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島東長大的我,和屹立70年的舊皇都戲院,近日總算走近。原諒執筆之際思緒混亂,但求抽離現狀片刻回首過去。
那是已經沒有電影被廣告板遮蓋的年代。不諳中文的爸爸帶我到附近的東南亞雜貨店協助搜購香料,順道買些菲律賓小食以解鄉愁。之後,他找他的上海理髮店,我去我的公共圖書館,實情獨自北角遊,然後第一次跟...
在港島東長大的我,和屹立70年的舊皇都戲院,近日總算走近。原諒執筆之際思緒混亂,但求抽離現狀片刻回首過去。
那是已經沒有電影被廣告板遮蓋的年代。不諳中文的爸爸帶我到附近的東南亞雜貨店協助搜購香料,順道買些菲律賓小食以解鄉愁。之後,他找他的上海理髮店,我去我的公共圖書館,實情獨自北角遊,然後第一次跟皇都碰面。太匆忙,印象模糊。
上了中學的回憶錄便清晰點。放學後,偶爾會由中環乘搭往北角的電車,坐上層聽CD賞街景,憑奇特的戲院屋頂做記認,是快要從英皇道駛進春映街街市的轉角提示;總站下車,穿梭人羣,翻翻雜誌玩玩貓,吃碗豆腐花才肯回家。
此等閑情雅致都是升大學搬居前的事。從來只作門外「看」,今次有幸登頂才叫我認真查閱歷史:原來有一說為「香港大會堂」先驅;皇都於1952年開幕,坐落北角這個上海與本土文化對沖的關鍵地段,前身璇宮戲院,是五十年代香港演藝殿堂;除了邀請民間藝團,當時的創辦人歐德禮先生 Harry Oscar Odell 大力引入世界頂尖的古典音樂 (登台大師眾多,而我最記得唱過其作品的 Benjamin Britten)、爵士樂表演,培養聽眾雅俗共賞;即使1959年已易手為皇都戲院,仍不時擔任音樂廳角色,如曾被租用場地邀請 Vienna Boys’ Choir 來港首演;及後其他演出無間名片陸續上映,近70年代設歌舞團表演;1995年一場四級火災改寫了皇都命運,1997年正式結業,大銀幕隱退,修建桌球室,輝煌一時的戲院慘被埋下。
如今逃得過清拆,其中有賴天台上罕見的外露桁架無懼世局變遷;一連串拋物線型的拱橋結構固然吸睛,簡潔美背後其實經過奇妙的力學考量,以支撐院內無視線障礙的無柱設計。然而,再怎樣全球獨一無二,還是少不了保育人士的極力爭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7年戲院成功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2020年持有人許下將「形神俱備」的保育發展承諾。雖然仍待密切留意,但是也暫且鬆口氣;至少,人在。
踏出戲院,任封塵記憶主導方向,想重遊的地方卻很多都不知所蹤。會賣biko的雜貨店沒有了、爸爸的理髮店沒有了、貓咪沒有了 (正常也該老去吧)、yes station沒有了(笑)。
最心酸,是以前每次經過街市必定打躉的隱世美味荳花店也不見了。究竟一個地方該如何定義其商業以外的價值,如果本身沒有能獲評級的建築特色,難道就沒有保育意義?那麼,抽象如本土情懷香港精神更不知何從入手。到處在重建,想轉身離去,眼角隱若浮現熟悉的五六十年代海報!還有旁邊掛上立體白底紅字餐牌!但是卡位呢?「大廈番新嘛,我哋搬咗嚟呢度八年啦。」於心有愧,急忙坐下吃豆腐花,繼續跟婆婆說長道短;嗯,確實是那兒時味道。餡留下來才最重要;至少,人在。
(#尾有彩蛋 :真的要走了,剛好拍下電車叔叔幽默地以平凡的日常接觸,演活就讓我陪你走過。)
——————————
#皇都戲院 #再説皇都 #保育 #古蹟保育項目
#creatingsharedvalue #livingheritage #conservation #preservehkhistory #revitalisation #statetheatre #neverendingstory #discoverhongkong #rooftop #unesco #architecture #cultural #landmark #hkig #hkmusic #hkindie #singersongwriter #northpoint #community #childhoodmemories
北角海璇租 在 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租金貴絕港島東,業主買入價幾貴先至拎到1%回報呢?
