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享一個好消息!
繼北一女中李學姊申請上台大、政大、北京大學之後,
北一女中滕學姊也申請上了台大法律財經法組、北京清華法學、北京大學國際政治👏🏼👏🏼
經過考量,學姊決定去念清華大學!
她的堂哥幾年前也是俐媽的學生,百齡高中應屆考上了台大法律系,俐媽笑說他們滕家快要變成法律世家了😊
特別的是,
...
再分享一個好消息!
繼北一女中李學姊申請上台大、政大、北京大學之後,
北一女中滕學姊也申請上了台大法律財經法組、北京清華法學、北京大學國際政治👏🏼👏🏼
經過考量,學姊決定去念清華大學!
她的堂哥幾年前也是俐媽的學生,百齡高中應屆考上了台大法律系,俐媽笑說他們滕家快要變成法律世家了😊
特別的是,
滕學姊原本是三類組的學生,她五科都考,而對岸的大學,她是用自然科申請的。俐媽覺得這樣的經歷很特別,便向她邀稿,針對三跨一類組的轉變、以及申請經歷⋯等等,相信對二升三孩子、或對類組迷惘的ㄧ升二孩子大有幫助!
——————————————————————-
🎯 跨類組or 跨學科考試準備&申請(三>>>一)
1️⃣ 考試準備:
我想應該有學弟妹到高二下要讀學測的時候跟我一樣還沒決定好自己的志向,所以當初我是五科都讀。我當初準備的時候是從社會跟自然中挑一個比較沒有把握但是投資報酬率比較高的(我挑的是自然)作為主要(因為我申請的大陸清華北大都可以用自然科申請社會組科系)複習講義之類的也都是全科買,平均分配著讀,進度稍微落後其他同學很正常,要保持平常心。到100天左右的時候我先讀社會科,把週計劃幾個版本都寫過一遍之後,然後開始全心投入我比較不擅長的自然科,總而言之就是先解決擅長的。讀五科常常比較辛苦,每天從早到晚泡在圖書館,所以要好好評估自己是否真的有需要和有能力喔!
2️⃣ 申請:
因為我是自然組,又同時申請商和法(一半一半)所以剛開始備審、面試之類的會不太清楚從哪裡下手,還會被質疑這樣真的有想念這個科系嗎,因為其實不同類組的思考方式和強調的重點不太一樣,可以去輔導室或網路上多搜尋資料(PTT有很多學長姐的經驗分享)也不要吝於問問題!可以多找找一類組的同學或老師(在不打擾人家的情況下啦)。多看書和時事也非常重要,但有時候貴精不貴多,最好能有一兩個跟申請科系相關的議題,然後深入的去研究!還有書面資料不一定要把每個經驗都掰到跟科系有相關,我是在考完學測後才決定念法律,所以幾乎沒有相關的經驗,但如果沒有相關,就要提出這個經歷對你的影響,和之後對於未來你的志向有什麼幫助。書審和面試準備的時候也一定要好好思考清楚如何解釋為什麼會跨類組,不落俗套當然最好,可是一定要誠實,不然很容易就被問垮。跨類組不一定是你的弱點,相反的可以好好發揮你獨有的東西!當時在台大法律面試的時候我用大腦結構輔佐犯罪機率的論述,就可以說服教授你的自然科知識是可以加分的!儘量展現你跟其他人不同且優秀的一面,說服教授錄取你!其實跨不同類型的學科也同樣適用這個方法的!
3️⃣ 小補充
順帶一提!想申請法律系的學弟妹,常常會有人說不要提到正義、死刑之類的議題。這些真的是很棘手的問題,但我個人還是認為誠實是第一原則,如果這是你的初心,不要害怕提出,但要有自己的一套論述,也不要害怕教授追問或反駁,禮貌的講出自己的想法,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但也要表現出願意學習的精神!我當初也有提到正義(想聽細節的都可以來問我!)。然後如果有團體面試的話也不要吝於稱讚別人,但一樣要表現出企圖心!準備申請的這段時間可能是我高中三年碰課本最少的時間,但會開始真正認識這個世界和構想你的未來,也會認識到很優秀的人,最後也可能成為同系的戰友。加油!
4️⃣ 大陸申請(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的申請是我投入最多精力的,也是最繁瑣的。大陸大學的申請並不會比台灣的大學容易通過,對於成績和面試的要求同樣很高,所以還是要認真準備!而在李同學提到過的網路申請通過後(一階),清大會要求參加約一星期的營隊(今年因疫情所以是線上)之後才會是面試,營隊之中會有大學教授的講座、和學長姐的交流、認識校園等等。其實就和網路課程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但在參加的過程中,會發現到其實在我身邊的這些同學們大部分都是學測將近滿級分的佼佼者,就像今年的數學特別難,但我們那組除了我幾乎都14、15級,在教授講座的提問中也很多是非常有深度的探討。我認為那會真正打開你的視野,畢竟清華北大是大陸每個省份的第一二名才能考上的,競爭和資源是成正比的(當然相對來說台灣生還是比較容易錄取的)。在營隊中認真問問題、認真聽課、認真參與,學長姐和組員會是你的貴人。最後當然每個環節的資料都多給其他人看看,畢竟立場比較敏感一點,很多用字遣詞都需要多注意。面試的話和台大的沒有什麼不一樣,但更注重語言能力,也會有比較跳一點的問題出現,不要慌張冷靜應答就好了。各大學的招生影片也都可以看看,蠻感人的,清華甚至出了一部電影。最後要提醒的是,清華不僅申請比較多步驟,就連之後的課程要求也會比較嚴格喔(像是上暑期課程或是國際營隊之類)。
之後有興趣申請的學弟妹也可以來直接問我~
——————————————————————-
You are my pride!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
#看來法界也不少俐媽學子
#大家要互相扶持提攜喔
#台大明明培育菁英
北大法律系教授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通姦,要被宣告違憲了嗎?】
就在今天(3/31),大法官要召開憲法法庭辯論「通姦罪」是否違憲。究竟這個議題是怎麼浮上檯面的?
