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北市大心理諮商評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北市大心理諮商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北市大心理諮商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北市大心理諮商評價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宅媽花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花花平常用餐時都會搭配短影片一同服用,今天看到一段訓練大腦的影片,與我所學的個體心理學有多處共同點。這邊特別撰寫一篇完整觀後感跟大家分享,也推薦大家有空時可以去觀看完整影片唷。 粉絲頁: 超級歪 SuperY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DgbSc6Ys710 這則影片主要是介...

北市大心理諮商評價 在 宅媽花花 與她的精神疾病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9 02:57:04

花花平常用餐時都會搭配短影片一同服用,今天看到一段訓練大腦的影片,與我所學的個體心理學有多處共同點。這邊特別撰寫一篇完整觀後感跟大家分享,也推薦大家有空時可以去觀看完整影片唷。 粉絲頁: 超級歪 SuperY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DgbSc6Ys710 這則影片主要是介...

  • 北市大心理諮商評價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08 12:40:29
    有 46 人按讚

    花花平常用餐時都會搭配短影片一同服用,今天看到一段訓練大腦的影片,與我所學的個體心理學有多處共同點。這邊特別撰寫一篇完整觀後感跟大家分享,也推薦大家有空時可以去觀看完整影片唷。

    粉絲頁: 超級歪 SuperY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DgbSc6Ys710

    這則影片主要是介紹《大腦解鎖》這本書,由於花花沒有看過書籍內容,因此僅對影片內容分享我的心得。雖然主要是在討論教育,不過解鎖大腦的六個關鍵都與個體心理學有共同之處,其中有幾個讓我產生極大的共鳴。

    一)不要自我設限,了解大腦經常重組、成長、不會定型。

    影片中有提到,後天的成長環境會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並且大腦的組成是每一天都在改變的。

    固定型思維的人較容易會有二分法的價值觀,例如依能力分班的教育方式,數理資優班當中的孩子一但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就會產生冒牌者症候群,認為大家都是數理資優生,但其實自己在數理上根本就沒有天份,因此在學習上會造成極大的壓力。

    而被編在放牛班的孩子,則是因為自己被貼上了「不會讀書」的標籤,在固定型思維下,可能就會直接認定自己就是不會讀書而放棄努力。這樣的狀況也會出現在刻板印象上,例如女孩子的邏輯能力較差,因此不適合走理組,間接讓對理科有興趣的女孩改走不感興趣的文組。

    個體心理學當中有提到,教養孩子不能夠採用賞罰教育;孩子表現好不能讚美他,表現差也不能處罰他。因為不論讚美或是處罰,都會使孩子產生錯誤的連結,變成需要獲得他人的認同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或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而逃避一切挑戰。

    這樣的生命風格,就是固定型思維。

    二)不要把錯誤當成失敗,而是要把它當成學習的機會。
    三)改變思維信念,大腦跟身體就會跟著改變。

    影片當中有提到,當人發現自己犯錯時大腦的活動會比較活躍,而在沒有犯錯時,大腦的活動反而趨於靜止;即是說,當人在思考如何修正錯誤時,大腦也在成長中,但若總是做不會犯錯的題目,或者逃避去解自己可能不會的題目,都會限制大腦成長的機會。

    但在固定型思維下的孩子,很可能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而避開挑戰,甚至在犯了錯之後從此不敢再挑戰相關的題目。在個體心理學當中有提到,心理創傷其實是不存在的,是個體為了逃避某些課題而將過去的經驗視為創傷;個體必須認定這些經驗對自己有害,才能達到持續逃避面對這個課題的目的。

    “經驗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它們的用途——被用來印證生命的意義。”《自卑與超越: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阿德勒(Alfred Adler),新北市,好人出版,2020年。

    不論孩子是否拿到一個好成績,教育者或家長都該給予孩子正向的鼓勵,肯定孩子整個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考試的成績僅能夠當作孩子用來了解自己,哪些地方還需要加強而哪些地方已經可以掌握,不該以成績的高低來評價孩子。

