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區分所有權比例如何計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區分所有權比例如何計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區分所有權比例如何計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區分所有權比例如何計算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劉志毅: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 2020-04-04 由 鏈得得APP 摘要: 在討論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之後,我們用兩講的內容討論區塊鏈技術在非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應用模式,區塊鏈被認為是「下一代網際網路」,在數字版權、身份認證和網絡安全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正如...

  • 區分所有權比例如何計算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05 12:59:00
    有 1 人按讚

    劉志毅: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

    2020-04-04 由 鏈得得APP

    摘要: 在討論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之後,我們用兩講的內容討論區塊鏈技術在非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應用模式,區塊鏈被認為是「下一代網際網路」,在數字版權、身份認證和網絡安全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正如我們之前所討論的,區塊鏈技術作為分布式網絡、非對稱加密、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多種技術的組合創新,它帶來的是去中心化社區、流程的可追溯化、業務透明化、網絡智能化以及決策民主化等特質,因此區塊鏈技術開創了基於信用的價值網絡,如何通過這樣的網絡形成新的商業生態模式是我們理解區塊鏈技術在非金融領域應用的重要維度。

    隨著全球物聯網技術的逐漸發展和各國政策的大力扶持,物聯網晶片、信息傳感器等產品逐漸成熟,有力地促進了物聯網的應用和普及。從物聯網概念興起發展至今,受基礎設施建設、基礎性行業轉型和消費升級三大周期性發展動能的驅動,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領域和行業成波次動態地推進物聯網的發展,基礎性和規模化的行業需求正在不斷增加。一方面,全球製造業正面臨嚴峻發展形勢,主要國家都制定了國家製造業轉型戰略,以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重建工業基礎性行業競爭優勢的主要推動理論,物聯網持續創新並與工業融合,推動傳統產品、設備、流程、服務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加速重構產業發展新體系。另一方面,市場化的內在增長機制推動物聯網行業逐步向消費市場聚焦,受規模聯網設備數量、高附加值、商業模式等因素推動,目前物聯網發展的熱點行業是車聯網、社會公共事業以及智能家居等。在發展過程中物聯網也受到了諸多條件的限制,其中很多部分是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解決其中的痛點的,這是我們理解兩種技術融合的基本邏輯。

    首先看下目前物聯網行業的發展特點,按照全球物聯網的總體態勢,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 物聯網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呈現出邊緣的智能化、連接的泛在化以及服務的平台化等特質。網際網路企業、電信運營商、設備商全面布局物聯網,產業生態初具雛形,多種不同類型的低功耗光宇網全球商用化進程不斷加速,物聯網平台迅速增長,使得服務支撐能力迅速提升。區塊鏈、邊緣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不斷的與物聯網技術進行融合,為物聯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第二, 全球物聯網產業規模由2008年的500億美元增長至2018年近1500億美元,在連接數快速增長和梅特卡夫定律作用下,物聯網在各行業新一輪應用已經開啟,物聯網在各行業數字化變革中的賦能作用越來越明顯。新的應用範疇被開拓、新的技術演進在發生,也就形成了新的業務變革。

    ◾第三, 隨著物聯網應用速度的加快,全球網際網路企業、通信企業、IT服務商、垂直行業領軍企業對物聯網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進一步明確了物聯網在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因此物聯網產業的理論不斷得以增強,成為了整個信息行業重要的戰略方向。與此同時,物聯網的深度應用以及利用物聯網的賦能實現大規模變革的行業企業比例並不高,上游物聯網技術、產品、平台等的供給側的力量遠大於需求端的理論,產業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很明顯。

