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北師美術館交通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北師美術館交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北師美術館交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北師美術館交通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萬的網紅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50後小旅行,不必遠方、就在家鄉】 不能出國,大家開始往國內各景點出發,但只要 #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旅行的美感經驗,絲毫不遜於出國旅行的樂趣。最簡單的方法是 #換一種交通工具、嘗試一條新動缐。濟南路的長老教會、展覽愈辦愈好的北師美術館,可以採購滇緬食材的華新街菜市場等,只要先做好研究,這樣的文化刺...

  • 北師美術館交通 在 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0 08:38:27
    有 91 人按讚

    【50後小旅行,不必遠方、就在家鄉】

    不能出國,大家開始往國內各景點出發,但只要 #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旅行的美感經驗,絲毫不遜於出國旅行的樂趣。最簡單的方法是 #換一種交通工具、嘗試一條新動缐。濟南路的長老教會、展覽愈辦愈好的北師美術館,可以採購滇緬食材的華新街菜市場等,只要先做好研究,這樣的文化刺激小旅行,#不必遠方就在家鄉。

    🌸加入大人社團LINE,實踐美好退休生活>https://bit.ly/36kt8ub

    ⭐訂閱美好生活報,30秒成為大人社團團友>>http://bit.ly/36EizjN

  • 北師美術館交通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23 00:01:47
    有 1,161 人按讚

    【高美館 REOPEN 美學走入城市 】
    文:李雨蓁 Lí Ú-chin、圖:立足城市 City Story

    今天晚上, #高美館 重新開幕了,館內外大幅的白色調,讓空間更加明亮,Go Go Machine Orchestra 跑跑機器人 的音樂和正門的投影,揭開美術館的序幕。一旁的居民,若無其事的做著平日的運動,這是市民的美術館。在內惟埤走著,看著森林與湖泊中倒映出的城市光影,令我想起了這些年,幾件美學案例對高雄的啟發。


    #一座美術館可以翻轉城市

    近幾年,不只是台灣,世界各國城市間紛紛爭相興建藝術相關場館,很多城市的模範指標都是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


    1991年,在當地市政府與議會齊心邀請下,古根漢到畢爾包設館,並由法蘭克.蓋瑞操刀在內維翁河充滿廢棄工廠與造船廠的碼頭區,興建弧面流線的美術館,開幕頭3年,遊客為地方政府帶來超過1億歐元的稅收;開幕頭4年,全市觀光客暴漲700%,更創造超過5000個工作機會,效益遠遠超過興建成本。


    2018年,歐洲都會化獎(Urbanism Awards)頒發年度歐洲風雲城市,從社會、經濟、環境、良好的政府治理與商業成功等元素評選,畢爾包脫穎而出。


    然而,畢爾包的成功並不只靠古根漢。水岸區域的活化、地鐵與輕軌串連的大眾運輸升級,文化投資帶動工業經濟的轉型,都是畢爾包從年輕人外流的城市,轉變為償還負債,人均收入高於全歐30%城市的原因。


    與其說一座美術館能翻轉城市,重要的更是不分黨派,官民齊心合作,改變城市的決心。


    #台灣在地創作也能爆發龐大能量

    去年底到年初,藝術圈最夯的展覽,就是MoNTUE北師美術館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這檔展覽將過去許多只能從美術史冊、書籍圖錄裡看到的經典名畫,甚至有些僅存於文獻史料口耳相傳的佚失作品、遺作手稿,包含石川欽一郎的《河畔》、陳澄波的《東臺灣臨海道路》、陳進的《三地門社之女》及《少女》大理石雕像紛紛從散落各地的私人藏家、公立博物館和國外美術館借出,讓一般民眾得以親眼目睹近百年前台灣畫家的原畫真跡。


    在沒有政府資源、大幅宣傳下,居然靠著網路好評口耳相傳,到了展覽最後一週天天爆量排隊,甚至延長展覽時間到夜間。如此成功的策展,也證明了民眾對台灣本土美術史「遺失歷史」的高度興趣。透過策展,銜接本土過去與未來創作能量,並在國際上取得定位,這正是新世代美術館建築潮以外,另一項更重要的事。


    #將美學引入城市品牌與在地產業

    奧地利第三大城林茲(Linz),人口約 20 萬人出頭,二戰前林茲就成為奧地利的工業中心,但70年代面臨重工業衰退,城市品牌競爭不如維也納與薩爾斯堡等困境。於是林茲做出了認同上的轉型,和藍領生活結合,引進在地精神,並且強調「未來」而非過去,將當地文化的重點放在了「當代藝術」與「電子藝術」。


    1979 年林茲開辦 #電子藝術節,和「聲音之雲(Klangwolke)」戶外聲光音樂會,結合多瑙河水岸風光,夜間開唱時,聲光煙火齊射,色彩斑斕,完全顛覆了城市過去的意象。在林茲制定的文化發展計劃中,科技和新媒體佔了關鍵角色,1995 年更設立了公私合營的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GmbH),提供互動科技,互動裝置和藝術結合的教育學習環境,並下轄「未來實驗室」,和林茲大學「媒體藝術與科技中心」結合,推動技術與創意並進。


    而林茲在地其他文化建設,如倫托斯美術館(Lentos Museum),Ok 當代藝術中心等,也均和電子藝術相關活動密切合作。同時這些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地新建館舍,也成為多瑙水岸重要的光影風景。發展以來,電子藝術活動和周邊高等教育合作,培育了充沛的資訊媒體人才,使得林茲的文化產業能蓬勃發展,特別是資通媒體和研發教育諮詢業營業額顯著增加,成為鋼鐵與石化以外的另一重要產業。


    總計在 2005-2010 年間,文化軟硬體建設和觀光創造了6000 個左右的就業機會。林茲在電子藝術上的投入,和官民通力合作的結果,也讓林茲獲選 2009 年歐洲文化之都,在當年帶來 10 倍的觀光人數成長,活動過後,林茲站穩以「數位媒體為介面的文化之都」形象,進一步於 2014 年加入 UNESCO 創意城市網絡,獲選為「媒體藝術城市(CIty of Media Arts)」。近期的新目標更要利用舊菸草工廠活化,打造林茲成為奧地利主要的創業產業創業中心。

    #高雄再造靠藝術?

