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第1+2集:歷史課本沒教的故事 (8.8/10)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斯卡羅》是一部台灣歷史戲劇,由曹瑞原執導,演員吳慷仁、温貞菱、法比歐、周厚安主演,改編自陳耀昌所撰寫的小說《傀儡花》,劇情講述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在恆春半島的琅嶠地區...
《#斯卡羅》第1+2集:歷史課本沒教的故事 (8.8/10)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斯卡羅》是一部台灣歷史戲劇,由曹瑞原執導,演員吳慷仁、温貞菱、法比歐、周厚安主演,改編自陳耀昌所撰寫的小說《傀儡花》,劇情講述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在恆春半島的琅嶠地區發生船難,船員誤闖排灣族領地遭出草殺害。而這不僅讓臺灣躍上國際舞台,也讓當地原住民部落、馬卡道聚落與移墾的閩、客庄人受到外部勢力的劇烈影響。
每每欣賞《1917》、《決戰中途島》等戰爭歷史電影,總會對以當時背景做出發想或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情節深深著迷,但這次觀看台劇《斯卡羅》除了對這段失落歷史感到陌生而激發的求知慾之外,內心最深的感觸就是慚愧與自嘆不如,儘管求學過程時常在社會科拿下滿分,但從小就生活在台灣的我們,真的有深入瞭解過這片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嗎?
19世紀清領時期的台灣是個多元複雜的民族大熔爐,不僅有著平埔族、高山族原住民,從中國移居開墾的閩南、客家人,在1858年「天津條約」開港通商後,各國外交領事與貿易洋行的進駐,也改變了原本居住在台灣居民們的生活,讓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和衝突變得更加頻繁劇烈,而這次台劇《斯卡羅》就是講述一段在這時代背景的故事。
一直以來,作為東亞貿易航線的必經之地,台灣附近海域都因為氣候與地理條件導致船難事件頻傳,而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在琅嶠 (琅𤩝,現恆春半島) 外海觸礁失事,船員在上岸後被當地「斯卡羅」的生番原住民殺害,不僅引發了「羅妹號事件」的國際糾紛,也連帶影響到其他住在半島的馬卡道族、閩南、客家等聚落的人民,讓他們原本就紛爭不斷的生活受到更加強烈的衝擊。
若要看懂《斯卡羅》這部台劇,就必須先理解當時琅嶠地區的村落、族群分布,以及角色背景與彼此之間的關係。馬卡道族的「社寮」在保力溪出海口,閩南人「柴城」與客家人「保力」位於較內陸的丘陵地,而屬於高山原住民的斯卡羅酋邦「瑯嶠十八社」則遍布於琅嶠的山區,他們就這樣各據一方,彼此之間會互相交流貿易,但有時也會產生矛盾。
《斯卡羅》第一集《海上的風》講的是「衝突的醞釀」。有著港口的「社寮」能靠著經商貿易維生,但「柴城」與「保力」則必須仰賴農作物與天然資源。因此在山裡有著生番「斯卡羅」的情況下,人口成長對土地與資源的需求逐漸提升,也讓閩、客因為搶水、搶地而開始發生械鬥。只不過就如同斯卡羅領袖卓杞篤說的那句:「海上的風吹沉了大船,也吹得部落與漢人都不平靜。」外國「藍眼睛」的到來,也即將改變琅嶠地區各族群的命運。
《斯卡羅》第二集《藍眼人》把視角轉移到因為「羅妹號」失聯而從廈門來到台灣展開調查的美國領事「李先得」,以及尋獲羅妹號倖存者的英國商人「必麒麟」與其僕人「蝶妹」身上。從得知其他船員在上岸後便遭受原住民襲擊綁架,到清廷官員以瑯嶠未收入版圖為由不願處理此事件,《斯卡羅》都以各角色族群為了自身利益的互相角力,為整部作品的後續故事揭開序幕。
因此我很喜歡《斯卡羅》劇中的人物設計,在這個人們彼此對立、涇渭分明的時代背景中,利用羅妹號這艘船把這些受傷的人給聚在一起,不僅展現出那個時候沒有全然的好人與壞人,只有為了生存而做出選擇的真實狀態,也透過幾位主角即使能遊走在各族群之間,卻也沒辦法完全融入任何一邊的多重身分,讓《斯卡羅》以「蝶妹」這隻沒有家能飛回去的蝴蝶作為核心,彰顯出整部作品關於自我價值與歸屬的主題。