    然後看下目前物聯網存在的痛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數據傳輸成本較高:物聯網連接下的設備需要周期性的更新疊代,智能設備所獲取的數據流也需要在中心化的平台上匯總,因此每一次的互動傳說的成本和費用都非常高昂;(2)中心化的網絡帶來的安全風險:如果中央伺服器出現安全漏洞將會對整個網絡中的節點產生安全風險和隱患,曾經出現過超過200萬的物聯網設備被一次性的網絡病毒感染,使得相關服務遭遇運營、成本以及信任危機。(3)用戶隱私無法得到保障:當人們在物聯網中進行交流和交易時,中心化伺服器對大數據的掌控帶來了隱私泄露的道德風險,這一類情況在過去數年間的大型網際網路企業的相關案例中屢見不鮮。(4)非標準化的產業造成了網絡孤島的情況,由於物聯網廠商都基於自身標準搭建網絡平台,使得信息不兼容和網絡之間的溝通非常困難,這個情況在目前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制約了物聯網的發展。

    以上就是傳統物聯網產業的主要痛點,這些痛點基本上都是因為其採用的是集中式的服務平台來連接能力需求方和供給側的模式,根據有關機構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要達到百億級別,那麼這樣的中心化模式將受到非常大的挑戰。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創新者們開始嘗試設計新型物聯網服務模式,其中通過區塊鏈技術來實現去中心化的物聯網服務就是非常有價值的嘗試。由於區塊鏈技術支持設備拓展,可以用於構建高效、安全的分布式物聯網網絡,以及部署海量設備網絡中運行的數據密集型應用,可以為物聯網提供信任機制,保障所有權、交易記錄的可信性、可靠性及透明度。同時,區塊鏈技術可以為用戶隱私提供保障機制,從而有效解決集中式物聯網帶來的數據管理、安全和隱私問題,推動物聯網向著跟家智能化的高級形態演進。具體說來,可以應用的場景包括以下主要的場景:

    ◾(1) 工業物聯網領域:在傳統的工業物聯網的組網模式下,所有設備之間的連接和通信需要通過中心化的網絡及通信實現,這極大的增加了組網和運維成本,同時中心化組網模式的可擴展性、可維護性和穩定性也相對較差。區塊鏈技術基於點對點的組網技術和通信協議處理異構設備間的通信,能夠顯著降低中心化數據中心的建設和維護成本,同時可以將計算和存儲能力部署到物聯網網絡各處,有效避免由單一節點失敗帶來的整體網絡失效或者崩潰的狀況。區塊鏈技術採用的分布式帳本具備防篡改的特性,能夠有效降低工業物聯網中任何單一節點設備被惡意攻擊和控制後帶來的信息泄露和惡意操控的風險。利用區塊鏈技術組建和管理工業物聯網,能夠即時掌控網絡中各種生產製造設備的狀態,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和維護效率,從而能夠提供更加精準和高校的工業物聯網服務。

    ◾(2) 溯源防偽:利用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數據完整追溯以及時間戳等功能建立物聯網平台,可以對不同類型的商品以及食品、藝術品等進行溯源。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的防偽追溯能力開放平台,通過聯盟鏈的方式,可以實現線上線下零售商品的身份認證、流轉追溯與交易記錄等,從而更有效地保護品牌和消費者的權益,幫助消費者提升消費體驗,有效推動商業信用的提升。在食品領域,也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的結合,使得整個食物鏈都有證可查,每個環節都可以追根溯源,從而加強食品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提升食品供應鏈和透明度,保障食品安全,可以解決目前在這個領域出現的很多社會問題。在醫藥溯源領域,區塊鏈技術可以用於可追溯醫藥的交易、運輸和溯源的系統,推動藥品需求的可預測、採購流程的透明、庫存信息的合理以及物流運輸的高效,從而解決醫藥供應鏈上下游的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不對稱難題。

    ◾(3) 智能交通: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物聯網在智能交通在諸多領域發揮作用,比如在利用區塊鏈技術的不可更改性以及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管理和提供車輛認證服務,從而實現電子車牌號認證服務;比如使用區塊鏈電子代幣(token)支付交通違規罰款、路橋通信費用等,實現即時付款和信息記錄,節省管理和運營成本;比如通過區塊鏈技術來記錄車輛的實時位置,通過區塊鏈平台的去中心化服務特性來判斷不同區域的交通堵塞的程度,提供區塊性的交通協調方案。

