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北車肯德基怎麼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北車肯德基怎麼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北車肯德基怎麼走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孟買春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北人吃早餐普遍喜好西式,應該說受到美式的影響居多,但又不完全接受,所以有台式早餐。台式的代表就是美而美,美又美,一大堆看起來類似的名稱,吃起來一樣的味道,比麥當勞還要早就完成了迅速開店,SOP完勝肯德基,口味之固定堪比學生食堂。這種早餐的對立面是所謂的傳統早餐,而內容多半是燒餅油條,煎餃飯糰,豆...
北車肯德基怎麼走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北人吃早餐普遍喜好西式,應該說受到美式的影響居多,但又不完全接受,所以有台式早餐。台式的代表就是美而美,美又美,一大堆看起來類似的名稱,吃起來一樣的味道,比麥當勞還要早就完成了迅速開店,SOP完勝肯德基,口味之固定堪比學生食堂。這種早餐的對立面是所謂的傳統早餐,而內容多半是燒餅油條,煎餃飯糰,豆漿蛋餅等。其中的蛋餅是我在中國居住時沒看過的「中式早餐」,甚至當我曾經頻繁介紹台灣人早上是習慣用燒餅夾一個油條一起吃的時候,中國北方許多朋友都很驚訝的問:那奇妙的感覺豈不是像大米配白麵一起吃嗎?其實想想還真是!
台南人有趣多了,早上喝鮮牛肉湯,天微亮開始叫賣,賣完收攤。常常看到不到7點就收攤的早餐店,人客只能紛紛退而求其次去喝一碗鹹粥,或在大熱天的早晨吃一碗後現代形式的鍋燒意麵,吃完滿頭大汗去上班。虱目魚要吃新鮮也最好在早餐店裡找,這種魚刺多,但是肉質豐滿,台南許多早餐店門口都一大清早排滿了一群老媽媽們,帶著老花眼鏡坐在廚房外用小鈎子挑刺,手裡快速熟練地拔除虱目魚討人厭的細刺。手裡快著,嘴巴也不閒著,如果要聽最正宗最道地的台語,在她們旁邊聽一會兒話家常,很快就能感受到台語腔調的陰陽頓挫。
高雄人的早晨很疲倦,因為高雄早餐都是當宵夜吃。高雄港在二戰結束後停留了許多美軍,美國大兵上岸補給,半夜出來上酒吧找樂子,收隊之前要再花花口袋裡的麥克麥克,聰明的打狗人就看準了他們喜歡吃吐司,研究這些美國佬的口味,開了一家一家的烘培吐司,夾點生菜,配點壓縮火腿,弄些乳酪,再抹一些便宜美乃滋,化工奶油等等就可以換美金了。美國撤軍後留下許多軍艦上的老舊物資,裡面有大量的烤箱與熱壓版。工業城市的居民們很快就撿起來,修修補補投入使用,炭烤吐司與熱壓吐司就在美國人走了之後留在高雄,每個時代都能看見年輕小鬼喜歡在半夜帶女朋友騎自己的機車兜風,睡前去吃個熱壓吐司,南部人在一天之中最不燥熱的時段才能放鬆吃東西。
這今年回到台北,開始看到更多的早餐形式出來。忙碌的上班族依舊拖著疲憊的身軀,在車站前衝忙買個隨手三明治配奶茶就匆匆上車,去公司打卡再陪著電腦螢幕咀嚼那千篇一律的味道。早餐店奶茶曾經的風光逐漸被各家超商的廉價咖啡擊敗,多幾個銅板就能喝到現磨香濃的黑咖啡,為什麼不呢?早上9點之前,每家超商都有大排長龍的咖啡接龍,一個個被唱名叫號,上一步光榮領取自己的咖啡,靠著咖啡因喚醒上班魂,假裝活在小幸福裡。
除此之外,台北零星的出現了我在美國讀書記憶中的美式早餐店了。那種不要趕時間,慢慢坐下來,慵懶地看菜單,猶豫不決的選擇到底要哪一種奶油起司煎蛋,配哪一種沙拉,再加貝果還是可頌好呢?最後附上的飲料要能無限續杯的美式黑咖啡,還是濃濃奶香的拿鐵好?桌子上放一大瓶吃不完的番茄醬,管他什麼烘烤馬鈴薯還是香煎培根,都淋上滿滿的番茄醬就對了啦!背景音樂清一色是爵士類型,店家如果講究,更是要裝設整片的落地窗,邊吃邊看著路邊趕時間上班的人,騎著摩托車,趕公車,大塞車。但沒關係,我有手中這片抹滿了新鮮奶油的洋蔥貝果,還有第二杯熱騰騰的新鮮咖啡,這怎麼能叫早餐呢?我可以吃兩個小時呢,所以要叫早午餐,因為吃完了之後還要意猶未盡的點一個巧克力岩漿蛋糕才完美。
