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匯流排底板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匯流排底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匯流排底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匯流排底板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午餐過後,我們經過吉田溪匯流口,馬里山溪的流向在此由南北轉東西。匯流口上方隱約可見搖搖欲墜的吉田溪吊橋,那裡以前有一條部落的聯絡道,在六龜警備道的下方通往舊萬山部落。 路還是一樣不斷的過溪,我們一個穿拖鞋,一個是放棄治療的雨鞋,頂多就是多一個過溪後倒水的動作,所以走起來還算順,只是夾腳拖沒有支撐性...

  • 匯流排底板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04 23:45:13
    有 1,886 人按讚

    午餐過後,我們經過吉田溪匯流口,馬里山溪的流向在此由南北轉東西。匯流口上方隱約可見搖搖欲墜的吉田溪吊橋,那裡以前有一條部落的聯絡道,在六龜警備道的下方通往舊萬山部落。

    路還是一樣不斷的過溪,我們一個穿拖鞋,一個是放棄治療的雨鞋,頂多就是多一個過溪後倒水的動作,所以走起來還算順,只是夾腳拖沒有支撐性真的讓我腳底板很痠痛,隊友倒水倒的很厭世。

    這天也巧遇蟑螂家族一家四口要去探訪部落舊跡,他們則是採取了最嚴謹的做法:每過一次溪,就脫一次鞋。這樣換來的是最佳的舒適性,但犧牲的就是時間——不僅讓9點才出發的我們追上,更在幾次過溪之後,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身影,直到隔日早起的他們路過我們的外帳。

    當我們跟著河流轉向,把視野探出山脈的遮蔽時,眼前的巨大尖峰讓我倒抽了一口氣——海拔1,218公尺的足母山,威風凜凜的聳立在水流盡處。

    「要命,還好最後一刻捨棄翻過足母山的念頭乖乖走溪床...」我一邊過溪一邊咕噥。

    足母山從多納部落出發,輕裝約4小時可登頂,山頂有一座瞭望臺遺址。原本就因為那座瞭望臺,我是想要「順路」探訪的,然而我們有超過30公斤的重裝,陡上900m登頂可能要將近6小時,而且還沒有算從陡峭山壁上摸索合適稜線下到馬里山溪床的時間...... 那可能要將近12小時才能紮營,對前一晚沒睡好的我們而言實在是太戰鬥了啊!!

    看地圖鍵盤爬山,我想是每個喜愛神遊圖紙的登山人最喜歡的娛樂之一。但說真的,無論地圖畫得再怎麼具象,還是無法呈現真實地貌有多麽懾人,果然多日行程的起點,還是排鬆一點點,比較好吶......

    #神鬼五湖出阿禮・拔地而起的足母山

  • 匯流排底板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0-03 11:14:57
    有 63 人按讚

    一個上高地練氣的心得

    非常感謝師兄找豆花到上高地練氣,也很感謝王昱傑專業的登山嚮導。

    先說這次上高地練氣之行的傷科手法收穫:
    水流對應的是皮與末端細部筋的概念;樹對應的是較粗壯、牢固的筋的概念;石頭對應的是骨的概念。我猜想與五臟六腑間的陰陽相對應的就是太陽與月亮的能量,還有風雨雲霧等自然氣候變化吧。

    所謂的天人合一的感覺,我想應該是這樣的吧。放下自我的主見,單純感覺與單純感受,不要有任何雜念與慾望,沈靜在自然的懷抱之中,水流、樹木、花草、石頭、高山甚至是枯木都有其個別獨特的能量流動,不同地形結構,不同的生態環境,幻化出個別獨一無二的氣場,去感覺,調整頻率,配合,同化,融合與自然之中。去感覺到自己,看清楚自己,就像是從第三人稱角度去審視自己,配合自然的流動,感覺自己身體流動的阻塞點,依著自然流動的方式,打通這些節點,就像是自己幫自己調理一樣。

    說起來很特別,在不同環境下,你可以感受到的阻塞點不一樣,那座池可能是腳底板,那顆樹是肩膀,那個河川匯流處可能是肩膀,潺潺小溪是小拇指,河流中有很多石頭處是肋骨,湍急的河岸邊是手臂...等,真的是非常的奇妙。當真的融入環境之後,走路手臂擺動是非常自然的,每一步走下去都是全身跟著連動,力量到到達骨盆之後會順上到脊椎,接著是肋骨,肋骨動了手自然就會跟著擺動,這樣走起路來是重心的轉移,走起來是不會費力的,反而是一種全身性的按摩。

    不同環境下還能夠感覺到明顯的界線。參天古樹的能量範圍,剛好就是他樹枝延伸到的範圍,同時應該也就是他根部的範圍。深入明神一池步道的前的兩棵枯木,一跨過那條界線,馬上就會感覺到一種不同的氣氛,強大而隆重的威壓感,在那邊我左肋骨的舊傷就有了感應,一開始會覺得怕怕壓迫的感覺,但是在經過調息讓其流動順暢後,馬上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明神池最深處的地方,池子到河流的地方,那邊的空氣是甜甜的,好像身體每個細胞都在新陳代謝,吸進好的排出壞的。枯木池塘的地方則是一種肅然的寂寥感,雖然水也是在流動的,水中也有魚,但就是少了那一份生機活躍的感覺。石瀑是一個很特別的地形,高山才會出現,那種感覺又是完全另外的世界,石瀑對應的就是骨,不同位置大小對應的骨又不太一樣,但是太小的石頭就沒有了,就像花花草草的對應感相對低很多,除非一大片或是比較大一點,否則依我現在能力還無法配合。