    ◾(4) 醫療領域: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建立可信共享的醫療大數據。醫療大數據的有效共享可以提升整體醫療水平,同時降低患者的就醫成本。醫療大數據共享是敏感話題,是醫療行業應用發展的痛點和關鍵難題,這主要源於患者對個人數據的隱私保護需求。區塊鏈為解決醫療大數據共享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患者在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歷史就醫記錄可以上傳到區塊鏈平台上,不同的數據提供者可以授權平台上的不同類型的用戶對數據進行不同層級的訪問,這樣降低了成本也解決了信任問題。

    ◾(5) 環保領域:環保行業的共享數據開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個領域可以通過區塊鏈和物聯網的融合來解決。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環保監管過程中存在的末端監控、數據有效性第、監控手段單一等問題。環保行業通常利用建立相關監測系統,實現重點勿擾源自動監控、環境質量在線監測等功能,而在這中間存在著對環保監測設備和監測數據的信任問題。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確保每個環保監測設備身份可信任、數據防篡改,這樣既能夠保障企業和機構的隱私,又能夠做到必要的環保數據開放共享。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物聯網平台,能夠實現不同廠家、協議和型號的設備統一接入,建立可信任的環保數據資源交易環節,助力環保等政策的落地實施 在環保領域比較典型的應用有三個方面:環保數據管理、一源一檔以及環保稅實施。污染數據從環保監測設備傳送到網絡過程中存在被篡改的可能性,區塊鏈技術能為每次監測提供永久性記錄,並通過應用加密技術防止篡改,提升數據的可靠性,加強對排污企業的監管。

    除此之外,應用區塊鏈技術還可以實現排污全程的數字化跟蹤,避免人為因素對排污數據準確性的影響,這是在環保數據領域的應用。環保部門使用區塊鏈技術搭建排污企業基礎信息庫,對備案排污企業所有資料和污染設備進行集中管理,為每個污染源建立對應的檔案,並將檔案放在區塊鏈上防止偽造和篡改,同時採用區塊鏈技術非對稱加密的方式建立帳戶驗證機制,防止帳戶數據被竊取,從而建立一源一檔的機制。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數據全網共識和共同維護,與物聯網結合可以更準確的採集排污企業的排污數據,同時應用區塊鏈區分授權,監管機構能夠標註免稅企業,防止企業濫用免徵條例。

    ◾(6) 能源領域:區塊鏈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能源領域的產能過剩、新能源利用率和回報率低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和硬體配置不完備等問題。區塊鏈的分布式帳本可以實施分布式能源管理,相關的技術可以用於電網服務體系、微電網運行管理、分布式發電系統以及能源批發市場。同時,區塊鏈與物聯網技術融合應用能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結算提供可行途徑,並且可以有效提升數據可信度。此外,利用區塊鏈技術還可以構建自動化的實施分布式能源交易平台,實現實時能源監測、能耗計算、能源使用情況跟蹤等諸多功能。此外,物聯網與區塊鏈技術融合可以提升新能源汽車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車的租賃管理、充電樁智能化運營和充電場站建設等,同時可以提升電動汽車供應商、充電樁供應商、交通運營公司之間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

    總結一下,區塊鏈在物聯網的應用場景豐富,基於區塊鏈拓展分布式物聯網可以實現跨環節和跨行業應用。除了以上場景之外,區塊鏈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還包括數字身份信息認證、物聯網數據交易確權、5G網絡中的邊緣計算等領域,簡而言之,區塊鏈與物聯網融合一方面可以拓展去中心化、去平台化的分布式架構,另外一方面可以保障物聯網數據跨環節和跨行業流動的真實性,形成多方參與信息透明共享的溯源鏈,從而拓展物聯網應用。我們在關注這些應用場景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到區塊鏈技術目前還不能做到高性能交易,智能合約不夠完善以及數據遷移困難等問題,因此如何通過加強區塊鏈基礎技術的研究,將其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融合,形成規模化和集約化的運營支撐體系,是區塊鏈技術在萬物互聯時代發揮作用的關鍵。

    資料來源:http://www.chidaolian.com/article-43305-1

  • 區分所有權比例如何計算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5-28 20:30:01
    有 210 人按讚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09

    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讓這些音樂家『合理』而『公平』地在一起合作呢?

