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鳥精神_Wandervogel_ワンダーフォーゲル
截自南郡老師-與子偕行
不久以前,我陪一歸國華僑在台觀光,有一夜住宿一個青年活動中心。抵達時,正有總數約五百人的三個大專社在那兒露營,他們散在三片草坡上玩「大地遊戲」。我們穿過這些點鞭炮、滾皮球的嬉鬧人群,前往指定的宿舍。宿舍的左前方就是營地,...
漂鳥精神_Wandervogel_ワンダーフォーゲル
截自南郡老師-與子偕行
不久以前,我陪一歸國華僑在台觀光,有一夜住宿一個青年活動中心。抵達時,正有總數約五百人的三個大專社在那兒露營,他們散在三片草坡上玩「大地遊戲」。我們穿過這些點鞭炮、滾皮球的嬉鬧人群,前往指定的宿舍。宿舍的左前方就是營地,整其栽植的樹幹間,一個個整齊排列的營帳,少許人正在利用營地現成的爐具燒菜煮飯,而懸掛在樹枝間的燈泡也適時亮了。
晚飯後,我們信步在活動中心範圍內閒逛,營火會也開始了,圍著熊熊營火,他們正在 玩「帶動唱」……我們在營火外靜靜地看了好一會兒,我想這位僑領是有些童心為泯吧?不料他眉頭越皺越深,轉身回走時他沉重地問:「我們的大專學生,為什麼還在玩這種小學生幼稚園的遊戲呢?」 一時如焦雷貫頂,問得我啞口無言,我不敢答辯說,他們只是偶爾又恰好同時玩這些遊戲,因為我清楚地知道這幾乎是每次自強活動的必備節目,而除了這些遊戲之外,好像也沒有其他事可做的了。平時我們早已司空見慣,反正自強活動就是這麼一回事,再說,在沉重的課業或工作之餘,大家返老還童,嘻嘻哈哈一番也不是什麼壞事啊。
整夜,我卻為這一句詰問而翻來覆去無法安眠。在幼稚的遊戲之後又成暮氣沉沉的一群,年輕人應有的冒險犯難,意氣風發的一段日子到哪去了?
我翻閱外國發行的山岳年鑑,發現在1983年8月間,就有三支日本學生隊伍前往大陸新疆的天山山脈,攻下三座處女峰,並兼及礦物、動植物的研究。其中一對,還是由高中生組成的呢!美國的小學生在露營時,不但能紮營砌爐,還懂得採集標本,懂得在夜晚用望遠鏡分辨星座,懂得記錄獸跡與鳥啼……德國人最喜愛健行,每到春夏,可以看到許多人背起背包,靠著自己的兩腿步行於山間小徑,不分老少,甚至殘疾者也不落後地同享健行樂趣。
我曾經在德國山區健行時,問一對顫巍巍的德國夫婦,既然行動已見不便,為什麼不在家好好休養?這對約莫八十歲的老夫婦笑著說:「我們還能自己走啊,今年不走,誰知道明年還能不能走?」好一個健康的民族。難怪全國到處都煥發著蓬勃的朝氣,無論男女老幼,走在路上,耳邊聽到的都是快而有力的腳步聲,不像我們經常在西門町、南陽街看到的那些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慢吞吞地移動腳步,或沉迷於電動玩具、KTV的吵雜聲浪中。在郊野也看到我們的青少年舉步維艱地過吊橋,邊走邊吃喝過多的點心飲料,在吵雜聲中丟下垃圾,揚長而去。
一等國家、一等國民不是一蹴可及的。我們看到許多外國小孩,尤其是男孩子,在十多歲時已經要操持一個大男人所做的事,在家裡剪草、粉刷、修草……,戶外活動時負重、砍柴、搭營……,而我們的孩子,則是被照顧維護得惟恐不周,升學主義固然是一大障礙,它使男孩女孩不必分擔家務,從洗碗、洗衣、打掃,甚至早晨的整理床舖都由父母包辦,到學校有好老師替學生畫重點,做考前猜題。而有太多的「服務業」強調空手去露營,強調包辦食宿交通,使得難得的戶外活動也變得如在家一樣方便而單調。即使隨父母到國外旅行,也只不過是吃喝玩樂、逛百貨公司,鮮少做有意義的登山健行或走進大型書店。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要叫他臨危負重,要叫他有膽識有魄力、堅忍不拔,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事實上在危難時,他可能連應變照顧自己的能力都缺乏。而我們的父母師長正以無比的愛心,用這種錯誤溺愛的方式,調教出一個個愣頭愣腦的書呆子,或是在街上遊蕩,無從發洩精力的不良少年。
十九世紀末,德國青年發起漂鳥運動(Wandervogel,Wander是飄泊,Vogel是鳥),學習候鳥精神,在漫遊於自然中追尋生活的真理,在自然中歷練生活的能力,創造屬於青年的新文化。這運動的風起雲湧,使得日爾曼青年比其他民族更優秀,更經得起考驗。雖然歷經兩次大戰失敗的恥辱,德國能在短時間內又恢復一等強國的地位,可說是漂鳥精神所造成的。
