人也很好。
假若沒有這些機會,虔誠,恭恭敬敬地念七部《地藏菩薩本願經》迴向給他們願他們在世的身體健康,吉祥如意;若已經離世的,願他們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部分內容取自星雲大師文集
吳炘曈
https://www.facebook.com/MasterNgYanTung
Photo:Unsplash
十二因緣與生命輪迴的關係 在 冯以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Dark
#有劇透
#你自己看著辦
#第五篇
題:一切從失去開始。
1。The end is the beginning. The beginning is the end.
這兩句話怎解呢?
來,我告訴你。
前一句就是,一切從失去開始。
後一句就是,開始就註定失去。
聽不明白?
再來,我告訴你。
很多時候,失去一段情、或一件事、或一份工作,就會展開一場新的生命了。
也很多時候,擁有一段情、一件事、一份工作,就會失去一個舊有的生活了。
所以失去未必可悲,擁有未必歡喜。
聽懂了嗎?
我又開始說故事了。
2。
對於 Dark,我還有幾篇文章想寫的。如果我還有時間的話,我會繼續完成我頭腦裡頭還擁有的思維及想法所帶來的消化。
不過這一篇,我只想多描述前一句,也就是:The end is the beginning。(直接翻譯:開始即是結束。)
我不要這樣的翻譯,請允許我不負責任的翻譯:「一切從失去開始。」
3。
是的。一切從失去開始。
這一句話是 Dark 的中心思想、甚至誇張一點,是 Dark 的靈魂思想。至少我是這樣看。不然,沒有故事可以開始、可以繼續。是失落推動了整個劇情的展現。其實人類的真實世界也是如此。
故事中每一個重要人物都因失去,而展開了新生命。
4。
young Jonas失去父親,改變了生命,一直在憂鬱狀況。
young Jonas 「協助」父親自殺,再一次又改變生命,跟隨adult Claudia 學習時間及God particle的奧秘。
young Jonas 失去 Martha,生命又繼續改變。
失去,尤其是失去生命裡很重要的摯愛,生命就會從此不再一樣了。一直因失去不斷更新生命的風景。
所以這也為何我們這些做輔導工作的,很看重個案生命裡頭所經歷的失落議題。
唯獨你在痛苦裡,你會想要改變。你會思考人類(或自己)存在的意義及目的。快樂的時候,你不會這樣做的,也不會這麼想的,畢竟快樂不知時日過。
然而,每一件失落議題,都會慢慢地把內心真實的你shape(塑造)出來。
Adam,對我而言,是由生命一連串的失落而shape 出來的。(說實話,我們有誰不是這樣?)
「快樂」不會shape你的,然而痛苦會。痛苦與失落永遠都在shape著每個人。
Adam 除了以上所述的這些失落,還有失去媽媽這事,媽媽的失蹤,媽媽的一句話也不說,就走了,即便他也已成年了,可是這種被冷漠拋棄,沒有父親、沒有母親、沒有摯愛(Martha),逐漸成為了我們看見的Adam。
一切從失去開始,這一連串的失落,讓Adam成為冷漠。
(我們姑且不要先做判斷、二分法,我們就把這冷漠現象先說出來。不要被 dualities shape 我們。我們彼此勉勵。)
5。
adult Claudia 失去爸爸(old Egon)還有失去女兒(adult Regina)。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
失去爸爸和失去女兒,是兩件事來的。而哀傷如何分輕重,全憑當事人自己詮釋。
所以兩宗哀傷事件是無法做比較。哀傷的程度是由死者的年齡、死亡原因、依附關係、還有虧欠程度、還有當事人當時候的資源(內在及外在)而決定的。
依Claudia的狀況來看,兩個失落都很厚重。然而,女兒的失去,可以帶來生命的動力。
一切從失去女兒開始,讓Claudia 開始有了動力:「她要 regina 活過來。」
如果沒有這一份失去,她不會用33年遊走在時間線,找出真相:她發現這平行時間裡的Regina怎樣都會因癌症而死。
然而,她發現還有一個世界,Regina是不會死去的。(我也不知道 Claudia怎麼知道,是我錯過哪個細節呢,還是導演沒有交代?請網路大神開示。)
因失去而開始了一段探索生命真相的旅程。也俗稱化悲傷為力量。這樣的人生,於我,無憾了。(我發現到現在我寫了第五篇了,不管我從什麼角度切入,我都看見 claudia 的堅韌、智慧及力量。我真的太偏愛這個角色了。)
adult and old Claudia就是帶著這一份悲傷而繼續前進。因為她想要Regina快樂的活著。她要把過去的時光還給Regina。
而對於爸爸,她沒有想要轉化結局。她只是內心有很多懺悔。
在救爸爸及救女兒之間,她選擇了後者。這很吻合人性,愛是從上一代流到下一代。