【想與天王劉德華做鄰居 月租要幾多錢呢?】https://bit.ly/3acxne1
北角海璇租 在 Hey Rache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港島東長大的我,和屹立70年的舊皇都戲院,近日總算走近。原諒執筆之際思緒混亂,但求抽離現狀片刻回首過去。
那是已經沒有電影被廣告板遮蓋的年代。不諳中文的爸爸帶我到附近的東南亞雜貨店協助搜購香料,順道買些菲律賓小食以解鄉愁。之後,他找他的上海理髮店,我去我的公共圖書館,實情獨自北角遊,然後第一次跟皇都碰面。太匆忙,印象模糊。
上了中學的回憶錄便清晰點。放學後,偶爾會由中環乘搭往北角的電車,坐上層聽CD賞街景,憑奇特的戲院屋頂做記認,是快要從英皇道駛進春映街街市的轉角提示;總站下車,穿梭人羣,翻翻雜誌玩玩貓,吃碗豆腐花才肯回家。
此等閑情雅致都是升大學搬居前的事。從來只作門外「看」,今次有幸登頂才叫我認真查閱歷史:原來有一說為「香港大會堂」先驅;皇都於1952年開幕,坐落北角這個上海與本土文化對沖的關鍵地段,前身璇宮戲院,是五十年代香港演藝殿堂;除了邀請民間藝團,當時的創辦人歐德禮先生 Harry Oscar Odell 大力引入世界頂尖的古典音樂 (登台大師眾多,而我最記得唱過其作品的 Benjamin Britten)、爵士樂表演,培養聽眾雅俗共賞;即使1959年已易手為皇都戲院,仍不時擔任音樂廳角色,如曾被租用場地邀請 Vienna Boys’ Choir 來港首演;及後其他演出無間名片陸續上映,近70年代設歌舞團表演;1995年一場四級火災改寫了皇都命運,1997年正式結業,大銀幕隱退,修建桌球室,輝煌一時的戲院慘被埋下。
如今逃得過清拆,其中有賴天台上罕見的外露桁架無懼世局變遷;一連串拋物線型的拱橋結構固然吸睛,簡潔美背後其實經過奇妙的力學考量,以支撐院內無視線障礙的無柱設計。然而,再怎樣全球獨一無二,還是少不了保育人士的極力爭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7年戲院成功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2020年持有人許下將「形神俱備」的保育發展承諾。雖然仍待密切留意,但是也暫且鬆口氣;至少,人在。
踏出戲院,任封塵記憶主導方向,想重遊的地方卻很多都不知所蹤。會賣biko的雜貨店沒有了、爸爸的理髮店沒有了、貓咪沒有了 (正常也該老去吧)、yes station沒有了(笑)。
最心酸,是以前每次經過街市必定打躉的隱世美味荳花店也不見了。究竟一個地方該如何定義其商業以外的價值,如果本身沒有能獲評級的建築特色,難道就沒有保育意義?那麼,抽象如本土情懷香港精神更不知何從入手。到處在重建,想轉身離去,眼角隱若浮現熟悉的五六十年代海報!還有旁邊掛上立體白底紅字餐牌!但是卡位呢?「大廈翻新嘛,我哋搬咗嚟呢度八年啦。」於心有愧,急忙坐下吃豆腐花,繼續跟婆婆說長道短;嗯,確實是那兒時味道。餡留下來才最重要;至少,人在。
(尾有彩蛋於 IG @heyrachelmusic:真的要走了,剛好拍下電車叔叔幽默地以平凡的日常接觸,演活就讓我陪你走過。)
✍🏻2021/03/05
#皇都戲院 #再説皇都 #保育 #古蹟保育項目
北角海璇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資深投資者林一鳴認為,相信21 Borrett Road呎價高達13.6萬元,只是個別例子,絕不可能整個豪宅市場都是這個價格,並指「等於2019年底北角海璇售出平台特色戶,成交價超過1.53億元,呎價73,469蚊;現時過咗一年,你覺得呢個交易如何?2020年北角樓係咪因為呢宗交易而大升?香港乜嘢人都有,如果有人每呎7萬幾蚊買北角,(每呎)13萬買波老道都唔奇怪」。//
【本報訊】牛年股樓齊旺,超級豪宅寶座再度執位。超人李嘉誠旗下長實(1113)的西半山波老道21 Borrett Road終開齋,頂層天池樓王大宅落實以近4.6億元易手,呎價高達13.6萬元,打低山頂Mount Nicholson,登上全亞洲最貴分層呎價樓王寶座。資料顯示,有關交易成交期約9個月,買家在簽訂臨時買賣合約須支付樓價5%,再於30天及120天內各支付樓價5%,餘款須於270天內付清。據招標條款,單位每月管理費36,138元,即平均每呎管理費10.7元,業主亦另需每季支付25,524元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