雖然我目前只看完前面兩集,但可以預期《斯卡羅》將會是一部非常精采的作品,不管是漢人各族裔的利益衝突、漢人與斯卡羅的談判拉扯,或者在洋人與清官介入之後對琅嶠各族群帶來的影響。究竟他們會分別站在什麼陣營?歷史又會朝著什麼方向演變?能否因為蝶妹的居中協調化解這次衝突危機?也引發觀眾內心對於《斯卡羅》整部作品的期待與好奇。
或許對一般大眾來說,《斯卡羅》劇中每位角色不同的出身背景、族群的複雜關係,以及不斷在閩南、客家、排灣族、北京話、英語等五種語言之間來回切換,可能會讓人對這部劇產生些許的距離感,但《斯卡羅》在19世紀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與複雜的人口組成下,帶著觀眾通過一起船難事件的調查,看見我們這片土地曾經發生卻沒辦法在課本上找到的真實歷史,也依舊非常值得我們花點時間去深度瞭解與細細品味。
毫無疑問,《斯卡羅》是台灣戲劇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巔峰大作,導演曹瑞原繼《一把青》之後再度執導時代歷史劇,整體故事格局極大,不僅光是前兩集就帶給我深深的震撼,看著全劇利用這段失落的歷史,講述台灣各個族群的文化融合與互相尊重理解的過程,也讓我發自內心地以身為一個出生在這塊土地的台灣人為傲,綜觀全世界,哪個地方能像台灣一樣包容這麼多的族群?希望大家都能守在電視和電腦前面,第一時間感受《斯卡羅》那無可取代的魅力。
#SEQALUFormosa1867 #Formosa1867 #陳耀昌 #傀儡花 #曹瑞原 #吳慷仁 #温貞菱 #法比歐 #黃健瑋 #周厚安 #黃遠 #雷洪 #夏靖庭 #余竺儒 #張瑋帆 #郭芷芸 #程苡雅 #台劇 #影評 #如履影評 @seqalu_formosa1867.official @ptstaiwan @result.entertainment @forestwen
北京條約台灣開港 在 cheap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很多台灣人搞不清楚 新界、九龍與香港島三大區域
到底怎麼割讓給英國的,其實他們不是全都是割讓
也不是一起給英國的
參考資料:圖解香港史(遠古至一九四九年) 作者: 周子峰
Terry補充資訊
一、英國外相是巴麥尊(3rd Viscount Palmerston)
二、英國為何要以香港作為殖民地,殖民地部大臣於1843年致函港督訓令已言簡意賅:「香港的佔領,不是為了殖民,而是為外交、商業接觸及談判,管治在華境內英僑,處理與清國的貿易。」相對人口眾多的舟山及幅員廣大的臺灣,香港在達到這些目標的同時,其成本也低得多,同時靠近英人熟悉的澳門、廣州,於航運貿易與資金運轉都較為方便,故此乃英國最終選擇香港,而非舟山及臺灣的主因。其次,廈門、上海、寧波隨五口通商開港貿易及得准租界(settlement,跟租借地不同),英國已達目的,無需續據舟山及臺灣。
三、1860年英清《北京條約》列明割讓的九龍,為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司及昂船洲,大概只有6.5平方公里。英國奪取主因為軍事角度(維港兩岸,昂船洲為海軍基地);而九龍全境要到1897年以租借形式取得,該部份被稱為「新九龍」;有何不同?按法律新九龍的土地是英國向清國「租借」,故新九龍業主需向港府交地租,而割讓的九龍及香港島,只需繳付極低的象徵式地稅。
四、英國向清廷要求租借新界,主要不是要「佔便宜」,而是平衡列強在華利益,制止其他國家瓜分中國,從而保護自己在華的龍頭地位。要知道英國對華一直都期望用最低成本「要全部」而非「要最好」,這也是英國十九世紀帝國外交最大的困擾-說到底就是「不划算」,因她每走一步都會有其他國家跟進。(可參見國立臺灣大學王世宗老師《英國十九世紀帝國外交》一課。》
大家好,我是cheap,這個頻道將用很簡單的方式
像是電玩畫面或是可愛的插圖
帶你了解古今中外的歷史事件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heapAOE/
discord群組:https://discord.gg/ymNuMVg
Zorro遊俠佐羅 http://tinyurl.com/y2nx79au cheap朋友的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