Claudia對爸爸是累積了虧欠。虧欠是需要救贖的。有些人用自殘、自虐、或自憐來懲罰自己。還好,Claudia 並沒有如此做。她就是不斷在內心背負著這份虧欠,一直到見到adult Egon,她和爸爸說:「你是一個好人,你值得擁有更好的。」那些眼淚,演技一流。我深深被打動。
在那一刻,是很像我們做家庭雕塑工作,讓成年的孩子們回顧生命,遇見當初的爸爸,和爸爸說出未完成的話語。
失去雖然很痛苦,然而也有不少人像 Claudia 一樣,用一生的力氣去療癒自身的遺憾。
6。
adult Ulrich,adult Katharina、and adult Noah、adult Elisabeth、adult Tronte、adult Jana在「失去」這個議題裡,都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的孩子都是失蹤的。失蹤又找不到屍體,這種哀傷是最煎熬的。你做喪禮,又不是、你不做喪禮也不是。就是失蹤了,你不知道ta是活著還是已經死去。
兒童失蹤案,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字。我記得當初我在泰北服務孤兒院時,社工告訴我:「我們不允許馬來西亞公民來領取我們的孩子,因為有太多前科,他們會把孩子賣給其他人。」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人的陰險、人的貪婪、人的無知、人的殘忍,硬硬把孩子來當售賣品。
這種不知是生或是死的哀傷,我們叫做ambiguous loss(不確定性的失落)。這失落裡找不到答案、很多疑問的。
這種哀傷是最折騰的。
你看到這三對夫妻雖然應對這不確定性的失落所帶來的方式都不一樣,然而大家都一樣的是:「他們生命舊有的型態回不去了。他們被迫要面對沒有孩子的的新生活型態。」
失去小兒子 Mads 的Jana 嚴重憂鬱、Tronte成為一個逃離家庭的男人。太太越憂鬱、丈夫就越逃離。丈夫越逃離、太太就憂鬱。這是「完美」夫妻,大家跳著一支很走調的曲子,很難過的。(Jana的grief and losses,是很ruminated的,就是不斷訴說、訴說。)
失去唯一女兒(Charlotte)的Noah離開太太(Elisabeth)去找女兒。在2053年,Elisabeth 被失落與哀傷shape成一位很強悍的女人。因為自己獨自面對生命的苦難、身旁沒有丈夫的呵護,自己不強大,能如何生存。
最弔詭的是,Noah 這個角色。他知道失去女兒是有多痛的事。然而,他也像加害者一樣,重複了另外三個家庭失去小孩的痛。他從受害者成為加害者。Noah 這個角色,可圈可點,很爭論性。就像尼采所說的:「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
Noah給我感覺就是那種宗教狂熱份子,只要他找到一個支撐他活下去找到女兒的點,不管付出任何代價(包括把別家的孩子給殺掉,他都在所不惜。)以正義之名來展現的這種行為,對我而言,是種很殘忍暴力。你看,他變成這樣,是不是一切因失去而開始?Noah內心充滿恨與怒。是個悲劇人物。
adult Ulrich and adult Katharine,一旦失去 Mikkel,他們的家就散了。爸爸也隨之失蹤、媽媽後來也失蹤,甚至被「自己的媽媽」殺掉。這一對夫妻的命是最苦的。古代希臘悲劇人物就是這樣,一樣痛苦還未擺平,接下來又有另一件痛苦的事情接踵而來。這種失落,我們稱為 multiple losses。
生命因失去而開始累積無助的眼神。你看 old Ulrich的演技,你就知道了,那絕望的眼神多揪心啊。
7。
啊,我終於說到最重要的人物了:clock maker,TG hannaus。
前面四篇文章,我都很少提起他,就是要等這一刻。
這整個 DARK ,都是因TG的失去而開始。
他的失去,導致他一無所有的。而且是 total loss。太太去世,然後因一場車禍,他的兒子、媳婦and 孫女,全部都去世。絕子絕孫。
這種霎時間一無所有的失落,最叫人痛苦啊。還有什麼比這個更痛苦啊。
這已經不是遺憾如此簡單了,這也為何有些喪親者會想要自盡。我都一無所有了,我沒有什麼可以再輸了。
與其自盡,TG他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科學家就是有意思,他想要製造一個有他家人活著的世界。他知道不能帶他們回來,可是他想要製造一個平行的世界讓他們存活著。
萬萬沒想到,他不僅創造了亞當的世界、也創造了夏娃的世界。
然而,這兩個世界,你發現他依然還是痛苦的,沒有家人,連 Charlotte也都是抱回來養的。這套劇真的恨不得全村人都痛苦到死這樣。
你可以說這位科學家很癡迷、很執著、很放不下,然而就是不被看好的特質,造就了兩個新的世界。你說他是壞事嗎?不見得吧。😄
8。
最後的最後,我想用佛法來總結一下這些所有的失落。
緣滅,就是結束。緣起,就是開始。
緣起緣滅,無窮無盡。
畢竟,在每一個時間點裡,以上所有描述的人物所作出的應對,是未來因也是過去果。所以怎能分得這麼清楚呢?
