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的專家會客室】如何防止運動傷害?健管師葉宗祐分享「運動前暖身、運動後伸展」正確做法,動得健康又安全
葉宗祐健管師
目前任職101安杏診所健檢師,有五年的健管師資歷,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畢業,擁有中華民國健康管理學會健康管理師執照、中華民國健康管理學會 保健營養規劃師執照,曾任職運動力學...
【凱鈞的專家會客室】如何防止運動傷害?健管師葉宗祐分享「運動前暖身、運動後伸展」正確做法,動得健康又安全
葉宗祐健管師
目前任職101安杏診所健檢師,有五年的健管師資歷,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畢業,擁有中華民國健康管理學會健康管理師執照、中華民國健康管理學會 保健營養規劃師執照,曾任職運動力學實驗室實驗及動作分析人員、臺北醫學大學生醫工程師、山衛科技生物力學模擬軟體工程師
📍運動前為何需要先暖身?
運動傷害可分成慢性及急性兩大類,若沒有暖身直接運動,很容易會造成急性運動傷害如拉傷、扭傷等。暖身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體溫、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增加肌肉的彈性,叫醒身體從靜態逐漸進入動態,能夠大幅的降低受傷機率。尤其是冬天氣溫低,肌肉及關節較容易僵硬,建議暖身的時間應加長,主要視個人的狀況調整
📍運動前該如何進行暖身?
我們常會聽到運動前要伸展,其實伸展又可分「靜態伸展」及「動態伸展」,「靜態伸展」會建議運動後再做,運動前最好以「動態伸展」為主,例如開合跳、踢臀跑等,幫助提高肌肉溫度,讓心跳加速甚至微微發汗,加大關節活動角度,也能提升待會的運動表現
每一項運動會作用到的肌肉群都不同,暖身得要視運動項目及個人狀況而定,並沒有制式的SOP。常舉例來說,若是一般上班族,下班後可能會去跑步或是上有氧課,這類型的運動基本上只要做下肢的簡單伸展即可。競技類型的運動,建議可以做會使用到肌群的動態伸展動作,如排球可以先站著輕鬆扣球、羽球可以先中速米字步移動。現在很流行的重訓如深蹲,暖身的時候可以零負重做相同的動作,達到肌肉習慣與伸展的效果。至於暖身要花多久時間?其實這也沒有標準答案,因每個人的肌肉啟動時間不同,所要進行的運動項目也不一樣,基本上會建議至少做10分鐘
📍哪些是常見的運動傷害?
1.抽筋
會造成運動抽筋的原因很多,常見的如電解質不平衡、溫差變化大、身體疲勞、情緒過度緊張等,容易抽筋的部位如小腿後側、大腿前後側、腹部肌群等。當出現抽筋症狀時,應立刻停止運動,試著將肌肉朝反方向慢慢牽引,例如做了向上跳的動作發生抽筋,顛腳的反方向動作就是把腳背往下扳,將過度收縮的肌肉慢慢拉長
2.拉傷
拉傷是抽筋之外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其症狀為疼痛、腫脹、肌肉痙攣,通常是因為熱身不足,肌肉過度延展、柔軟度不夠所造成。當發生急性拉傷時該怎麼辦?葉宗祐健管師表示,輕度拉傷的話休息是此時最好的修復方法,等到比較不痛就可以稍微讓肌肉做輕度的復健。重度拉傷的話,因肌肉組織完全斷裂,則需要透過外科手術處理
3.扭傷
扭傷可分成輕、中、重度,輕度也就是俗稱的「小扭」,外觀不會很明顯、仍可行走,但某些動作會有疼痛感,通常只要休息1~2週 就會慢慢復原。中度會有明顯的紅腫和局部瘀血,部分韌帶有撕裂傷,而且關節會不穩定,當下可以先透過冰敷、抬高和壓迫減緩腫 脹和不舒服感,後續冰敷減少,其他的就建議搭配物理治療和復健了,恢復期大約需要4~8週。最嚴重的程度則是韌帶嚴重裂傷或甚至斷裂,當下有可能聽到「啪」一聲,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且無法 走,當下還是可以先透過冰敷、抬高和壓迫減緩腫脹和不舒服感,但剩下的就要找專業人士處理,復原期間可能需長達一年。最新觀念在處理急性非創傷性受傷,從過去的PRICE修改新的原則POLICE,指的是Protect(保護)、Optimal Loading(適當負重)、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Elevation(抬高),但舊有的冰敷觀念在非常必要時期還是可以先使用,時間不要過久就好
4.骨折
骨折又可以分成開放性及閉鎖性兩類,開放性會見血、見骨,需要盡快地進行傷口處理及施打抗生素,降低感染發生率,閉鎖性則會有痛感。骨折的治療又可分為保守及開刀治療,保守指的是肩吊帶、石膏、各式支架,幫助固定骨折,開刀則會使用到鋼釘、螺絲甚至人工關節
5.肩關節問題
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當運動量過大、用力不當時,就容易造成盂肱關節或旋轉肌群受傷。許多運動員都容易有這樣的症狀,像是排球、網球、棒球投手。因為經常需要做手臂高舉過頭的動作,就會出現過度使用的傷害。建議可以利用彈力帶進行伸展運動,雙手向前伸直抓住彈力帶兩側,慢慢將雙手往上平舉,再往後伸展,使用彈力帶時,次數可以進,依自身狀況調整,記得千萬不要勉強
📍運動後為何需要做伸展?
