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國中生的建議」#樂的分享
我覺得我其實沒有什麼能分享給大家
最想跟大家講的就是
「將來,你會感謝現在的自己」
因為我自己都覺得,我大概是好運考上中山的。
這句話看在很多人眼裡,會覺得......很雞掰。
我自己也這麼覺得,不過這感覺起來,也是事實。
為什麼呢?就聽聽我的故事吧😀
🌟國...
「給國中生的建議」#樂的分享
我覺得我其實沒有什麼能分享給大家
最想跟大家講的就是
「將來,你會感謝現在的自己」
因為我自己都覺得,我大概是好運考上中山的。
這句話看在很多人眼裡,會覺得......很雞掰。
我自己也這麼覺得,不過這感覺起來,也是事實。
為什麼呢?就聽聽我的故事吧😀
🌟國中:台北市立中正國中
升學率高到破表的學校
✏️我國一的時候,說實話我的確沒有認真唸
大概就維持在17.18名左右(全班34個)
沒錯就只是在很中間的中間
我們班班導其實管得很嚴
禁愛令、異性相處、上學放學時間⋯很多
就算只是跟異性朋友講幾句話、借課本就會被多看個幾眼、被特別關注(到國三都還是如此)
上學就算學校規定7:30到就可以
但我們不是7:10就是7:00
多出來的20分鐘拿去考試之類的
以前上學都會要嗶卡
刷卡的時間超過,就要拿著科技海綿去刷地板😂
而放學呢?
國一本來每天應該是16:00放學,但我們跟著八年級留到5:00才放學
國二的時候留到6:00是家常便飯
國三每天留到9:30是每天必做
老師還會規定每個人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不可以不去晚自習,即便晚自習是自由參加。
你可能會問如果有補習的怎麼辦?
國一的時候補小補習班不太管,課都在六點以後。
國二的時候請家教,英文數學,星期六早上下午
國三的時候去大補習班,補自然英文,也是假日。
通常家長也不會反對,而晚餐什麼的都有家長在處理,每天也有家長看管晚自習,所以大家都很放心。
如果你真的在家在圖書館無法好好認真的話,留在學校晚自習是一個很棒的方法。
🌟至於國中要不要收手機?
我的情況是,我國一開始就有智慧型手機,但不是很好的那種
只有假日才會用,平常不會,也不會帶到學校(學校會收放學才還)
國二換了手機,但被規定沒有前10名就不能帶去學校。
所以如果我想,那就用成績去換。
但對我來說,有手機沒手機其實差不多😂
如果真的有需要,跟老師或同學借也不會怎樣吧😂
況且那個時候還不流行IG這種東西班上也沒有賴群(只有家長群)
🌟國二的我知道要會考了
有稍微收斂玩心一點
成績大概維持在12.13(中前)
只有一次莫名奇妙國文考了全班唯一90分就衝到第8名
當然是有拿回手機但只撐了那一次段考的時間而已⋯ʕ •ᴥ•ʔ
從此之後,我就開始相信自己國文不錯,所以不能掉到90以外。
可能有激勵的效果吧?自從那次之後國文也鮮少低於90
「相信自己是個不錯的妙招」
國二的暑假 理所當然的有暑輔
我們每一科都有一本厚厚的複習講義,我自已看了都覺得重😒
但老師會上,也會規定要寫,每一單元都會有複習考卷,會一直考到會考前,學校會安排好時間,每天每天考,說一天考十張大卷小卷並不為過。
而且我自己好像也買了什麼3800,大滿貫之類的,但,我沒寫完。
真的不要浪費錢去買😂😂
雖然暑假只有半天要上課
但下午還會留自習,寒輔也是。
所以綜上所述,我國中拿全勤獎畢業的😂
因為沒事都留晚自習,也沒什麼東西能讓你好分心的
大家都留,所以也會有一起奮鬥的夥伴不孤單。
三年級有四次模考,但麻煩別問我成績,因為年代久遠我也記不得😂
最低不會低於25就是了。
那個時候其實我很徬徨
因為看學長姐考會考,作文沒有六級分就會掉志願
所以我還一度把自己的目標降低到成淵(原本是附中)
現在想想我好沒志氣😂
國中大概10:30就會睡了,沒事就睡覺無憂無慮(那時候不擔心成績這種事)
老師家長都會瘋狂帶我們拿著准考證去拜拜
反正...多拜也不是件壞事嘛
就好好安慰一下心靈,順便出去休息走走
🌟會考前我覺得我的社會科背不起來,我就再去買了三本(歷地公)複習講義
「全部重寫重看重劃重點」
我覺得真的多少有幫助,會重新注意到比較細節的部分
大概是4月底買的,所以每天勢必都要看一些,寫一些題目,不然真的很浪費。
然後就到會考了,我的考場在建中
我其實只有抱著平常心就去應考了
當天帶的東西只有文具、當天考科的重點整理
自然英文只帶補習班的
數學就看看平常的考卷
其他科目看複習講義
地理會多看地圖
「其實真的不要把自己想的太弱」
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是很重要的關鍵
也不要一直有
「萬一我很認真念,但是會不會還是考不好?」的想法。
我只能說
第一、你考不好就考不好,已成定局了也不能改變什麼,對吧?