    上一週我們停在這個問句;這一週要接續這個話題之前,我很想請你先花不到三分鐘的時間,看一下這位『你可能在蝙蝠俠電影裡才認識、但他其實有非常深厚從業資歷』的電影演員兼音樂愛好者 --- Joseph Gordon-Levit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Gordon-Levitt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6%AC%E7%91%9F%E5%A4%AB%C2%B7%E9%AB%98%E7%99%BB-%E6%9D%8E%E7%B6%AD ) 的一個訪談影像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MIZ-3sCB4
    他開始了一個 (嚴格講起來只有一個小節、兩個和絃) 很簡單的吉他 Pattern,然後,來自網路 (Internet) 各方的音樂愛好者,依著自己的觸感與喜好,逐一加入自己在音樂上的想法與執行,在一段時間之後,這個原本很單純的吉他動機,也可以被發展成為一段動聽而有意義的音樂!

    音樂,本來就可以用這麼單純直接的意念來『被完成』,在這個專案執行的過程中,我覺得這些音樂家就是單純地、『合理』而『公平』地在一起合作了!而,是什麼讓『音樂』後來變得不單純了呢?我偏狹地認為:當『音樂』與『商業行為』被綁在一起來看待時,它基本上就很難單純了。

    它牽涉了『利益』。

    那麼,會不會可以有一種方式,讓音樂家們即使『牽涉到了利益』,但還是可以『合理』而『公平』地在一起合作呢?真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要回頭思考一下:當初這些『利益』,是怎麼被綁進音樂的過程與後來的演變。

    [一. 漫談樂手教練的心裡話]_09 『環境』與『人脈』_04

    當人類的文明發展到『音樂』可以被『技術性』地『重現』時,音樂就成為一種精神層面的提升與實質『消費』的對象:不論是中、西方的皇權系統所延聘的宮廷樂師,或是市井庶民樂於參與的戲曲、說書,這些『娛樂文化』的背後,都代表著人們願意支付一定的『金額代價』,來『交換』音樂 (或相關藝術) 所帶來的『情緒經驗』。而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裡,我們迎來了因為『蒸汽機關』所促發的地域交通發達,與留聲機的發明所成為『錄音技術』的濫觴,加之以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電氣系統』與資本主義衍生的『經濟壟斷』,讓原本是『個人化』、『小單位』的音樂產出模式,漸次被推昇發展為『系統性』、『資本化』的大型工業式產業,並且全球化地無遠弗屆。

    以我們個人來解釋:也許我們在高中時期很幸運地遇到幾位音樂同好,在課餘的時間裡一起胡亂地彈著樂器、唱著自己覺得很有想法、態度的原創作品,在校園相對單純的環境裡,一切都無憂無慮得好極了!到了大學或出了社會,我們突然意識到:『其實音樂好像也可以成為一種職業或工作耶』!而且,我們都注意到『唱片公司』好像會提供這些進入市場的機會,所以,我們的音樂創作忽然轉變成『獲取唱片公司的青睞』為職志,怎麼也要地想藉由『資本化』的唱片公司來『放大』自己的音樂能量,希望能在市場上攻城略地,建立起自己的音樂版圖。

    這個邏輯說來也沒什麼不對,追求市場極大化、獲取相對的利潤,本來就是利之所趨、人各有志的選擇;只是這種系統發展到後來,會演變成:『出錢的是老大』,所以唱片公司可以用『公司獲利』為最高核心價值,音樂的『純粹性』,很容易就被『商業考量』而輕易犧牲了。