    從畢爾包、林茲這些國外城市的成功案例,我們都能看到,從藝術帶動城市復興,並非不可能;而從近年台灣藝術與設計策展品質提升,我們也看到了在地需求與供給端的龐大潛力。


    然而,這些城市並非只有館舍或藝文活動,還包含整體城區的改造規劃、交通動線重整、教育資源投入、結合文化的產業佈局等多種策略,並且在取得市民高度共識下,打造出城市新形象。


    未來,高美館透過輕軌可以連接當代美術館、駁二、流行音樂中心等文化設施、一直到高軟、5G/AIOT園區等產業地帶,高雄如何用藝術做為能量,創造城市新動力,就是這波城市轉型的一大挑戰了!

  • 北師美術館交通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06 09:00:01
    有 209 人按讚

    「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精神上的不朽。」-黃土水

    #齋主誠摯推薦此展覽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是齋主多年好友。這次 MoNTUE北師美術館 的展覽《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The Everlasting Bloom: Rediscovering Taiwanese Modern Art 》,展覽內容有他出的一份力。因此齋主便與他相約共同看展,但其實是他博學多聞,每每和他共同看展,都能從旁偷師許多知識。

    這次《不朽的青春》,其展覽是以日治時期的台灣美術作品為基底,用不同於過往的角度重新思考台灣美術史。展場的主視覺,是現今藏於台北市立太平國小,由黃土水的雕塑的大理石雕《少女半身像》。這名少女出身富裕,身著華貴和服,肩披毛皮披肩,皮膚細嫩滑順。這是黃土水1920年,於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時的作品,有著濃厚的大正時代氛圍感受。

    而主視覺中位居黃土水少女之後的景致,便是大名鼎鼎的畫家陳澄波,於1930年所作《東台灣臨海道路》。日本政府向來對於台灣東部之發展相當緩慢,並且曾多次與太魯閣族發生衝突與糾紛。此東台灣臨海道路,算得上是日本政府對於東部發展之重要建設,它打通了宜蘭到花蓮的交通便利性。而陳澄波作此畫,也稱得上是陳澄波對於日本政府的肯定。特別是,本作品特定選用的木框,風格近似於原住民圖騰,與東海岸風光相呼應。

    《不朽的青春》,展品相當豐富,幾乎囊括了台灣美術史上的大人物,舉凡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黃土水、林玉山、郭雪湖、陳進、陳植棋、楊三郎、陳清汾、劉啟祥、顏水龍、廖繼春、林克恭、李石樵、洪瑞麟、林之助、藍蔭鼎、陳澄波以及蕭如松,於本次展覽中皆有作品展出。並且輔以全新的史觀,用不同於過往的台灣美術史面相,重新解釋這些前輩藝術家。

    能聚集這些前輩畫家的作家,其實很不容易。因為自日本於二戰戰敗,國民黨政府來台時,其實國際政局是兵荒馬亂的。國民黨政府與日本政府甫交戰多年,對重新建立台灣秩序已是非常花費心思,哪裡還管各級單位收藏的藝術作品。甚至當國民黨敗退台灣後,蔣介石為了對抗共產中國,便以「正統中國」自居,許多台灣藝術家過往其實受到的是日本教育訓練,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所打壓,甚至以東洋膠彩仕女畫出名的陳進1949之後,無法以所習的方式繪圖,導致中年後的人生並不順遂。也因為國民黨政府的關係,許多畫作就這樣被擺在倉庫或學校,因為各類政治因素而無人問津。這次《不朽的青春》有許多展品,都是自塵封的博物館倉庫、私人倉庫甚至是學校倉庫中被發現,進行重新鑑定後寫入台灣美術史的出土新作。

    展品豐富是一回事。此次展覽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絕對就是地下室的文獻展。文獻展將此次展出所有畫家的生年,以環狀方式譜寫於牆上,甫以影印的各類的報紙雜誌文章書信,重新構築日治時期的社會氛圍。許多藝術家與親友的書信影本,也被展示於此,補足了我們對前輩藝術家情感認識的不足。樓下文獻展看似單薄無聊,實則卻是於後方支撐著整個展覽的文本和背景,讓《不朽的青春》展覽更具不朽的意義及價值。

    許久沒到訪如此有誠意的展覽,齋主誠摯推薦所有齋友都該去看看。

    本展免門票,但請配合實名制至櫃台填寫表單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10:00–18:00

    週一及國定例假日休館
    部分展件將於展期中間更換
    2020/10/17–2020/11/22 郭雪湖《萊園春色》
    2020/11/24–2021/01/17 郭雪湖《秋江冷豔》

    2020/10/17–2020/11/29 西鄉孤月《臺灣風景》呂基正《冰天雪地》 2020/12/01–2021/01/17 丸山晚霞《臺灣高山花卉圖》、呂基正《奇萊雪景》

    地址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定時導覽 每日14:00,不需事先報名

    MEDIUM:
    https://reurl.cc/3LZymj

    #齋主談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