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1982小時候,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碩班面試第一戰!』 面試的前一晚, 在淡水咖啡店做最後的準備, 謝謝一路支持的夥伴, 因為你們, 讓小時候的作品集滿滿豐富的~ 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我準備好了,教授們明天也請多多指教!~ FIGHTING!~ #淡水#北藝大#準備面試啦#幫我集氣 #希望一切...

  • 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在 1982小時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3-09 21:28:12
    有 84 人按讚


    『碩班面試第一戰!』

    面試的前一晚,
    在淡水咖啡店做最後的準備,
    謝謝一路支持的夥伴,
    因為你們,
    讓小時候的作品集滿滿豐富的~

    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我準備好了,教授們明天也請多多指教!~

    FIGHTING!~

    #淡水#北藝大#準備面試啦#幫我集氣
    #希望一切順利

  • 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在 賈文青德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6-10 14:48:15
    有 149 人按讚


    每次在自助餐點菜時,因為歧視性太強烈,這個菜名我都說不出口,但說要點萵苣店家幾乎都聽不懂,常常只能用指的,或是換點別的菜。

    希望大家多多響應,讓這個根深蒂固的歧視用語消失。

    多年來我教社會學導論課,討論到命名(naming)、符號化的社會權力運作與污名效果,都會舉「阿茲海默症被稱為老年痴呆症」、或「福山萵苣被叫作大陸妹」為例子,提醒學生反思日常用語習焉不察的問題。相對於近來媒體大眾已逐漸使用「失智」取代「痴呆」,「大陸妹」還是被習以為常地慣用在生活中。

    你可以想像如果美國人或日本人普遍都吃叫一種菜為「台灣妹」,不管有無所謂歧視惡意,我們都會覺得有點羞辱而不舒服不是嗎?

    即使有人考據,一個命名的詞源,可能是很多元歧異的組合,或許是隨口、戲稱甚至誤用的結果,所以不能苛責開始使用這個語𢑥的人就是意圖歧視他者,但當一個符碼接合上既存語境裡任一明顯輕蔑的負面意指,符碼就絕對不再中性無辜。

    也就是說,就算「大陸妹」真是「中國大陸來的妹ㄚ菜」之簡稱(看似沒什麼問題),但「大陸妹」這個符碼及其污名意涵,已經是預先存在於這樣菜名的簡稱發明,以致於如此(而非其他)命名的邏輯與過程,根本不可能是真空單純如維基百科的語意考據而已。

    當然,我們完全不需要責難持續慣用的人,因為問題不是人們用此語彙有無歧視意圖,而是性別與族群權力不對等關係的無意識複製。我們要反省改變的是後者。

    上週音樂社會學課後,有幾位來自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旁聽同學來找我,說他們正在推廣「大陸妹」更名運動。我對於這種見微知著的反思實踐絕對大力支持!

    以下摘錄曾品璇同學的行動說明,以及精美的圖檔設計,敬請轉載推廣:

    『福山萵苣≠大陸妹。用點菜終止歧視!』

    「1980年代開始,「大陸妹」字詞在大眾媒體出現,多泛指娼妓、走私來台的中國女子,報章驚悚的標題搭配「犯法」的影像,強烈貶義。隨著臺灣加入WTO後,此菜在台灣與日俱增;那時市場對此種萵苣陌生,為了辨認特徵,它相較台灣萵苣來說,較為滑嫩可口,隱隱與過往新聞中「大陸妹」的影像、文章相符,隨著台語發音,名正言順地逐漸成為一種通俗的菜名;然而,「大陸妹」卻在歷史中染著國族和性別色彩。如今,多數人只知道「大陸妹」卻不知道此種菜的真正名稱:「福山萵苣」。

    無處不性別,每一口呼吸都是性別,期待更多人捲袖而起,起身而行。」

    #據說頂好超市已經正名福山萵苣
    #全聯則稱之大陸A菜
    #從社群網路擴散鼓吹開始改變

  • 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在 同志人夫鄒宗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6-09 13:50:58
    有 68 人按讚


    『福山萵苣≠大陸妹。用點菜終止歧視!』

    多年來我教社會學導論課,討論到命名(naming)、符號化的社會權力運作與污名效果,都會舉「阿茲海默症被稱為老年痴呆症」、或「福山萵苣被叫作大陸妹」為例子,提醒學生反思日常用語習焉不察的問題。相對於近來媒體大眾已逐漸使用「失智」取代「痴呆」,「大陸妹」還是被習以為常地慣用在生活中。

    你可以想像如果美國人或日本人普遍都吃叫一種菜為「台灣妹」,不管有無所謂歧視惡意,我們都會覺得有點羞辱而不舒服不是嗎?

    即使有人考據,一個命名的詞源,可能是很多元歧異的組合,或許是隨口、戲稱甚至誤用的結果,所以不能苛責開始使用這個語𢑥的人就是意圖歧視他者,但當一個符碼接合上既存語境裡任一明顯輕蔑的負面意指,符碼就絕對不再中性無辜。

    也就是說,就算「大陸妹」真是「中國大陸來的妹ㄚ菜」之簡稱(看似沒什麼問題),但「大陸妹」這個符碼及其污名意涵,已經是預先存在於這樣菜名的簡稱發明,以致於如此(而非其他)命名的邏輯與過程,根本不可能是真空單純如維基百科的語意考據而已。

    當然,我們完全不需要責難持續慣用的人,因為問題不是人們用此語彙有無歧視意圖,而是性別與族群權力不對等關係的無意識複製。我們要反省改變的是後者。

    上週音樂社會學課後,有幾位來自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旁聽同學來找我,說他們正在推廣「大陸妹」更名運動。我對於這種見微知著的反思實踐絕對大力支持!

    以下摘錄曾品璇同學的行動說明,以及精美的圖檔設計,敬請轉載推廣:

    『福山萵苣≠大陸妹。用點菜終止歧視!』

    「1980年代開始,「大陸妹」字詞在大眾媒體出現,多泛指娼妓、走私來台的中國女子,報章驚悚的標題搭配「犯法」的影像,強烈貶義。隨著臺灣加入WTO後,此菜在台灣與日俱增;那時市場對此種萵苣陌生,為了辨認特徵,它相較台灣萵苣來說,較為滑嫩可口,隱隱與過往新聞中「大陸妹」的影像、文章相符,隨著台語發音,名正言順地逐漸成為一種通俗的菜名;然而,「大陸妹」卻在歷史中染著國族和性別色彩。如今,多數人只知道「大陸妹」卻不知道此種菜的真正名稱:「福山萵苣」。

    無處不性別,每一口呼吸都是性別,期待更多人捲袖而起,起身而行。」

    #據說頂好超市已經正名福山萵苣
    #全聯則稱之大陸A菜
    #從社群網路擴散鼓吹開始改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