    接受正向鼓勵的孩子較能夠形成成長型思維,這樣的孩子會更有勇氣去挑戰難度相對較高的題目,同時也能夠坦然接受自己的錯誤,並且從錯誤中發現正確的方式,以此讓自己的能力更上一層樓。

    不論是固定型思維或是成長型思維,皆是個體的生命風格, 生命風格的形成大約在五至八歲左右,往後的人生將會遵循這樣的生命風格去面對一切問題。但不只個體心理學指出,許多的心理學與諮商心理師都一致認同,思維是可以被改變的。

    在校園中面對課堂上的困難,讓自己從固定型思維(逃避挑戰或只挑簡單的)轉變成成長型思維(勇於挑戰並且能夠接受自己失敗),將有助於學生在學習上更加輕鬆,並且真正感受到獲得知識帶來的樂趣。改變思維同樣適用已經出社會的人,不過社會上要面對的人際問題比校園更多更複雜,因此本篇先不深入討論。

    六)與他人連結合作來強化神經網絡

    影片當中指出,非裔學生在微積分上被當掉的比例高達60%,但亞裔學生卻沒有人被當;柏克萊大學的數學教授Uri Treisman發現,非裔學生在學習上傾向於獨力完成,而亞裔學生則是喜歡群聚討論與分享共筆。

    於是Uri Treisma教授成立數學工作坊,幫助非裔學生透過合作的方式學習微積分,結果不到兩年的時間,非裔學生的不及格比例就降為零,有些學生成績甚至更高於亞裔或白人學生。

    人類的大腦前額葉網絡在與他人合作時會變得活躍,前額葉是負責社交的區域,與他人合作學習等於是同時開發社交區與學習區;大腦分成許多的區域,越多的區域共同合作,將有助於提高學習能力。

    但傳統教育傾向於教孩子與他人競爭而非合作,《大腦解鎖》作者認為,人應該追求的不是考試公平,而是「關係公平」;所有科目最厲害的同學都將自己的學習思維分享給其他同學,並且心理學家也發現,不藏私的學生反而在學習成就上可以更上一層樓。

    與同學互相討論、分享思維給其他同學、指導同學自己的解題方式,這些過程都是在刺激大腦各個區域的連結,有助於提高學習能力;不需要擔心教會了同學自己就會被超越,分享自己能力的同時也是在精進自己的能力,這就是作者說的「關係公平」。

    關係公平就是個體心理學當中所說的「橫向關係」,而與他人合作則是「社群情懷」。阿德勒認為社群情懷是人類的本性,個體必須先發展出社群情懷才能形成有用的生命風格,缺乏社群情懷的人當涉及個人利益時就會容易排斥與他人合作。

    固定型思維的人在遇到問題時會傾向於自己解決,無法克服問題時會容易選擇逃避或是推卸責任。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是能夠接受自己能力有限,在無法靠自己解決問題的情況下,他們能夠透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共同解決困難;同時也樂於將自己的能力奉獻給他人,社會情懷使他們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合作。

    雖然這部影片主要都是在講教育與學習,但這樣的思維也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想自己最近遇到什麼樣的煩惱,而你又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你是固定型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此時就會浮現答案。

    我們接受到的教育大多都是將我們塑造成固定型思維的人,坦白說要國家或是所有家庭改變教育方式,以成長型思維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成長型思維的人較為勇敢,富有創意與想法,並且擅長與他人合作。

    對於國家或是家庭的領導人來說,自己的孩子太有主見並不是件好事,固定型思維有助於讓權威者輕鬆控制弱小的人;我們或許會因為某些法律的規定,或是公司的規定、父母訂下的家規等等,而被迫遵循某些不合理的規則,但永遠要記得,我們的思維是不會受到真正的綁架的。

    即便你是固定型思維,只要你想,現在就能改變成成長型思維。

    謝謝大家。

    #歡迎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更多相關內容與討論請按步驟申請入社
    #申請入社流程如下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 北市大心理諮商評價 在 芬妮愛禪繞§余佳容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23 22:41:07
    有 33 人按讚

    ღ以愛之名 情緒勒索ღ

    📘關於愛自己的一堂課

    相信大家對情緒勒
    索之詞已經不陌生,『我是為你好』、『你這樣怎麼當一個好媽媽』、『新人不就是應該要學習,這樣怎麽進步』,這些都是情緒勒索你知道嗎?