套用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法:「一念無明,讓因果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而輪迴。」
真的,是一念無明,產生了這麼多無窮無盡的痛苦。
9。
說到這裡,這也為何學佛之人常說:在失落與哀傷的跟前,我們要放下。
因為生生世世,都是因失去而開始。
要是願意當下即放下,就是沒有「一念無明」。如果連任何一個念頭都沒有的時候,痛苦也不會再升起了。
「那你就解脫了。痛苦也被釋放了。」
這個終極目標是亞當與夏娃窮其一生夢寐以求的。是劇裡頭,所有角色夢寐以求的目標。
是的,後面劇終就是這種佛教的味道,濃厚的不得了。
Claudia 就像禪師,指引Adam要放下。Adam謙卑地向Eva承認兩人的關係一開始就是錯誤的,祈求原諒。當他們年長的一對,關係得以修復,同一個時候,他們年少的一對,尋找「涅槃」的出路,逃離輪迴。
當每個人物在劇終都消失的那一個剎那,所有經歷痛苦的角色都被「涅槃」了,不管你要不要。
那一剎那,我哭到像只蝦這樣。
我一旦想到Elisabeth and Noah 兩人再也不用受苦了,我就特別動容。是我自己的投射,我覺得他們倆最苦的。因為他們很小就只知道這世間的秘密,是讓這秘密折磨最久的兩個小孩。大了,依然還需要經歷這麼多痛苦。是的,這是我的投射。
當然還有最年輕的Mikkel and Michael,那份默默承受孤單的痛苦可以不用在「天堂」裡被記錄了。
真好,劇裡的每個人物的痛苦都可以解脫了。
the end is the beginning. and the begining is the end.
我說完了。
還有嗎?
其實還有。
只要我消化得來,
我就繼續寫。
以量
04/07/2020
#我也服了我自己
十二因緣與生命輪迴的關係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型男老總虫說新語】
書中,總有另一個世界為你存在
文/城邦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很多事情,乍看之下與我們無關,也不一定非要知道不可。透過閱讀的過程,卻可能打開我們對另一個世界的理解;找尋時間軸線與歷史變遷產生的因果牽連關係;甚或因緣際會就此改變自己的人生道路,意外成為書中世界的參與者。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漫延,讓一個從中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發現的病例,成為全球恐慌的疾病。雖然全球化、地球村的概念早已是既定的世界發展趨勢,但當它真實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那種衝擊性與有感的威脅存在,不言可諭。以前,以為世界是平的,只是打破了全球經濟產業的供應鏈關係與發展;但地球村的來臨,卻早已紮紮實實影響著我們的坐息步調,還有生命安全。
面對每天媒體或網路耳語的疫情資訊瘋傳,我腦海中湧現的倒是過去閱讀的相關書籍。以爆發於1918年肆虐全球的「西班牙流感」為例,當時也是一個遠在美國堪薩斯州的病源患者,因未能及時注意到各項病灶的潛在風險,搭載軍艦遠赴一次世界大戰前線的運輸過程中,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擴散。在短短一年內,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患染流感。
在歷史的輪迴中,有些變與不變。二十世紀初人類對抗「西班牙流感」,一直到1943年才得以透過電子顯微鏡窺見病毒的模樣;但現在拜科技之賜,我們早已在媒體上看到新冠肺炎病毒的可怕長相與基因排序。雖然目前尚未研發出疫苗與特效藥,但專家呼籲勤洗手遠勝於戴口罩的防疫呼籲,在一百多年前也如出一轍。
因為閱讀,看見了經驗案例的周而復始,我們可以從中思考時代意義下的解決方法。而有些趨勢,則能藉由閱讀的梳理分析,意識到與自己的必要關聯。
▸ 詳讀全文:http://bit.ly/2VuU6v9
👉我想看每一期的虫說新語:http://bit.ly/2o5oOMA
👉我想訂閱電子報:https://bit.ly/2McDZOy
⭐記得把 #城邦讀書花園粉絲專頁 設為 #搶先看,才不會漏接任何優惠活動和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