    此外,唱片公司將支付給創作者的金錢,區分為兩種類別:一種是被法律所保障的『版權所得』類,這通常是給付給法律上所定義的『原創』,比較常見於詞、曲作者;另外一類是付給『原創衍生物』的一次性權利買斷,這幾乎是指音樂工業中的其他工作項目,不論你的工作專業項目是哪一種:編曲、器樂演奏、錄音、混音、後製、和聲執行…凡此種種,你幾乎都會在一個『市場行情』的價格數字下,簽訂你的勞務報酬以及『著作權利轉讓同意書』,讓唱片公司合法取得相關的所有權利,以便資本家可以在販售商品獲利時,不必再支付給你其他等比例的獲利所得。

    現在的問題是:壹. 音樂的構成元素中,『詞』、『曲』是唯一的原創屬性嗎?貳. 究竟是誰制定了『原創』與『原創衍生物』的界限?

    在這個已經第三次工業革命、上看工業4.0的今時今日,請原諒我對於資本集中的財團與『政府法令』之間的關係缺乏任何信任感!我很清楚知道:一個好的音樂作品,從最原點的詞、曲創作,到所有必要的製作環節,乃至於到商品的企劃包裝、行銷執行,每一個元件都是不可或缺的!過去的唱片公司可以用『我是最大的出資方,所有的建造、營運、行銷成本都是我先支付,所有的風險也是我所承擔,我當然有資格制定對我最有利的權利條款』這樣的觀點來宰制產業運作,但,隨著『傳統產業』模式的崩解,新市場運作邏輯還莫衷一是的今時今日,我覺得有些結構性的問題應該要浮上檯面,讓有志之士可以重新認真思考一下了。

    『你真的覺得唱片公司還是拿出最大的資本、擔最大的風險在生產音樂嗎』?

    我看到的現實是:唱片公司不斷在想方設法壓低一切的成本,用最不會有風險的方式,企圖延續這個模式的『葉克膜』治療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4%E5%A4%96%E8%86%9C%E6%B0%A7%E5%90%88 )。

    『只出得起香蕉的公司,絕對只請得到猴子』!2012年金曲獎頒獎典禮上,聽聞音樂界的『原創』前輩託友人代為致詞的話語瞬間 (https://star.ettoday.net/news/64418 ),身為從業人員的我,當然有一種來自賀爾蒙反應的爽感!但六年之後,我有著不同的想法:就算只能被視為『猴子』,我也不一定只能吃『來自於公司的香蕉』。

    我們可不可以再冷靜思考一下:現在我們在玩的遊戲規則,包括了『我應該用多少價碼去讓售出我的權利』這件事,究竟是不是資本集團給予的『洗腦』式教育?約莫在一、兩年前,一群臺灣現在在音樂產業第一線工作的編曲家們,在松菸文創集會了幾次,主要的議題,是想要藉由『從業人員團結』的集體意志,去說服唱片公司對於『編曲』這個專業工作的版權認定,從而去爭取『隨著銷售數字增加而可以遞增』的『版稅收入』。我覺得這是一個立意極好的議題,但當我提出下面這個問題時,事情就有點兒走不下去了:『現在假設我是唱片公司,我也同意各位的編曲絕對有資格以版稅的概念來計算;那麼,我可不可以將原先支付給各位的一次性買斷的權利金全數歸零,改用各位希望的版稅計算方式呢?』

    走不下去。

    因為現在在產業中活躍的音樂工作者,大多都已經習慣了『唱片公司買單我的工作』,席間有同業提出一種見解:『我們應該讓唱片公司理解,他們所支付的費用,是我們工作成品的單次授權使用金額,而版稅應該要依照實際銷售數字給予合理的分潤比例』。

    可是…問題是:『唱片公司不斷在想方設法壓低一切的成本』,而我們國人最擅長的本領就是『削價競爭』,今天如果你面對資本家提出的方案是在增加他的成本,他直覺的反應一定是去市場中尋找更低報價的工作者;而『唱片公司絕對是以公司獲利為最高核心價值,音樂的純粹性,很容易就被商業考量而輕易犧牲了』的這個真實面向,你真的覺得唱片公司會在意『這個音樂作品是某某某、而不是誰誰誰』所完成的嗎?