    📘如果有下列情況,即代表有可能正在被陷入情緒勒索的關係中。
    一、重視他人感受大於自身感受
    二、(主觀的)看輕自己
    三、在意他人評價
    四、無法說不
    五、自我懷疑
    六、(主觀的)委曲求全

    📘短短兩小時中,想傳遞給什麼事情緒勒索,什麼樣的人容易被勒索,並且最重要的如何在關係中,保留愛,也保留自己。

    👉🏻適用對象:給正在飽受以愛之名情緒勒索的你、對此議題有興趣之民眾。

    👉🏻講師:余佳容諮商心理師
    👉🏻時間:3/25(四) 19:00-21:00
    👉🏻場地費:900元(含簡單點心餐盒)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或中正區(課前會再另行通知)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gRARfwDDf5iSbNQH6

  • 北市大心理諮商評價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06 08:30:32
    有 29 人按讚

    ☺新書分享會
    【問一下,有誰要出席分享會呢?】

    新書要做宣傳,這時代的「作者」是品牌,不,是活體宣傳機。
    「不會宣傳要先說啊...」我說了,但還是逃不了宣傳
    我不擅長演講,只擅長在鍵盤前練消話
    那種公開角色,通常要準備很久才能發動
    所以,是否先讓我知道有誰出席,會比較有心理準備
    請問,在粉絲頁這邊有誰會出席嗎?♥請按「愛心」來標示♥
    不用擔心暴露身份,因為當天要戴口罩,都會傻傻分不清楚啦

    當天分享70-80分
    內容大綱為:
    《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是書中文章句子,也是我人生經歷的發想。既然不是明星,一舉一動自然不會有人注意,與其空想別人怎麼看,不如認清事實「其實根本沒人看」。沒人看就不用在乎,放心「做自己」,取回對自己正確的評價。
    把作自己的目標定位在「自己可以做什麼」而不是期盼「別人會怎樣」,採取主動性,越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要做什麼,就有動機/根基不被影響。若能完全肯定自己的感受,才會有完整的樣子,包容失敗,就能轉換為更多的創作能量,最後樂於投入、樂於分享,與人連結,覺得自己生存有價值。
    我是林仁廷心理師,擅長寫實、細節的描述:分析日常、解說日常,然後世說新語處理日常。書中特別強調三個概念:
    (1)對負面經驗、負面情緒的重新看待。只要不排斥、不壓抑,接納它的意義,就會產生作用。
    (2)認識心理工具:認知很懶惰、情緒很籠統,都會單一歸因,變成人定勝天、意志力夠強就行,所以不行就是「我爛」。不,只要不是單一成因,都有機會翻轉。
    (2)人生意義。在巨大的時間流前,你不會知道最終的結局是什麼,因此現在的苦難,未來都有它的意義。
    另外配合書籍講三大章節
    第一篇:重新找回,對自己的正確評價
    第二篇:認識心理工具---情緒是老大,偶爾任性很健康
    第三篇:知道自己的弱,才可以勇敢。
    邀請你一起來聆聽,重新認識人性需求與負面情緒經驗,即使人生好難,但我們還能創造選擇。


    📍「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簽書會
    ●作者: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日期: 2021/1/17(日)
    ●時間:下午2點 ~ 4點
    ●地點:#金石堂信義店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196號5F)
    📞#報名方式:
    ●網路報名:https://forms.gle/YofyufVR96mcRzPi9
    ●電話報名:(02)23925338分機16
    賣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8RXlm
    #金石堂 https://reurl.cc/Gr8eyp
    #誠品 https://reurl.cc/Q3r4A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