    在岳澤小屋附近的石瀑上面向陽光練氣,不知不覺就會想起一句拳諺:「虎形鍊骨,勁貫骨髓」,有了一種新的體驗,勁灌骨髓是精確的感覺到骨層筋膜的通道,讓力量流通於中,由膻中出發,沿著肋骨、肱骨、尺饒骨、腕骨最後到手指,讓力量一層接著一層的流動,而不是用肌肉的力量。

    日夜,晴陰霧雨,陰面陽面,海拔的高地,植披的不同,不同的天候狀況,也是會有影響的,最明顯的就是山的陰與陽的差異,再爬岳澤的登山步道的時候,一個轉彎過去,原本的叢林鳥叫聲就不見了,馬上感覺到一股安詳寧靜的氣息,雖然還是白天,但是一瞬間好像是晚上的感覺,因為我們爬到山的陰面了。

    相性也是我覺得非常有趣的一點,像這次就發現自己對於水的相性比較好。在爬岳澤時,身體的感覺差很多,在上山時氣息一直不順,當然跟不常爬山,海拔高也有關係;但說也奇怪,上山沒有水流的地方就很難跟環境建立連結,一路走走停停,氣喘吁吁,下山跟上山狀況類似,但是說也奇怪,下山到有河川流過之處,我身體就自動跟環境連結了,身體忽然就輕快起來,一走到河邊就很想停下腳步,好好調息一下,剛剛那份疲勞感就一掃而空了。

    我覺得古人所說的五術,「山、醫、命、卜、相」其實是一種經驗累積結果道出的一種學習的順序。入山融入自然之中的體悟,感受生命,感受能量的流動,感受植物的本質;由入山而來對於生命能量的流動,領悟經絡穴道,感受與嘗試植物取道藥物,進而昇華到醫術;而由醫術體會生命的生長過程留下的痕跡去理解命理。卜跟相我不熟就不確定是如何的經驗了。只可惜現在的生長環境中,「自然」的比例實在太少了,真的很難去體會以前書上所記載的經驗傳承了。

    #上高地練氣
    #專業高山嚮導 王昱傑 (Yu-Jie Wang)
    #水對皮樹對筋石對骨

    2018.10.3 豆花藥傷科

  • 匯流排底板 在 雷尼 Raine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1-31 17:42:53
    有 59 人按讚


    雷尼機車教室

    排氣管前段探討

    在排氣管的理論世界裡,越順=排氣越快,似乎意味著效能越高。但實際上非然,如果是這樣,那不要裝排氣管,直接來個消音器不是更好?

    針對雙缸車來探討,其實一前一後的橫向擺制,機車排氣管頭段很難做到等長,汽車可以不顧造型的完成等長,因為
    它的排氣管藏在引擎室與車底板下,但是對外掛在車體上的機車來說,就不得不兼顧造型美觀等考量。

    在馬力極大化的前提下,雙缸的排氣頭段應該越早合併越好,同時兩管夾角越小,干擾越少,氣流越順暢,但是氣流越順暢,意味著阻抗小,相對壓力低,也就會導致扭力不彰的情況發生,不過它的訴求是馬力,在賽車的世界中,是可以被犧牲的,因為它始終以最大馬力在奔馳,例如仿賽的四合二合一,高轉速表現非常好,火箭的三合一,且匯流處距離缸頭超近,則明顯重視扭力。

    市售車必須顧及扭力與馬力的輸出,低轉扭力利於起步與加速,高轉馬力則是用來創造速度。在這樣的原則下,你可以發現鮮少機車的前後汽缸延伸而出的排氣管是一樣長的,以109為例,外表是兩根排氣管,實際上在電鍍殼下,是二合一
    分二的設計。二合一的匯流處約有65公分,這段距離越長,越有利於扭力表現,然而原廠前後缸頭段長度相差10公分之譜。這是不等長設計,前缸爆出的氣體流出時,經過匯流處對後缸頭段產生負壓,吸引後缸氣體快速排出,不過兩者距離差異,在最小公倍數的算法下,遲早會有相撞的一天,甚至後缸氣體跑在前缸排氣之前,這時產生的亂流與阻抗,被原廠視為正常,因為所產生的亂流阻抗,亦有助於回壓的產生。

    管徑小就等於截面積小,前後雙缸頭段的匯合點就算再怎麼後移,在高排氣量的狀態下,對流量是沒有任何影響的。以物理的角度分析,回壓高、流速會降低,流量 = 流速 x 截面積,在流速跟截面積降低的狀況下,流量 (排氣量) 是不會增加的。因此流量的提升,可以是提高流速,或者是加大截面積,這在排氣管中是常被運用的兩大性能提升方向。許多Chopper嚴重的前後缸頭段不等長,或者強拉成左右出,惡劣的排氣干擾下,將會導致頭段排溫提高,對引擎來說非但沒有性能上的加分,反而對壽命會有影響。

    如果將原廠前後缸頭段,向等長逼近,會是什麼結果??? 答案是每一個爆炸聲變得更清楚,聲音更也更為響亮,提升頭段順暢度與降低阻抗,改以中段保留回壓,讓尾段發揮特有音頻,全段各司其職,才會有最佳的表現。

    原廠前缸頭段比後缸頭段短10公分 因此可以看出兩缸燃燒狀況差別很大 後缸常處於高溫稀薄狀態

    (圖1)前缸 積碳較多
    (圖2)後缸 帶有碳燒白的痕跡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