前面有提及,運動後建議進行「靜態伸展」,主要會固定某一個動作,將肌肉拉長至活動範圍末端,目的是幫助緊縮的肌肉回復原本的長度,減緩運動後痠痛及傷害,避免練出一塊一塊的肌肉,讓纖細小腿變成蘿蔔腿
📍運動後可以做哪些舒緩?
想要遠離痠痛、運動傷害,運動後建議把握四大原則,第一充足睡眠,最好可以睡足7~8小時,對於肌肉修復才有幫助。第二,泡溫水浴,溫度稍微高於體溫即可,也可以用熱敷的方式。第三伸展,也就是俗稱的拉筋,例如弓箭步、坐姿前彎等,目的是將運動後縮短且僵硬的肌肉拉長,降低受傷的機會,沒有硬性規定需要做幾下、幾組,最重要的動作要放慢,組數可視個人狀況而定。第四按摩,建議洗澡後可以利用滾筒定點的按摩放鬆,或是用筋膜槍輔助,透過高頻率震動緩解痠痛
#凱鈞的專家會客室
北醫健檢項目 在 尤詡鑫醫師 Dr.Roberts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一次做全身檢查,把第一次給了北醫。Thanks to 李昇倫醫師
前一天的清腸又禁食,看著別人吃美食是有點痛苦,不過也算熬過去。
7:30來到北醫健檢中心,換好衣服後整個環境其實蠻舒適的,而且又有小秘書隨時貼身安排每個項目,挺享受。
小秘書細心的解說,提到要選擇侵入性的攝護腺檢查時候 -
小秘書說:「攝護腺超音波檢查可以選擇侵入性或是非侵入性的,侵入性的準確度比較高,不過這一般適用於40歲以上的男性。那尤先生當然可以選擇準確度高的侵入性檢查,只是它會比較不舒服。不過尤先生由於不是在這族群,我建議可以不用選擇侵入性的!」
我回答:「呃...... 我已經42了耶..... 那我該?」
小秘書說:「蛤!?真的很抱歉 明明就對了基本資料但還是..... 看不出來耶!」
我回答:「謝謝!但我還是選擇非侵入性的好了!」
我知道我看起來很年輕,但其實還蠻好笑的!
北醫健檢項目 在 夏芯愛 ArielHone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絕對要分享的超厲害的『健康檢查』!!