就算你問我千百遍我也是這樣說
而且當你開始猶豫的時候,只會越來越裹足不前。
第二、真的考不好,如果你真的很認真的話,你也問心無愧吧!
就不要自己東摸摸西摸摸,考差才來哀怨。
第三、不要跟別人比較。
你不是他,並不是考比他好你就會好過一點。
但的確,人都是有優越感的,看著比自己不好的人,往往都會有喜悅的感覺。
第四、千萬要記得不要驕傲,考好並不代表什麼,也許人家高中會翻盤,但你卻因為高中考好所以就開始廢,可能最後會輸也不一定!
#筆記#note#高中#108學測#樂的分享 #分享 #勉強垢 #讀書帳 #讀書#筆記帳 #Study #Studygram #Writing #Handwriting #School #讀書 #分享 #讀書分享 #讀書#建議 #心態 #心態調整 #考試 #考試加油 #技巧 #日常 #故事
北市國中升學率 在 我是大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為什麼送香火去實驗小學?
我是一個從小讀明星學校,補過三年兒童美語,還有數學、電子琴家教的孩子。(代表不用提上過多少才藝班和補習班)
所以我其實很主流,我才不浪漫。香火報戶口的時候,他的戶籍被我放在娘家。台北市升學率最好的國中學區,我媽一直被拜託掛戶口的學區。
「妳為什麼要讓他以後有這麼大的壓力?」藍白拖問罪。
「你的想法是偏見,你自己適應不良。」
加上我以前讀的明星國中,莫名的很鬆。厲害的不是老師,是學生啊。反正進可攻退可守,香火要是不愛讀書,隨時可以回來通化街。
讓我們在接到公立小學電話,回覆不去報到,被追問「你們確定?確定嗎?」的原因。在更早以前,我們就在奔波看特色小學,被香火現在的學校打動的原因。
是不想要香火的機伶被抹煞了。
昨天是藍白拖的生日,把香火托在我姊家,久違的約會和內用。有了孩子的爸媽就是奴,看著別的孩子想著自己的。眼前是一個媽媽帶著兒子用餐,在媽媽離座的時候,藍白拖和我唏噓不已。
「他好乖喔,都不會去找服務生聊天。」
「媽媽可以直接坐下,他不會在椅墊上比Ya!」
論我人生多常感到自己在座充。
香火就是個聰明都不用在功課上,感到無聊就會分心。偏偏還不認命不怕事,每天要我反省。
我吼了他、他就會回:「妳可以珍惜我嗎?」
昨晚的金句則是,他去表哥家玩到不想回家,要他過夜卻又不肯。
「姨丈規矩很多,我睡著會、夜長夢多。」
.......論義務教育升學可不可以口試?
北市國中升學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補充說明一下。(見前文)
先來說說音樂班的好,我是一個對自己成長的地方很有歸屬感的人,我所唸過的學校,即便不是別人的第一志願,也都是我心裡的第一志願。對於音樂班環境,它最可愛的地方就是它的獨特,尤其穿梭在琴房裡這事。
到了琴房,可以看到同學在聊天打屁鬼混講秘密,也可以看到同學們喪失保護自我耳朵的意志,不同樂器一起在同一個琴房練,轟炸彼此耳朵,也可以在期末考試前,聽到術科老師們吼叫到整條琴房都聽得到,所有科班人的回憶,都建立在琴房裡的故事,不管這些故事多甜多蠢,都很可愛。
#關於音樂班的只練兩分鐘(以前是三分鐘),圈外人可能很難理解這種事,但其來有自。坊間非科班的孩子不會有這種現象,因為他們沒有術科考試,他們學樂器,不用考試,只有檢定比賽,是類似議題。
在普通班,大家準備學科考試的時候,有多少人願意看考試範圍以外的東西呢?大家都知道課外讀物很重要,但有多少人願意花大量時間閱讀?也有家長會喊「趕快念書,不要看那些東西」,是吧?這些過程,我們都很熟悉,這種文化,很自然的也出現在音樂班的環境裡。
#當音樂與升學考試制度綁在一起的時候。
只練兩分鐘,當然是亂象,但當你在一個環境裡,班上同學有人練完整首,有人只練前兩分鐘,#而你的老師丟給你一首難曲,#說考試不會考後面,練前面即可,上課也只上前兩分鐘;音樂班辦公室跟你說副修只佔20%,顧好主修就好,你會怎麼做?你會覺得聽起來好像很合理。
對於以考試為導向在學琴的思考方式,他們會覺得這是考試的權衡之計(#但是是錯的),概念有點像補習班:「我只為了考試幫你做決策,以後的事我不管(你能力培養多少,我顧不了)。」
他們看待這件事的角度,不是在學音樂,而是在升學、在考試。在學校的期末考,通常辦公室為了避免學生投機只練兩三分鐘,所以會有「抽全曲」的制度:當場抽一個學生要全部彈完。但升學考,沒有抽全曲一事。
若學校風氣好一點,或剛好抽到全曲的學生,跟的老師是給正確觀念與訓練的,這位「籤王」自然穩穩安然過關,一塊小蛋糕。但,籤王彈了兩三分鐘後開始出槌,然後開始「掰」,然後評審們全停下筆,手托著腮兩眼放空,坐等籤王把曲子掰完(或掰不完)這種場景,很常見。
那練兩分鐘,錯在哪?