比起德國來,我們有更多的自然環境可供年輕人去投入、去學習、去體驗,從平易的丘陵小溪地帶到崢嶸的高山深谷,有許多原住民部落間的小徑,或舊時的步道可供選擇,加之氣候溫和,要做一隻「漂鳥」實在太容易了。
要推動漂鳥精神,讓年輕人背起背包走入大自然,讓他們在自然環境擷取更多的生活智慧,包括警覺、判斷、勇氣、耐力……等等優良性格的鑄成,不只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助益,更是國家民族之福。當然不只由家庭改變父母觀念,政府的有關單位還有很多的事要做。台灣已有五個國家公園,我希望這麼大的自然空間,不是用來做為觀光區,它必須被精心地設計,成為年輕人投身大自然的門徑。例如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已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要整修錐麓斷崖古道並重建橫跨立霧溪的山月大吊橋;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已著手修復橫越中央山脈的八通關越嶺道,使成為國家級景觀、史蹟步道,就是一些令人喝采的積極做法。
漂鳥運動所主張的,是與我們日常緊張生活完全相反的方式,以更悠閒的心情、更多的體力消耗,投身於大自然中,在健行的過程中,在自助旅社或露營的質樸生活裏,得到肉體與精神的重生。漂鳥運動最理想的情況,是鼓勵所有父母也參與行動,與孩子們共同計劃,共同享受健行的樂趣,讓小孩從小習慣於戶外生活,像德國以及其他國家一樣地蔚然成風。
翰霖哥📷
#wandervogel #outdoor #freedom #soul #漂鳥精神 #鬼門關 #鬼門關斷崖 #北二段 #高田山 #無明山
北三錐山紮營 在 TaiTai LIVE WI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北二段之閂山鈴鳴:#閂山篇 ]
中央山脈北二段縱走是一條環狀路線,路線上可取閂山、鈴鳴、甘藷、無明四座百岳,一般費時五天,難度中上,位在路線北端的無明斷崖和鬼門關斷崖,可說是這條路線最具挑戰的關卡。
不過如果只走南邊的閂山和鈴鳴山,因為路線多在平緩林道和開闊的高山草原上,難度不高,所以已經變成非常好走的大眾百岳路線,唯二的難度大概是730林道起登點的交通接駁,以及雨天時會變得非常惱人的高山箭竹林了。
六月初,台灣還籠罩在梅雨之中,許多朋友因為不斷倒團而哀嚎遍野。還好我們工作時間較彈性,擔任「氣象大臣」的呆呆,眼尖發現梨山那一帶會有整整三天的晴天空窗,所以立刻安排到還沒去過的閂山鈴鳴走走。
運氣真的非常不錯,整整三天豔陽高照,視野奇佳,北一段南湖中央尖、聖稜線、合歡群峰、奇萊主北、奇萊東稜、畢祿羊頭的鋸齒連峰,連靠近花蓮太魯閣的丹錐山都看得一清二楚,認山頭認到簡直有點麻痺 :P
也還好天氣晴朗,否則真無法想像下雨天要鑽那些箭竹林,相較之下,郡大山的箭竹林宛如微風吹拂,毫無威脅啊!而且閂山鈴鳴之所以親近宜人,主要是因為重裝路段都在輕鬆好走的林道上,往返兩座百岳三角點只需要輕裝,難度因此降低非常多,難怪有人說是郊山化的百岳了。
#路線行程規劃
D0:自駕到730林道11.5K露宿
D1:林道11.7K → 23.2K閂山登山口 → 閂山 → 24.5K紮營
D2:林道24.5K → 鈴鳴山 → 人待山 → 林道24.5K
D3:林道24.5K → 林道11.7K行車終點
——
#臺灣山岳 #北二段 #閂山鈴鳴 #閂山 #730林道
北三錐山紮營 在 Wanderlust Channel 旅行以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單車旅行一定要知道的幾件事,很少人在講,也很少人在討論,就跟日本,美國、秘魯、玻利維亞、智利、西班牙、甚至整個歐洲•••能不能野營之類的問題一樣•••也很少人提出來分享及討論,相信我之後有空有機會我可以與大家分享,我目前移動到的國家都能野營、野宿,只要遵守幾項規則即可,但也沒那麼簡單
回歸正題,關於單車旅行之馬鞍袋這檔事
在長途旅行中馬鞍袋是否為必須品?