從在外工作時,一直都會聽到身邊的朋友提醒,有機會有時間一定要固定做健康檢查,可是...當工作忙著忙著,結了婚後,當了媽媽又忙著忙著,真的找不出時間。一般大醫院健檢,要經過抽血、禁食、打針、打顯影劑,中間需要忍受大小管子在身體裡遊走的不舒服,通常更需要在醫院耗掉好幾個小時,有時甚至結果也需要等上好幾天。
今天在好姐妹的介紹下,來到了「安杏診所101Wellness」。診所在101大樓81樓,一上樓看到了這麼美的高樓風景整個心情就放鬆了不少,櫃檯服務人員非常貼心地遞上水,並開始跟我們講解檢查項目。只要戴著「720度的微型顯像儀」監控裝置,15分鐘就會開始掃描全身上下的器官、血管、神經、過敏源、肌肉,身體缺乏的營養...。(共計700多種檢測部分)
帶著有點興奮也有點忐忑的心情,我跟好友一起進入了檢查室,戴上了儀器,自己內心猜測了一下,本人有非常嚴重的鼻子過敏、長期會變成扁條腺炎,還有三不五時因壓力引起的腸躁症,等等可能在頭部跟腸胃部都會亮起警訊吧?果然當頭部的圖一顯示出來,鼻上部分就看到了3號圖示,當儀器經過腸胃部分時候,也跑出了不少3號圖示,過了沒幾分鐘,突然旁邊的健管師說:好了!
心裡想:啊?好了?,仔細看了一下時間,真的就是15分鐘,太厲害了。接著健管師的分析,我的鼻子系統真的比較不好,出門都還是要盡量戴口罩,而我的腸胃消化系統也是有點問題,我自己也有在追蹤。另外我自己本身沒注意到的,腎與泌尿系統...,大概因為長期帶小孩時,會緊張忘記喝水,所以容易代謝不好...。透過健管師的建議,再忙還是一定要做好規律的生活作息,多喝水,早睡早起,在飲食部分也要相當注意。整個過程我大約25分鐘結束,真的非常的快。
我覺得這真的是很棒的一個新科技,預健檢只要15分鐘,就可以知道身體哪邊出了問題,不放心的人,可以之後就到大醫院做個別檢查,省去全身檢查時間。而且檢查後的資料,也會獨家與台北醫學大學及其相關體系醫院像是北醫、雙和醫院、萬芳醫院等等的雲端資料一起同步唷!
推薦給大家,只要15分鐘,即可完成的預健康檢查,在忙都一定還是可以抽空來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現在診所每個月都有不定時的優惠活動,可以打電話詢問看看。
安杏診所101Wellness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101Wellness81/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7號81樓之1(D室)
免費諮詢專線:0800-661-888#2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9:00
北醫健檢項目 在 台媽日爸樂共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寶寶剛滿兩歲,我掐指一算,差不多是要做兩歲健康檢查的時候了,要預約離家最近的兒科健檢時,才發現,唯一有空的時間是兩個月後的今天。
這間兒科是少見的新診所,醫生年輕又細心,深得我心。可是缺點是,從我家去要搭電車一站,平常病人的人又多。平常我不會來,只有可以提前預約,又不急的健檢,才會特地跑來。
醫生做完簡單的檢查項目後,也順便檢查寶寶手冊預防針的那欄,才瞄了一眼就說:「哎呀,之前幫孩子打針的兩位醫生全都過世了......。」
我家附近兒科醫師陣亡率頗高,早就苦惱很久:「是啊,真是煩惱。」
醫生喃喃自語:「原來如此......原來如此。」說完又順手用電腦查看我家附近的其他醫師:「XXX診所呢?醫師身體不好,但好像一個禮拜有幾天有開。」
當我正納悶,怎麼可能有我不知道的兒科診所時,他點了點滑鼠又說:「啊,不好意思,這位也過世了。但你還是可以去另一間XX家庭診所,他們每個禮拜三有兒科醫師看診。」
媽媽無奈答:「嗯,我知道......(難道生病還得挑日子)。」
我真不是故意那麼冷淡,但連續三位醫師壽終正寢,我家周圍的兒科醫師真的都絕跡了,這位醫生雖細心,也只是再次道出我的無奈。每次寶寶感冒發燒都苦惱往哪送,牙科倒是三步一小間,五步一大間,比超商還多,我早認命了。以前在台灣時常聽內外婦兒四大皆空的問題,但台北醫療資源多,很難感受到,等到在日本養孩子後,才發現日本的問題可能遠比台灣嚴重,連帶孩子看兒科都成了奢侈。
#兒科醫生快變成稀有動物了
#沒掛掉的醫生就是好醫生
#媽媽的心願就是附近開一家兒科
#台灣醫療太方便要好好珍惜
#一如所料寶寶壯得像頭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