首先,請記得,學音樂跟準備學科不一樣。準備學科考試,可以花一兩年猛讀補上所有進度,但音樂上的技藝無法,真的不是一兩年就補的上的,天才也無法,所以不能以準備學科的方式來看待。
第二,重點在於,#你要什麼呢?
再說一次,「你要什麼」。
「你要什麼」才最重要,制度不會對你的人生負責、旁人的言語也不必管。但往往小孩還沒有太多想像,只能跟著大人走,而大人若沒有經驗,自然看不見這些會影響未來什麼,所以家長的思考,會受老師影響。
上一篇我提到,若有其他人生規劃,只是暫時需要一間學校念,那只練兩分鐘無妨。但大部分音樂班家長(尤其台北市)在這階段不是將孩子設定為「未來隨便有間學校念就好」,意思是,家長很希望小孩優秀,希望小孩學的好,所以投注了相當多的資源在孩子身上。
必須知道,A同學一個學期只練考試曲,B同學一個學期練很多首曲子,#三四年下來程度會差多少?非常可觀的差異。也就是前一篇提到的「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有人念了四年小學音樂班進入國一,連巴哈創意曲都還沒彈過,四年每學期只練一首考試曲;有人從小一就開始念音樂班,念了八年也都一個學期只學考試曲,到國二悲愴第三樂章還彈得亂七八糟(台北市);也有小學五年級老師叫他彈貝多芬奏鳴曲op.110;小學同時彈巴哈初步跟李斯特練習曲;沒彈過古典時期,直接彈普羅高菲夫。慘不忍睹的狀況比比皆是,而且,他們在班上都不是後段生。
現在音樂班,優秀的學生可是非常優秀,有些是國中階段甚至小學畢業,就可以開整場的獨奏會,曲庫十足,音樂自然、技術純熟。
就算不期待小孩成為最優秀的那位,也不會希望他到中學越念越挫折,越練越累越追不上,變得沒自信吧?
而這樣的學生到了大學,音樂系教授會有多痛苦呢?當你的孩子到了大學,想補救的時候,很多大學教授不知道從何開始幫他打基礎,因為有期末考,變成考三首,未來有畢業音樂會,彈整場,這樣程度的學生光音都練不完了,教授要多有耐心多有愛,心臟多強大,才能好好幫他重新打基礎、建立看譜練琴的速度,還有解釋那些學生從來沒懂過的音樂?遑論出國。
練兩分鐘到底對不對,有時是沒經思考的,真心建議學子與家長,在考完試好好放鬆,然後 #思考學音樂的初衷,與 #未來期待的樣子。#找一個不取巧、#真的會教的老師,寒暑假正常上課。
不為制度,不為老師,為你自己。
/
就因為我們對音樂班有感情,看到後輩小弟妹的這些情況,從我們那年代至今沒有改變,是讓人難受的。
我們希望音樂班留下好的傳承,疏漏的文化該被呼籲及提醒,不適任的老師不該坐穩位置繼續怠慢,不慎疏忽的地方趕緊補足。
我們希望音樂班繼續生存,不只是擔心學生跑掉、擔心升學率,而是體質良好,吸引更多孩子去念,保留好的傳統與資源,去掉漏洞與弊病。真正繼續培育優良子弟。
不然,大家為什麼要去念呢?
/
📍 【延伸閱讀】《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 – 學音樂,追求什麼》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6431
#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第13件事-教育制度與功利氛圍不會為你的人生負責,只有你能決定如何在制度與氛圍哩,倚著什麼姿態存活。
#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第15件事- 允許自己慌張焦慮,但請別在孩子面前展現。
#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第20件事- 與其替孩子想好出路,不如為他建立能力,委屈時忍得住,付出時不猶疑,沒路時自己開創。
📍如果想Follow 蔡老師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pchuan18/
#學音樂 #音樂班 #鋼琴老師 #音樂系
北市國中升學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老松國小生日快樂!