經過一年的旅程,發現其實不一定
一組40L馬鞍袋將近2公斤,兩組快4公斤
不過雖然這樣說,但我們遇到單車旅行者有一半以上都是掛載四個馬鞍袋,接著有三~四成的人是掛載後馬鞍袋,少數的人則是前馬鞍袋及Bikepacking方式旅行
從日本九州騎到北海道,一路到加拿大、美國,我可是為了70L的後馬鞍袋吃盡了苦頭,以下為我們旅行中的經驗分享
後馬鞍袋在旅行途中會遇到的狀況,我大致上舉例
實際上還有很多因素層面在,包含扣環壞掉•••馬鞍袋破洞•••螺絲掉了不見了••等等問題就不提了,我們其實快被搞瘋了,因為在南美洲零件非常難買
狀況1
在牽車逛街時,有沒有後馬鞍袋真的有差,當牽著單車走路時,腳部擺動的位置剛好就是後馬鞍袋下方的位置,看以下照片就知道了,沒有後馬鞍袋,牽起車來真的很舒適
狀況2
在日本過隧道時常常沒有路肩,只能騎上人行道,偏偏有些隧道的人行道非常狹小,只能用牽的,接著就看馬鞍袋一直跟人行道的護欄摩擦,有時候還要硬擠才過得去•••
狀況3
在美國的舊金山及秘魯的的哥哥湖的城鎮Puno等等這些城市,都有極度陡峭的道路,多陡??? 陡到沒辦法騎車,尤其是Puno,我們剛抵達秘魯Puno時,有一條道路下坡陡到不敢下坡,下坡還得下來用牽的,在極度陡坡爬升的時候,大部份的單車旅行者會用牽的上去,這時候後馬鞍袋反而成了一種阻礙,很不方便
狀況4
當後馬鞍袋掛著時,車子載滿行李,牽車在沙地,海邊的沙灘時,非常難牽,這時候後馬鞍袋又掛在後方,因為施力點的關係,你會變成跟下方照片的人一樣,因為後馬鞍袋把最佳施力位置佔走了,你只能傾斜牽車,很常前輪後輪都會因為沙地而造成移動困難
狀況5
過橋墩及隧道或通過狹窄通道時,有時候要穿梭一些柱子,跟牆壁,後馬鞍袋太大時常擦撞柱子跟牆壁,有時還會摔車••••
有人會說,那就把馬鞍袋改成掛前面阿
確實很多Bikpacking也都是把馬鞍袋掛在前面,這樣不就沒問題了????
是這樣沒錯,我在旅行將近五個月後,我將後馬鞍袋的方式取消,將40升馬鞍袋改掛在前方
將40升馬鞍袋掛在前面遇到的問題
因為那時候是彎把
前馬鞍袋裝載著兩台全片幅單眼相機及重量級三顆鏡頭分別是Canon 70-200L Canon16-35L 最大光圈50mmF0.95,三顆很重的鏡頭,更別說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行李
前輪掛載馬鞍袋遇到的問題
狀況1
當行經馬路時,有的大卡車、汽車不小心會靠你很近,這時我後照鏡看到時,會往右邊靠,以策安全,結果馬路旁的人行道路肩有時會摩擦到馬鞍袋的下緣,真的一不小心就會摔車
狀況2
夜晚要準備去森林及遮蔽物比較多的地方野營時,前馬鞍袋總是會成為障礙,較大的樹木、石頭都會成為馬鞍袋的阻礙,沒辦法前進,很多時候都得把馬鞍袋卸下,先牽車到紮營點之後再回頭拿取馬鞍袋
狀況3
騎經一些人行道,橋上,前馬鞍袋總是有機會與牆壁、路障、柱子、圓錐等等障礙物摩擦,有時還會摔車••••
最終結論是也沒很理想••••
或許有人會說
單車就是用來騎的阿,幹嘛牽車???
