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北醫健兒門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北醫健兒門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北醫健兒門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北醫健兒門診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親子天下‧悅讀,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疫情下的好消息!恭喜 #陳宥達 醫師獲得「第17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在疫情中創造希望,持續為社會創新改變! 陳宥達醫師成立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 ,在偏鄉推動閱讀。結合衛生所的醫療資源,透過健兒門診推廣學齡前的共讀,迄今已將親子共讀推廣到各縣市60個偏鄉據點,讓超過8,000...

  • 北醫健兒門診 在 親子天下‧悅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19 09:30:59
    有 160 人按讚

    🎉疫情下的好消息!恭喜 #陳宥達 醫師獲得「第17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在疫情中創造希望,持續為社會創新改變!

    陳宥達醫師成立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 ,在偏鄉推動閱讀。結合衛生所的醫療資源,透過健兒門診推廣學齡前的共讀,迄今已將親子共讀推廣到各縣市60個偏鄉據點,讓超過8,000個家庭受惠。

    六年前,「台灣的醫生,到花蓮很遠,去美國很近」這句話敲醒了陳宥達不斷往國外跑的腦袋,他停下醫師訓練的腳步,遠赴高雄那瑪夏當推廣閱讀的志工,體會到「原來服務奉獻不必搭飛機,坐莒光號就可以」...↘

  • 北醫健兒門診 在 醫師。娘(隔壁張太、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02 19:24:49
    有 48 人按讚


    [ 兒童成長支援門診計畫2.0 ]

    每當詢問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健康、快樂就好了」雖然是標準答案,但是沒有父母不期許自己的寶貝能長得又高又壯。現在的家長跟我們父母、祖父母那一輩比起來,雖然可獲得的育兒資訊變多了,但是相對的也帶來更大的資訊競爭和焦慮。因此,兒童過敏門診及內分泌門診都是台灣在小兒科裡面最熱門的兩科門診。與我們文化接近的日本,家長們也同樣都很關注兒童過敏以及成長的議題,但是在日本執業時並不會看到免疫科或是內分泌科的醫師一診看超過七八十個病人,反而在這些科別的門診看到的大多數是幼年型風濕、甲狀腺疾患、透納氏症…等罕病重病的病患。那日本的小兒科界如何因應家長們對於成長的焦慮呢? 這要從台日兩地不同的醫療文化說起。
     
        日本跟台灣的醫療制度最根本的不同在於,台灣戰後的醫學人才由留日轉向留美,後來引進美國的專科次專科醫師制度,因此現在大多數的人都習慣說「我要去看某某科醫師」。日本在2019年才導入專科醫師制度之前,走的是師徒制的醫局系統。以我為例,畢業後我進入京都大學小兒科醫局,受中畑教授的指導後成為小兒科醫師。因此,兒童成長的初步篩檢都是在一般小兒科醫師的門診進行評估及診察,而學會也為此定了完善的通用標準,唯有真正病態程度或疾病引起的成長遲緩低下才會轉介至大學醫院的內分泌次專科。有的時候,身高體重的低下不見得是因為內分泌相關的疾病引起的,實際上它包含的層面更廣包括了腸胃營養、代謝、甚至是腎臟或睡眠問題都可能引起成長問題。在台灣的現況下,病人可能會先花上不少時間在內分泌科就診候診,之後才被轉介至真正相關的次專科。考量台灣各大醫院的內分泌成長門診長期以來都人滿為患,一方面排擠到真正內分泌科罕病重病患者的就醫空間,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無形的醫療資源浪費。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善這個問題,也許參考日本的做法,建立起一個好的篩檢系統是我們可以嘗試的目標。

    臺北醫學大學身為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擁有各小兒次專科的專門醫師是我們的優勢,因此我們即將設計一套「不論是誰都能上手」的兒童成長周全性評估系統,搭配每日的健兒門診時段,篩檢出真正需要專科治療的病童。此外,同時對於不屬於病態程度但是仍有成長疑慮的家長提供更個別化、精緻的衛教及支援。預計這個系統於今年八月上線,接下來會陸陸續續向大家介紹更詳細的內容

    乞うご期待

    #兒童成長 #兒童生長發育 #成長發育 #轉大人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 #北醫小兒科 #兒童成長支援門診 #張璽

  • 北醫健兒門診 在 張璽醫師-小兒神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01 23:15:04
    有 338 人按讚

    [ 兒童成長支援門診計畫2.0 ]

    每當詢問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健康、快樂就好了」雖然是標準答案,但是沒有父母不期許自己的寶貝能長得又高又壯。現在的家長跟我們父母、祖父母那一輩比起來,雖然可獲得的育兒資訊變多了,但是相對的也帶來更大的資訊競爭和焦慮。因此,兒童過敏門診及內分泌門診都是台灣在小兒科裡面最熱門的兩科門診。與我們文化接近的日本,家長們也同樣都很關注兒童過敏以及成長的議題,但是在日本執業時並不會看到免疫科或是內分泌科的醫師一診看超過七八十個病人,反而在這些科別的門診看到的大多數是幼年型風濕、甲狀腺疾患、透納氏症…等罕病重病的病患。那日本的小兒科界如何因應家長們對於成長的焦慮呢? 這要從台日兩地不同的醫療文化說起。
     
        日本跟台灣的醫療制度最根本的不同在於,台灣戰後的醫學人才由留日轉向留美,後來引進美國的專科次專科醫師制度,因此現在大多數的人都習慣說「我要去看某某科醫師」。日本在2019年才導入專科醫師制度之前,走的是師徒制的醫局系統。以我為例,畢業後我進入京都大學小兒科醫局,受中畑教授的指導後成為小兒科醫師。因此,兒童成長的初步篩檢都是在一般小兒科醫師的門診進行評估及診察,而學會也為此定了完善的通用標準,唯有真正病態程度或疾病引起的成長遲緩低下才會轉介至大學醫院的內分泌次專科。有的時候,身高體重的低下不見得是因為內分泌相關的疾病引起的,實際上它包含的層面更廣包括了腸胃營養、代謝、甚至是腎臟或睡眠問題都可能引起成長問題。在台灣的現況下,病人可能會先花上不少時間在內分泌科就診候診,之後才被轉介至真正相關的次專科。考量台灣各大醫院的內分泌成長門診長期以來都人滿為患,一方面排擠到真正內分泌科罕病重病患者的就醫空間,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無形的醫療資源浪費。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善這個問題,也許參考日本的做法,建立起一個好的篩檢系統是我們可以嘗試的目標。

    臺北醫學大學身為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擁有各小兒次專科的專門醫師是我們的優勢,因此我們即將設計一套「不論是誰都能上手」的兒童成長周全性評估系統,搭配每日的健兒門診時段,篩檢出真正需要專科治療的病童。此外,同時對於不屬於病態程度但是仍有成長疑慮的家長提供更個別化、精緻的衛教及支援。預計這個系統於今年八月上線,接下來會陸陸續續向大家介紹更詳細的內容

    乞うご期待

    #兒童成長 #兒童生長發育 #成長發育 #轉大人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 #北醫小兒科 #兒童成長支援門診 #張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