台灣在飲食上如此親日,街上餐廳從拉麵到炸豬排,壽司店到日式燒烤,滿山遍野的日式餐飲,但是幾乎沒看過和式早餐。三角飯糰不算,那是野餐食物。我意外的發現原來日系品牌的Royal Host餐飲早上有賣日式早餐,興匆匆的嚐了一次之後後悔半生;日式早餐只能在日本吃。但是因為貪圖方便,早餐偶爾會去Royal Host吃他們的西式蛋捲。台北車站的店在YMCA旁邊,早上7點才開始營業,我通常會在6:50在門口等待,去了幾次後開門的大姐開始注意到我,問我怎麼每次都這麼早就來?我說因為餓了睡不著,我後來調侃的說你們這麼晚開門,要早起的人餓肚子來吃才算飢餓行銷。大姐問我平常幾點起床,我說5點左右,她覺得我開玩笑,大概認為我是吃完早飯回去睡覺的那種生活人。
去了一個月,注意到這家店的角落,永遠坐著一個優雅的老太太。她頭髮雪白,但是偶爾會戴一頂小巧可愛的英倫風格的帽子,黑框老花眼鏡,鏡片不厚,也沒有老花眼鏡常出現的悲傷。每一次都是一個人單獨坐在同一個桌子,同一個位置,那個位置是整間店唯一能看到所有人的視野,她面前有一杯熱咖啡或熱茶,一直不斷冒出些微的水蒸氣。老太太很安靜的坐著,有時候會拿一張餐巾紙輕巧地蓋在咖啡杯上。她的桌子對面有一套餐具,也有餐墊,但是從來沒有人出現,我感覺她在那裡等人來。好幾次了,我吃飯的時候剛好面對她,她太吸引我的目光了,這麼一個小老太太,做的時候腰桿筆直,頭頂上的小帽子也很端正。偶爾,她會閉目養神,但是只要餐廳的大門一開,她就會立刻張開眼睛看一下是誰進來。不久後就再次回到安靜的姿勢,雙手交疊放在大腿上。在台北車站這家日系餐廳裡,她很像一位昭和時代穿越來的歐巴桑,雖然不是穿Kimono,但衣服的材質與圖案也有櫻花的感覺。
這家早餐店真心不好吃,但這位老太太成為我常去的原因。每一個日子都能看到她,安靜地坐在那個角落,叫一杯熱咖啡或熱茶,安靜地等她要等的人。有一次我發狠了,很想看看她到底在等誰,吃完早餐後就拿出小說開始閱讀,一杯一杯熱茶續杯。老太太依然安靜的坐在她的位置上,閉目養神。
靠近中午了,我必須離開,去櫃檯結帳,忍不住在結帳時問了一下服務生,那位老太太是不是每天都來?
「喔,她是我們老闆的媽媽,這家店是她兒子的。」
So de su ne.
#生活中的那些小事
北車肯德基怎麼走 在 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23 ‧ 北車大廳]
在北車大廳席地而坐的議題,印象中從2012年的紅龍事件開始,每年開齋節前都要被拿來討論一次。最近台鐵傳出要以「維護旅客購票權益、衛生及國際形象」為理由,永久禁止民眾坐在北車地板上,引起很大的爭議,今天有500多位民眾到北車大廳,訴求這個空間應該維持對所有人開放。
坐在北車大廳(官方名稱為「多功能展演廳」)地上的人是很多元的,絕大多數移工只有在週日會出現,卻頻繁在每則相關新聞的留言中成為挨罵的箭靶。很多人生氣的原因,是「為什麼他們在這裡(妨礙我走路),而不是去別的地方?」
我2017年曾記錄過「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每週日在北車的地板圖書館,那裡不只是愛書人與作家聚集的地方,也是聊天、紓壓、協助彼此排解疑難雜症的所在。就我和移工聊天時所聽到的,他們在北車聚會的原因,主要還是北車三鐵共構的便利性,週休一日的休息時間很寶貴,無論是在台北工作的移工,或從新北、基隆、桃園、新竹等地過來的朋友,都方便在北車相約。而在這個像迷宮般的車站裡,大廳是最大最好認的目標。為什麼席地而坐,得到的答案都有點答非所問,常常是「大家就都坐地上啊」,稍微明確一點的,就跟所有會坐在北車大廳聚會、等車、等人的台灣人─包括我─一樣,因為那裡沒有椅子。