    我在想,這個邏輯的問題是在於:我們想在死胡同裡找到『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http://zh.harrypotter.wikia.com/wiki/9%C2%BE%E7%AB%99%E5%8F%B0?variant=zh-hk ),可惜,我們都只是猴子般的麻瓜。

    真要想翻轉這個邏輯,恐怕第一件事就是要『謝絕來自於唱片公司的香蕉』!讓我們來設想一種可能:如果我可以找到詞、曲作者、製作人、編曲、樂手、錄音師、錄音室,任何那些我所欠缺的能力面向,大家都把自己的專業能力當成是一種『技術資本』,共同投資完成一個『好』的音樂作品,而所有人都可以依先前議定的『版稅比例』,在作品販售的過程中共同去享有版權與版稅收益,這會不會比『去找資本家比誰的拳頭硬』要來得可行一些?

    事情是這樣的:羅馬帝國、漢唐盛世,不論他們在人類歷史上有過多麼輝煌的成就,此刻都已經被壓在現代化的柏油馬路之下了;那麼,你覺得『唱片公司』這種體系,會是可以永遠以相同的運作模式存活下去嗎?我們都知道唱片的銷售量崩盤已經讓這種資本公司奄奄一息,但其實,人們還是會如同過往的歷史一般,去消費『娛樂』面向的音樂藝術 --- 他們只是停止消費從唱片公司所提供的制式商品!換句話說:音樂還是活著、被需要的,只是『供給』與『需求』的方式正在激烈改變著。在這次的演化中,如同過往所有演化規則一樣:『不能適應環境者終將被淘汰』。那麼,你會怎麼看呢?

    我的看法是:你的專業能力本來就是你的資本,你的心血創作本來就應該被保障它應有的權益。如果我告訴你:現在已經有一群在音樂產業中不同專業領域的工作者 --- 包括我在內,已經開始用『版權』的概念在彼此合作著,產出我們覺得自己最在意、滿意的音樂作品,銷售的市場端點不只在臺灣、而是全球的華人文化區域,你會不會覺得,這至少與過去已經驗證過的傳統模型有所不同呢?

    環境正在改變,音樂家們站出來建立新的人脈網絡,開展新的產銷模式,我認為是這個時代的音樂工作者不可忽略的必要認知!但…這一切究竟應該如何開始呢?

    (未完待續…… )

    ------------------------------------------------------------------

    後記1. 文中所提及的一切相關『版權』的知識,說起來,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法律見解與定義;如果對於其中有所疑義,我非常建議可以到『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的官網:https://www.must.org.tw/ ,去取得進一步的認識。我想,知道怎麼去保護好自己的智慧財產,應該是很天經地義的事吧!

    後記2. 這一週除了例行的音樂相關事務進行之外,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有一位網友透過專頁的私訊功能,將他的詞曲創作寄給了我,希望能得到編曲的合作或是其他的編曲建議。我覺得的意義是:音樂產出的模型真的已經開始新的演進;在過往,這一類的作品,都是經由特定的公司系統或是製作人系統傳達過來的,但工業4.0所帶來的全新可能性,讓舊有的高牆、藩籬都無聲地垮倒,音樂人之間有著全新的溝通渠道,我們誰都不該忽略這個現狀,而聰明的觀察者,一定會高度應用這種便利性,去達成十幾二十年前想都想不到的成就。

    對於那位網友的作品,我做了一些誠心的建議與回覆;但我非常期待他會進行必要的修改再回傳給我,因為~我覺得他的主歌寫得很酷,我心裡的音樂毛毛蟲已經蠢蠢欲動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