長途旅行中很多時候《必須》要牽車,沒辦法騎車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不會去沙地,也不會去很陡的道路
其實我也認為我不會遇到,結果呢••••••
我去了舊金山,看到了那些陡坡,我差點暈倒•••••
我們從玻利維亞前往智利的最後一段路
海拔4500-5000公尺,我從沒想過,10幾天的道路全部都是砂石路,好幾段路完全沒辦法騎車,連牽車都有問題•••有時候是用搬的或拖車•••
我很慶幸那時候已經改成Bikepacking,不然我想我們真的很難通過這段路段,這是我們有史以來騎過最困難最糟糕的路線
我們在日本北海道函館時,入住一間Hostel,我們住的房間在九樓,於是我們將兩台車八個馬鞍袋外加車頭包及帳篷、睡墊一個個搬到櫃檯,在一個個搬到電梯,在一個個搬進電梯,上樓後,電梯按著,一個個行李在搬出來,在一個個搬到房間••••那時候我就想,為什麼會這樣???
接著拆車坐巴士、火車、飛機移動,行李太多變成一種障礙,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移動會很麻煩•••這部份就不細說了•••
我的建議是••••
若要掛後馬鞍袋以不影響走路牽車的原則下選擇較小或形式比較圓筒裝的馬鞍袋,或者傾斜固定,不影響大小腿部走路時的姿勢為原則,這樣會比較輕鬆
前馬鞍袋我建議是掛25公升不建議太大,除非貨架的高度夠,能將馬鞍袋掛高一點,否則長途旅行有時候會摩擦到路邊的障礙物,或者柏油路
例如Tubus Tara 前貨架,重量: 360g,承重: 15kg
這款優異的貨架,重量非常輕,卻能掛載更多的物品及重量,但以26吋的輪組,掛上40升的馬鞍袋,馬鞍袋的下緣會很接近地面,有時候單車遇到下坡轉彎時,若路面不平,馬鞍袋很有機會磨擦到柏油路
我遇到的就是這種狀況,除非能將馬鞍袋掛上去一點,否則馬鞍袋掛起來後,很接近路面騎乘起來其實有點危險,而且很常磨擦到路旁的凸出的人行道或圓錐等等障礙物
總之這是我這一年旅行的經驗分享,我在文中也有提到,我旅程中遇到的單車旅行者近九成都是使用馬鞍袋的方式進行旅行,但我覺得掛馬鞍袋這種旅行方式造成我們兩個近半年來摔車好幾次,取消馬鞍袋的方式接著從彎把改成平把,後半年的旅程都沒摔過車,旅行起來也輕鬆很多
帶著一個背包,單車停好、鎖好,後背包一背,輕鬆漫步在山林及百內國家公園裡,在巴塞隆納背著背包、帶著相機走進這座以高迪聞名的城市,我真心推薦這種旅行方式,輕鬆又自由•••
當然最好能將行李減量到只有45升左右的背包。
每個人旅行的時間、地點、氣候、地區有所不同,所以也不見得這種方式適合所有人,畢竟四個馬鞍袋單車旅行還是最為經典的方式,而且裝載的容量也是最大,但行李真的太多很多時候都會有所限制
我要證明的是,即使不用四個馬鞍袋,也能長途旅行,甚至在無人海拔四千五百公尺的高原沙漠中,裝載了兩個人10天份的食物,還有我的單車載到26公升的水,這當然還不是極限,水裝太多真的太重、太累•••這一路段幾乎都要牽車還有陡坡,有時候想想,以後要選擇有補給有水源的柏油路騎,千萬別騎沒水沒食物還是沙漠路段的路騎乘•••除非你的車是胖胎車,不然就是整天都在牽車
想要輕鬆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移動、享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漫步在異國的街頭•••接著下一秒瞬間移動到高山、高原、荒野、森林、奔向大自然,這種無拘無束的旅行其實很容易辦到,輕量化及Bikepacking是很好的選擇。