或許在許多人眼中,這群移工是面目模糊的群體,但每個地板上的人,都有他們來到這裡的理由。下面擷取一段《環島讀冊》中對地板圖書館的回顧。我當時訪談的庭寬與婉琦,這次也書寫他們對北車大廳禁坐的看法,以及非常貼地的觀察:
〈能席地而坐的平等:紀念我在北車大廳5年的日子〉
https://bit.ly/3ghus56
〈我們一起坐在這裡的理由:台北車站移工群像〉
https://bit.ly/3bXKBJm
---
2017夏,台北
台北車站大廳聚集不少穿著正式的穆斯林,五顏六色的罩袍,在大廳的黑白地磚上開出一朵朵亮麗的花。他們鋪開地墊,攤開用紙盒與塑膠袋裝的家鄉菜或麥當勞、肯德基,就像一個歡樂的室內野餐會。
這天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禮拜活動,已將地板圖書館的擺設張羅妥當的印尼看護Tantri,用非常台灣的口語為我介紹:「今天是大拜拜。」
Tantri來台灣工作快八年,常為吃虧受騙的看護出頭、找資源解決問題,很多人喊她「媽媽」。由於愛看書,她拿出薪水買書,想在基隆設閱讀空間,因為書讀多了,就比較不會被人欺負。但基隆的移民工相對少,成效有限,她後來與燦爛時光合作,加入北車地板圖書館行列。
她說,每個禮拜天拖著一大行李箱的書外出,很多鄰居以為她要逃跑,後來燦爛時光送一個透明的行李箱給她,才化解別人的誤會。
我邊聽邊跟著她一起笑,卻覺得很心酸。
移民工與台灣常客們以地板圖書館為圓心形成各自的小圈圈,有人玩桌遊,有人拿出字典,當場上起語言課,好好聊完一輪後,臨走前再借書回家。這裡的常客有讀者也有作家,笑容開朗的印尼看護工Umi,每天忙完家務後寫作,寫了六個月,以幫傭生活為題材的書即將出版。
Umi偶爾也會將她照顧的腦性麻痺孩子一起帶到北車大廳,看在我們眼裡,每周難得一休還得工作太不合理,她卻認為那是雇主對她的信任。
有些移工會把平日照顧的長輩、小孩帶到北車大廳一起聚會,車站一角有一列電動輪椅,移工們一面話家常,一面為輪椅上的阿公阿嬤餵飯。來到熟悉的北車主場,身邊有朋友陪伴,那瞬間,縱使仍進行家事勞動,氛圍卻稍有不同,雇與傭,上對下的關係,在這裡稍稍鬆動。
但更多時候,移工不得不帶著照顧對象一起休假,因為「阿嬤只吃我餵的飯」、「小朋友只聽我說的話」。這是自願而為的加班,還是情感綁架式的加班,就有些難說了。
我站在旁邊觀察,除了原本就熟識,會主動踏進移民工聚集範圍的台灣人並不多,對移工在北車聚會,這幾年雖多了理解的聲音,多數路過北車大廳的台灣旅客,仍沿著大廳外緣繞過聚會的移民工,匆匆趕往下一個目的地。
或許,某些旅客們血緣上的家人,情感親近的對象,正是這群飄洋過海的「陌生人」。
常客之一的尤絲妮這天沒來,她是印尼家庭看護,二十七歲,來台灣快八年,最近剛換雇主,一個月只休一天假。她第一次造訪地板圖書館,借走燦爛時光創辦人廖雲章寫的《流浪西貢一百天》,雲章以為她是以看照片為主、中文閱讀為輔,還書那天,尤絲妮與她分享心得:「我覺得書裡描述的越南,有些地方和印尼很像」,雲章這才確定,尤絲妮的中文能力是數一數二的好。
若不看尤絲妮的大頭貼照片,光從她在臉書發的中文動態,絕對不會發現她是外國人。我用臉書Messenger敲她,問她的中文怎麼學的,她說,她剛到台灣時照顧一位阿嬤,不久阿嬤的侄媳婦住院,她幫忙照顧一個月,那位侄媳婦很有耐心地教她中文,她把單字與發音記在小本子裡。
有自己的手機後,她打開手機的注音輸入法,「我把每個音都按看看出現什麼字,然後就這樣連起來」,再搭配GOOGLE翻譯與陪阿嬤一起看中文配音的韓劇學中文。現在她照顧一位阿公,每天陪他去圖書館,阿公看報紙,她看中文書。
喜歡蘇打綠是尤絲妮中文能力突飛猛進的一大原因,她去年就看了三場演唱會,為了理解每首新歌歌詞花了極大功夫。她也喜歡徐佳瑩,「她把別人的歌唱成自己的味道」。
有些台灣人的中文用詞和語境,還不一定有她好。若家鄉文字是鄉愁解藥,對陌生國度的融入感,就從讀懂異鄉文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