-
💔過去大法官解釋說:「通姦罪合憲!」
其實早在 2002 年,就有人把通姦罪聲請大法官解釋,但當時的大法官卻認為通姦罪合憲。理由是婚姻家庭制度有維持人倫秩序、保護了養育子女的功能,這樣的制度很重要,所以「性自由」這樣的權利在進入家庭之後,受到法律的限制,很合理。
-
💔越來越多法官表示:「我判不下去」
過了 18 年,通姦罪再次送到大法官面前。
有趣的是,這次總共有 15 位法官主張通姦罪違憲,因此聲請大法官解釋。法官雖然有依法審判的義務,但如果法官認為法律有違憲的疑慮,並不用硬著頭皮判下去,而是可以聲請大法官解釋。
簡單來說,總共有 15 個法官在審理通姦罪的時候,必須判被告有罪,但他們判不下去,因此聲請大法官解釋,請求大法官宣告通姦罪違憲。
從法官們的釋憲聲請書中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有法官認為,從 2012 年以來只有一個人因為通姦罪被關,剩下都是易科罰金。
前面提到「通姦罪」的意義在「保護家庭」,實務經驗卻告訴我們,通姦罪並沒有保護任何家庭,只有對簿公堂,讓家庭的裂痕更深。
也有法官提醒大家,像是「不離婚就是圓滿」這樣舊時代的觀念,應該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被淘汰。
-
💔鑑定人,以及民間的專業看法是什麼呢?
而因為通姦罪本身在台灣民間其實呼籲廢除的聲音已久,因此這場辯論引起非常多人討論,司法院也邀請 6 位鑑定人提出鑑定意見,也許民間團體提出自己的鑑定意見。
婦女新知基金會的官網上公佈了 9 位鑑定人,以及司法院邀請的 6 位鑑定人(除了一位退休最高法院法官)的意見,都是主張通姦罪違憲。
這些鑑定人的理由大致跟法官所提出的理由差不多,但有一些特殊的觀點值得分享。
台大法律系教授王皇玉就從法律史研究發現,幾十年前前通姦罪制定是要保護男人的太太不會外遇,雖然後來修正成現在男女都罰,但骨子裡還是傳統「對婚姻忠貞」的道德觀念。
北大法律系教授蔡聖偉則指出,韓國廢除通姦罪後,離婚率並沒有影響,更證明「保護婚姻」和「通姦罪」的關聯性極低。
許多人也批評,檢察署和法院花了很大的力氣,偵查、起訴、審判,只為了判一個人「易科罰金」,那這樣不如就將「通姦」廢除,留在民事訴訟上離婚的金錢賠償就好。
-
💔看大法官怎麼說!
一般而言,大法官遇到解釋過的議題,通常都會「不受理」。但這次大法官不僅受理,還願意召開辯論,似乎暗示著過去的解釋,已經到了變更的時候。
明天,我們就來看大法官怎麼說!
北大法律系教授 在 彭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央選舉委員會宣布三項反同公投(反婚姻平權、同婚專法、禁止多元性別教育)通過審核,因此社民黨候選人苗博雅在臉書發起「平權公投」連署,然而平權公投案第三項主文「一男一女一生一世永久共同生活另立神聖婚姻專法」,說是為了檢驗中選會審核標準、反制保守勢力。
可是保守勢力的信望盟簡孟軒甚至與眾多保守教徒興高采烈地寫出「神聖婚姻法草案」,對此許多法律、性別平權學者也出面批評,尤其是一向支持婚姻平權的北大法律系教授官曉薇指出,神聖婚姻是之前宗教保守勢力,由於1970年代女權運動在離婚權利上的改革,進而提出的反擊概念,造成墮胎、家暴、婚內強暴等問題更難處理,最主要衝擊到的就是弱勢與受暴女性的基本權利,完全違背性別平權價值,且在台灣會陷入「私法自治」的範圍,成為國家性別平等的免責區。
除了較為少數「廢除婚姻」的激進派,絕大部分的女性主義者都支持婚姻平權,理想上女權運動與同志運動應該是理所當然的盟友,可是從這次事件就可以觀察出,事實上台灣的同志運動一直有「厭女」(misogyny)問題,許多同志族群,尤其是男同志或部分陽剛女同志,有著「崇陽貶陰」的大男人思維,女性與陰柔者的需求是次要、可犧牲的,而這更對同志族群內部的女性或陰柔者產生嚴重的傷害。
這問題會發生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多年來同志運動由男同志族群壟斷話語權與資源,眾多同志平權活動都不成比例地以男同志為重,像是官方選出的「台北同志地標」(二二八公園、西門紅樓)幾乎都只關乎男同志族群的歷史文化,同志遊行中也經常出現對女性與跨性別群體不友善的事件,近年的婚姻平權小蜜蜂也一直有因為「男同志交友文化」間接產生對其他族群排擠的現象,甚至不少同運人士針對反同女性(相對上反同男性較不容易被針對),如郭美江或「口交姨」,進行針對外貌或性別的羞辱,這些問題甚至造成非男性族群參與同志運動的意願大幅降低,長久下來台灣同運反而成為了另一種崇拜陽剛、男性霸權的小世界。
如果我們真心支持性別平等,那應該支持所有女性、同志與跨性別等在性別上居於弱勢的群體,尤其是當中同時具有多重弱勢身分的族群(雙性戀女性、跨性別女性),而不是「弱弱相殘」傷害或犧牲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