2021年5月1日,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舉行125週年校慶園遊會。(張哲生 攝)
臺北市老松國校在1966年9月的時候,全校計158班,學生數達11,110人,創下了當時全世界學校班級數和學生數最多的紀錄;然而但受到少子化影響,目前全校學生只剩500人,學生銳減,教室被質疑閒置,內政部曾一度提出要將老松國小改建為社會住宅的構想。
2017年4月,老松國小校長林明助表示,早年車水馬龍的萬華如今已改變許多,加上新北市新設很多國小,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跨區寄讀升學率高的國中,便先讓孩子就讀當地國小,再升國中,如今老松小學部學生只剩約500人,若加上幼兒園、夜補校的學生,也僅有約800人。
老松國小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其前身為艋舺公學校,創立於西元1896年5月,為日治初期台灣最早的一批小學。
學校成立時的名稱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初期曾利用艋舺學海書院與艋舺祖師廟作為臨時校舍,直至1907年1月才遷至現址(蓮花池畔),建造木結構的校舍,並改校名為「艋舺公學校」。
據當時校舍平面圖看,校園三面有教室,中央留設操場,此為日治時期最常見的小學規劃形態。後至1920年代末,因木造校舍遭蟻蝕而嚴重毀損,便易以鋼筋混凝土構造,校舍仍保持三面式佈局。
老松國小的校舍雖屬對稱式的佈局,但教室空間高敞,光線明亮。走廊設計為半圓栱,帶有一絲古典趣味,它是日據中期台灣的小學校舍之典型例,值得保存。
明治29年(1896年)3月31日,臺灣總督府以「敕令第94號」發佈「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創設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與國語學校附屬學校。同年5月21日,以「府令第5號」發佈「國語學校及附屬學校名稱位置」,老松國小前身「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正式創立(第一附屬學校位於芝山巖,第三在大稻埕),7月11日設校址於艋舺學海書院(今廣州街與環河南路口),11月1日開始上課。
會稱為「附屬學校」,是因為其作為國語學校師範部學生們教學實習的專門實驗學校之故,附屬學校未置校長,以國語學校校長兼任。總督府為創建殖民行政,必須教育一批能日語的臺灣人作為官廳雇員與通譯,以遂行施政,故開出每日15錢津貼,且畢業後錄用為公務員等條件招攬學生(也可升學國語學校)。入學年齡規定8歲以上25歲以下(1898年8月以後,與公學校一樣,改為8至14歲),在學年限四年。結果,第一年招攬了10名學生(1900年3月第一屆7名畢業)。
1897年1月,校址遷至艋舺祖師廟,此時學生已增至150名。次年(1898年)因應「臺灣公學校令」實施,附屬學校也進行廢校或合併,該校於同年10月改稱「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第一、第三廢校)。
1907年1月,改稱「艋舺公學」,同年5月4日被指定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代用校」,依然是國語學校學生教學實習的附屬公學校。
1907年10月,由祖師廟遷至現址,位於當時蓮花池街與八甲街街廓上(1922年4月更名老松町),新蓋木造教室20間,此時學生數為457名。
1908年4月,從六學年制改為八學年制,但1914年4月復改回六年制,並設置二年制「實業科」,由公學校畢業生就讀,以培養一技之長(1919年改為「簡易商業學校」,1922年再改為「高等科」,皆二年制)。
1914年7月,完成磚造兩層教室8間及大禮堂。
1919年4月,國語學校改稱「臺北師範學校」,該校也改稱「臺北師範學校附屬艋舺第一公學校」,學生1,080人。
1922年4月,改稱「臺北市老松公學校」,仍為臺北師範學校附屬代用公學校,直到1927年5月,才正式獨立。
1936年12月,木造教室改建成二層鋼筋水泥教室。
1941年4月,「國民教育令」實施,廢止小、公學校之名,以示日臺人共學、平等,此時改稱「臺北市老松國民學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11月1日接收該校,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學校」。
1955年2月,正面校舍(北棟)陸續新建、改建為三層鋼筋水泥大樓,至1960年共分六次增改建才完成現今規模,今昆明街側之原二層磚造教室(東棟)也在1960年改建完成,以因應持續增加的學生,如1964年9月,已達156班,學生數突破10,000人;1966年9月,更達158班,學生11,110人,為創校至今之最高記錄。
1968年12月25日,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
1978年8月,創立「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補習學校」,同時廢止「民眾補習班」。
1990年3月22日,配合臺北市行政區域變更,改稱「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1999年6月29日,臺北市政府指定老松國小正面的校舍(北棟)為市定古蹟。
2010年4月,校門開始改建,並於同年8月30日完成改建。
一百多年來,老松國小對艋舺地區人才的培養具有深刻的教育與文化意義,是當地非常重要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