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匙吻鱘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匙吻鱘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匙吻鱘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匙吻鱘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569的網紅&dea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長江的生物完整指數達「無魚」等級,國家重點保護的中華匙吻鱘亦宣布滅絕後,政府決定禁漁十年。長江過去曾嘗試每年三個月禁漁,但每次解禁後資源都會在數天內被打撈盡。中華匙吻鱘早於1970年代因過分捕漁而急劇下降,再加上水壩工程及污染等破壞,於1993年已被定為功能性絕種,即沒足夠數量持續繁殖。2003年建...

匙吻鱘 在 照騙の味道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0-17 04:27:27

來到河南,特別是大城市如鄭州、洛陽、開封,宴客時桌上的魚,九成是黃河大鯉魚,不管可能這家餐廳打北京來,所以端上的是家燒清江魚。有關清江魚有一個頗耐人尋味的故事,我說個看倌聽,只是正不正確、是不是真的,得你自個琢磨裝。有關清江魚是什麼魚,曾經在中國引起廣大愛魚人士的辨論,當中最激烈的居然是清江魚到底是...

匙吻鱘 在 &dear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8 23:41:45

長江的生物完整指數達「無魚」等級,國家重點保護的中華匙吻鱘亦宣布滅絕後,政府決定禁漁十年。長江過去曾嘗試每年三個月禁漁,但每次解禁後資源都會在數天內被打撈盡。中華匙吻鱘早於1970年代因過分捕漁而急劇下降,再加上水壩工程及污染等破壞,於1993年已被定為功能性絕種,即沒足夠數量持續繁殖。2003年建...

  • 匙吻鱘 在 &dea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15 09:39:27
    有 121 人按讚

    長江的生物完整指數達「無魚」等級,國家重點保護的中華匙吻鱘亦宣布滅絕後,政府決定禁漁十年。長江過去曾嘗試每年三個月禁漁,但每次解禁後資源都會在數天內被打撈盡。中華匙吻鱘早於1970年代因過分捕漁而急劇下降,再加上水壩工程及污染等破壞,於1993年已被定為功能性絕種,即沒足夠數量持續繁殖。2003年建三峽大壩後更導致牠們無發迴游產卵繁殖。

    The bio-integrity index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reached the "no fish" level, and with the extinction of the Chinese paddlefish, commercial fishing is now banned for ten years. There was an annual fishing ban for three months every spring, but as soon as it ended, fishermen would empty the river in just a few days of time. the number of Chinese paddlefish started to decrease since 1970s because of overfishing; with other damages like dam constructions and pollution, they became functionally extinct in 1993, which means there were not enough fish to meaningfully reproduce. The situation has gone worse in 2003 when the Three Gorges Dam cut off their path to reach their only spawning ground upstream.

  • 匙吻鱘 在 上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1-09 01:00:09
    有 33 人按讚


    目前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達最差的「無魚」等級😱

    看更多國際新聞:https://is.gd/M1Hvc1

    上報國際圈 #長江 #長江白鱘 #水中大熊貓 #中華匙吻鱘

  • 匙吻鱘 在 走近動物園 Approaching the zo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8-08 18:30:01
    有 76 人按讚


    【鯨吸牛飲】
    #飼養管理
    #科學研究
    #超高速吸引

    有持續在關注本專頁的朋友們應該不難察覺,我大多數的貼文都是以哺乳動物為主,這是因為我對其他類群的動物了解地很有限,所以一直不敢多做發言,但今後會盡量像今天這樣通過轉發一些研究結果來跟大家稍做討論,畢竟,看個論文還是做得到的。(也算是偷個閒)

    密西西比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是一種巨大的淡水魚,最長可以超過2公尺且重達數十公斤,同時也是專食浮游生物的淡水魚中最大的一種,最顯眼的特徵就是那可佔據1/3體長的匙狀吻部。和哺乳動物中的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一樣,屬於在動物園、水族館與野外都不常發現,但卻具有一定數量商業養殖個體的物種。

    上月底最新發行的論文(Briek et al., 2018 ),就討論了這一物種在圈養環境下餵食不同餌料的採食策略與空間運用,研究發現,餌料本身與其在水缸中的密度皆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受試兩魚的採食選擇,首先,一項採食策略的開始、結束會與水缸中食物之密度顯著相關(P<0.003),且其標制性的濾食行為(filter-feeding)在環境餌料密度低時更容易出現。另外,比起沉底型的餌料(如糠蝦),當餌料本身密度適中(如水蚤,會在水體間載浮載沉)時,受試魚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水缸的空間,並且會出現兩魚在同一區塊的不同深度覓食的現象。

    作者認為這樣的結果可以幫助飼養者在餵食策略上作出以中等密度餌料為主的調整,不僅能節省餵食時間,讓整體操作更有效率,還能誘使動物展現自然行為、遊客也能看到更為活躍的動物。

    就像在上一篇是否要將食物細切的文中提到的,對於這些動物,我們仍然有多到數不清的知識尚未掌握,儘管是像這樣簡單的行為觀察研究,都是在飼養管理方面作出改善的重要依據,所以各位動物園工作者或實習生們,千萬不要低估自己在動物園中進行的任何操作的重要性!因為,你今天自認為微不足道的小發現、違和感,或許有朝一日,都將成為未來動物園工作進步的堅實根基。

    圖片來自田納西水族館
    ------------------------------------------------------------------------------
    資料來源
    Briek, B., Worst, D.E., Stamhuis, E.J. (2018) Filter-foraging-strategies of captive American Paddlefish (Polyodon spathula) in relation to food type, food density and food distribution over the water column. The Journal of Zoo and Aquarium Research. DOI:10.19227/jzar.v6i3.31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